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集錦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2W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説課稿集錦9篇

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數的世界》,首先,我談談我對本節課教材的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整數的認識、整數的四則計算、小數、分數、負數的認識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要結合現實的情境認識自然數和整數。在自然數(0除外)的範圍內研究倍數和因數。

教材編排在揭示倍數和因數概念時,是讓學生根據現實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在找一個數的倍數時,也是讓學生運用乘除法知識,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培養學生的數感,提高數學探索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自然數和整數,聯繫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 在1-100以內找到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倍數。

2、在找數學信息,分類,解決問題等活動中。有條理的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閲讀課本,提高自學能力。

3、在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中,對數的世界認識保持興趣,給未來的數學探索活動增添動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我在課的開始通過猜數字謎語激趣,七上八下猜一個分數,不三不四猜一個小數,一五一十猜一個整數,這個小遊戲不但活躍了氣氛,而且喚起學生對數的回憶,。然後出示“水果店”情境圖,要學生從情境圖中找數,教師板書:-3、2、6、4、5.8、3.6、5。師:今天淘氣帶我們走進一個數的世界,(板書:數的世界)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研究數的世界中還有那些奧祕,通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感受我們生活在一個數的世界裏,體會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第一個層次是理解自然數和整數,。

首先,帶領學生回憶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數?又小數,分數,整數,負數,接着要學生根據學過的數將情境圖中的數進行分類,通過回憶以前學的數,給學生提供了分類標準的指向,彙報後教師引導,關於小數和分數以後我們在研究,今天我們研究這些數,這些數是一些什麼樣的數呢?

接着,要學生打開課本2頁,讀一讀書上什麼是自然數,什麼是整數?板書:自然數,整數。閲讀後,要學生談自己的收穫,明確省略號的意思,並且引導學生對比這兩句話,看有什麼發現?自然數就是整數,整數有的不是自然數。

這個層次通過對發現的數進行分類,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最後,指導學生閲讀課本。通過比較觀察等思維活動認識自然數和整數。

第二層次是:結合乘法算式認識倍數和因數。

首先要學生根據情境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並列出算式,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2千克蘋果多少元?2*6=12 5千克梨多少元?5*4=20等

接着,師引導學生,同學們,可別小看這些算式,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倍數和因數就在這裏。剛才已經有了閲讀課本的經驗,繼續讀下去,你能看懂哪些內容。不懂的地方提出在小組內討論。安排學生自學課本,自己通過閲讀知道什麼是倍數和因數,一改由“扶”到“放”的方法,把學習內容交給學生,老師參與其中的一組,瞭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

彙報時要學生談談關於倍數和因數,你發現了什麼?並讓學生自己寫一個算式,在小組中説説,裏面倍數和因數的關係。展示時,注意抓住學生生成的資源,比如:4×5=20,2×2=4,提出疑問:為什麼4一會是一個數的倍數,一會又成了一個數的因數了呢?)

總結出倍數和因數是兩個數之間相互依存關係,一定要説清楚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本環節設計小組自學活動,在小組內完成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學生通過閲讀、質疑,同伴交流逐步形成自學能力,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通過學習的遷移,自己寫一個乘法算式説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讓知識得到深化。

第三個層次是:自主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這個層次的教學我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有梯度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深入思考,想象,猜測,探究以問題為中心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最後發現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我設計的問題有

(1)“找一找”下面哪些數是7的倍數?與同學交流你的看法。

2,7,14,17,25,77

(2)你還能找到7的其他倍數嗎?

(3)寫出100以內所有的7的倍數。

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有條理的思考,然後發現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再練習寫出100以內所有的6的倍數。

多樣的聯繫可以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所以下面我進行鞏固應用,內化提高的教學

學生經過一節課的探索和學習有些疲倦了。我設計了一個“給數字找家”的遊戲重新在課堂中掀起**。每個小組一套卡片,在小組內操作。其中一組上黑板演示。把4的倍數貼在一個圈裏,6的倍數貼在一個圈裏。學生對其中的12和48一籌莫展。老師重新畫集合圈,在兩個圈中間出現共同的部分,直觀的滲透集合思想。同時為學公倍數打下基礎。

三、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們走進了數的世界,在數的世界裏,你有哪些收穫?學生回顧後,教師總結,在數的世界裏,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知識等着我們去探索。今天我們只是採擷到數海里的一朵小浪花。以後,大家將領略到更多的數中奧祕。

