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模板集合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5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説課稿模板集合五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説課內容:樹葉粘貼畫説課稿

蘇教版小學美術第七冊《樹葉粘貼畫》------動物

教材簡析:

樹葉粘貼畫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樹葉粘貼畫説課稿在四年級上學期安排這樣的內容,是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而進行的,旨在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部分教材要求貼出形象生動的小動物,是樹葉粘貼畫中最接進兒童生活的內容。樹葉粘貼畫説課稿就是這樣來的。樹葉粘貼畫説課稿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

根據想象,有步驟的貼好動物畫。

教學目標:

(1)掌握樹葉粘貼畫的方法。

(2)能選擇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樹葉,貼出自己喜愛的動物;

(3)通過引導學生用樹葉拼貼動物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説教法:

美術教學生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如何培養這一教學任務,教師教學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這節課重在尋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演示法,引導發現法,範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通過範例的欣賞,感受美的過程,去發現美,創造美。

三、説學法: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1)運用聯想的學習方法;(2)動手嘗試練習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法和學法,採用如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動物世界、膠水、漿糊、剪刀、樹葉、範畫、投影片等。

四、説教學程序:

為了優化教學過程,體現學科教學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設計教學程序的: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上課時,教師可以用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好,今天我帶來許多小動物和大家交朋友,大家要注意看都有哪些小動物,它們長的什麼樣?”接着播放多媒體------《動物世界》。

教師在學生看完錄象後,學生可以提問:你們看見了哪能小動物呀?它們長得什麼樣呢?學生不難回答:長腿的駝鳥、長脖子的長頸鹿,有胖乎乎的大熊貓等。

這樣的開頭,使學生熟悉動物的外形特徵,激發學生表現動物的創作慾望,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接着,教師拿出範圖------《兩條魚》,並提問:我們這裏有小動物,同學們看是什麼呢?學生説,兩條金魚。然後,教師將一條金魚拆成幾片樹葉,引導學生髮現金魚是由不同樹葉拼成的,從而導入新課,到了秋天,我們經常可以隨地撿到樹上落下的樹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樹葉粘貼畫。

板書課題:樹葉粘貼畫-------《動物》,這樣導入,給學生一種自然、貼切的感覺。

(2)、分部講授新課:

學生在第一環節中產生對樹葉粘貼畫的極大興趣,處於最佳學習狀態,這時教師將範圖出示在黑板上,進行新授,揭示講解樹葉粘貼畫的方法:

a、 看------樹葉

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的樹葉,要求學生“看樹葉聯想動物”想想動物的哪些部位,如:熊貓的頭、公雞的尾巴孔雀的羽毛、老鼠的頭、長頸鹿的脖子等,這時教師引入第二步;

b、想------動物

教師拿出一組樹葉,要求學生看看、想想能擺出什麼動物,學生可能會回答,可以拼一隻孔雀,教師引導:剛才的樹葉可以拼做羽毛,尖葉子可做身子,在剪一片細長的葉子做脖子。

教師提示,當我們決定拼孔雀後,還想一想,拼一隻怎樣的姿態,在幹什麼呢?導入下一步:

c、 擺------姿態

根據尾巴的樣子可以想象出,這是一隻正在開屏的孔雀,這時,教師要求學生自己拼一幅孔雀圖。

接着,教師引導學生,樹葉不僅可以拼孔雀、金魚,還可以拼其它小動物。

教師出示多媒體,播放各種形態的動物,(樹葉粘貼畫),使學生拼、看、想,三者結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d、貼------平整

指導學生貼畫,這是粘貼畫的最後一步。

這時播放輕音樂,學生開始貼畫,教師巡迴輔導。

大約十幾分鍾後,要求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針對作品情況進行評比,教師可以這樣説:“好,比賽結束,下面我們要評出優秀作品,大家看看哪些作品好,師生共同評出佳作,並給他們一個“金葉獎”,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課堂小結:

在上面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課堂小結。

這樣的課堂設計,使學生學、練結合,發現學習和美育相融,是美術大綱教學的要求。

五、説板書:

美術課的板書應融畫與於一體,因此在教學中,應將作畫過程與板書相配合,將範圖、多媒體相對應,做到和諧一致。

説課稿 篇2

我今天説課的主教材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體育與健康》基本體操中的手腳並用爬垂直杆,輔教材選用的是爬杆與短距離快速跑相結合的一個接力遊戲叫《摘桃比多》。

我這節課的教學理念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水平.

