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有關物理説課稿模板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1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物理説課稿模板十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向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信息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物理説課稿 篇2

1、"電磁感應"是在第三冊"電流的磁效應"和第五冊"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後進行的教學,使學生對"電與磁相互作用的內容"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識的自然延續;"電磁感應"為以後學習發電機的內容打下理論基礎,併為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恆提供前置知識,具有啟後作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從前後聯繫來看,有利於鞏固學生對……的認識。在理論推導過程中的……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的認識。在講解例題時,對推理方法、思維起點的分析,為今後……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這種結構能較好地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明白物理規律既可以直接從實驗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瞭解物理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繫和重要應用。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識和實驗基礎,學生一般能較熟練地掌握……,這就從理論上和實驗上為學生理解….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因而本節課的一個目標是:……。

通過運用……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領會…….的基本思想,規範學生……良好習慣。

能力、方法目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個性和特長。

通過計算機模擬培養學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在討論歸納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知識,設計出……;

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並總結出……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樹立等效觀點,建立等效思想

不斷髮現矛盾,激發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方法。

有利於培養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關心環境、能源、衞生、健康;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奮、堅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實現實事求是、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作畫法求合力要規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藴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堅持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

成功的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嚴密的理論推導能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理性認識,正確深入理解……概念和決定……的因素能使學生定性地認識……的緣故。以上措施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關係。

正確深入理解……的特點和……的關係。正確確定思維入手點,是分析……問題的兩個關鍵。

4、教學難點

抽象思維尚處於起步階段

二、 説教法:

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目標導學法(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演示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推理驗證物質性質);比較法(啟發學生認識獲得新知);討論法;歸納法;閲讀法;自學指導與自我總結相結合;“問題、探究、交流、歸納、閲讀、講解”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採用了演示法和講授法相結合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方法。教師邊演示邊讓學生分折解題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教學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在“摩擦力”教學中,要“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突破口,有機地融合各種教法於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是運用演示實驗、融合多種教學的講授課。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環節一,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麼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於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繫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

環節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環節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難點: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德育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

2、德:培養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的思維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特點對學生提出,瞭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律的理解,以至於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象在這一節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採取瞭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為開端,引導學生從宏觀上覆習運動現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繫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2)通過物理實驗進行啟發誘導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麼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3:在教學突出重點中,對定律中關鍵詞語進行説明,各種易犯的錯誤進行分析,糾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錯誤生活觀念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由於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基礎上大膽而合理的確良外推,它只是一種基礎假設,由於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因此這條定律無法直接用實驗來證明,它的正確性在於它推得結果與客觀事實相吻合,形成對比知道知識的發展過程由錯誤正確完善學生一目瞭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點和關鍵。投影牛頓第一定律

一、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錯誤)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完善)

環節五:難點突破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象採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後繁,先定性,後定量;先具體後抽象;先特殊後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於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節課在程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採取瞭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新情境,複習提問導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繫、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的應用,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説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通過不同層次聯繫,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學到了什麼為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餘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為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1)明確目標,激發動機(在複習運動和力基礎上)

(2)新舊聯繫,指引注意。

(3)創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實物、小車實驗)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麼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

物理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三節“空氣的力量”,下面我就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説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滬科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物理八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壓強的概念、壓強的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之後,學習的又一壓強方面的知識。這節課主要講的是關於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教材通過事例、實驗引入課題,教材的編排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重視定性分析和實際應用,強調實驗探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並且知道托裏拆利實驗説明了什麼,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學好本節課,對學生理解大氣壓的成因、大小及其應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進一步認識“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研究方法具有指導意義。本節課的內容本人覺得安排二個課時,當然實際操作時不能被課時所左右,應以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課的編排特點,結合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擬定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1)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説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2)知道托裏拆利實驗和標準大氣壓的大小。

(3)知道大氣壓強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大氣壓強的大小可以用氣壓計來測量 。

(4)知道沸點隨氣壓減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夠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

(3)培養物理科學實驗探究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學會與人合作,共同學習。

(2)重視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物理學習,對這門學科有了簡單的瞭解,物理觀察、實驗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親身體驗到了物理知識與人們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繫,對物理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希望教師能滿足他們對新知識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鍛鍊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更希望品嚐到成功學習的快樂。教學中應注意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的同時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勇氣,教會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探究式學習的主角。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選擇生動、趣味性強、直觀的實驗,不但有力地説明大氣壓的存在,降低教學難度,同時還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