給學生時間回顧總結這節課的收穫,讓學生養成回顧反思的習慣。同時能正確評價自己,完善自我。

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的重要手段,我在設計板書時,主要了條理清晰,突出重點。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父母的心》是北師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比較探究”文章,描寫了一艘輪船上一對貧困夫婦把子女送給人家,又索回來的感人故事,説明了優厚的條件,也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表達了天下父母對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與本單元所選的其他文章《背影》、《慈母情深》、《養母》、《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的》、《金色花》相比,惟有這篇是介紹整個家庭濃濃的父母對子女的深愛,情感較完整。這個單元的課文是圍繞着“親情吟歌”這一主題來安排的。從作者的編排意圖看,目的是要學生理解父母之愛心,做到“我愛我家,我愛我親人”。 現在的學生對父母的愛已經熟視無睹,視為當然,不知感恩,所以親情教育、感恩教育猶為重要。這樣的文章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反應了語文與生活的關係,體現了新教材迴歸生活的思想。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帶着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閲讀文本,感受文本。我確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熟讀課文,複述故事。

過程與方法: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體會父母親對兒女的深情。培養學生擁有感恩的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比較三次調換,從中分析總結父母的心裏究竟怎麼想。

教學難點:理解父母出發點,和矛盾的愛子之心。

二、教法與學法

為了使學生能順利完成本節學習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談。在本課教學中,我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以及學習語文的自主性原則,我主要採用了朗讀感悟法、鼓勵欣賞法、啟發式以及討論式為主的教學方法。其中朗讀感悟法中朗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精彩的語句,感受語言美;鼓勵欣賞法能鼓勵學生展示才能,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而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培養起來,把他們健康的個性發展起來。

當然,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生的學法指導中,我將引導他們採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互滲透的方法,從而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教學過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部分(幻)(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二)出示學習目標(三)自學指導,學生展示(四)小結(五)作業

下面,我將把這五個環節做逐一説明。首先説第一個環節,我準備用這樣的話語進行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傳説:上帝創造了人,但沒有精力照顧好他們,所以給每個人創造了父母。於是有了這麼一個地方,它永遠在你的心靈最深處,你願用一生的時間去呵護他,這個地方,叫做“家”;而有這麼一顆心,他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顆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川端康成的文章——《父母的心》。

通過講傳説的方式進行導入,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具體介紹作者可以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順利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二)出示學習目標

讓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對本節課應掌握的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

(三)自學指導、學生展示

1、檢查預習情況,包括本課字詞及作者簡介

2、初讀課文:感受父母心

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課文,然後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1)語言簡明

(2)內容完整

過渡語:剛才同學們讀書非常投入,請大家把你的內容概括寫在課文題目處。

依照要求請大家對剛才同學的回答作出點評。(學生點評)

總結:由此,我們明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要説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老師是這麼概括的(投影:本文講了一對父母因貧窮想送孩子最終沒送出去的故事)

學生在這樣寬鬆的環境中合作學習,大膽展示,思維更活躍,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慾望,從而進入本課的第三個環節。

3、再讀課文:揣摩父母心

過渡語:

同學們,剛才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概括,我們或許會發現,文中的父母在送還是不送孩子這個問題上一直是處於猶豫和矛盾之中,那麼,他們的情感世界產生了哪些波瀾呢?現在啊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來體驗一下父母內心的真實的感受吧。

請同學們再細讀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時間決定表情原因

當天傍晚送走大兒子

眼含熱淚

難割難捨貧窮,沒有能力撫養

第二天早上送走二兒子,換回大兒子 無精打采 老大是接班人,按次序也不對

第二天傍晚送走三歲女兒,

換回二兒子不好意思,失魂落魄老二和婆婆太像了,已五歲

第三天上午要回女兒 痛哭失聲女兒太小,父母冷酷無情

過渡語:同學們填表很認真,請一位同學把結果給大家説一下(幻)。老師也對文章作了認真地閲讀,我是這麼填寫的。

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學生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過程中是煞費苦心,頗費周折的,他們一直處於猶豫矛盾之中,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內心有很多的憂慮。在這裏要提醒學生,“三送”“三要”孩子正是整篇文章的內容,體現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特點。

為了讓學生更深層的體會到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我又設置了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幻):你覺得把孩子送給別人是愛嗎?要回孩子是愛嗎?請説出你的理由。

對於這個問題,學生採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與學習夥伴共同分析、探討、總結,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引導。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的聽、説、讀、問、評去實現,試圖幫助他們展開思維的翅膀,形成技能,掌握方法。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自主的挖掘課文深層的意義,而且還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歸納總結

