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物理説課稿模板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68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説課稿模板十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必修2第七章《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第3節內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體現了力的作用在空間上的效果積累,同時功又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學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學的力的相關知識,又為後面即將學習的能得相關知識做好了鋪墊,所以本節課在第七章中佔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課程標準》中對《功率》的教學要求為:理解功率的概念,會用功率的公式進行平均功率、瞬時功率的計算,會分析機車的兩種啟動模式。

功率的概念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義、表達式P=W/t、單位等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材中首先通過兩台起重機做功相同,時間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義式,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對動力機械的分析,討論了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並説明了物體做功、機器做功的功率等説法實質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車的功率就是牽引力的功率,起重機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鋼繩拉力的功率.然後,根據對物體做功的公式和運動學公式導出了功率與速度的關係,既P=FV。再借助“説一説”和“做一做”欄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的概念。最後教材結合例題討論了汽車兩種啟動模式的相關問題。

針對上述內容,本節課安排1個學時,並制定瞭如下的教學三維目標。

二.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定義

會利用P=W/t,P=FV進行相關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瞭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功率的概念,並靈活應用功率的計算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2.難點:正確區分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義,並能夠利用相關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物理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內容包括了很多重要的化學基本概念,在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有重要的應用,學習這些概念對培養學生的計算技能和實驗技能有重要意義。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於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於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分析學習化學知識,而《物質的量反應熱》這一章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關於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學生的特點及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

B、使學生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C、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目間的關係,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關係。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A、通過概念的引入、推導及應用,培養學生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

B、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3、重點、難點:使學生掌握摩爾的概念及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間的轉化。

4、教材處理:

(1)學生情況分析:

對於化學課的學習方法,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儘管已經進行了兩章內容的學習,但學生仍然表現出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的特點。由於摩爾這一章的概念比較多又比較抽象,對有些概念,限於接受能力,不能要求中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注意概念的科學性的同時,也要恰當掌握教材的深廣度,更要防止不必要的加深拔高,加重學生的負擔。

(2)教材分析:

首先明確物質的量的概念,再引進阿伏加德羅常數,但只做簡單説明,提出摩爾概念以後再重點性的介紹摩爾和常數,然後通過練習歸納出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關係,這是已經改進過的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安排還是比較合理的。

(3)教材處理:

首先明確物質的量的概念,再引進阿伏加德羅常數,但只做簡單説明,提出摩爾概念以後再重點性的介紹摩爾和常數,然後通過練習歸納出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關係,而物質的量與質量間的關係則由學生自己看書總結歸納;教材中的習題,無論題型還是題量都需要適當的補充,通過分層練習由淺入深,以達到利用課上時間使學生基本上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1)採取目標分層教學法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採取對比歸納法: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基本物理量及其單位的投影)--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係;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説明摩爾的概念,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幫助學生對比掌握摩爾(每摩爾物質含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的概念,並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通過適當的分層練習強調指出學習摩爾需要注意的問題並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本節知識。

(2)講練結合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討論的方法掌握知識,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對比解決科學中的抽象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更加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而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

[課前檢測]:(1)1個H2O中含___個H,___個O,___個原子。

(2)105個H2SO4中含___個H,___個S,___個O,___個原子。

(3)1個C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4)1個NH3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幫助學生回憶微粒間的轉換關係,為從"個-->摩爾"的轉化做好鋪墊)

[導入]:(1)由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單位(粒)和實際生活中並不使用粒的矛盾提出小和多的矛盾以及解決辦法,為後來引出化學反應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過反應方程式:C+O2===CO2引導學生討論:反應實質是什麼?(微粒間的反應);實際中是採用稱取質量的方法進行反應,質量如何體現反應的實質?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993X10-23g,計算12g碳含多少個碳原子?(約 6、02X1023個碳原子)

[小結]:用所學的知識表達反應實質是很麻煩的,必須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

[新課講解]:物質的量:表示物質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國際計量大會確定七個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名稱單位名稱單位符號

長度米m

質量千克kg

時間秒s

電流安培A

物質的量摩爾mol

熱力學温度開爾文K

發光強度坎德拉Cd

[思考]:既然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為什麼單位不是"個",而是"摩爾",兩者有何關係?