一、這節課我有三個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手腳並用爬垂直竿的動作,掌握爬竿方法,這是課的技能目標。

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並在活動中大膽展示學習的動作,這是這節課的參與目標。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樂於思考、克服困難、互幫互助的品德,感受成功的喜悦,這是情感目標。

二、學情分析

本次課的授課對象為三年級學生,他們天性活潑、勤于思考、善於學習,接受新鮮的事物的能力和集體榮譽感都較強,他們在以前已學過一些基本的攀爬技術,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上肢力量和腹部力量都不是很好,所以在上本節課前要做一些攀爬、懸垂的力量輔助練習。此外,對個別體弱膽小的學生,會更多給予一些幫助和鼓勵。

三、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夾竿蹬直與上引動作協調配合;下落時夾竿屈腿與雙手換握動作協調配合這是教材的要點。

做到手腳配合協調是我的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一腳腳背外側和另一腳跟外側夾竿這是教學難點。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根據本課內容的特點,我首先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和情緒激勵法進行引導,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採用了示範法,以敏捷矯健的動作示範激發學生“我要學習”的情感;採用講解法和練習法,使學生眼、耳、手並用,更快更好地掌握動作要領。

2、學法:本課在學法上主要採用了嘗試學習法、對比學習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讓學生在嘗試練習中發現問題,然後在相互對比、模仿、小組研討中悟出動作要領,最後通過“小組協作”和“個人練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掌握動作,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練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五、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首先是導入環節

我和學生按照課堂常規相互問好以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導入:“夏天來了桃子都熟了,看,‘樹上’的桃長得多好啊!我們來當一次小 猴,把香甜的桃從樹上摘下來。今天,我們就學習爬樹的本領,看誰聰明,能克服困難、爬上樹把桃摘下來,好不好?”這段話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爬杆的學習內容上來,將學生融入到情景中去。在愉悦熱身環節採用的動物模仿操,進一步激發出學生學習的慾望和激情。

這幾節形象、歡快的動物模仿操分別是:

小鳥飛飛小兔跳跳小熊搖搖小馬跑跑小鴨呷呷小猴撓撓

我的第二個教學環節是克服困難與情感體驗環節。在這個環節裏面我安排了三個教學步驟,分別是:

(一)小猴學本領。

在這個部分的開始,教師教師採用的語言誘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哈哈!做完操,我們的身體活動開了。上樹摘桃羅!”這是,這時學生都會躍躍欲試!當教師一聲令下“上樹!”學生就會爭先恐後地開始爬竿。在嘗試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動作,培養自學、自究的能力

在學生練習2——次以後,教師讓學生展示爬竿動作,學生展示比教師直接示範更能激發學生探究動作的興趣,對學生能產生一種:他都會做了,看來我也一定能學會的潛移默化的暗示效果。在學生觀察優生展示的同時並要求他們思考:“他的動作是怎樣的?手、腳如何做?如何協調配合向上爬的?”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分組討論。

“説説這幾隻猴子怎麼爬的?”請學生給予評價。學生評價,以學生的視點理解技術動作更有利於老師指導,教師也更容易從學生的角度去指導技術動作的學習。為了解決爬竿的動作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四個分步練習指導學生:

①要學會爬杆首先要學會抓竿,我設計的第一個分步練習是——抓竿懸垂。方法是:懸垂的時間每次為“10秒”,小組長控制時間,組內循環練習三次。

掌握好抓杆的動作技術後,開始第二個學習步驟:向上引體。

②手抓竿,手臂和腰腹同時用力向上引體是這個動作的要領。採用的是快、慢示範相結合,分解示範與完整示範相結合,力求做到技術動作在學生腦海中深刻而正確。然後各個小組內的學生互相幫助,循環練習三次。對個別學生,強調“收腹用力、手向上拉”來提醒學生注意要領,用“使勁、做得好、不錯”等語言激勵學生。

