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彙總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25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彙總9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八冊《九色鹿》是童話。本篇題為九色鹿,屬於擬人體的童話故事,九色鹿所發生的故事裏,藴涵着積極的思想,能給人深刻的啟迪.讚揚了九色鹿捨己救人,不圖回報的高尚品質,譴責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可恥行為。

全文按照故事情節可以分為三段。第一自然段為第一段,寫九色鹿的由來.第二到五自然段為第二段,寫九色鹿救人不要報答.第六到九自然段為第三段,寫調達見利忘義.受到重法罰.

二、説重點、説難點: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在這段中,人物的性格特徵充分展現,人物語言形象生動.值得反覆體會與品味.

因為孩子們認識世界的特點是直觀、形象的,而要在語言文字中準確把握所藴含的情感世界,這對孩子來説有困難。發揮想象,體會人物性格,明白事理是全文的重點.

三、説教法:

1、情境法2、表演法3、電教法

説學法:1、感情朗讀法2、合作學習法

四、説教學程序:

依據課文內容和要求,我準備用兩課時教學全文。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字詞;

再讀課文,理清層次,熟悉內容。

這裏我主要説一下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同學們同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根據回答板書:九色鹿:捨己救人不圖回報

調達:見利忘義恩將仇報

二、指導表演課本劇。

(一)、指導人物性格分析。

1、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把它演出來嗎?(想!)

2、要演好課本劇可不簡單,我們應該診所好哪些準備工作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劇中有哪些人物。(根據回答板書:

王妃、國王、烏鴉。)

3、知道人物後我們就要着重分析體會任務的性格特徵。請同學看課本總結王妃、國王、烏鴉的性格特徵,並告訴同學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4、交流,王妃性格特徵。她纏着國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纏體現王妃的任性。國王的性格特徵。國王無奈,只好張貼皇榜,重金懸賞九色鹿。無奈、只好説明國王良知未泯。

[語文課程的“開放”、“拓展”,都必須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文本的價值取向和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課文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朗讀説話,從字裏行間體會兩個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指導台詞表白。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目標:

(1)單元內容:第四單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單元。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體裁、題材等豐富多樣,主題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看雲識天氣》是科普説明文;《綠色蟈蟈》是觀察隨筆;《月亮上的足跡》是記敍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總體上是繼第三單元之後,以對自然界進行科學探索為內容組成。

(2)單元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

界的興趣;

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閲讀現代科技文的能

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蒐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3)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對於本單元教材的處理方面,教參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①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注意滲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閲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

③不要把閲讀課上成地理課、生物課或其他科學課;

④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⑤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閲讀),開展科學活動;

⑥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優美的詞、句、段。

2、《看雲識天氣》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看雲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説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説明方法。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做為教學內容來看,切入點很多,過去通常把它當作説明文來處理,學習説明文的寫作方法和説明方法,但從新教材看,第一二冊並不強調文體的學習,強調的是練習學生的閲讀概括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學時不必指出它是什麼文體,顯然課文作為教材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複習介紹説明文的文體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並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三、課時劃分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並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2、學習課文語言準確的特點,複習説明方法,瞭解本文寫作特點。

四、第一課時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五、學情分析:

朗讀能力方面方言較重,對語文學習來説是一大障礙,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儘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於操作。

六、教學方法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小組學習和自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

實踐提高。

七、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三部分

(視頻: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圖片:增加感性認識;圖表:提高效率。)

教學環節設計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1、播放錄像片段《天氣預報》。

2、談談張掖的天氣。(收聽或收看)

3、出示《蘇軾避雨》,引出課題。

4、明確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概括內容要點。

(2)快速閲讀,理清文章思路。

(3)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設計意圖:由《天氣預報》和《辛棄疾避雨》視頻和動畫片段,創設情景,揭示課題,激發興趣,發佈“張掖天氣預報”這一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進入情境獲得切實的感受。通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慾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獲取天氣預報這一信息的渠道是廣泛的,包括電視、電話、手機短信、經驗判斷等方面,要注意從多方面蒐集信息,最後明確本課學習任務是學習《看雲識天氣》,明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感知課文

1、注音:峯巒 一霎間 預兆 徵兆 瀰漫 輕盈 月暈

2、抽查朗讀:(2)(5)(7)。

3、範讀,練習朗讀:指名1人朗讀。

(設計意圖:旨在掃清閲讀障礙,通過抽查片段朗讀和練習片段朗讀,把學生迅速帶入課文閲讀當中,為進入下一個環節作準備。)

三、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出示問題: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文中哪句話點明瞭“看雲可以識天氣”?