[舉例並討論]:一盒粉筆----50支粉筆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爾微粒----?個微粒

(通過聯繫生活中小和多的統一的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摩爾的概念,並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羅常數)

[講解]:一摩爾微粒----NA個微粒

阿伏加德羅常數(NA):12gC-12(含六個質子六個中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個數。約等於6、02X1023mol-1。

(在導入中,學生已通過計算得到此數據)

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簡稱:摩符號表示:mol

每摩爾物質含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投影練習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個碳原子

1mol鐵原子含有_______個鐵原子

1mol氧氣含有________個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個硫酸分子

(基本概念的理解)

[歸納小結]:學習物質的量需要注意的問題:

(1)物質的量--物理量,摩爾--單位;

(2)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團或特定組合)

(3)使用時必須指明微粒名稱:

[例]:兩種方法:

文字表達--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氣分子,氫氧根離子

符號表達--C,H2SO4,O2,OH--

[投影練習2]:根據物質的量和摩爾的概念判斷正誤:

1、摩爾是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摩爾是單位)

2、1mol氫,1mol原子氧。(物質的量研究對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羅常數無單位。

4、物質的量就是物質的質量。

(強調學習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問題)

[總結]:再次對所介紹概念進行復習與強調以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重視與理解。

[投影練習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個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個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個水分子

4、1、204X1024個水分子是_______摩爾水分子

(不再是簡單的1mol微粒,稍加深難度)

[投影練習4]:1、1mol氧氣分子中含有_______個氧分子,

含有____個氧原子,___摩爾氧原子,___原子。

(聯繫課前檢測:O2~2O老師引導學生完成此題)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

(H2O~2H~O)___個H2O,___個H,___個O

3、0、1molNa2SO4中含有___molNa+,___molSO42-

4、1molC含有___mol質子,3、5molC含有___mol質子(1個C~6個質子,老師引導完成)

5、1molNa+含有___mol電子,10molNa+含有___個電子(1個Na+~10個電子)

(提高難度,讓學生通過練習自己總結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質的量到與之相關聯的微粒的物質的量的計算方法)

[小結]: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換:

物質的量========微粒數(NA--阿伏加德羅常數)

[隨堂檢測]:A、1molHCl含____個HCl分子,1、806X1024個HCl分子的物質的量是____mol。

(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H2SO4含有____molH,____molS,____molO,共_____mol原子。

(考查由物質的量向所含原子數的運算方法)

C、3、01X1023個Cl-的物質的量是___mol,含___個電子,含____mol電子,含_____個質子,含______mol質子。

(考查給出離子的微粒個數,如何算出離子及所含質子、電子的物質的量)

[閲讀教材]:P38

[討論]:1摩爾的任何物質的質量是多少?

(通過學生自己閲讀發現物質的量和物質質量間的關係,為下節課的內容--摩爾質量的教授做好鋪墊)

[板書]第一節摩爾

一、物質的量

1、定義:表示物質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

2、單位:摩爾--簡稱:摩符號表示:mol

(1)每摩爾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2)阿伏加德羅常數(NA):12gC-12所含碳原子數

NA6、02X1023mol-1

3、注意:(1)物質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單位是摩爾。

(2)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團或特定組合)。

(3)使用時必須指明微粒名稱。

4、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換:

物質的量========微粒數

(NA--阿伏加德羅常數)

物質的量説課板書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目標

3、重點和難點

4、教材處理

(1)學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材處理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1、目標分層教學法:由淺入深

2、講練結合

三、教學程序

1、課前檢測

2、新課導入

3、新課講解

4、小結

5、佈置作業

物理説課稿 篇3

我説課的題目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壓強》。我説課的內容有教材目標的分析與定位,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流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五個部分。

一、教材目標的分析與定位

1、教材分析:《壓強》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是本章的知識核心,是學習全章知識的基礎。壓強也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是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本節內容分三個階段,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是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作為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詮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2、學情分析:學生在前一章書中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通過以前的物理學習過程,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對探究的七個要素都不陌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3、教學目標: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等因素,我制定本節課目標:

(1)認知目標:

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理解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2)技能目標

通過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慾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進一步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實例,歸納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據此確定下面教學重點難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壓強的概念,簡單的計算及應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難點:有效組織好探究活動歸納出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真正理解壓強的概念並能運用相關知識解答有關問題。

 二、説教法和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本課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2、學法:據以上教法和學生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數學推理法。

 三、教學流程設計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本節教學程序採用以下幾個板塊進行:情景導入,壓力的概念,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及計算,增大與減少壓強的方法,總結與反饋。

1、情景導入

學生觀看視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啟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入課題,體現了從生活中走向物理教學理念。

2、壓力的概念

(1)通過展示釘錘釘釘子,人踩鋼絲等代表不同方向的壓力的生活現象的圖片,提出問題,通過受力分析,組織學生討論出所受壓力的共同特徵,導出壓力的概念並板書,壓力是垂直作用於物體表面上的力。這樣讓學生體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悦。

(2)由於重力知識的干擾,認為壓力都是由重力產生的,學生對壓力的概念產生困擾,用了一個演示實驗通過一把鋼尺中間放個磁鐵,改變方向,從形變的大小組織學生分析明白壓力不是重力,也不都是由重力產生的,也為接下來壓力的作用效果作鋪墊。這樣安排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知識的遞進關係。