先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可從本課主題談,也可從寫作方法上去談。

師:在父母的心頭,兒女是他們一生不變的牽掛。不管是風來了還是雨來了,他們永遠是我們的庇護神。

(五)佈置作業

1、知識積累

練習冊第78頁基礎鞏固

2、仿寫句子

父母的心是一縷春風,吹暖了我們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條溪流,帶來了一路的歡歌;

父母的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的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表達

愛是相互的,在我們享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你有沒有想對他們説些什麼呢?請編輯一則短信,以表達對他們的理解與感謝。

這樣的作業對於基礎好的學生來説,是訓練思維表達能力的大好時機,而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説,又是幫助其理解所學內容、鞏固知識的較好渠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與此同時,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除此之外,我還會告訴學生,學習不能滿足於課本知識,生活中處處可以學語文,引導學生多渠道多途徑的獲取知識,這也是21世紀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以上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四、板書

接來説一説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本課的板書我按照文章的順序來設計,體現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特點。看起來簡潔美觀又生動形象,啟發性和藝術性都很強,更能激發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教學效果也更為顯著。

五、設計反思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課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五單元第二十三課,是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所寫的一篇散文。文章內涵豐富而深邃,語言精練、通俗而又雅緻。本課所處單元的主題是:人與自然,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懂得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道理和意義,學習在記敍和説明中結合抒情和議論的寫法。《幽徑悲劇》通過渲染濃烈的悲劇色彩,引發人們對時代和人性的反思,從另一個層面詮釋人與自然的關係,頗有曲徑之感,文本內容顯得別具一格,相對單元中的其他四篇選文,既是一種視覺的衝擊,更是一種認識的補充。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單元主題——人與自然的認識會更深刻而全面。

【本課與《課標》的關係】

從“課標”提出的三個緯度要求來審視,本課無疑是一個合適的文本範例。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緯度上體現的十分突出,文本所傳達出的對“真、善、美”矢志不移的情感契合了《課標》提出的“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薰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本課基本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達到“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的訓練要求。另外,課文通俗而又雅緻的語言特色也為課標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提供了範本。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重點理解文本中的文言詞彙。

2、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

3、品味語言,學習反覆、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4、學習層層鋪筆的描寫手法及作用。

5、通過品讀、美讀把握文章情感,學習作者矢志不移地維護真、善、美的精神。

6、引導學生理解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樹立維護真、善、美的精神。

[説明]教學目標1、2、3屬於新課標“知識與能力緯度”範疇;4屬於“過程與方法緯度”範疇;5、6屬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緯度”範疇。為了更好的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以上幾個目標的實現過程是相輔相生、環環緊扣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通過讀、品、悟理解文本所藴含的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作品強烈的悲劇效果。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點擊此處觀看

【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二、説教法和學法

【説教法】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創設情景法、問題導引法、誦讀品味法進行教學。我以新課標:“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為指導,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品讀、美讀文本,邊讀邊思,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質疑、交流,最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中賞析課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説學法】

本篇文章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這對於初二學生來説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備課時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進行學法指導,採用了誦讀法、小組討論法。在指導過程中讓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文本體會到藤蘿的美,併力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對被砍前的藤蘿和對被砍之後的藤蘿的不同情感,通過這種情感的劇烈反差讓學生體會到真、善、美的重要性,從而學習作者矢志維護真、善、美的精神。

三、説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老師想跟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20xx年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上,一隻小鳥被一個高速飛行的網球擊中,鳥兒墮地身亡。接下來的一幕讓世人震撼:擊中小鳥的運動員神情沮喪,馬上終止比賽,跑到小鳥跟前,毫不猶豫的雙膝跪地,雙手合攏,表示懺悔。他因自己的`失誤而深深的一跪已經成為經典的一幕讓世人永遠難忘。而在我國,北大教授季羨林悲天憫人,因為一株藤蘿被他人無情的砍伐,引發內心深深的痛惜,其博大的胸懷可見一斑,他奮筆疾書,將痛楚化為文字,呈現於世人的面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字——《幽徑悲劇》。

●本環節通過相關聯的故事激發學生對本文的學習興趣,順承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本環節運用“書寫大比拼”這個活動對文中的生字詞進行學習,完成教學目標1,為更準確的解讀文本掃除障礙,同時這也是一個積累項目,有利於擴大學生詞彙量。

(三)走近作者

世人稱其為“學界泰斗”、“一代宗師”,國內外公認的“東方學大師”。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還能閲讀法語、俄語書籍。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

心靈獨白:“只要活着,腦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週歲了,並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歲。”

●本環節中一些資料性的知識讓學生自己解決,課堂上我補充了一個“心靈獨白”的小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作者的語言走進作者的內心進而更準確的理解文本。另外,推薦觀看中央10套“子午書簡”:《本色季羨林》。

