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11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説課稿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3課《古詩兩首》中的後一首。這是一首送別詩,作者抓住了那滿湖的荷花荷葉作為寫作對象,前兩句議論,後兩句寫景,抒發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歎熱愛之情。整首詩口語成詩,景色醉人,韻味十足。特別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句,意境廣闊,給人無盡的喜悦和想象。

二、學情分析

因為學生在課外閲讀和積累中已經背誦過大量的古詩,課文中出現的古詩學生早就能背誦了,而且學過了葉聖陶的《荷花》這一課,對描寫荷花的這句詩應該比較熟悉了。五年級學生了,他們能夠也有了一定的學習力了,能夠把詩句的意思大概地連起來表述。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2.結合畫面,理解詩句的意思,品味重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3.理解詩歌內容,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為了落實課堂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落實在①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②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四、設計意圖

根據學程導航堂教學六大基本模塊,即“目標導向、任務驅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導學、檢測反思”等課堂基本環節。在教學中需要重點突出自學、展示、小組合作環節,因此,我把課堂設計

1、設計清單,自主預習

預習是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課堂的保證。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如何整理學生對古詩的先期經驗,明確本次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方向,為學生設計一份預習清單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在佈置學生預習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請寫出描寫大自然美景的古詩(可按春夏秋冬的順序)。(2)瞭解作者楊萬里,(從其人、其作品、其風格方面)。(3)能通過各種途徑解決“畢竟”、“四時”、“接天”、“無窮碧”、“別樣紅”等詞,為了考慮到不同程度的同學,我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自己選一個不理解的詞查出來。(4)讓學生想一想詩句的意思。這些設計任務明確,大部分同學都能順利完成。

2、背詩導入,揭題探究

五年級的學生會背的詩歌很多,從學生的原來基礎入手,導入新課,既能給孩子一個展示的平台,也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從相同類別的詩歌入手,這樣學生自然能在引子的帶領下受到感染和薰陶。

3、初讀古詩,把握韻律

即使學生能背誦,那也是一時的強記而已,所以初讀古詩的環節也要做實。由於本詩的課題也較長,涵蓋的信息較多,學生的正確朗讀也是理解課題的基礎,而課題中的“曉”字,也是學生該重點掌握的。

本首詩在節奏方面不是太難,因此就簡化成讓學生根據老師給的句中停頓來讀出古詩的節奏,這樣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向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能體會到古詩的節奏美。讓每一個學生反覆地讀幾遍,在指名讀和相互評價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怎樣讀才是準確的。

4、再讀古詩,理解意思

經過前期的積累和預習,理解詩歌的意思環節就簡單多了。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通過對“畢竟”、“無窮碧”、“別樣紅”這些詞語的追問,讓學生明白解詞的方法,在理解詩意時,教師預設好哪些重點詞語是必須明確和牢記的,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對比,明白在解意時要力求字字到位,語句通順。

5、再讀古詩,進入詩境。

本首詩所描寫的情境優美,古詩中存在的留白內容,能訓練學生的'想象、寫話的語文基本能力。為了突出這一點,我讓學生欣賞圖片,回憶好詞,這樣為學生的寫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夠顧及時一部分寫話能力較差的同學,同學讓學生小組交流,取長補短。在此基礎上讓寫得好的同學展示,學習他們寫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也頗有收穫,有法可依。

6、品評賞析,領悟中心

文章絕非無情物,古詩更是如此。在學生深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詩歌的中心就能夠浮出水面,同時引領學生在古詩的題目上找到“送”和內容上表現“美”這樣進行辨析,讓學生通地自主思考不斷地深化中心,真正扣擊到學生的心靈中去。

7、檢測反思,總結方法

“授人於魚,不如授人漁”方法比學習的內容更有效,因此最後這個環節似乎是課堂教學必要總結。其實,這個環節也是古詩教學的一種延伸和拓展,能更充分體現本堂課教學的價值,我想“知作者”、“解詩意”、“入詩境”、“品詩情”這樣的方法學生在學生腦海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業設計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也是學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徑。為了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得到綜合訓練,我設計了:

1.完成《一課一練》中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相關的內容。

2.背誦《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用自己的話説説它描述的景象。這樣的基礎題,同時還設計了積累一些描寫荷花、蓮葉的詩句這樣照顧了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也注重了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最後針對層次較高的同學,我設計找一些送別詩,研究一下送別詩的特點,(比如結構,所寫的內容或者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寫一篇《關於送別詩的比較研究》;我想這樣能夠照顧到不同方面的學生需求。

在本堂課的設計中,我試着按學程導航的模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教師引導指點為輔,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提高。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十冊29課的一首古詩。作者抓住了那滿湖的荷葉、荷花作為描寫對象。那碧色連天的荷葉和在陽光照射下格外嬌潤紅豔的荷花,美麗動人。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藉助註釋理解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詞中的意境,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抓住詩中重點句分析。

(2)在理解詩內容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三、説教法:

創設情景法、自讀自悟法、情感誦讀法、想象理解法。

四、説學法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讀。

五、説教學過程

(一)激興趣,導新課

1、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風景如畫。從白雪皚皚的北國到詩情畫意的江南,從茫茫無垠的草原,到鬱鬱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麗的畫。

2、我們的祖國不僅山美、水美、詩也美,千百年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我們班的同學愛讀詩,也愛背詩,你們願意背幾首嗎?《望廬山瀑布》《詠柳》《小池》《飲湖上初晴後雨》。

3、這幾首詩都是寫景的,都歌頌了壯麗的山河。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景的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詩人、解詩題

1、齊讀詩題

2、介紹作者

楊萬里:字廷秀,吉水人。他平時力主抗金,秉性剛直,立朝廉潔,遇事感言。他作詩主張師法自然,構思新穎奇特,筆調幽默詼諧,語言通俗活潑,風格爽朗輕快,人稱“誠齋體”。他工於奇絕,以寫景詠物見長,著有《誠齋集》。

3、解詩題

早晨從淨慈寺出來送別林子方。

(三)讀詩句、識新詞

1、自由朗讀

2、理解詞語的意思

畢竟:到底

四時:四季,這裏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節。

接天:一直鋪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陽光照射

(四)抓字眼,明詩意

1、“詩情畫意”——我們要融入詩情,感悟畫意,先要把詩讀懂,請同學們看註釋,想象每句詩的意思,再和同學交流。

2、小組合作學習

3、彙報自學情況

到底是西湖的夏日,風景與其他季節完全不同。遠遠望去,在陽光照射下,滿湖碧綠的荷葉,襯托着鮮豔的荷花,真是美麗極了!

4、讀全詩,體會每句詩的意思

5、詩是最凝練的語言,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看一看詩句的風光吧!

(五)想畫面、入詩境

我們在西湖的一隻遊船上,來欣賞優美的景象。

六、課堂小結

風景迷人的西湖,孕育了這千古流傳的詩句,這首詩的流傳,給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我們的祖國,江山如此多嬌,讓我們用最美的語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詩句吟誦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