3、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活動,列舉實例。請學生們觀察對比教材“想想議議”中蟬和駱駝的圖片並提出問題。通過大量的實例,瞭解對比是一種處理科學問題的常用方法,同時認識到壓強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對比兩幅圖片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探索自然的興趣,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我們重點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兩個學生體驗活動,意在通過體驗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願望,並有所依據的提出合理的猜想。

設計試驗進行試驗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應採用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設計實驗。

給每小組準備如下的器材:海棉、壓力小桌、肥皂、釘子、圖針、鈎碼。

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進行探究,學生實驗填寫的表格。

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於一些基礎較一般,不知從何下手的學生,,他們會打開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鈎碼作探究實驗。而對於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探究方法也很多。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壓力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

4、壓強概念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呢?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對比速度概念分析概括得出壓強的定義、公式、單位並板書。

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1帕=1牛/米2,説明其物理意義。接着列舉實例對帕這一單位的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運用類比的方法,結合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自己得出結論,自主得出壓強的定義和公式。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例題:一本重2.5N的教科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試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通過例題使學生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更進一步加深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教師分析例題,主要強調公式的應用和解題規範。深刻挖掘例題的隱含意義:一是單位要一致,二是正確理解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含義。三是進一步加深對壓強的理解。通過計算大家知道了物理課本對桌面產生的壓強,那如何讓課本對桌面的壓強增大一倍?

自然引入下一個問題-----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5、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師生共同列舉壓強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多媒體展示),分析各用什麼方法增大,減小壓強的。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社會”的新課標理念。

6、總結和反饋

通過師生共同小結,形成知識體系,既總結知識也總結方法。

解釋現象:在雜技表演時,氣功師躺在釘子上,人卻毫髮無損。

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引入新課時的問題,意圖:學以致用,前後呼應。使整個課堂渾然一體。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本節課的板書以內容式展現,一目瞭然,直觀顯示出教材的思路,並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

物理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宇宙航行》,關於這節課我主要介紹以下幾方面內容:教材簡介,課程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小結,其中教學過程又包括下面五個部分:複習舊課,新課引入,新課教學,鞏固複習,佈置作業,下面我將對各個部分進行詳細的解説。

一、教材簡介

《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模塊第7章第5節的內容。

二、課程分析

本節課是以學生已掌握的曲線運動一章中的平拋運動,圓周運動,和向心力等知識以及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重點講述了人造衞星的發射原理,人造衞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和人造衞星的速度問題。人造衞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一個實例,為學生以後深入學習研究天體物理問題奠定了基礎,而且本節課與社會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如氣象衞星與天氣預報,衞星定位系統與自動導航汽車等,更值得大家矚目的是:我國在xxxx年,20xx年相繼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圓了國人盼望已久的飛天之夢,為以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和科研價值。

三、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分析之後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

2)理解人造衞星的發射原理,並能夠準確闡述其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

3)會計算人造衞星的環繞速度,並能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4)瞭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航天員與記者”模擬活動的參與,提高學生的合理表達能力;

2)學生在人造衞星發射原理的探究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看“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激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解決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關課後習題時均以人造衞星的環繞速度為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人造衞星環繞速度的求解。那麼,本節課的難點又在哪裏呢?對於人造衞星、宇宙飛船等高科技產品,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存在一定的心裏障礙,而且高一學生思維不夠敏捷,很難做到大跨度的思維跳躍,因此對人造衞星發射原理的理解便成了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成為本節課的難點問題。針對該難點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理論探究的方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經過一系列有序合理的教學活動,師生共同努力,最終踢飛絆腳石,解決難點問題,為後續學習做好準備。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構建知識平台

此過程可採用學生板書的形式,檢查他們對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等知識的掌握情況,鞏固複習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

(二)新課引入

1、新課引入,創設情境

新課引入,創設情境旨在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過程充分發揮了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勢,運用計算機的視頻播放功能向學生展示“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謂一舉多得。

2、情境模擬,課題構建

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進行“宇航員與小記者”的情境模擬活動,請一位同學扮演宇航員,請其他同學模仿小記者,每一位小記者都有機會向宇航員提出一個自己最想知道的關於宇宙航天的問題。老師將問題在黑板上一一列出,然後找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其他問題請同學課後上網查資料自己解決,並製作宇宙航行小資料卡,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合作。

然後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比較,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對學生所提問題的答疑過程,進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模擬活動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融入課堂教學活動。

(三)新課教學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意義構建的目的。第一小節教學設計便遵循了該理論。

1、人造衞星的發射原理

首先:教師運用課件動畫展示平拋運動,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總結結論,師生小結,得出正確結論,並在課件上出示。