(2)看雲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3)哪些雲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哪些雲是陰風雨雪的預兆?

(4)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什麼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

(5)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2、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説明看可以看雲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雲的形態變化,雲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從而説明怎樣看雲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説明看雲識天氣的意義、方法和侷限性。

(設計意圖:限識5分鐘快速閲讀課文,根據思考題概括課文內容要點,通過分段訓練,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這一環節實際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個過程。)

四、探究質疑,學習看雲識天氣,瞭解雲和天氣的關係

過渡:經驗告訴我們,什麼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什麼雲常常是陰風雨

雪的預兆?

1、出示圖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晴天雲簡表。

2、自主學習,完成雨雪冰雹雲層變化簡表。

3、討論: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這8種雲的?

(從高層雲依次説到低層雲,從象徵晴朗天氣的雲,依次説到陰雨冰雹的雲。)小結:這部分作者把雲分為八類,來説明雲和天氣的關係,這樣根據事物的

特點,把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説明的方法叫分類説明。這樣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瞭解事物的特徵。

4、機動部分:自學完成光彩和天氣情況簡表。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完成圖表的過程,瞭解各種雲的特徵,重點訓練學生抓住內容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分為三大板塊:“晴天雲”部分通過小

組合作學習,交流後明確,,抓住內容要點,篩選信息,瞭解雲的特徵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摘錄關鍵詞語,二是根據具體描述進行概括,三是聯繫上

下文進行歸納;在掌握了這一閲讀方法的基礎上,學生自學完成“雨天雲”部分,進一步訓練這種閲讀能力。這兩部分教學在學法指導方面體現了教、

扶、放的一個過程。通過對8種雲介紹順序的討論,學習分類説明這一顯著的寫作特點。“雲的光彩”部分作為機動內容處理。)

五、課堂練習:選詞填空。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體會課文用詞準確,説明事物生動形象的特點,指導學生課後摘錄,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為下節課領會比喻修辭手法的好處做好準備。)

六、作業:

1、摘錄課文中用詞準確和生動形象的句子。

2、練習看雲識天氣,輪流發佈天氣預報。

3、以小組為單位,用分類説明的方法,積累有關天氣的諺語。

(整體思路:從課前預習,到課堂學習及課後作業,緊緊圍繞“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這一主線展開。)

教學啟示

得:創設了學習情境,在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方面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過程較為紮實。

失:理清課文思路這一環節,用時較多(一班7分鐘,二班12分鐘),學生閲讀勾畫的學習過程也有些慢,後面“雨天雲”部分學習沒有全部完成,課堂練習部分有些匆忙,由於時間關係沒有佈置作業。分析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學習能力估計有些高,學情分析做的不夠深入;二是説明學生在把握文章整體的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欠缺,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差別。這也啟示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全面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説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選自於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這首詩是現代詩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詩壇的起點。詩人通過追憶大堰河短暫一生的悲苦經歷,抒發了對養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銘心的真摯懷念與讚美。

“情”是詩的內核,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毛詩序》中説:“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因此,教學本課的一個原則就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學生。 根據這一原則,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

1、掌握藉助敍事抒情的藝術手法和排比、對比、反覆等表現方法的運用。

2、通過綜合性研究學習,獲得詩歌鑑賞的方法。

㈡、過程與方法:

1、揣摩詩歌語言,培養詩歌的鑑賞能力。

2、實踐“讀(詩)——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學習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對大堰河真摯而深沉的愛,感悟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鑑於本詩是敍事抒情詩,即通過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詩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詩的側重點。因而把“瞭解本詩藉助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抒發感情的特點,即通過品味典型意象來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定為本課教學重點,而把“體會本詩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作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1、這個單元的鑑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情感與意象,既是指單元鑑賞重點,也可以説是詩歌鑑賞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另一方面要分析詩中運用的意象。

2、學習和鑑賞本詩時,要引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意象,儘可能展開聯想和想象,理解詩歌的主旨,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從中受到薰陶和感染。還要知人論世,指導學生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或詩人的生活經歷。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

3、詩歌要重在誦讀,所以我要突出誦讀教學。這首詩很長,但卻是詩歌誦讀中難得的精品,非常適合反覆誦讀、咀嚼。要注意的是,詩歌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自主閲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獨特的情感體驗。