(四)交流初讀感受

●本環節比較開放,學生自由發表初讀感受,瞭解學生不受干預獨立閲讀文本所達到的思維層次,以便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

(五)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讓學生按照“幽徑”、“藤蘿”、“藤蘿被毀”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結構,併為每一部分概括一個小標題。

●本環節是在已經預習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文本篇幅偏長,課堂上通篇閲讀略顯耗時,所以此環節要求學生掃讀,以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為主。

(六)細節探究。

1、文中的古藤蘿是一棵什麼樣的藤蘿?在文中畫出作者對她的描述。

2、探討藤蘿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後,作者的情感變化。

3、文章內容寫的是古藤蘿的悲劇,為什麼題目卻是“幽徑悲劇”。

●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碰撞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品讀穿插其間。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內心對悲劇主人公的真、善、美認同,為以後的毀滅所帶來的悲劇震撼奠定心理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為了把握作者的情感落差,在反差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宣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情感契合的載體和誘發悲劇感受的共鳴點;第三個問題則是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通過這個問題主要想使學生明白:1、寫幽徑美是為了襯托藤蘿美,寫藤蘿美是為了渲染藤蘿悲劇色彩,這樣一種層層鋪筆的寫法。2、藤蘿的悲劇是幽徑悲劇,更是燕園的悲劇、時代的悲劇、人類的悲劇。

(七)品味語言

1、自由品味

學生選擇一句或一段,自我賞析。

2、限定品味

補充學生未涉及的重點語句。

●本環節中我要求學生用固定句式:“ 段(句)好,好在 ”來作答,內容要求學生從詞、句式、修辭的角度,從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評點,實現教學目標3。

(八)拓展寫作

請你以古藤蘿的口吻寫一段話,勸告世人,一定要保護好環境。

●本環節是日常書面表達能力的一個練習。

[説明]本課安排二個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一)——(五)個步驟,第二課時完成(六)——(八)個步驟。常規流程:佈置作業一般在課下進行,這裏不再贅述。

四、説板書設計

[説明]板書設計一是為第一課時設計的,設計簡單、明瞭,內容是文本的結構層次。設計二是第二課時的板書,本設計的創意是以漢字“悲”的字形為基點進行演繹,運用字體的色彩區別和對比,着重突出作者在藤蘿被砍前後的情感變化和落差,也進一步渲染了文本所顯現的悲劇色彩。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二、學生分析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鑑於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説教法學法

1、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交流、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採用了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教具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四、 説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由課前準備的紙做的車輪(車輪有正方形的、圓形的),讓兩名學生滾車輪比賽來創設情境,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導入新課,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知道圓形的車輪既快速又平穩,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實踐,發現新知

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把學生變被動"學數學"為主動"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等方式中老師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索圓的各部分名稱,同一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等等,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還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

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 鞏固練習

通過填空、判斷、操作等練習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圓,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小結體驗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説一説你有哪些收穫?

最後,讓學生用右手食指畫一個圓滿的句號,結束課堂。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此活動選材於生活,報紙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幼兒比較熟悉和喜歡,他們用舊報紙做手工,做紙球鍛鍊身體,還可以撕成碎片做紙漿等。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廢舊報紙卻成了孩子的寶貝。因此,我開始有目的地觀察孩子的反應,發現孩子們對於報紙非常感興趣。新《綱要》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為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原有經驗,引導幼兒走向最近發展區。而近階段我們在學習5的組成和分類的知識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如何讓幼兒在寬鬆的氛圍中,在玩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由此產生了大班計算活動——《看報學數》。

二、説目標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我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通過看報紙,玩報紙,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數數、學分類及組成。

2、初步學習統計,能正確地記錄。

以上制定的活動目標貫徹了新綱要的精神:為幼兒的發展打好基礎,倡導自主的學習,注重能力的培養,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全面的發展。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統計報紙上文章數、廣告數、圖片數,並學習正確記錄。通過孩子自己的嘗試、操作和集體評價,使

幼兒的分類經驗,統計經驗得到整理。

三、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利用報紙這樣輔助材料,更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統計、分類並記錄,主要是看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知識。第二次是讓幼兒互相檢查,集體評價,讓幼兒的統計,分類經驗得到提高。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二個大環節中,我就讓幼兒拿報紙搭小橋,蹦蹦跳跳過小橋。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不僅進一步理解了5的組成,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

此外,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等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對數數,分類,表格記錄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諧統一。

