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模板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8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説課稿模板五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第五單元第一課,是當代作家劉心武所寫的一篇文章。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語言鮮明、生動、含蓄。

本課所處單元的主題是:人生體驗。

課文的特點】

《錯過》:

1、有着含蓄雋永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2、有着清晰的思路,嚴謹的結構。

3、有着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

4、有着豐富的人生體驗。

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薰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本課與《課標》的關係】

本課無疑是一個合適的文本範例。

二、學情分析

1 大多已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80%左右的學生能對文本提出有效質疑,其中40%的學生有蒐集課外相關資料的習慣。

3 對於初中生來説,“錯過”的經歷都應該有過,但對“錯過”的體驗不會這樣深刻。

2 對語文學習興趣較濃厚,課堂發言積極踴躍,30%的同學獨立思考能力較強,善於表達,樂於表達,習慣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

初二學生

本着“文本”與“人本”相結合的理念,注重“作者—文本—學生”之間的對話,使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受到高尚情操的薰染,並能結合自身經歷,談自己的體驗,從而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總體思路

三、教學設計

三、教學設計:

【説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培養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2、體會本文嚴謹的結構。

【説教學目標】

3、通過悟讀、品讀、美讀品味作品中含蓄雋永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4、學習辯證分析豐富的人生體驗的思維方法。

制定目標的依據是:

根據本單元的安排,結合新課標“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且結合學生實際。

【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會通過讀、品、悟理解文本所藴含的情感。

2、教學難點:對於初中生來説,“錯過”的經歷都應該有過,但對“錯過”的體驗不會這樣深刻。這就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説教法】

問題導引法、

誦讀品味法

合作討論法

【説學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進行學法指導,採用了誦讀法、小組討論法。

三、教學設計

1 導入

2 朗讀

4 語言及感悟

5 歸納小結及作業

3 結構

誦讀品味

【説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1、首先,關於“錯過”,《現代漢語大詞典》這樣解釋:失去(時機、對象)。當代作家劉心武對這一現象有他獨特的感受,今天我們一起來感悟他的《錯過》。

(板書課題及作者)

2、請學生介紹當代作家劉心武

●本環節力求醖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以此促進學生的理解,使之進入情境。

檢測學生課前預習作家作品的內容,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二)複習字詞

●本環節運用“黑板書寫大比拼”這個活動對文中的生字詞進行復習,同時這也是一個積累項目,有利於擴大學生詞彙量。

從初一開始,課上便以組的方式進行聽寫大比拼的活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學生朗讀,理清文章結構

設計問題:

1、何為“錯過”?

明確:這類小小的錯過、那樣大大的貽誤。

2、人生為什麼會有許多的錯過?

明確:錯過,一般來説,屬於人生的常態。

3、怎樣正確對待錯過?

明確:四種情況。

設計目的:我認為初中語文教學中應重視朗讀,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的培養。可以通過朗讀來理清文章的結構。

由此理清本文結構:

第一部分(1--2段):提出問題(是什麼)

——大小錯過真不少。

第二部分(3--6段):分析問題(為什麼)

——人生為什麼會有許多“錯過”。

第三部分(7--13段):解決問題(怎麼辦)

——具體論述怎樣正確對待“錯過”。

第四部分(14--15段):總結全文

——要把握住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

含笑到達終點站。

(四)細節探究——語言

●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碰撞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美讀、品讀穿插其間。

1、找出你欣賞或有感觸的段落、詞句,談談你的理解。

(尤其要注意辯證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明確:1、人生如奔馳的列車,車窗外不斷閃動着變幻不定的景色,錯過觀覽窗外的美景、奇景並不是多麼不得了的事,關鍵是我們不能錯過預定的到站。

●本環節:“美讀”的方法

【美讀】參考:應天常:《‘美讀’淺論》。認為美讀是一種高層次的語文閲讀方法。美讀的目的在於傳達語文課文所藴含的美,獲得美感,引起共鳴。

2、有的所錯過的,時不復返,機不再宋,屬於永遠的錯過,但因為你善於細細咀嚼這錯過的苦果,竟能從惆悵中昇華出憬悟,乃至於釀出詩意與哲理……你的生命,或許反更有厚度;你的心靈,或許反更有虹彩。