三、説學法:

根據“新課標”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主旨要求,我將“讀(詩)——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入課堂,為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學生通過反覆誦讀,領會作者的情感。

(2)品鑑法。學生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鑑賞寫作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四、説學生活動預設: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立,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活動的預設,我主要設立了以下四點:

1。、感受親情。如今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每個人都是家裏的寶貝。他們已經習慣於接受不求回報的父愛和母愛的呵護,他們把父母的疼愛視為理所當然,很少能去切身體會得不到親情的温暖和父母的關愛是一種怎樣的滋味。所以我希望藉助於這首讚頌無私母愛的詩歌來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和報恩之志。

2、反覆誦讀。“新課標”對詩歌鑑賞的要求:“能夠感受形象,品味語言,能夠得到感染與啟迪”。 既要品人,又要品文。而好詩都能通過反覆的誦讀而獲得精神上的感染和心靈上的巨大啟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詩更是需要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讀,入口、入腦從而入心。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要讓學生反覆誦讀作品,深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以豐富心靈,陶冶性情。

3、知恩報恩。《毛詩序》中説:“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雖然本文創作的時代、背景離現實較遠,但詩歌的字裏行間所抒發出來的人間大愛和深摯情感卻是亙古永恆、歷久彌新的,它依然啟迪着跨世紀的孩子們,讓他們學會孝道,體會善良、無私、博大的母愛父愛,學習知恩報恩,最終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感恩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社會棟樑之材!

4、模仿練筆。在感懷、感悟、感恩的同時,真情發自於內心,我要求學生參照本詩所運用的排比、對比、反覆等修辭方法,以抒發自己真實的感情為目的,模仿本詩任意詩節的的形式,寫一小節詩。題目、內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可以適當放寬,只要抒寫出對人間善良美德的體察和感悟即可。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堂訓練讓學生學會體察生活中細微的真情,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五、説教學過程預設:

㈠、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利用古詩設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引出感恩母愛的話題,導入本課的學習。

㈡、檢查預習 資源共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㈢、品味語言 揣摩鑑賞〔讀 詩〕

1、聽朗讀錄音,設置思考題:

2、教師配樂有感情地示範誦讀(選讀一至兩小節);

教師指導:注意朗誦詩歌的要求,對詩歌的語音、語調、語速、節奏、情感等加以引導,

3、學生配樂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

除要求準確、清楚之外,還要注意表達出本詩的節奏和旋律。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味。邊讀邊體會大堰河對詩人不是慈母卻勝似慈母的深沉的愛。

4、師生共同評價同學們的朗讀效果:

㈣、探求精要 深入揣摩〔品 意〕

這部分是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

1、提問:大堰河對詩人深沉、無私的慈母般的愛主要體現在哪些詩節中?

2、思考題:

① 第4節中的八個排比句在表達效果上有什麼作用?

② 第5節詩雖然僅有短短的四句, 每每讀到此處卻總是會逼出我的眼淚,為什麼這樣簡短的一個過渡段會有着這樣震撼人心的力量?

③ 第8節裏有哪些細節描寫?哪一處細節描寫感觸最深?為什麼?

3、重點研讀鑑賞第1、3、7、9、10節詩,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大堰河的形象,把握詩人的情感。

思考題:

①、為什麼艾青會用這樣深沉的筆觸去讚美他的保姆大堰河?

②、在詩人的筆下,他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母親?大堰河最突出最閃光的品質是什麼?

基於以上問題的設置,我認為理清詩的抒情脈絡,有助於把握大堰河這一形象。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聯繫現實生活,理解大堰河這個形象的深刻意義。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讓學生有啟發,有收穫。

4、研讀第11、12、13節詩,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和對大堰河深摯的愛戴之情。 ㈤、體會鑑賞 拓展延伸 〔悟 方法〕

以第4、6、10節詩為例,把握藉助敍事抒情的藝術手法和排比、對比、反覆等表現方法。

1、 提問:排比、對比、反覆等表現方法的運用有哪些作用?

2、 提問:通過誦讀和鑑賞,你有哪些感悟?