四、説活動過程

1、通過交流已有的經驗,初步區分文章、圖片和廣告。活動一開始

教師就出示一張報紙,讓幼兒説説報紙上有什麼?引起幼兒的觀察興趣。接下來,再説説什麼是文章、圖片、廣告,找找有幾篇文章,幾幅圖,幾個廣告,並做分類記錄。

2、互相檢查,集體評價。在第二個環節中我安排孩子互相檢查,發現問題後大家討論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將孩子獲得的零碎的經驗進行加工整理,通過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得的經驗作一概括。

3、修改記錄。幼兒的分類往往根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因此在幼兒嘗試過後要求幼兒説一説。同時幼兒還不具備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故要求不是十分嚴格標準,允許他們產生錯誤和爭論,引導幼兒在反覆嘗試中積極思考,自己修正,學習到科學的態度和精神。

4、遊戲體驗。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經過分類記錄後,在遊戲的過程中,按照報紙的橫豎排列方式列出分合式,複習5的組成。讓幼兒有更深的印象,在輕鬆的遊戲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是北師大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單元《我們去旅行》的拓展閲讀《古詩二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名垂千古、萬口傳播的行旅詩。本詩通過詩人在江南遊歷,夜泊楓橋時,對眼前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孤舟搖曳景象的描繪,真切自然地抒發了他跨越時空的羈旅之愁。教材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正是讓學生在讀詩悟詩中,體會古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學的薰陶,提高語文素養。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也有一定的熱情。而且已積累了許多不同內容的古詩,如《夜雨寄北》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的大意;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出門在外,夜宿孤舟上的愁苦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悟詩境,品味詩韻。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愁苦之情。

五、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本課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台,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詩言、悟詩情、入詩心;重誦讀品悟,品讀感悟,從而在詩人、學生、古詩之間構建起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樑。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主要採用誦讀感悟,品評賞析,積澱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藉助多媒體音樂與畫面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思中明理,讀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温故知新,導入新課,創設詩意課堂

上課伊始,我以《古詩二首》的第一首《夜雨寄北》“激趣”,通過師生回顧古詩表達的情感,以及誦讀“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來營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濃郁氛圍,既而導入新課,然後,板題,解題。這樣以詩引詩,進行師生對話,架起師生文本間情感的第一座橋樑,使得學生“不覺轉入此中來”。

第二個環節:初讀詩文,感知詩意——繪“江南秋夜圖”

語文是最需要傾注情感的學科。而新課程標準也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讀自悟,因此在梳理詩句意思時,我沒有采用傳統的逐句講解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首先對詩歌的意韻有一個感知層面的把握。這個環節我力求突出一個“讀”字和一個“悟”,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第二步通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後一步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指導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上藉助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根據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找出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學生彙報交流時,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合作者的作用,幫助他們用自己認為最優美的語言把簡單的景象:月亮、烏鴉、霜花、楓林、漁船、鐘聲、客船……進行想象描述,並提煉整理出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孤舟搖曳六個意象;最後讓學生自由大聲反覆朗讀,感悟這些詞語,體會其中藴涵的情感。

當學生的動情點被激活時,我隨即小節導入下一個環節,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受再次走進這幅悽清悠遠的江南秋夜圖吧,把詞語的意韻融入詩中,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第三個環節:品讀詩文,體會情感——賞“江南秋夜圖”(這個環節我預設三步完成)

第一步:今夜無眠

在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中,我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為學生的品讀鋪設意境,從而引導學生讀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兩句,然後用“以詩引詩”、“以詩悟詩”、“師生接詩”的方法反覆朗讀詩句,着重體會“愁”的滋味。

這樣在誦讀中讓詩意打動學生,讓詩人的情懷感染學生,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處奔波生髮的遊子愁、思鄉愁、憂患愁、失意愁等種種情感體驗,達到學生與詩人情感的融合,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今夜,對詩人張繼續來説註定是一個因各種“愁”而難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步,今夜愁眠

這個環節我主要是想通過拓展學生思維,編織一個跨越時空的情感磁場,讓學生從多維空間品味詩歌傳遞的人文情懷。

首先讓學生根據個人的生活體驗,發揮想象,學生可能會説出今天晚上詩人的母親、妻子、孩子都在思念着詩人;我就根據學生的語言、情感及時整理,挖掘學生已擁有的詩句,來豐富對詩人內心情感世界的理解。將無眠的詩人思念着遠方親人,遠方親人也牽掛着遠行的詩人,層層疊疊交織在一起,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所表現出來的詩人的孤獨、寂寞與無奈。

第三步,今夜不眠

我是這樣導入這一步的:正當詩人輾轉反側之際,寒山寺悠遠的鐘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有節奏地響了起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禪意的鐘聲,一聲一聲撞擊在詩人的心坎。此時,愁緒滿胸的張繼又會有怎樣的懷想呢?