3、錯過,即“有所失”,我們要習慣它。

錯過,也往往構成另一種得,我們要品味它。

4、問題是我們往往在守即意識到了以後,竟滯澀、凝結住了我們的行動……

●本環節:學生討論,展講,可以學生自身生活中的例子來做比較。以完成教學難點。

(五)小結與作業

1、學會用一顆敏感的心去感悟生活。

2、摘抄經典語句,學會作適當的賞析。

3、留意課外這種説理性的文章。

錯過

板書

是什麼

為什麼

怎麼辦

要意識到錯過

正確對待錯過

習慣品味錯過

【設計意圖】以上幾點理解是階梯式的,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去分析和領會作者的情感。

結束語

培養學生產生自己的體味;

細心觀察生活,留意生活百味;

熟讀精思;

學生為中心;

緊扣課標要求;

強調學生讀書;

整體的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培養學生體會作者感情。

感謝各位評委、老師聆聽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哦!蘇珊娜》是一首典型的美國西部音樂風格的歌曲。全曲共有六個樂句,旋律輕快流暢,曲調素材精練,易唱,易記,有着濃厚的生活氣息。歌曲不僅表達了對朋友真誠的情誼,也是對生活中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種嚮往。通過這首歌曲的學習,可使學生們從中學會珍惜朋友、珍惜友誼。

二、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歌曲,使學生懂得珍惜同伴間的珍貴友誼;

2、過程與方法:通過肢體伴奏、樂句問答等形式,引導學生用輕快、跳躍、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

3、知識與技能:學會用肢體語言為歌曲伴奏,增加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

我把教學重點設定為:學生能用輕快、跳躍、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設定為:學生能用肢體語言為歌曲伴奏。

三、教法和學法

我在本課中的教學方法是:結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創設情境法、興趣引入法、視覺圖像法、遊戲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樂句問答”的遊戲,律動、舞蹈等並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在輕鬆愉悦、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感受和表現音樂,從而促進學生髮展。教學過程追求動靜結合、張馳有度,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學生的學習方法是:通過整體感知、模仿、聽唱法、小組合作等方式,引導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知音樂、表現音樂、享受音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教學過程

本堂課我針對教學目標,為這堂課的每個環節都作了精心設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使技能訓練滲透於藝術感覺中,貫穿於音樂實踐中。下面我對課的流程作簡單的陳述:

(一)興趣導入

首先我用多媒體、講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使學生對歌曲的背景有個初步的認識並對歌曲產生興趣。

(二)節奏練習

1、讓學生先觀察老師是怎麼為歌曲伴奏的;

2、學生學習伴奏;

3、師生一起為歌曲伴奏。

(三)學習歌曲

1、朗讀歌詞(按節奏朗讀歌詞)

(1)重點詞的學讀(阿拉巴馬、路易斯安納州)

(2)分句學讀歌詞

(3)完整朗讀歌詞

(4)最後通過“樂句問答”的遊戲,引起學生興趣並鞏固歌詞的朗讀。

2、學唱歌曲

(1)先聽老師範唱

(2)“樂句問答”學唱歌曲

(3)完整演唱歌曲,強調用輕快、跳躍、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

(4)配上肢體伴奏演唱歌曲

(四)展示

1、小組相互表演選出代表上台表演,其他組員為其伴奏;

2、老師進行鼓勵並點評。

(五)小結:懂得珍惜同伴間的珍貴友誼。

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力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同時受到了美的'薰陶。在此,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説課稿 篇3

一、説該課內容及其在教材上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小橘燈》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七課。該課文是第二單元的講讀課文,也是一篇較好地體現單元學習重點的文章。它上承第一單元知識點“感知全文,提煉主旨”,下啟第四單元的“整體感悟,發表見解。”對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係以及培養學生的吸收和表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二、説該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思路。