③爬杆教材的難點是屈腿夾竿。我從三個方面突破這個難點:①充分利用體操場地的其他器材,如:單槓、雙槓以及其他一些器材的垂直支柱,讓更多的學生能在有器材的條件下,能直接聽、看、跟隨教師學習屈腿夾竿;②組織學生做2—3次屈腿夾杆比快的小遊戲,使學生充分做好這個動作;③分組練習時,教師要求每個學生做動作堅持10秒,小組內的學生互相幫助,糾正動作,循環練習三——五次;在練習中用“抓好、夾緊、對、就這樣、好的、堅持、不錯”等語言鼓勵。經過了上面的三個練習,就開始進行第四個練習:

④蹬直上引。這是將上面的三個動作進行組合,協調用力,開始正式向上爬竿的練習。要求蹬直上引爬竿兩三次,組內互相幫助,循環練習。在這個教學環節裏,教師通過巡視,隨時幫助學生,並用語言“好的、你做得真好、再加油、再來一次”等語言鼓勵學生。結束時,請兩、三位學生展示動作。有小部分的學生,即使動作會做,還是會因為力量的原因無法爬動,對這幾個學生,我會幫助恰當地給予助力,幫助他爬上去。通過這四個步驟的練習,絕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爬竿的動作,下面進行爬有結的杆的教學。

(二)小猴練本領。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力量的原因,爬光滑的垂直杆爬不了很高。我在竿上打一些結,降低爬竿的難度,使學生在完成抓、夾動作的時候就很容易做到。學生練習起來也就會更加有信心,克服困難的勇氣更大。這個步驟要求學生做到爬有繩結的垂直竿3——5米。我在各個小組進行巡視,及時幫助個別學生,並用語言“用力、使勁、做得好、不錯”等語言激勵。教學進行到這個階段,部分體質稍弱的學生的練習興趣和積極性開始產生下降的情況。我對他們採用向典型學習、抓閃光點表揚、與其他同樣情況的學生競賽等手段,克服他們的畏難情緒,使他們再次產生高漲的練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意志得到一次很好地鍛鍊。最後,每組選一名學生展示。學生評價,老師總結歸納。

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是小猴賽本領。

這部分是爬垂直竿鞏固提高的階段。學生已經能爬垂直杆了,但是爬的怎麼樣,我設計了一個《摘桃比多》的遊戲進行檢驗,進一步鞏固技術動作。

我在每根竿3米處,掛上一串桃子,教師發出口令以後,排頭的學生跑15米,爬竿摘下一個桃子,返回拍第二個學生的手,第二個學生依樣遊戲,以先完成的組為勝。

遊戲是學生喜愛的活動,教師一説做遊戲。學生立刻興致勃勃的,大部分學生都是躍躍欲試,準備在遊戲中一展身手。果然,在遊戲中,學生相互競爭,組與組競爭非常地激烈,課堂掀起了一個個高潮。遊戲過程中,教師用“ххх同學的動作多協調”、“第х小組的同學真棒……”、“хх爬的多有力呀”即時點評。

遊戲做完了,我要求大家向做的好的同學進行表揚,而且説説他什麼做的好。

學生經激烈運動後所產生的緊張狀態和心理負荷,應在課的延伸部分予以消除、減輕和恢復,並將課堂中的興趣保留到課後。我的第四個教學環節是身心調節恢復環節

這裏是選用模仿猴吃桃嬉戲的一些動作,採用模仿舞蹈放鬆。這幾節操分別是:吃桃子、抓毛、撓首、弄姿。在活潑、幽默的音樂聲中,學生模仿教師做,放鬆手臂、腰腹、腿部肌肉,放鬆精神和意識。

七、教學效果

1.心理狀況預計

由於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對教材的特點、重點、難點、學生的學情等進行了比較透徹的分析,教法與學法的選擇遵循了循序漸進、由簡到難的教學原則和學生生理、心理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動作技能的形成規律。