然後:教師鼓勵學生對得到的結論進行發散思維,學生可能很難由一個平面跳躍到地球這個大麴面,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並適時設疑:若將從地球這個大麴面上拋出一物體當速度逐漸增大時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讓學生思考猜測,分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並派代表發表見解。教師評價總結,課件展示牛頓設想,並用動畫動態演示人造衞星發射原理。

與此同時:請學生考慮,人造衞星發射成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學生討論,教師給予解釋引導,最後課件出示答案,請同學寫出相關公式,課件出示正確公式,同桌之間互相糾正。

第一小節學習完後第二、三小節便很簡單了。

2、環繞速度

課件出示探究內容和已知條件:

已知地球和人造衞星質量分別為m和m,衞星到地心的距離為r,求衞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環繞速度v。

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解決該問題,大多數同學在第一小節知識基礎上已經能夠解決該問題,但為使全體同學都達標教師還應對本題進行講解。分四步:讀題、分析、解題、小結。讀題是為了讓學生弄清題意;分析可採用互動式請學生回答解題依據,相關公式;解題藉助課件顯示解題過程,計算速度公式,加深學生理解;小結教師對題目做總結,強調解題方法,步驟。

3、宇宙速度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但要做到知識傳承,還應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和發展智力等目的。宇宙速度的學習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1)第一宇宙速度求解:

根據第一宇宙速度含義和已學知識學生自己求解數值,教師的任務是説明其意義:最小的發射速度,最大的'環繞速度,並加以解釋。

(2)學生通過閲讀教材歸納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且明確它們的數值。

(3)最後教師運用課件動態展示人造衞星處於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運行情況及運行軌道,變抽象概念為實際模型,加深學生的理解。

到此新課教學便結束了,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複習學過的知識。

(四)複習鞏固

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做到靈活運用,融會貫通。

(五)佈置作業

課外探究作業不僅可以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而且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有利而無害。

教師課堂結束語,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有始有終,完美的結束課堂教學活動。

六、小結

以上是本節的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本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廣泛利用各種聲音,視頻,動畫等網絡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情感,而且還運用情景模擬活動,使學生順其自然的進入角色,融入學習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探索研究,體驗與科學家牛頓原始研究人造衞星發射原理相似的“再發現”過程,引起情感共鳴,積極主動學習。學生在協作,會話交流過程中逐個解決需要學習的問題,最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結束課程。

物理説課稿 篇5

第一課時 探究動能的表達式

【設計思想】

新課標中指出在共同必修模塊物理1和物理2中,學生通過對物體運動規律、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內容及相關實驗的深入學習,進一步體會物理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潛能,為後續課程的選擇和學習做準備。可見,在必修模塊教學中更要注重體讓學生會物理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本課設計應努力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並努力引導學生大膽猜想、自主設計利用小組討論、彙報交流、協同操作,體驗感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途徑,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為重。所以,努力把“探究動能的表達式”設計成既與教材相聯繫、又不被教材所束縛的教學方案,突出學習與創新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在“機械能和能源”這一主題中要求:“通過實驗,探究恆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係”。 並例舉用打點計時器或光電計時器進行探究。要讓學生明白“功與動能之間的關係”。本節的實驗探究是下一節“動能定理”理論探究的實踐基礎。

在能量這一部分,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編寫不大相同,魯科版是直接給出動能的表達式的,本人在以往的教學中也是直接給出動能的表達式,但授後總覺得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人教版對動能的表達式問題有進行分步探究,人教版物理2第五章第6節,其課題是:“探究功與物體速度的變化關係”, 當然,僅從這一實驗探究並不能得出動能的表達式,但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所體現的科學探究方法,尤其是實驗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我認為這是很可取的。基於以上分析,將第二章的第一節“動能的改變”分三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為“探究動能的表達式”,採用理論推導加實驗驗證的探究思路,旨在讓學生合作學習,以從理論推理得出動能的表達式,再通過實驗採集的數據來驗證動能的表達式的方案設計及實驗分析過程為教學重點。同時也為第二課時分組實驗《動能定理》做好鋪墊,第三課時再進行“動能定理的應用”。

本節內容及下一節《動能定理》內容共同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研究課題。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對學生課題意識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會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學情分析】

實驗探究學生以前有所接觸,如物理必修①中的“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與“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通過以前這一類探究實驗的學習,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實驗方案設計能力、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及實驗數據處理的能力。尤其是紙帶的處理已接觸多次,學生有較好的基礎,至於圖線處理時從關係不明的曲線通過改變坐純量轉化為關係較明朗的直線的方法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中也曾接觸,學生有一定的基礎,但還是有一定的思維和操作難度,教師要注意合理的啟發。