在藝術形式方面,可重點向學生講解這首詩所運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疊反覆手法對於加強抒情效果的好處,還可適當講解詩中運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㈥、小結 :

詩人由樸素的感恩為起點,進入到人類情感的內部,體驗並昇華着自己對農民、對大地、對祖國、對人類的感情,從而對愛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沉思。在這個意義上,詩歌不僅是對人間真情的深沉詠歎,還是在哲學的`層面上擴展了愛的內涵,尋找到愛的原因和力量。

㈦、深化主題 自我完善:

課堂練筆:寫一節4—6行的小詩,運用排比、對比、反覆等修辭方法來表現一個人的善良美德。

㈧、結束語:

惠特曼説:“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是啊,正像大堰河給予艾青的深沉母愛温暖了詩人童稚的心靈一樣,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也永遠燃燒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當我們抬頭看看那蒼老的目光依舊温柔,就讓這種温暖和感動一直伴隨着我們前行的腳步吧!

六、説板書設計意圖:

基於上述教學過程預設,配合本單元鑑賞重點的設置,我把意象的捕捉與情感的把握作為詩歌鑑賞的重要方法。通過“手掌、夢、笑、淚”這些典型意象的刻畫,從而完成對大堰河“慈愛善良、一往情深、樂觀堅強、卑微悽苦”的形象塑造,水到渠成地抒發了詩人對大堰河深沉的“懷念、謳歌、讚美”。

説課稿 篇4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 教材位置及意義

本課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第二冊模塊2“信息技術和操作系統簡介”中的第4課《文件和文件夾》中的教學內容。 文件的移動和複製屬於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中基本操作部分的教學內容。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文件和文件夾的概念和新建文件夾的方法;通過學習文件的移動和複製,能夠讓學生更加熟練的使用操作系統,對於今後學習各種應用軟件具有很大的幫助。

2、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知識很多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掌握,但是學生個體之間的學前基礎差異較大。因此知識點本身並不是本節課的難點,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教學中應該更加關注基礎弱的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各自的發展。

3、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精神,結合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文件的移動與複製方法;

(2) 理解移動與複製的區別,並能夠正確、合理、靈活的應用;

(3) 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能 力。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文件的移動和複製的方法(基於教材內容的特點)

(2)教學難點:理解移動與複製的區別,並靈活應用。(基於教學實踐)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

1、 教法運用

根據信息技術學科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綜合考慮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我主要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並輔以討論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2、 學法指導 學生在這節課之前,大多已經有了對文件進行移動和複製操作的經驗,只是掌握的熟練程度不同。 因此課堂上主要採用學生獨立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第三部分——媒體運用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教室的軟、硬件資源,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生動。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在教學目標和實際學情的指導下,我設計了“情境創設、提出任務”“任務驅動、主動探究”“任務升級、鞏固拓展”“原理淺探,總結髮展”四個環節進行課堂教學。

(一) 情景創設,提出任務 創設一個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歸來帶回許多照片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自己提出分類整理照片的任務。 通過學生喜愛的卡通任務創設情境,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隨着學習任務的提出,學生也瞭解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主要目標。

(二) 任務驅動,主動探究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文件的移動與複製方法。 整理照片之前要給喜羊羊和美羊羊建立各自的文件夾,這是對上節課知識的簡單複習,由學生口述方法,師生共同操作完成。

1、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嘗試給照片分類,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對文件的操作。

2、學生之間可以展開自由的交流。 在學生嘗試、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課堂的組織者,讓會的學生指導不會的學生,使全體同學都能夠掌握移動的方法。

3、交流結束之後,我將學生的操作進行總結,使學生髮現,照片01-07,使採用了不同的方法,完成了文件的移動操作。並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及時補充學生沒有發現的方法(比如快捷鍵法或直接拖動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接下來的照片08-10是合影,用移動的方法無法實現這一要求,因此採用的是文件的複製操作。

比較“移動”與“複製”的區別 在前面的操作中,我們有時用移動,有時卻要用複製,兩者究竟有何區別?就這一問題,師生及時的展開一次小談論。通過師生的交流,使學生能夠形象的理解二者區別在於移動之後原文件夾中的文件消失,而複製之後原文件還在。 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也是大部分學生實際應用中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具體操作練習之後採用討論的方式,在師生交流中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辨明移動與複製的區別,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提高綜合應用的能力。

至此,我們完成了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採用“學生指導學生”的形式,學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學習、自主評價貫穿全過程,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幫助者,及時的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情況。