該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從感性體會課文到理性分析作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本教學目標的設置是結合了本單元的知識重點和學生對知識認知的規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只有從文字上獲得感性認識後才能用自己的語言去對課文進行理性分析。本目標,一是體現教學思路是感性——理性;二是體現理性——感性——啟發運用,這一引導訓練過程。而整課的教學思路則體現:整體感悟——具體分析——欣賞與探討,這一教學主線。

三、説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會作品的藝術特色。

(重點與難點的定位理由是:因為該單元的知識點是“把握文意”。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創作意圖,就必須把學生引入文章的角色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內化,從而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徵。如果學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徵分析出來,那麼對文意的把握就更準確。因此這一重點與單元知識是符合的。而難點則體現在語文教學的發展方面,作為語文課,不是機械地對學生進行某一方面知識的訓練;而是讓學生全方位地把握課文,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賞課文。讓學生學會鑑賞作品是語文閲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四、本課的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主要運用整體教學法、讀思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其具體操作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中相機啟發學生思考相關問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切實提高他們的感悟與表達能力。

五、説該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復舊引新:(出示小黑板)

1、《小橘燈》一文按“我”和小姑娘接觸的時間順序,是怎樣組織材料的呢?

2、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與作者非親非故,那麼,作者為什麼初遇她,又去探訪她,事後又深深地懷念她?

3、作者用“小橘燈”為題用意何在?

(以上三道題,第一題是對上節課的知識進行回顧,也是為本節所要講的內容作好鋪墊。第二個問題是結合上一個問題的答案,開啟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而第三個問題側是第二個問題的深化,是文章主旨的體現。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在文章整體框架內做到有總有分,在教學過程中,除第一個問題可以馬上得出確定答案,而二、三個問題則無需馬上確定,只是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目的是使教學環節緊密,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角色。)

(二)帶着以上問題請同學們細讀課文。

(引導學生讀與思相結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閲讀分析能力。)

讀後從六個步驟引導學生思考:

1、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作者留下了一個怎樣的印象?(提示:聯繫所學知識、文章着重從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着手?這些描寫體現了人物什麼特點?)

2、假如你是作者,你會對小姑娘產生一種怎能樣的情感?(憐愛)

3、因為作者有了這份憐愛的情感,再加上尋友不遇的情況,使作者產生了去探望小姑娘的願望。在探望過程中,小姑娘有那些表現?品讀你認為最能表現小姑娘性格特徵的語句。

4、探訪小姑娘之後,作者的感受與初遇小姑娘的感受有什麼不同?(憐愛——敬意)從那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5、在寫探訪完小姑娘之後,作者補敍了一段與朋友的談話,這使我們更清楚了了解到小姑娘一家的境況及產生的根源,你能用幾個詞簡潔地表達出小姑娘一家境況嗎?(父親失蹤,母親重病,生活貧困)。其根源是什麼?(各自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後老師明確:內戰、反動統治。)

6、假如你是作者,你遇上了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面對如此的困境,依然保持着那份鎮定.樂觀,依然對生活充滿信心,你能不為之感動嗎?所以從文章的末尾所流露出的是作者乍樣的情感?(深切懷念之情)

(以上六個步驟是對開頭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的細化,它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一是體現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二是體現出課文教學中的主導與主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三是體現出教路的條理性;四是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從感性到理性;五是體現出對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

(三)回顧性小結。

1、引導學生完整地回答開頭所提的第二個問題。

(這樣回顧總結前面的課文分析,讓學生對作者的情感線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從整個故事來看,“小橘燈”與“小姑娘”有什麼內在的聯繫?(提示:品讀文中有關描寫“小橘燈”的語句,體會文章用“小橘燈”為題的用意何在?)