由於動能的問題比勢能複雜些,如果直接給出EK== ,時間久了,在學習基礎很差的二類校中許多學生甚至把表達式中的速度的平方給丟了。由於在後續的學習中,動能定理的應用是很重要的。我認為如果在前期的學習時能讓學生對“動能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有很深的印象是有長遠意義的。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

(2)會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得到動能的表達式和單位。

(3)學習用圖像法處理數據尋找規律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

(1)體驗理論推理與實驗探究相結合的科學探究方式。

(2)體驗實驗操作過程中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

(3)體驗通過實驗數據處理尋找物理量間變化關係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師生互動,領略探究過程中的科學方法選擇,感受實驗探究的快樂,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科學觀;同時利用EK== ,適時結合交通情景進行安全教育。

2、重點難點

●重點:①理論推理得出動能的表達式。②通過實驗採集的數據來驗證動能的表達式的方案設計及實驗分析過程。

●難點:實驗方案的設計及實驗數據的採集與處理來驗證動能的表達式。

【教學程序】

首先,引入部分是播放讓人學生看了很震撼的視頻,讓學生體會 “能量”,接着讓學生合作完成一個小實驗,讓學生體驗動能的大小與相關因素的關係,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為得出問題及學生的猜想、假設奠定感性基礎。

接着,讓學生頭腦風暴,教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理念理論推理得到動能表達式。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該表達式適用於變力做功嗎?引導學生想到增倍法求功,設計構建實驗情景,通過實驗操作、數據採集與分析處理等師生互動,讓學生領略探究過程中的科學方法選擇,感受實驗探究的快樂,讓兩三個學生上講台利用光電計數器採集數據,下面的學生觀察數據,實驗結束後,用計算機軟件(Excel)描繪“W-v”圖象。並由數據分析得出“動能EK== 成立與對物體做功的外力是恆力還是變力、有無外力做功無關”的結論。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科學探究的方法及研究過程。

總之,努力在教學中讓學生體驗了提出問題、猜想假設、理論推導、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

【問題研討】

1、高中物理概念教學怎麼教學才是科學的?是直接拋給學生概念,然後再以實驗求證?還是通過具體情景讓學生自己得出概念?筆者認為後者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2、數據圖象處理時有兩種手段:傳統的座標紙手工描點繪線,計算機軟件(Excel)描點擬合圖線。前者體現物理實驗作圖的本質,後者體現現代技術的便捷,各有特長。由於前者更能反應物理本質,所以本應要優先選用手工描點繪線,讓學生親歷一次體驗;但由於本課時內容較多,從時間上考慮,W—V圖與W—V2圖都用手工描圖不允許,筆者認為如果學生基礎好,把W—V圖讓學生用手工描繪,而W—V2圖用計算機軟件(Excel)描繪,這樣處理可能更合理些。

物理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奧斯特的發現説明了電能產生磁,而法拉第的發現説明了磁能產生電,從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電之間的聯繫,使電能的大規模利用成為可能,為發電機的製造和應用奠定了基礎,因此這一章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學生學好這一節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是為升入高中學習電磁感應定律奠定了基礎。

重點: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感應電流的方向與那些因素有關。

動卷式話筒的原理

難點:法電機的結構原理。

關鍵:本節的教學關鍵是指導學生邊學邊試驗,探究電磁感應現象及其規律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知道動卷式話筒的和發電機的結構原理。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觀察、歸納和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素質目標:通過介紹科學家法拉第的事蹟,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探索真理的精神。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訓練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

二、説教法

採用改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究性實驗,邊設疑,邊討論,啟發誘導,指導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介紹科學家的事蹟,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三、説學法

1、通過猜想、討論、答疑、設計試驗方案,培養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信心,培養頑強意志,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説手段

利用多媒體或投影儀學習提綱,歸納實驗結論,討論練習。學生實驗操作歩驟、探究的問題,印刷在紙上課前發放在課桌上,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説教學程序設計

1、設疑引學

前面我們學習了“奧斯特的發現”它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聯繫,説明電能生磁,電流和磁場是不可分割的,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進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電呢?讓學生猜想。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怎樣才能使磁生電呢?

板書:一、實驗目的:探索磁能否生電,怎樣使磁生電

2、討論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

師問:根據實驗目的,本試驗應選擇哪些實驗器材,為什麼?

師生討論認同:根據研究的對象,需要有磁體和導線,檢驗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需要有電流表,控制電路通斷必須有開關等。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實驗方案,將矩形線圈,電流表,開關,導線連入閉合電路,矩形線圈先不要放在磁場內。

第一階段:研究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

提出問題:如何做實驗?其步驟又怎樣?