2、觀察托裏拆利實驗,説明原理和變化

3、大氣壓的變化的理解和應用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一)、説學法

當今信息時代,實施素質教育,施行新課程改革,改變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所面臨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應引導好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帶着強烈的求知慾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探究活動,聯繫實際,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八年級學生有學好物理的*望,但顯得比較吃力,本人結合學生實際,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去學習:

1、課先預習為學習新知識作好充分的準備。

2、學會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3、結合自己的觀點學會提出問題。

4、通過動手實驗,檢驗問題。

5、通過多練,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6、交流與合作,共享成果。

(二)、説教法

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的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根據本單元特點,本節課可採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的方法。

1、小組合作:全班可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好的學生與需要幫助的學生搭配組合,互幫互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自主學習:課前佈置好習任務,提出思考問題,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如實驗設想、相關網站等,讓學生懷有極大的興趣嘗試解決問題。同時更進一步激發他們探求下一個答案的樂趣,提高解題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3、實踐探究:由各個學習小組展示各自準備的能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或事例,教師通過演示或利用網頁動畫課件設置懸念,用虛擬實驗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判斷真假。在後面“大氣壓強有多大”的學習中,主要由教師通過實驗演示結合課件講解分析,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逐個突破。最後出示相關問題進一步拓展研究,達到鞏固深化學習的目的。主要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複習引入-問題-猜想-分析討論-結論-驗證-理解、應用-延展擴寬-新的問題

六、主要教學程序設計:

(一)複習提問:

1、如圖(多媒體展示)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強?(受)

2、液體內部向什麼方向有壓強?(各個方向)

3、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液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二)引入新課:

問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所包圍,即大氣層,也有流動性,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麼大氣對浸它裏面的物體是否有壓強呢?説説你的猜想並用你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持你的猜想。

引導學生根據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持他的猜想。

如:(1)把一個小小的塑料掛衣鈎緊貼在很平的牆上,就能用它掛衣服而掛衣鈎卻不掉下來(2)只有一個小孔時,飲料罐裏的飲料不易倒出(3)吸飲料時,飲料罐紙盒會變扁

(三)新課教學:

1、大氣壓強:

通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從以上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大氣對我們應該是有壓強的。

但是,靠討論出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呢?所以我們還得從科學實驗探究中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科學實驗探究:請用給出的儀器,設計一~二個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的實驗,並解釋現象:

實驗1、拉開“皮碗”,用力擠出皮碗中的空氣,兩個皮碗還容易拉開嗎?

實驗2、“覆杯”實驗,在杯中裝滿水,蓋上硬紙片,倒置過來,水是否會流出來?

實驗3、馬德堡半球實驗---它第一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得出結論:由以上的眾多實驗證明,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大氣對我們確確實實有壓強。

那麼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解釋原因: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着。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着,這厚厚的氣體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層。大氣層的厚度大約有幾百千米,主要由氮氣、氧氣等多種氣體組成。其中,大部分氣體分佈在距離地球表面幾十千米厚度的範圍內。

交流與討論:空氣有質量嗎?我們在上一章裏已經知道空氣的密度是1.29kg/m3 ,可見空氣是有質量的,空氣體積很大時,其質量也是相當大的。同學們試計算充滿我們這間教室的空氣的質量有多大。

計算: v=10m×6m×4m=240m3

∵ρ=m/v

∴m=ρv =1.29 kg /m3 × 240 m3 = 309.6 kg

得到原因:我們周圍的大氣既有質量,同時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動性。

2、大氣壓強的測量:

(1)托裏拆利實驗

根據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麼大氣壓強有多大呢?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人們是怎樣測量大氣壓強的?1644年,伽利略的學生托裏拆利及其同伴通過實驗第一次測出了大氣壓強的大小。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托裏拆利是怎樣測出大氣壓強的?

①介紹托裏拆利實驗裝置

②演示:托裏拆利實驗(課件演示)

③分析:玻璃管內水銀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銀面受到大氣壓強,正是大氣壓強支持着管內760mm高的水銀柱,就是大氣壓強跟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相等。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④思考:

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會怎樣?

玻璃管傾斜一定的角度管內外水銀柱的高度差如何變?

玻璃管的粗細會影響水銀柱的高度差嗎?

玻璃管的頂端破裂了水銀柱的高度差如何變?