(三) 任務升級,鞏固拓展 在這一環節,順延前面的情境,向學生提出新的任務:羊村的村長爺爺計劃舉辦一次關於泉城濟南的旅遊宣傳活動,為此蒐集了各種類型的資料,有文字介紹、也有照片和視頻資料。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給這些資料分分類。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任務。組間開展競賽,比比誰的速度快。 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的是學困生的活動,在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解答和幫助。 請完成任務最快的小組展示成果並介紹經驗和技巧。 鞏固練習環節是學生掌握程度的最好反饋。我依據教學目標設計了這組練習,使學生繼續鞏固文件的移動與複製操作,但它不是上一環節的簡單重複,在任務設計中,有這樣幾個特點:(1)文件由單一的圖片拓展到圖片、文檔、音頻、表格等各種常見類型,通過提供豐富的素材,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移動與複製可以應用於各種類型的文件,擴大了技能的應用範圍;(2)在文件的排列順序上,“大明湖”的相關文件是連續排列,而其他景點的文件是分散出現的。目的在於在實踐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從來發現同時選中多個連續/不連續文件的方法。通過這組練習,同時實現了知識的鞏固與拓展,提升了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

(四) 原理探源,總結展望 介紹剪貼板的知識,從而瞭解移動和複製的基本原理。 學生談談收穫與感受,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回家整理自己電腦中的文件。

説課小結

在教學設計上遵循由淺入深、雙向拓展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本着“以學定教,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的,讓學生教學生,教師是學習的合作者,輔助者。

關注各個層次的學生,重點關注學困生,使所有學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大部分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使學生既能獲得知識,又能提高能力。

請專家評委批評、指導。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5

第一説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説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理清説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説明方法,體會説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而本課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説明的文章。課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對比較枯燥。但課文內容簡單,語言淺顯,易於理解。

第二説學生

首先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其次是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天花亂墜”的講析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藉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後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説明文的空間順序。

第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一下教學目標:1.認識理解故宮的建築佈局及特點。2.培養把握實物説明文空間順序的能力。3.開闊眼界,激發對祖國傳統建築藝術的自豪感。

第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重點:(1)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2)文章總體結構:總—分—總。難點:(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説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2)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説教法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2.讓學生當導遊,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説明順序、建築結構及佈局,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第六説學法

結合新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設計學法。1.通過朗讀感知課文。2.通過討論協作梳理課文。3.通過做小導遊的片段作文練習深入理解課文。

第七説程序

由於這是一篇篇幅很長而又比較重要的文章,結合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三個課時,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的課時安排。全文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遊蹤介紹。重點:説明順序、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解落實重點段落。重點:各種説明方法的運用及説明文按空間順序説明時該如何尋找立足點。

第三課時:課文知識、能力及其情感培養的拓展以及對課文做小結。重點:學習寫作以空間順序為説明順序的説明文、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八,根據以上設計,今天我就來説一説,第一課時的具體安排。總的安排了九個教學步驟,如下:

(一)導入:以一系列珍藏於故宮博物館的珍品圖片激起學生對故宮的好奇,從而引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詞讀音。

(三)分析課文第一部分1.學生齊讀課文1-2自然段。2.學生自主介紹通過朗讀課文1-2自然段所瞭解到的故宮。3.演示課件,總體介紹故宮及簡略介紹故宮四大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四)師生一起理清課文説明順序1.根據圖片及課文填寫課後練習一中的圖表。2. 利用多媒體課件,重尋作者行蹤,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故宮。理清參觀順序:天安門—端門 —午門—漢白玉石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

(五)完成課堂活動:根據圖片和課文(5—8自然段),寫一段導遊詞,介紹太和殿。

(六)理請課文結構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與課文最後一句“這樣宏偉的建築羣,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相照應的句子。2.課文首尾照應,都是對故宮博物院的—總體描寫,而中間的部分則是對故宮博物院各大建築的具體描繪,由此可見,課文的總體結構為:總-分-總。

(七)朗讀課文第三部分(最後一自然段)。

(八)小結:文章基本上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推進,又輔以左右(東西)兩旁建築加以介紹,同時將線路上的建築分成幾個部分,總體、個別介紹相結合,給人清晰鮮明的印象。

(九)佈置作業:從以下作業中任選2題1.試着由北向南,從神武門進入,介紹一下故宮博物院。2.從文中摘抄10個形容詞,寫一段課外練筆。3.以空間順序寫一篇説明文,介紹我們的學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間。最後我們來説板書設計,很容易看出,我們朗讀的部分分別是課文總説的兩部分,而具體分析的則是課文分説的部分。分説部分則又是按作者的遊蹤以空間順序為説明順序來説明的,而且我們做活動的部分正是課文寫得最詳細的故宮最主要的建築—太和殿。通過對課文的梳理,我們很容易得出課文是以“總—分—總”的結構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間順序來説明的。