學生邊議邊説,互相交流,他們可能會説出“鐘聲讓夜晚顯得更加淒涼”“鐘聲使詩人思念家鄉的情緒更加強烈”等,這時我適時點撥:這鐘聲給詩人以震撼、也給詩人以安慰。詩人出門在外,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這鐘聲一樣悠遠、綿長。

這樣在讀讀、議議、想想、説説中,學生對詩人所抒發的濃厚情懷感同身受,如滔滔江水一樣滾滾而來。

最後,我設計師生共同感情朗讀古詩、昇華情感的環節。隨着多媒體在《高山流水》的樂曲中漸次再現的畫面,我和學生一起誦讀《楓橋夜泊》。讓這幅江南秋夜圖牢牢地定格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七、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可以説是一個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本節課的板書我突出一個“愁”,以“愁”搭建起詩人、學生、文本之間溝通的橋樑。板書設計如下:

楓橋夜泊

無眠——愁眠——不眠

羈旅之愁

説課稿 篇7

1.認知目標:

(1)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對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進行遷移,使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掌握並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算理。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和處理能力。

3.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應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進一步使學生感知數學的美,讓學生更加愛數學,學數學。

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及其算理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

分數乘分數計算方法的推理過程。

為了掌握本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多種教法,使學生更加容易的學習本課,新課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在教法的選擇上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設置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去進行大膽的創新。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處於主體作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我從學生的主體出發,遵循了學中玩,玩中學,合作交流中學,學後交流合作的理念,這樣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能夠順利地進行。

根據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我通過複習引入新課:我在黑板上列一些分數乘整數的式子,叫學生進行計算,逐步引入分數乘分數的式子,引導學生思考,並板書這一節課的課題《分數乘分數》,這樣的設計,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又誘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思考。

第二環節:引入新課,自主探究。

在學習分數乘整數時,學生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和算理,為此,這一節課我同樣採取相同的方法,叫學生用一張白紙摺疊後的面積來表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結果,並反覆進行填塗,這樣做使學生在原有知識上進行知識的遷移,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同時又讓學生歸納概括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分數*分數=分子*分子作為積的分子,分母乘分母作為積的分母。

此時,我就在黑板上板書計算法則。這樣做使學生有成就感,對以後的探究更加感興趣。同時,我在黑板上演示幾組分數乘分數,叫同學們觀察,有什麼特點,經過學生的小組交流得出:

1,分數乘分數所得的結果有分數,也有整數。

2.計算後的結果要進行約分,得到最簡分數。

説課稿 篇8

古典舞基本功説課稿

一、 説教法:

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動作的姿態、節奏和表情。舞蹈作為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不僅可以培養教育對象具有健美的身體姿態,培養動作的協調性、節奏感,而且可以抒發和表達感情,加強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 説任務:

1、 通過舞蹈基本知識的講授和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舞蹈基礎理論,常用術語,並能在舞蹈學習實踐中應用。

2、 舞蹈基訓部分,即對學員進行基本能力的訓練,如:發展學員身體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訓練關節的柔軟性,控制身體活動的能力、靈活性和穩定性,以及跳、轉、翻等各種技巧。本學期舞蹈基訓主要是中國古典的基本手型、腳型、手位、腳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態。

三、説時間:

每週五下午第四節課。

四、説地點:

音樂教室

五、説內容:

第1~2周:中國古典舞基本手型

第3周:中國古典舞基本腳型

第4周:中國古典舞基本手位

第5周:中國古典舞基本腳位

第6~7周:單手基本動作

第8~9周:雙手配合動作

第11~14周:身體各部分中間活動訓練

第15~16周:以上基本動作練習

舞蹈隊活動計劃

舞蹈教育是藝術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礎理論知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訓練學生感受美、體現美的能力。以活躍少年兒童的生活情趣,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由於少年兒童舞蹈的主題、體裁、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在學習、排練、表演的過程中,表現力和創造力的方面,都有着積極的意義和功能。

本學期我從低年紀學生開始選拔,通過舞蹈基礎的教授和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舞蹈進本動作,根據學生的特點,初步掌握兒童舞和進本動作、基本能力、訓練過節柔軟性,控制身體活動的能力,靈活性和穩定性以及跳、轉、翻等各種技巧,使學生身體運動更符合舞蹈規律的要求,為上台表演打下堅實的基礎。如:通過對學員基本能力的訓練,使其身體運動更符合舞蹈規律的要求,以適用各種類型動作,發展身體個部分的能力,靈活性和穩定性以及跳、轉,翻各種技巧動作。