水能代替水銀做實驗嗎?若能,水柱有多高?

⑤應用:人的頭頂面積約為0.02m2,請計算大氣壓對頭頂的壓力為多少?

(2)測量大氣壓強的工具:

①水銀氣壓計: 優點:精確 缺點:不方便攜帶

②金屬盒氣壓計:優點:使用方便 缺點:不精確

3、大氣壓強的變化:

(1)隨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氣壓強不斷減小。

海拔3000M以內,每上升10M,大氣壓強減小100Pa。

(2)1個標準大氣壓= 760mm高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4、大氣壓強與液體沸點的關係:

(1)氣壓越大,液體的沸點越高。

(2)應用:高壓鍋。

5、思考:

(1)、本節後,你對馬德堡半球實驗,有什麼新的推論?

(2)、抽水機是靠大氣壓把水壓上去的,抽水機能否一次把水從地面抽到高樓大廈的樓頂?

(四)、歸納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所學的內容(結合板書用多媒體給出)

1、體驗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2、討論了大氣壓強的特點

3、探究了大氣壓強的測定

4、應用了大氣壓強的知識

(五)、佈置作業:

1、複習課文,預習第四節——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2、課本第159頁,作業1、2、3。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體現所講知識的順序性、條理性,便於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所知識。本人採用如下板書設計:

第三節 空氣的力量

1、 大氣壓強:

①生活現象:紙片託水、可樂罐變形、掛鈎吸牆上。

②驗證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③產生原因:氣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④解釋現象:鋼筆吸墨水、抽水機抽水。

2、 大氣壓強的測量:

①測定實驗:托裏拆利實驗

實驗注意事項:

②大氣壓值:1.013×105Pa

③測量工具:金屬盒氣壓計、水銀氣壓計。

3、 大氣壓強的變化:

①隨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氣壓強不斷減小。

②標準大氣壓:1.013×105Pa

或760mm高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4、 大氣壓強與液體沸點的關係:

①大氣壓強越大,液體沸點越高。

②應用:高壓鍋。

物理説課稿 篇5

1説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 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落快慢相同,並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 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 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並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2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擬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並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並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並能導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 説教學方法

(1) 實驗觀察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 實驗研究 為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啟發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並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啟發學生推導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講練結合式 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4説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5説教學程序

(1) 複習提問:

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恆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③

板書:ΔS=aT2

(2) 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物理説課稿 篇6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學生接觸初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後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薰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2.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聲現象》這一章主要是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有哪些特性?人們是怎樣利用和控制聲音的?本章特別注意使學生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並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並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瞭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後續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教學難點

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藉助於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於形成難點。

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屬於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課擬採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物理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介

這節課要探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上,給出了什麼叫平拋運動,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過程既有實驗現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還將實驗現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出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2.知道平拋運動形成的條件。

3.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4.會用平拋運動解答有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線規律來研究複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方法及“等效代換”“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拋物體探究實驗中突出了“實驗的精髓在於控制”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際情景培養學生關注物理、關注生活的意識,並且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使學生愛物理、愛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難點:平拋運動規律的得出過程。

二、學情分析

深入的瞭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1)高一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物理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

(2)學生剛學習過直線運動規律,對直線運動的分析方法記憶猶新;並在上一節中剛學過運動合成與分解的知識,對這一分析曲線運動的方法並不陌生,這為本節課在方法上鋪平了道路;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採取以下的教學方法和學法。

教法:探究式教學法和情景創設教學法

學法:以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設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魚”,教是為了不教,根據本課題的特點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我作如下的教學設計

物理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高志遠,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現在大鹼廠鎮初級中學,任教八年級物理。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第4節光的折射。下面我將由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來説明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光的反射的後續課程,既能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光學的有關知識,又是後面透鏡及其應用的基礎,在教材中處於承上啟下的低位。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學生通過對光學現象的分析,可以豐富知識,開拓思維;培養密切聯繫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經歷規律的產生過程。

通過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養成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學道理的習慣。

3.重點難點

我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我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節課的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係;運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但是他們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還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事物和現象引入知識,理論聯繫實際,加強直觀教學,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三、教法與學法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分析討論,歸納結論。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多重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引領學生的學習,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自然合理的開發,最終達到學生掌握光的折射知識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新課引入:

演示:向透明水杯中倒入適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讓學生側面斜視觀察現象。請學生説出觀察到的現象,思考這是為什麼?