引導學生做如下設想:電能生礠,反過來,我們把導體放在磁場裏觀察是否產生電流,那麼導體應怎樣放在磁場中呢?導體在磁場中是靜止?還是運動?怎樣運動?

(1)投影學習提綱

按課本圖14—41裝置,利用矩形線圈的一條邊作為直導體做如下實驗:

a、閉合開關,讓導體在蹄形永久磁鐵中不動;讓導體在磁場中上下移動;讓導體在磁場中前後左右移動;觀察電流表的指針偏轉情況,並做記錄。

b、斷開開關,重複上述實驗,觀察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情況,並做記錄

(2)學生實驗研究

學生根據學習提綱的要求邊學邊實驗,邊看書邊討論,教師進行巡迴指導。

(3)思考討論

在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和閲讀課文的基礎上,用投影儀出示下列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a、在實驗中觀察到了什麼現象?在什麼情況下導體中有電流產生?

b、通過觀察實驗和自學課文,你能否歸納出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有哪幾條?

(4)在學生討論和答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規律

教師板書

教師講述:電磁感應現象最早是由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在1831年發現的,所以我們把電磁感應現象叫做法拉第現象。進一步介紹法拉第的事蹟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意義,給學生以教育和激勵。

第二階段: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和發電機的原理

(1)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就是依據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2所示,在接收聲波的膜片後面粘貼着一個由細漆包線繞成的線圈,它能隨着膜片一起運動。膜片的後面有一個環形的永磁體,並使線圈置於它的磁場中。線圈的兩端用導線引出。你能説出它的工作原理嗎?學生討論後回答。

(2)發電機的原理也是根據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4、14—45所示,學生看書後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a、什麼是交流電的頻率?頻率的單位是什麼?我國交流電的頻率是多少?

4、鞏固強化

(1)指導學生學習“閲讀材料”

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法拉第的故事”,使學生加深對感應電流的認識,而且可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的設計與操作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對於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意義,從而有機的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素質。

(2)找學生對本節知識小結。明確本節課採用了什麼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幾個問題?

(3)完成本節的練習題(投影顯示)

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持久的記憶,由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物理説課稿 篇7

本課題選自高二選修本,第十四章第八節。

本説課分教材分析與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序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與作用

《電容器、電容》是高考的熱點,是電場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它是學完勻強電場後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後面學習交流電路(電感和電容對交流電的影響)和電子線路(電磁振盪)的預備知識,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⒉教學目標

從知識上要求學生了解電容器的構造、作用,明確電容器的兩種工作方式,掌握電容的概念,並會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問題。培養觀察、分析、推理、空間想象、動手、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

⒊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確定電容公式的建立、理解與應用為本節的重點。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所用的教材確定衝、放電的過程的建立為難點。

(二)教材處理

新教材中《電容器、電容》一節把電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電容器兩部分內容編排在一起,形成兩個重點,課堂容量大,難點集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差、能力低、空間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下,大膽進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內容《平行板電容器》放到了下一節進行, 從而使本節內容緊湊、容量適中、難點分散重點突出。

對電容器帶電量與兩極間電壓成正比這一結論,教材是直接硬灌給學生的,不宜於學生接受,我從網上下載了衝放電模擬演示實驗,彌補了教材的不足,讓學生通過描點,畫線,親自探索出電量與電壓的關係,順其自然引入電容的概念,從而掌握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不僅易於消化,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鞏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對電容器的衝放電過程教材説的過於簡單,加上內容抽象,微觀運動又無法演示,學生接受困難;而這部分內容又是後面學習電磁振盪的基礎,為突破難點,不僅用實物演示,還採用了計算機模擬,讓學生親眼看到了電子的運動過程為後面教學鋪平了道路。

對電容器的構造教學,讓學生親手扒開電容器,使學生感到可信,通過動手實驗,本來不易於接受的較為陌生的電容器構造,一下變清楚了,使學生認識到就是前面講過的兩塊平行金屬板,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為主線,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使動態的微觀世界真的動了起來,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根據教育心理理論,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動靜結合。利用演示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來調動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即為“動態”。教師適時設疑使學生靜心思考,即為“靜態”。整節課始終處於一種動靜交替的節奏之中。

2>教學方法採用了教師啟發點撥與學生探索分析想結合。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對電容器電容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自己探索電量與電壓的關係,教師引導得出電容器的公式,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侖茲力演示儀傳統教學手段,又用了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兩種教學手段並用,既激發了興趣,又增大了課堂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通過演示感應起電機演示,使學生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放電情況,教師順勢指出:“出現這兩種情況與這兩個大瓶子有關,它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它就是萊頓瓶,是一種存儲電荷的裝置,現在叫電容器”這正是學生腦海中想問的問題,教師順其自然導入新課。為激發學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機電機教具展示有無電容器電機啟動情況的不同(無電容器電動機不轉,只有用手推才可轉動,而電容器加上後動機可以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確電容器的重要作用,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首先,學生動手實驗,把開電容器展示電容器的構造,