如若能夠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達到以上設計,那就為後兩課時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也培養了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和對以空間順序為説明順序的説明文的閲讀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間順序為説明順序來説明具體事務的寫作能力。當然也就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

説課稿 篇6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安塞腰鼓》的第二課時。《安塞腰鼓》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展現的是多姿多彩的民間生活。下面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安塞腰鼓》是我國當代作家劉成章寫的一篇抒情散文,課文通過寫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來讚美黃土高原人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

品味作者如詩如畫,極富音樂美的語言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安塞腰鼓是產生於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學生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教師在課前應根據教學需要製作好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以感官的刺激,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

二、説目標

為了貫徹新課標提出的“要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這一目標,根據本篇課文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詞語,促進語感的培養、語言的積累。

3、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的獨特魅力,感受黃土高原後生活力四射的精神風貌。

三.説教法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將根據文本內容,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充分運用多媒體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吸引學生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四.説教學過程

這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着雄渾奇偉的畫面,更有着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整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所要掌握的知識很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時間,下面所講的是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鑼鼓。我採用下面的導入設計: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你能用課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説説這是怎樣的安塞腰鼓。(課件出示:那是的安塞腰鼓)

2.“好一個安塞腰鼓”作者一共發出了幾次這樣的讚歎?每一次讚歎都是因為什麼?(相機板書:場面 鼓聲 後生 舞姿)每一次讚歎都是心靈的激盪、感情的昇華,讓我們一起再次走近黃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去充分感受它的獨特魅力吧!

(這樣的導入既回顧了上節課所學內容,同時又引領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教師以慷慨激昂的語言奠定本課的基調,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精讀感悟

新課標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因此在課堂上我將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學生共同學習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於創新以及小組合作的精神,通過反覆讀書、交流,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標。

第一板塊:感受場面

1.出示:“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自由品讀感悟,體會排比、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

2.出示安塞腰鼓的相關圖片,指導朗讀好這段話。

3.教師引讀,出示“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自由讀,找出這段話中的三組反義詞,説説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4.教師小結: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就好在那場面是那麼壯闊、那麼豪放、那麼火烈!(板書:豪放火烈)

第二板塊:傾聽鼓聲

1. 指名學生讀課文9-10自然段,師生評議。

2. 變換方式讀,男生讀第九自然段,女生讀第十自然段,齊讀“隆隆”,以朗讀促感悟,體會鼓聲的力量與震撼。

3. 拓展:這鼓聲碰撞在黃土地上,黃土地也成了 ,也是。

這鼓聲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 ,也是。

這鼓聲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 ,也是。

這鼓聲碰撞在我們的心上,我們的心也成了 ,也是 。

4. 相機追問: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嗎?小結:其實這是他們與鼓聲的共鳴。這隆隆的鼓聲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黃土地,震撼了觀眾,也震撼了我們。難怪我們會發出一聲讚歎“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聲是那樣驚天動地!(板書:驚天動地)

第三板塊:感悟後生

1. 指名讀課文12自然段,思考:這是一羣怎樣的後生?(板書:元氣淋漓)

2. “元氣淋漓”是什麼意思?你從課文中哪些語句看出“元氣淋漓”?

3. 這裏的“震撼、燒灼、威逼“可以調換次序嗎?為什麼?你能讀出這種力量、激情與氣勢嗎?指名讀,齊讀,試背誦。

4. 讀到這裏我們不禁要問是誰賦予後生們這樣的精氣神兒?教師相機引讀課文13-14自然段,

5. 教師小結: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就好在擊鼓的後生是那樣的元氣淋漓!

第四板塊:享受舞姿

1. 出示15自然段,齊讀,提問:這是怎樣的舞姿?(相機板書:歎為觀止)

2. 這一段共有四句話,分別寫出了舞姿的什麼特點?這裏的“戰慄”能換成“陶醉”嗎?為什麼?

3. 作者在這裏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那我們怎麼讀出這種氣勢呢?指名讀,齊讀。

4. 引讀: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5. 小結:是呀,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就好在這令人歎為觀止的舞姿呀!