(這一設置,既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主人公的精神實質,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文意。)

(四)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藝術特色。(用小黑板出示)

1、運用了對比藝術。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與高貴的精神,形成對比。(教師結合課文作具體分析)

(2)對紅薯稀飯的珍愛對的淡漠(甘甜橘子)

(引導學生結合文段分析)

(3)結合小姑娘家境貧寒,不幸遭遇與小炭爐的熱氣、熱情待客,可以歸納為的現實和的人情作對比(淒涼;温暖)。

(以上對比寫作藝術分析,體現出教與學的互動,同時在訓練的形式上,採取歸納——分析,分析——歸納,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從而學會如何理性地賞析課文,從中體會到作品中藝術的魅力。)

2、巧妙的伏筆與照應

(1)在文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句子。

(2)在文中找出類似的句子,品味一下,説説這樣安排好在哪裏?

(這一設置,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正如葉聖陶先生説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好的習作典範。”把作品賞析與指導學生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學生的作品賞析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自然會提高。)

(五)學生質疑。

總結全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意見。

(這一設置部分主要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也有利教學信息的反饋。)

(六)作業佈置。

1、歸納課文的主旨。

2、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試結合課文進行分析。

(這一作業設計,一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文意。二是增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挖掘教材中能展現人的最美好的一面,讓學生在作業中重新感悟這種善良的人性本質。)

六、説該課的板書設計。

小橘燈

作者:冰心

外貌

初遇言談

行動

語言

動作

懷念心理深切思念

(這樣的板書,從情節、表達方式、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情感變化等角度入手,充分體現了文路、教路和學路的和諧統一。)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講課的題目是《天鵝、大蝦和梭魚》,下面我就簡單地説一下我的設計思路。

一、説教材

本課是一個世界著名的古老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都把它收入了。它講了不合作辦不成事的道理。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行文,簡潔,生動,語言幽默而又通俗易懂,在使人發笑的同時説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給人一有益的啟迪。

二、説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寫本課3個生字。

三、説教學的重點難點

1、認識生字、學習寫字。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今天有三個夥伴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他們是誰呢?請看,出示課件(天鵝、大蝦和梭魚)這三個小夥伴打算合夥拉一輛大車(出示課件:大車),結果會怎麼樣呢?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就知道了。

【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多維性,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

2、師範讀。(我讀你指)

3、同桌共用一本書讀課文。(讀對誇誇他,不認識的字教教他)

4、指名讀。(互相評議)

【把學生的自學落到實處,並培養學生從小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另外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與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自我評價使學生對自己能正確認識,互相評議會使學生學會接受別人的意見。】

(三)認識詞語。

過渡:同學們,想不想讓自己的詞語寶庫更豐富呢,(出示課件)我們一起來看看詞語。

1、學生自讀。

2、小老師範讀,讀對了其他同學跟讀。(讓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

3、男1女2賽讀。

4、遊戲讀詞。(合力往前推)

5、全班齊讀。

【比賽是學生特別喜歡的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通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6、解決多音字(朝)做鞏固小練習。

7、字詞回到課文,全班齊讀課文。(隨文識字鞏固生字)

(四)、寫字

1、 出示課件:要寫的字,讀一讀。

2、 組詞。

3、指導“命”“伸”“非”的書寫。

(1)觀察田字格的佔位。

(2)需要注意的地方。(繼續培養學生分析字形的能力,讓學生先觀察,然後和其他同學一起分享。這樣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培養了語言的組織能力,而且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在書寫的過程中會更加的注意)

(3)書空。

(4)描紅書寫。(結合語文天地,進行寫字訓練)

(5)評議,同桌互評。(合作學習,寫對了誇誇他,發現問題幫幫他)

【重點指導“非”字的筆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高學生自主識字、寫字的能力,動畫的課件的使用提高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讓學生養成好的書寫習慣。學生獨立寫字,同桌合作,互相幫助,體現合作的意義。】

五、我為什麼要這樣上課

1、教學策略的選用 在教學中運用模擬演示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逐步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

六、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顧慮,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探究學習。並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們,