筷子似乎是折了,但從水中取出筷子,依然完好。由此引出新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很大的激發。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探究一:光的折射現象

利用光具盤展示,一束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中情形。學生可觀察到進入玻璃中的光線在界面處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從而引出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

為了便於交流要明確一下幾個概念:界面、入射光線、入射點、法線、入射角、折射光線、折射角。

教師邊畫圖,邊對應講解,最後要求學生動手畫在筆記本上,既加深了印象,又練習了學生的作圖能力。

然後請學生觀察光在玻璃中發生折射的軌跡,討論回答問題:

① 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麼位置關係?

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係如何?

③ 隨着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

④ 當入射光線垂直於水面入射時,折射光線的方向如何?

讓學生帶着問題觀察演示實驗,學生回答問題,師生合作總結出光的折射規律。

通過師生合作學習,有利於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使學生產生學習成就感,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物理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本課的地位

超重與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第七節。它是學生在學習了牛頓三定律後引入的鞏固應用一節,教材通過運動的升降機中的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麼樣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及完全失重現象,並指出了他們產生的條件。在現行教學大綱中屬1級要求。模型來源於生活經驗,要求運用所學物理規律來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所以教材還安排了閲讀教材——失重和宇宙開發,小實驗——觀察失生現象。本節內容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視重實重等知識的綜合運用。

2、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本人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超重與失重;知道超重與失重的條件

能力目標:通過對超重和失重現象的研究,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

通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解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辯清實重與視重的區別

二、説教法

1、多媒體輔助法:通過視頻演示實驗,讓學生形成更直觀的`印象:展示網絡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同時多媒體便於加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2、問題情境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問題是學習的原動力,是思維的火花,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思維。

3、超重於失重現象有多種情況,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共同總結,在合作中學習

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學的最大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都有極大的提高如引導學生根據力和運動的關係,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超重與失重產和的條件,達到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4、實驗法: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最好辦法,因而開始引入實驗,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積極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説學法

教學過程中把問題情境法、多媒休輔助法、分級教學法、實驗法結合起來,從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四、説教學流程

(1)播放視頻:播放升降機中用彈簧稱測物體的重力隨升降機的上升不斷變化的視頻,

問題:,為什麼彈簧稱的讀數可以表示是重力的大小?彈簧稱的讀數測量的是什麼力的大小

實驗:在彈簧稱下掛一個重為G的重物,讓學生觀察彈簧稱的讀數,再用一個力F的彈簧稱,拉力的大小等於G,觀察彈簧稱的讀數也是G

引導學生分析,彈簧稱稱量物體重量時,要求被測物處於平衡狀態,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受到的拉力和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彈簧稱量物體的重力時實際測量的時懸掛物對物體的拉力,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物體對彈簧稱的拉力大小等於物體的重力;

(2)為什麼升降機中彈簧稱測量重物的重力時,會觀察到彈簧稱示數不斷變化呢?

分組討論

小組甲: 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在大小嗎?

小組乙:在減速上升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小組丙:在減速下降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在大小嗎?

小組丁: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於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學生歸納出:

超重產生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機中的物體,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與物體自身的重力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T—G=ma 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大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N的大小,大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在減速上升的升降機中的物體,升降機的加速度是向上的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物體自身的重力G與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G—T = ma T=G—ma

在減速下降的升降機中的物體,升降機的加速度是向上的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用彈簧稱量時,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與物體自身的重力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

即:T—G=ma 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大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機中的物體,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於0,物體自身的重力與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的差等於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G—T =ma 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小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N的大小,小於物體所受的重力

超重產生的條件:a 向上,F=m(g +a)加速上升或減速下降

失重產生的條件 : a 向下 F=m(g -a)加速下降或減速上升

2、引導學生思考:物體加速下降,a=g時,測量讀數將為0,這種現象叫做完全失重,

實驗:比較觀察:裝滿水的底部帶有小孔的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從小孔中流出;裝滿水的底部帶有小孔的瓶子自由下落時,水不會從小孔中流出。讓學生想象處於完全失重時奇特物理情境。

播放視頻:神舟7號內部宇航員在完全失重時的生活錄象,讓學生增強對完全失重現象的感受。

思維拓展

1、無論在超重或失重狀態下物體自身所受的重力是否發生變化?