第五板塊:體會反覆

1. 教師小結:在課文的5-16自然段中作者反覆讚美“好一個安塞腰鼓“,從舞蹈場面的豪放火烈,鼓聲的驚天動地,到擊鼓後生的元氣淋漓,再到令人歎為觀止的舞姿,層層深入,寫出了安塞腰鼓的獨特激情,下面讓我們讀出這種激情(學生有感情再讀反覆句)

2.讓我們一起觀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視頻,一起去黃土高原領略安塞腰鼓的風姿與魅力,一齊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吧!(播放視頻)

三、讀寫結合

1.再讀反覆出現的句子。

2.“好一個安塞腰鼓“寫出了作者的讚美,下面讓我們也來讚美安塞腰鼓吧。出示:以“好一個安塞腰鼓“為中心句,自由抒發內心的讚美之情。可以讚美它的場面、鼓聲,也可以讚美擊鼓的後生和舞姿。

3.學生自由抒寫,交流,音樂伴奏,結束新課。

(此環節的設計既是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回顧,同時引領學生把書本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板書設計:

場面 豪放火烈

好一個 鼓聲 驚天動地

安塞腰鼓後生 元氣淋漓

舞姿 歎為觀止

説課稿 篇7

一、説設計意圖

自然界充滿着神氣有趣的自然現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孩子們的科學探究式從身邊的食物開示的,本活動恰恰貼近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科學探究興趣且當他們通過自己實踐操作找到答案,得出結論時,那種喜悦時不可替代的,從而將更加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而且大班幼兒的求知慾與探究欲很強,他們渴望獲得新穎有趣的知識,記得有一次,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天上的雲彩是什麼做的啊?”“老師,水為什麼會變成冰啊?”因此我選擇了大班科學活動《水的變化》。

二、説教材

《水的變化》這次活動選自幼兒園探究式活動課程科學探究大班的活動,它是通過幾組實驗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引導幼兒觀察並描述生活中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三、説活動目標

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精神,教師要讓幼兒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體驗發現得樂趣,因此我的目標是:

1.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2.幼兒能感知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四、説活動的重點難點

1、活動重點:幼兒感知探索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2、活動難點: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實驗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感知水的三態變化,而不是教師直接口述給幼兒這個概念。

五、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心中有目標,嚴重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開放,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因此,我主要採用了三種教學方法:情景設置法、實驗法、討論法。

六、説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熱水壺一個、涼玻璃片、裝有熱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塊冰、圖表

七、説活動過程

1、情景設置:“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小客人,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讓我們一起數1.2.3把它請出來好嗎?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得積極性。

2、出示冰塊,感知,討論教師出示冰塊,引導幼兒感知,教師啟發式的提問。(1)小朋友這是什麼啊?(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進行參與,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2)討論水和冰有什麼不同?(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滿足幼兒得求知慾,也促進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有利於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朋友,那水為什麼會變成冰啊?(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敢説敢想,教師並充分給予肯定,做到以幼兒為主)

3、觀察和實驗

實驗一

教師將電熱水壺中的水燒開,幼兒仔細的觀察,之後教師再出示相應的圖表一。

提問:(1)小朋友,你們要仔細的觀察熱水壺,告訴老師你看見什麼了?(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2)那水和水蒸氣一樣嗎?(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幼兒答案,那樣就忽視了幼兒的發展)

(3)想想水為什麼會變成水蒸氣啊?(幼兒之間討論,知道誰經過加熱就會比那成水蒸氣)

實驗二

在熱水杯上放塊涼玻璃片,幼兒再觀察,並出示圖表二。提問:(1)小朋友,老師在熱水杯上放了一塊涼玻璃片,你們仔細地觀察看看發現了什麼?

(2)你們想一想為什麼會有小水滴呢?(知道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滴。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實驗三

幼兒分組實驗,自己操作

教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塊冰,幼兒自己操作,感知觀察,動手體驗探究的樂趣。小朋友想一想剛才小朋友説了,水在很冷的地方就會變成冰,放冰箱裏,在冬天放到外面等等。那擬製到究竟多冷嗎?老師告訴你叫0攝氏度以下,很低的温度。出示圖表三。4、聽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小水滴旅行記》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環過程.