2)演示電容器的作用,引導學生得出“電容器可以充當電源。”從而建立電容器具有存儲電荷的作用。

物理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力 彈力》。下面是我對本課題的設計思考,懇請指正。

一、説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節教材處於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八章,本章知識是學習後續知識壓 強、功、機械效率的基礎,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礎的一章。而第一節力 彈力 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教學關鍵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本章的興趣,為 後幾節教學做好鋪墊。 內容分析 本節首先生活中的推、拉、舉、壓等生活實例引出力,並用壓彈 簧或氣球的事例體會彈力,緊接着介紹一個彈力的實際應用——彈簧測力計,在 瞭解彈簧測力計構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學習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最後 還點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從而更好地體會彈性勢能。 所有的知識都是用學生看 得到、摸得着的實例呈現,與我們的生活很貼切、學生更容易接受。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並不難學,引領 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單位,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 知道彈力及彈性勢能。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 :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過實驗和觀察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使用方法,會正確使用。

【情感與態度】 :

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通過彈簧測 力計的使用,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力的定義理解、彈力概念的理解、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2、教學難點: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二、説學生

本節內容主要是力、形變與彈力、彈簧測力計、彈性勢能,知識點較零碎, 學生對力很熟悉,並且都有親身感受,採用從生活實例中體會力的存在;彈力與 形變、 彈性勢能較抽象, 學生對此缺乏認識基礎, 需較強的觀察和歸納思維能力, 採用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教師引導的手段;對於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較簡單,採用自 學即可完成。

三、説教法

本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具體類型的力——彈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 力.教學實踐表明,被動力(如彈力、靜摩擦力)的概念是學生難於接受的.因此 教材中沒有給彈力下定義,而是通過大量實例説明了什麼叫彈力,彈力產生的條 件是什麼。本節通過一個比較完整的實驗探究,利用彈力的作用效果來了解彈簧 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從而達到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通過實例引出力的一般性分析,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的作用;分析具體圖 片中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通過對如何知道物體受力的疑問引出力的作用效果, 進而通過自主活動探究物體形變時會出現什麼現象及物體形變的大小和外力的 關係,引出彈簧測力計的原理,通過觀察、比較、實驗等自主探究的形式瞭解彈 簧測力計構造、使用方法;並觀察圖中的日常現象——發生形變的物體對其他物 體產生一些作用,學生體會彈性勢能。

四、説學法

1、親身體驗:力的概念的建立。

2、動手實驗: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約 2 分鐘)

講故事:張飛與關羽比力氣。三國時,劉、關、張三結義後,張對自己排第三不服氣,就提出與關羽比誰的力氣大,他使出最大力氣抓自己的頭髮使勁向上 提,儘管憋得滿臉黑紫甚至頭髮都拔掉了一把,結果還不能使自己離地面,而關 羽找了一根繩子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過樹杈,雙手使勁向下拉,結果他 慢慢離開地面。

問:張飛為什麼失敗呢?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第八章力,幫他分析原因吧!

新課教學(約 30 分鐘)

(一) 力是什麼

1、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四幅圖或用多媒體展示。 (也可藉助自己準備器材 體驗) 完成學習引導第一部分內容。

問:要想有力的話,需滿足什麼條件?

2、引導分析

力:物體 作用於 物體

施力物 受力物 (為區分兩物體引入施力物、受力物)

(二) 力的作用效果

觀察課件中的圖和演示實驗,完成學習引導第二部分內容。

問:我們如何知道物體是否受力?你能做展示一下里的作用效果嗎?

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彈性形變的情景,感受彈力的存在,總結彈力的概念。

(三) 形變大小與所受外力的關係。

學生試完成學案中的第 3 個表格。

請同學上台展示結果。 學生觀察、並交流總結出兩者間的關係。

(四)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用多媒體展示自學提綱和彈簧測力計。請同學自學回答下列問題:

(1) 彈簧測力計由( 、 )組成?

(2) 、力的國際單位是()?

(3) 、圖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

(4) 、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並試一試

(a)彈簧測力計指針指針開始偏離了“0”刻度線處,應如何調節?

(b)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應讓重物懸掛於哪個位置?手持哪個位置?

(c)彈簧測力計應如何讀數? 做一做:分別測出你用手豎直向下輕拉和重拉彈簧測力計的力的大小,同桌互相讀數。

(五)生活物理社會

學生觀察課件中的幾幅圖,思索這幾幅圖説明了什麼。

(六)小結

你獲得哪些知識?在使用具有彈性的物體需注意什麼?還有什麼困惑?