通過作品排練使學生儘可能地掌握部分代表性民族舞蹈,為隨時扮演各種人物形象作好準備。

活動時間:每週四下午 第三節課

活動地點:舞蹈教室

六、説過程:

準備活動:

1、胸腰練習,教師逐個活動

2、進行腿部前、旁、後的韌帶和肌肉練習

中間練習

手位組合複習,結合舞台方位、呼吸、音樂等練習

扶把練習

1、擦地2、小踢腿3、吸彈撩腿

學習新課

胯掖腿練習

5——8拍右手扶把,左手打開成七位,站成小八字腳

1——8左腳旁吸腿。

2——8勾腳,腳跟向旁蹬出成45度

3——8左腳硼腳面

4——4左腳成旁吸腿

5——8左腳放至右腳旁還原

反覆共做二次,再轉身換成相反的方向。

課堂小結

總結本堂課的優劣之處,向學生提出希望。

活動教材:自己準備

舞蹈課教案2 舞蹈中的呼吸

教學目的:

1)在基訓中運用呼吸,以更好地訓練學生軟開度。

2)學習舞姿組合《大海啊,故鄉》(A)讓學生體會呼吸對舞蹈動作的修飾作用。

教學重難點:呼吸與動作的協調配合。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授新課。

1.舞蹈是以肢體語言塑造藝術形象的一種表現美的藝術。俗話説:“一戳一站一伸手,便知有沒有”,所謂“有沒有”是指舞蹈有沒有藝術性和規範性,今天我們來學習影響舞蹈藝術性和規範性的重要因素——呼吸。舞蹈的呼吸不同於生活中的呼吸,後者平穩均勻,而前者是有彈性,有韻律,有節奏的,有時長,有時短,有時平穩,如何掌握運用呢?是一個堅持不懈的訓練過程,現在讓我們在壓腿組合中初步體會一下在基訓中如何運用呼吸。

2.把杆組合《壓腿》。

預備:45度面對把杆單手扶把,單背手,小八字腳位。

前壓腿:動力腿外開,雙腿繃直,身體正對,脊柱拉直,肩線與動力腿成90度,前壓時以胯為軸心,上體保持平直,向動力腿摺疊。用前額觸腳背。

旁壓腿:在前壓腿的基礎上,換手扶把,轉體180度,身體與兩腿成一個水平面。旁壓時,以胯為軸心,上體保持平直,向動力腿摺疊。用耳觸腳背。

體會運用呼吸:壓、呼氣;立、吸氣(反覆練習、體會)。

作用:身體線條更易拉長,動作具有彈性,避免了僵硬和拉傷肌肉,提高了動作質量,更有利於軟開度的練習。

3.呼吸在舞蹈表演中同樣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使我們的動作更具有了延伸感、韻律感,更富有藝術表現力,下面學習的舞蹈組合《大海啊,故鄉》會讓大家學習到舞蹈表演中如何運用呼吸。

1)身體的呼吸(吸氣時身體拉長展開,呼氣時身體收斂內含)。

2)頭的呼吸(指頭時吸氣,低頭時呼氣,轉頭時先吸後呼)。

3)手臂的呼吸(手臂波浪時以肩為軸,肘、腕依次向上帶動吸氣,向下帶動呼氣,體會手臂連綿不斷的延伸感)。

4)造型時的呼氣(造型時,身體姿態不動,然後氣息流暢自然,不僵硬)。

訓練步驟:

1.教師完整示範,並且邊示範,邊講解呼吸的運用。

2.訓練學生:

a.雙跪坐,雙背手,聽音樂,節拍練呼吸,找呼吸時身體的韻律感。

b.練習單一的頭的呼吸,然後與身體配合。

c.先練習單臂波浪時的呼吸,再練習雙臂波浪時的呼吸,呼吸越深,動作越大,情緒越高。

d.大呼吸後雙晃手造型, 體會該動作的延伸感(眺望遠方),雙繃腳坐地展胸腰 氣息流暢。

訓練時先把動作揉碎,分解練習,再教單一動作,然後與身體配合,最後配音樂練習組合。

二、小結

今天學習的只是對舞蹈中呼吸的初步瞭解,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要反覆練習,不斷深入,直到大家熟練掌握,運用自如。當然這還需要大家的課後練習、鞏固。

活動教材:自己準備

舞蹈教案 3 把上擦地組合

教學目的:

通過掌握擦地的動作要領,訓練腳下的基本功及腿、胯的外開,控制能力及其穩定性。對身體控制力的基本訓練以及基本姿態的掌握。

四、教學重難點:

⒈擦地時腳的完滿與控制。

⒉腿、胯要始終保持外開延伸。

⒊動作過程中注意是身韻律和呼吸問題以及姿態的優美。

五、教學準備:

服裝,鋼琴伴奏。

六、教學過程:

1、課前活動:把上練習。

2、導入新課,教師示範講解。

3、教授新內容:

㈠一位擦地

教學提示:a.注意:一位時的站姿和上身的控制。

b.注意:姿態的極至伸展。

伴奏譜:

準備:雙手扶把,一位站立

步驟:⑴ 右腳經前擦至旁,後收回。

⑵ 旁擦兩次

⑶ 旁擦出,雙腳立,右腳落,左腳擦回。

⑷ 同上做左腳

⑸ 同上 做反方向

⑴ 右腳擦出,然後擦至前,再擦至後,收回。

⑵右腳擦出,經劃弧擦至前,再劃一次收回。

⑶ 同上,做反向。

⑷右腳 造型,後轉做離弓之箭造型。

⑸ 手蹲至左腳上,翻身,收回一位。

㈡五位擦地

伴奏小松樹》

教學提示:注意胯的固定與擦地的開度。

準備: 單手扶把,五位站立。

⑴ 前擦3次

⑵ 後擦3次

⑶旁擦2次,立腳踝出後擦1次

⑷ 後擦出劃2圈 收前五位。

⑸ 雙腳立,收大四位,單腳立轉一圈。

⑹ 同上反轉一圈 經收回後做劃線造型。

同樣做反向

㈢踮腳提胯

教學提示:注意膝蓋的夾緊

伴奏:《落葉》

準備:雙手扶把,一位站立。

預備拍 5—8 雙腳立

⑴ 左右交替慢落

⑵ 反覆

⑶ 左腳立,右腳收至其小腿處,落後五位。

⑷ 同上,落前五位。

⑸—⑹ 同上,做右腳。

七、分組練習:

指出問題,強調重難點。

八、佈置課後練習。

小結:練習氣氛很好,要多加鼓勵,同時要求不要太高,不要急於求成。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的課文,這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富有韻律感的詩歌。全詩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把自然知識藴含其中,語言朗朗上口、內容淺顯易懂,是優秀的科普作品。課文共有五個小節,分別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是怎樣傳播種子的,配有兩幅插圖。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激發學生了解植物知識、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培養學生留心身邊的事物、認真觀察的好習慣,有一定的詞語積累。

2、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理解詩句。瞭解薄公英、蒼耳、豌豆是怎樣傳播種子的。

(3)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了解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和對知識的渴求。

二、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強調自主,鼓勵參與

1、激情引趣,談話導入後,適時提問:你認為哪位植物媽媽最聰明,她的辦法好在哪兒?教師尊重學生意願、靈活調控,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來選擇教學的切入點,從而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己喜歡的小節中學習。

2、鼓勵課外收集信息,調動學生主動收集的積極性,開闊視野。

(二)激發興趣,促進學習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推動力。用激情引趣,談話導入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情境,引入新課。學生產生疑問,有了疑問,才有解決問題的興趣。

2、充分運用現代媒體、實物演示等激發興趣、刺激學生思維,使學生直觀主動地去理解內容,促進學習。

三、説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

(一)、激情引趣,談話導入

(二)、精讀課文,理解重點

(三)、延伸課外,拓展知識

(四)、歸納總結

1、激情引趣,談話導入

從題目入手,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了解植物;又從媽媽入手,激發學生情感;順勢一問:把植物和媽媽放在一起,你有什麼感覺?從而引導學生體會擬人的修辭方法。

2、精讀課文,理解重點

在激趣導入新課後,引導學生邊聽邊思考:

(1).課文寫了哪幾種植物?

(2).植物媽媽在什麼方面有辦法?從這兩個問題入手,通過小組交流、自主選擇喜歡的植物、觀看視頻、讀文、親身體驗等多種形式掌握新知、理解重點。

對於課文中一些較難理解的詞語,我主要採取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如:“紛紛”等詞語。我先利用電腦演示讓學生有直觀形象的認識,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選擇詞義,既降低難度,又加深了理解,可謂水到渠成。又如“帶刺的鎧甲”,我發給學生每人一粒蒼耳,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親身體驗,詞語之意不點自明。

3、延伸課外,拓展知識

在學完前幾小節後,我讓學生説説: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學生分別交流在課前收集、瞭解到的資料,這一環節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並且緊緊圍繞教學目的中的“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觀察大自然的興趣”這一要點,在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同時,激發了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