因此學生能認真參與各項練習,課堂氣氛活躍,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學習的情緒高漲,並能在練習中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和情感交流。

2.生理狀況預計

預計平均心率110——140次/分,練習密度40——50%。

説課稿 篇3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IP地址》。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 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IP地址》是新課標下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第三個選修模塊——網絡技術應用下的網絡技術基礎的內容。本模塊要求學生應掌握網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應用技能;掌握網站設計、製作的基本技術與評價方法;體驗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帶來的變化。

2、就本課而言,其內容包括識記和操作兩個方面,其教學目標為

1)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網絡技術的興趣

2) 知識目標:從互聯網IP尋址的角度理解為什麼採用IP地址;掌握IP地址的結構,如何劃分、分類;從組建網絡的角度熟悉子網劃分的基本方法

3) 能力目標:學會設置IP地址,安裝IPv6協議,使用IPv6資源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IP地址的層次結構和分類,安裝IP協議和設置IP地址

教學難點:如何進行子網劃分

二、説教法、學法

1) 説教法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激發興趣法、講授法、任務驅動法等。

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包括情感、識記和操作三個方面。首先,用激發興趣法激發學生學習網絡技術的興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其次,針對知識目標,它是屬於識記的內容,應用講授法傳達知識給學生並進行總結歸納。信息技術本身是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最後,用任務驅動法給學生布置上機操作實踐,讓學生自主探究如何安裝IP協議和設置IP地址。

2) 説學法

本課採用的學習方法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本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式教學模式。除了識記部分的內容外,對於操作性的內容採用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帶着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探究

實踐等方式,在做中學、學中做,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發揮團結互助精神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程序

1. 教具、學具準備:網絡教室(包括計算機、網絡、投影設備)、PPT

2. 教學過程

1) 導入,提出本課學習主題

計算機聯網,教師機安裝了IPv6而學生機未安,教師打開一個有網絡電視的網站進行點播能夠觀看,讓學生照做,學生不能觀看,由此設置懸念,讓我們先學習有關IP地址的基礎知識然後學習如何安裝IPv6協議進而觀看網絡電視。

2) 提出本課學習內容和目標

3) 播放PPT,講授本節課程內容。教學內容分為七塊,分別為IP地址的作用、層次結構、分類、直觀表示法、特殊的IP地址、子網編碼、多種查看方法。

4) 全班分組,探討以下問題,各組派代表回答問題

a) 為什麼要使用IP地址,IP地址有什麼作用?

b) IP地址為什麼要使用子網編碼方法?

c) IP地址與物理地址的關係是什麼?

d) IPv4有什麼侷限性?與IPv4相比IPv6有什麼優勢?

5) 教學實踐

a) 上網查詢安裝IPv6協議的方法並在計算機上安裝ipv6協議,教師巡迴輔導,學生互助學習

b) 查找IPv6資源,觀看網絡電視

c) 註冊ipv6論壇(如我愛威六、樂乎論壇),進行資源的共享

6)佈置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北師大版藝術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藍色的大海”的第三個課題,主要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彩等,是學生在學習《小貝殼》、《美麗的風帆》後,讓學生對大海的認識從海灘、海面走向更為神奇的海底,從而使學生對大海的認識從“零散”走向“整合”,從“單一”走向“豐富”,為學生認識大自然打開了另一扇窗户;同時也是學生學習關於“大海”主題的基礎,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我覺得,要上好一節課,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摸準學生的“脈”,也就是充分地瞭解學生的學情。“國家藝術課程標準”中指出:藝術學習只有與學生個人的成長環境聯繫起來,才能獲得持久的動力。因此,本課教學前,我着重做了幾個調查工作:

A、學生的生活經驗

B、學生的“原認知”基礎

C、學生以往的學習、活動經驗和藝術技能的掌握情況

通過調查,我獲得了第一手的學情信息:

1、閩南是一個洋溢着“海文化”的地區,學生生活在海邊,對於大海本身並不陌生,他們聽過、見過、吃過甚至抓過不少的海洋生物。

2、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處於具體形象思維時期,思維運作以形象為主體,對於“動作”和“形象”具有較強的依賴性。

3、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學生合作、交流、獨立操作等學習習慣已初步養成,並且學生也初步學習了用肢體、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事物。

根據上面的分析,立足於充分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我擬定於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

1.認知領域:

A、讓學生初步認識海底的奇異景觀

B、讓學生初步認識海底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

2.能力領域:

A、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

B、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材料來表現海底生物的藝術表現能力

3.情感領域: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珍愛海洋生物。

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三、教學法分析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成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呢?在教學法的選擇上,我主要採用

1、情境教學法: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的。情境對於學生的學習有着感染、暗示、激勵等作用。一個好的情境的創設,可以為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觀察法:通過事物和畫面刺激學生的視線,讓學生在欣賞和觀察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和意義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美的鑑賞能力。

3、實驗操作法:

第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第二,通過學生模仿海底生物的游泳方式,達到對海底生物的進一步認知;

第三,通過撕、貼、畫等方式來表現海底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塊,提高學生的藝術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採取上述的三種主要方法,主要是基於個人對於藝術教學的一些感悟:我覺得,藝術教學應該是綜合性、個體性和創造性為一體的,應該是與生活、與文化、與社會等的有機融合和藝術把握。對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考量:

思量一:如何真正地引起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真正地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地投入到課堂中來,這樣學習才會是有效的。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挑動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之心是學生的天性。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就告訴學生,老師可以五秒鐘之內把一張白紙變成一片大海!信不信?以這樣的引入,來極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2、衝擊學生的視線。

追求動感和色彩的亮麗是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

A、播放影片。讓學生看到海底的各種生物,感受海底的神奇魅力。

B、播放多媒體課體。讓學生在形狀各異、色彩各異的海底生物中感受美的存在。

C、自我創作。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以豐富的色塊、線條等來表現海底生物。

3、調動學生的機體表達。動作表達能力不僅是藝術課程的內容,同時也是學生感受藝術、掌握藝術的重要方法。學生通過動作來把握世界。在本節課中,通過讓學生模仿潛水員的潛水動作,讓學生在感覺中走入海底,產生親切感;在模仿海底生物的游泳動作中,把握各種生物的不同特性。更為主要的是,調動學生的參與激情。

思量二:如何確實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

藝術素養是藝術課程最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全體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不能寄希望於課外的輔導,只能落實於課堂教學之中。本節課,在充分考量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特點後,主要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藝術素養:

A、感受美的能力:在維美的動畫中,讓學生感受大海獨有的神奇;在觀察各種不同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塊中,感受海底生物個性的美。

B、鑑賞美的能力:在比較各個生物時,滲透美的鑑賞;在品評學生作業時,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意見,在表達中培養美的鑑賞能力。

C、創適美的能力:通過觀察和學生個性的獨特把握,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

我的設想是,通過對美的感受、美的鑑賞及美的創造,從多層次、多方位地對學生的藝術素養進行一次提升。

思量三:如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育是培養人的工作。不僅語文、數學是這樣,所有的科目也應是這樣。海洋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A、認識大海的神奇、大海的美。(不忍破壞)

B、認識大海是人類的朋友(不能破壞)

那麼,如何把這些思量真正地落實到課堂中呢?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四、教學過程

變小魔術,揭示課題.

(出示一張白紙)問學生:你們説,在這紙上有沒有看到顏色?接着用一根筆和一碟藍色的水把它變成一片海,由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後讓學生説對海底世界的看法,引出課題。

探索海底的奧祕.