上午好!我説的課題是《燃燒與滅火》。下面我將從教材、目標等環節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燃燒與滅火》是初三化學上冊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節課,本單元的三節內容燃燒貫穿其中,所以學好這一節課是至關重要的。而滅火又是和燃燒緊密相連在一起的,每個同學都要掌握一定的滅火的原理和方法。而且,燃燒與滅火又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因此本節內容應該容易掌握。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參與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觀察分析、設計方案、評價反思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悦,體會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2)滲透“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唯物主義觀點。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難點:培養觀察分析、設計方案、評價反思的能力

四、説教法:

本節課通過創設情景→學生髮現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實施方案→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評價與反思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在教學中我注重以下幾點:

1.燃燒與滅火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對此已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化學的奧祕,並把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科學探究的教學模式貫穿於整節課,學生通過探究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並在體驗中逐步培養探究能力;

3.注重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本節課主要採用了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兩種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五、説教學過程:

(一)燃燒的條件:

1、情景引入:

請學生們談談生活中常中的燃燒事例。然後教師由同學們所列舉的事例導入課題。這一環節主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為切入點,創設學習情景。

2、實驗探究收集證據:

先分小組學生交流燃燒的利與弊。(這裏主要是滲透“事物是一分為二”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再鼓勵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對燃燒的條件作出猜想;然後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思考下列問題:

①.紙可以燃燒嗎?石頭可以燃燒嗎?

②.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燃燒需要的一個條件是什麼?

接下來分小組學生進行實驗7-1,並對實驗7-1作了改進:考慮到白磷燃燒時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對人體有害,用大燒杯罩着並放在水槽中有利於吸收五氧化二磷,減少對人體危害和環境的污染。實驗中要提醒學生記錄好實驗現象。

在這裏實驗探究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實驗的改進體現了對環境的關懷,以此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3、引導分析:

教師可以提問引導學生:“看到這麼有趣的現象,你有什麼疑惑呢?你能獨立解決這些疑問嗎?怎樣才能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燒起來?”。在這裏要告訴學生“通常狀況下,紅磷的着火點是240℃,白磷是40℃”。然後學生提出問題,思考,討論,展示後教師演示實驗“用收集滿氧氣的試管罩着水中的白磷”。這樣以實驗現象為依託,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運用信息能力。

4、得出結論:

根據以上實驗,讓學生歸納出燃燒的條件,並強調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5、學習過程性評價:

利用燃燒的條件對個別小組的學生在實驗7-1中出現的異常實驗現象進行簡要分析、評價。使學生逐步養成對實驗進行評價和反思的習慣。

可能出現的異常現象有:1.銅片上的紅磷也燃燒起來;2.銅片上的白磷不能燃燒。

(二)滅火的方法:

1、設置情景:

圖片展示一些火災現場,利用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例創設學習情景,讓學生認識到,燃燒如果利用不當,就會釀成火災,那麼發生火災時,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滅火呢?

2、引導推理:

根據燃燒的條件,引導學生推理出滅火的原理(如右圖)。這樣級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也讓學生體會到“推理”也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手段、科學探究的一種途徑。

3、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現有一支燃着的蠟燭,請利用生活的經驗或根據滅火的原理,利用桌上的材料設計實驗使其熄滅”;再由學生分小組內部討論、設計好本組的實驗方案;設計好以後按照自定的方案進行實驗。(在這裏和課本上的實驗7-2不太一樣,是因為我覺得把該實驗設計的開放一點應該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思考、合作、和動手能力)

4、學習過程性評價:

完成實驗後,由其他小組對本組的方案進行評價。教師可以提示:“可從能否達到滅火目的、滅火速度的快慢、操作是否簡便、滅火後對可燃物的影響等方面對方案進行評價。”這樣在合作實驗、合作討論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評價意識,提高了評價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5、學習結果性評價:

讓學生以各小組為單位,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小組內部自我評價,方式如:

我知道了: ;

我還想知道: 。

最後,請各小組代表展示學習完本課的心得。

我的説課結束了,不當之處,請多多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