不會

2、物體除了在豎直方向上加速上升或下降時有超重或失重現象外,中學物理範圍內還有哪些現象是屬於超重或失重現象。

物體在圓弧形軌道運動時,也會出現超重或失重現象,宇宙飛船在繞地也飛行時也會出現超重失重現象。

五、鞏固練習

1、下列現象中屬於超重現象的有 ( )

A 、用彈簧稱稱量同一質量的物體在北極比赤道測量的重力大

B 、物體通過圓拱橋的頂端時

C 、物體加速上升 D 、物體加速前進

2、彈簧稱的稱鈎上掛一個4Kg的物體,在下列情況下彈簧稱的讀數是多少

通過該練習訓練,使學生能夠區分地球上不同區域由於重力加速度的變化引起的重力的變化與超重和失重的區別,物體在圓拱橋頂端的失重現象的分析和物體在水平方向的加速運動不產生失重和超重現象加深對超重與失重的理解,

物理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內能》選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三章第二節,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內能的概念、影響物體內能的因素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之前學習的分子熱運動為本節課的開展做了一定的鋪墊,所以本節課是前面所學內容——分子熱運動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後的內容都是圍繞內能展開的。故本節內容在這裏起着十分重要的過渡作用。

二、説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談我對學情的分析)

本節課所面對的是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處於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佔主要地位,在理性認識中還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本課應注意適應學生好奇心、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為依託,通過理性分析和判斷,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利用多媒體圖片為學生創設情景,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從而達到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並學好本節內容。

三、説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温度和內能的關係;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觀察和分析能力,並通過實驗理解做功和內能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類比的方法研究問題,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四、説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本節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對內能、熱量概念的理解,對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的理解。

【難點】

內能概念的建立。

五、説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並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實驗法、小組合作法等。

六、説教學過程

(過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現以上教學思路,就要求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過程。接下來我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會先給大家播放蒸汽機車工作的視頻,並解釋工作原理。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水蒸氣可以帶動火車前進,為了解釋原因,進而引出課題《內能》。

【設計意圖: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課堂,不但創設了情景、讓學生產生疑問和猜想,觸發思維的興奮點,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可以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和動機,為學生打開探究之門,幫助學生很快進入學習高潮。】

其次是新課講授環節。

本環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內能概念的建立。我會先提問學生什麼是動能,什麼是勢能,學生回顧之前的知識可以快速回答出,這也可以幫助建立內能的概念打好基礎。接着我會出示運動着的足球和彈簧被拉伸的圖片,並提示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提問學生組成物質的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分子之間是否具有勢能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動能,通過類比彈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討後也會得出分子之間具有勢能。從而引出“分子動能”、“分子勢能”以及內能的概念。接着,我會讓學生回顧機械能的概念,思考內能和機械能的區別、內能的大小和什麼有關,有着怎樣的關係。學生結合教材及生活經驗不難得出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設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推進過程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是大有益處的。這樣設計不僅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也能通過學生的仔細觀察加深印象,有利於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之後是第二部分的內容:物體內能的改變。

我會先給學生列舉燒熱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卻的例子,結合例子講解這個過程發生了熱傳遞。温度改變使得物體的內能發生了改變。從而由學生總結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在此問題上學生有着豐富的生活經驗,通過這樣的提問即可以引導學生養成善於觀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學素養,更是為引出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做好鋪墊。明確了改變物體內能的第一種方式之後,我會給學生展示兩組圖片,分別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圖片,讓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餘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我會給學生完成兩個演示實驗,第一個是壓縮空氣引火儀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第二個是空氣推動塞子的實驗,觀察瓶內變化。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總結出是因為做功改變了物體的內能。這樣就可以得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的感知實驗現象,並可以鍛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也做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能體現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真正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

然後是拓展提升環節:

在此環節,我會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知識,用物體內能改變的方式説明“炙手可熱”和“鑽木取火”的含義。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的設置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得以鞏固,加深了對內能的理解,及時的鞏固與練習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對於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課堂內容及時加以回顧,同時也能使我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加以疏導。之後我會留下這樣一個作業,課後查一查什麼是温室效應,並思考內能與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繫。這不僅能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拓展能力,也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思考,真正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七、説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後説一説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逐層排布,重難點明顯,容易讓學生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實際教學時,師生互動間會產生許多信息和創新的火花,教師要機智的將有價值的信息和問題作為焦點來組織教學,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保護學生的創新思維,實現教學有效性,使物理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最終實現生生奮發的目標。以上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