學以致用(約 10 分鐘)

不足之處:

1、本節課教學中沒有把學案充分的運用。

2、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充分的調動起來。

3、習題設計的較好,但運用的不理想。

4、教師講的較多,沒有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

附板書:

一、力彈力

1、力:物體--作用於--物體

形變: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 。①彈性形變 ② 範性形變

2、彈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越大,物體 形變就越大。

3、彈簧測力計

① 結構:

② 原理:在彈性限度 (即彈簧發生彈性形變的範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③ 使用方法:校零、量程、共線、讀數

4、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量。

物理説課稿 篇9

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師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

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g計算重力或質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3.教學重點和難點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重力計算公式解決相關問題及時重點又是難點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演示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學法指導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程序設計

由於初二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力的,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複習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測量工具,為學習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後利用媒體展示圖片,引入新課由於學生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這幅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蘋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於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這幾幅插圖引入新課很自然。

(二)新課教學分析

1.什麼叫重力 引入新課後指導學生閲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學能力。

2.重力的大小這個內容在本章第二節的力的測量實驗中已經探究過,現改為學生總結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處理,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過歸納總結出重力計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最後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讓學生觀察粉筆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懸掛物體靜止時細線的方向。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掌握重錘線的應用。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圖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演示找粉筆重心)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5.課堂小結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三)課堂檢測與評價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物理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曲線運動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節曲線運動。從本節內容安排來講是安排在必修一第四章牛頓運動力學的直線運動之後,又在平拋、圓周、天體等更復雜曲線運動之前。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後面研究學習複雜曲線運動的基礎,也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重要補充,是對運動和力的關係的進一步理解和完善。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剛把必修一牛頓運動力學直線運動,學完,對於用牛頓運動力學處理直線運動應該沒太大問題。但曲線運動還從未接觸過,不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許多曲線運動,根據他們的認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麼是曲線運動。關鍵是曲線運動方向和做曲線運動的條件他們難以理解,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列舉各種生活實例及實驗探究,讓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這節內容。由於高一學生基本還保留了對直觀現象的興趣,所以我精心設計了演示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l. 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

2.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的合外力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

(二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蠟塊運動的探究過程,體會研究平面運動的方法.

2.通過實驗歸納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瞭解研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培養探求知識的能力.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領略曲線運動的奇妙與和諧,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2.讓學生認真體會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思維方法:“觀察--推理—假設、猜想—實驗驗證

(四)、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

2.蠟塊運動的探究過程.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1.蠟塊運動的探究過程

2. 物體微曲線運動的條件.

四、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物理教學是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創設情景──觀察──分析──猜想──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簡單的演示實驗,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探究總結出本節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前面學習了很多直線運動知識,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真正直線運動的例子,會發現很難舉出,反而生活中軌跡是曲線的例子較多,再利用多媒體播放精彩的視頻片段即各種運動情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激發學生探究曲線運動的熱情,明確學習目的。

2、 推進新課

一、探究曲線運動的位移

師生互動教師引導。

【設計意圖】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併為下一節研究平拋運動作出鋪墊。

二、探究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先理論探究:結合直線運動中的瞬時速度,確定曲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

實驗探究驗證:演示砂輪工作視頻,雨傘旋轉視頻

【設計意圖】讓學生觀察砂輪切割鋼材產生的火花、轉動的小雨傘甩出的水滴方向,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猜想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後得出速度的方向沿這一點的切線方向,突出重點;觀察演示實驗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進一步探究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進而突破了難點,同時使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增強了探索新知的慾望。

三、運動描述的實例----蠟塊的運動

學生觀看視頻後教師逐步提問,師生互動,逐步解決下列問題

1.如何確定蠟塊的位置?

2.如何確定蠟塊的速度?

3.如何確定蠟塊運動的軌跡?

【設計意圖】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也使學生對平面內的運動描述有深刻的印象;使課堂氣

氛掀起高潮,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學的探究美

四、探究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實驗與探究]先理論探究後實驗探究

[設計意圖:學生認真體會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思維方法:“觀察--推理—假設、猜想—實驗驗證,也使學生順利突破重點和難點並獲得成就感。]

五、針對練習

[設計意圖:針對性的訓練用來鞏固本節課所講的重、難點知識,同時也用來檢驗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

六、板書設計

6.1 曲線運動

1、曲線運動

定義: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做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

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方向,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3、曲線運動的性質

曲線運動過程中速度方向始終在變化,因此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4、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當物體所受的合力方向跟它的速度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將做曲線運動。<

七、教學反思

優點:本節課一改過去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同時以觀察實驗、分析、歸納、討論及信息技術的演示來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培養,信心得到增強,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不足:如果能在實驗室由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得出曲線運動條件和速度方向,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