提問:(1)小水滴被太陽公公曬着變成了什麼?(水蒸氣)

(2)水蒸氣在天空遇到冷變成了什麼?(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變成了什麼?(雪)

(4)最後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海)八、説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能以最直觀的實驗展示給幼兒,讓幼兒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幼兒充分體驗到科學活動的樂趣,而且符合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年齡特點,大大激發了幼兒得探究慾望,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科學探究能力等等。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對象,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進行主題活動《動物,我們的朋友》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以“動物過冬”為切入呂,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探索慾望,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不同於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幼兒已有過冬的經驗。

2、和家長一起收集動物過冬的圖書、資料。

3、動物過冬的課件。

4、操作卡四張,動物圖片若干,自制拼圖四份。

二、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電教法、討論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説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中習得經驗,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樂於探索的習慣。

三、活動過程

1、以音樂活動引題: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天氣真冷啊,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運動,暖和暖和身體吧!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旨在營造和諧、愉悦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課件,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提問:裏面介紹了哪些動物?幼兒回答後點出課件。提問: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根據課件內容回答並對其相應的過冬方式進行歸類。如螞蟻和蜜蜂一樣是通過儲存糧食躲藏在洞裏過冬的。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藉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瞭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3、幼兒再次通過課件加深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理解後,出示操作卡讓幼兒説出其對應過冬方式的動物。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通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瞭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

四、遊戲互動我也來當小動物

1、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

2、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五、活動延伸

1、益智遊戲《拼圖》:幼兒自由結伴拼出動物圖片後,送其到相應的過冬地方,通過這一環節拓展幼兒思維。

2、在圖書角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供幼兒查閲,提高幼兒教育的閲讀能力。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氣對學生來説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初中化學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承接了小學對空氣知識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是人類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而且,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並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發揚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3.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空氣的組成

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二、説教法、學法

初中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活動過程,師生雙方相互配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本節課我利用學生分組準備實驗,分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學會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安排了下面幾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 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1)、播放觸目驚心的大氣污染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空氣污染帶來的危害,深刻體會到了解空氣的成分以及進行污染治理的必要性。

( 2)、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實驗裝置的圖片。並以故事的形式介紹拉瓦錫是如何發現空氣成分的。

設問:利用我們實驗室的儀器能做這個實驗嗎?

第二個環節:設問答疑 提高興趣

本環節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比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因此要做好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仿照拉瓦錫這個著名實驗的原理,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並設置下列問題組織學生搶答。

(1)説出各儀器的名稱(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説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通過學生搶答,既鞏固舊知識,又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活動一:演示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要做到1、引導學生規範的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知道哪些是不規範的操作。2、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後提出兩個問題: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進行交流。

第三個環節: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活動二: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注意:1、每個小組必須有一個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便於小組實驗的展開。2、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老師要做好指導,不斷巡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

3、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以免不當的操作給學生帶來傷害。

實驗結束後分析實驗結果:

實驗成功,出現了哪些現象並描述;

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科學觀察、規範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討論與思考下列問題

(1)、該實驗裝置中,如果燒杯中的水足量,請問水會充滿整個集氣瓶嗎?為什麼?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2)、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佔1/5,如果實驗時集氣瓶中的水面小於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閲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得出空氣的組成。

第四個環節:歸納總結 得出結論

九年級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可以開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現在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的嚴格要求。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組成。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第五個環節:自主學習 提高認識

活動一:讓學生閲讀課本上的有關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總結空氣中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和空氣中的污染物與防治污染的方法。

活動二: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是:破除書本知識的桎梏,構築具有生活意義的課程內容。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播放酸雨危害的錄像片,介紹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成因及危害,焚燒秸稈、 露天燒烤等現象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不便,講述有關温室效應、臭氧層空洞的內容等,使學生深切的感受到環境污染就在我們身邊,保護環境勢在必行。從而培養同學們的環保意識。

利用班班通在中國環保總局網站上找到當天各大城市的空氣質量日報,讓學生分析各城市質量情況、分析原因並思考大氣污染防治的具體措施。

第六個環節:拓展延伸 鞏固提高

(1)、利用家中現有的物品設計一個實驗來測一下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

(2)、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調查有關室內(尤其是新裝修的房間)污染的來源、危害及防治辦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説板書和作業設計

板書設計: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綱要式的板書設計,直觀清晰的向學生呈現了本節課的知識點,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知識脈絡,構建起相應的知識體系。

作業:課後題和從參考書中選取的習題。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次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學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撥尖和減負的目的。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着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理念 (2) 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四個突出: (1) 以實驗為基礎,引導科學發現 (2) 以思維為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 以學生為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 以小組為單位,構建研究氯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