1.讓學生模仿潛水員穿潛水服、戴潛水鏡等動作潛入“海底”。

2.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動畫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看到海底的生物。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請學生談談對海底世界的感受和海底生物特點的認識。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外形、紋樣、色彩

3.讓學生説説還見到過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通過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來豐富課堂資源的交流與互動。

4.讓學生隨機模仿海生物在水中游行的動作。培養孩子的模仿能力,同時也為學生下面的創作形象感受的基礎。

深入認識海底生物的特徵

課件展示不同海生物組成的畫面

1、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最喜歡的海生物,觀察它的形狀特徵,然後小組內交流。

2、讓學生欣賞海洋動物身上花紋特點。在課件中,把海生物概括成各種簡單的幾何圖形的組合,然後進行裝飾變化,“創造”出美麗的海生物,讓學生感受用點、線、面等來表現海生物。

3、比較,認知色彩。採用課件製作的方法將圖片欣賞設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漸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通過現象認知色彩,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慾望。

●在創作中內化學生的藝術素養

1.方法滲透。讓學生討論用什麼方法來表現海底世界?在討論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足夠充分的創作材料。

2.合作創作。讓學生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進行合作創作。加強學生的交流、互動和合作。以求使作品的創作呈現更為豐富的表現力。

在合作中,主要做以下幾個步驟:.

A.確定繪製對象、手法及對象大小。

B.根據生物的形象考慮裝飾的圖案.

C.進行具體的撕、貼、畫等

為了更好地進行藝術的薰陶作用,可以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播放與大海相關的音樂:如《潛海姑娘》等

3、作品展評。每組選一兩名小朋友展示並將該組的構思、設計意圖,説説給大家聽。講得好的小組獎勵一顆海星。在評價過程中,應重視生生之間的互評,鍛鍊學生表達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同時重視評價的發展性功用和激勵性功用。

擴展延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師:海底世界非常美麗,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怎麼去保護呢?

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思考。(讓學生在討論中懂得珍惜自然,愛護生靈,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從而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説課內容是面積的認識。(出示電子課本)它是來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61-62頁第五單元“面積的認識”第一課時。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我説課的第一個環節。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涉及的概念較多,有“面”、“物體表面”、“封閉圖形”和“面積”。“面積”的前概念是“面”。本節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所以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我從“面積”的前概念“面”來展開教學,先引導學生理解“面”的含義,即物體表面,把這些面畫下來就是一個封閉圖形。然後在學生獲得多種感性理解“面”的含義基礎上,經過改造、加工、伸展,得出“面積”這個概念。

(二)教學目標

在對教材和學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後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最合適,能用正方形作單位表徵簡單圖形面積。

2、經歷用不同圖形做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知道確定面積單位的方法,培養初步的度量意識。

3、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便捷與合理。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度量意識的培養。

(四)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小圓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等)。

學具:學生尺、硬卡紙。

二、説教學策略、方法

(1)直接引入法:

從“面”是什麼?你在哪裏見過“面”?見過什麼“面”?這幾個問題展開教學。

(2)、動手操作法: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3)、合作探究法: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4)、比較法(觀察比較法、重疊比較法、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比較):通過面積的比較,會選用恰當的方法來比較面積的大小。

(5)、自學學習法:

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遊戲

師:同學們,今天來了這麼多聽課老師,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 學生齊鼓掌。

師:我們拍手的時候,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

學生摸老師的手掌面。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學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師:(摸數學書的封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老師的手掌面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我們的手掌面要大。

師:請大家摸一摸身邊物體的表面積。(出示課件1)

師: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個面大呢?(出示課件2)

生:黑板面大。

(二)合作探究、講授新知

1、初步感知

師:教室中黑板面和國旗的表面,哪一個面大呢?

生:黑板面大。

師:(指黑板面)像這裏,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國旗表面的面積。(板書課題:認識面積)(出示課件3)

師:什麼是課桌面的面積呢?你們能摸一摸嗎?

生:課桌面的大小就是課桌面的面積。(並摸一摸)

師: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如課桌、練習本、文具盒、信封、紅領巾等等。這些物體都有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現在,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兩個面比一比,説一説,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生舉例説明。

師:同學們都説的非常好,哪位同學能歸納出“什麼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呢?” 生: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師:非常好!板書“物體表面”“大小”(出示課件4)。手拿出一個信封,比如這個信封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師:(沿信封邊緣描,出信封的形狀)這個信封是什麼形狀?紅領巾呢?像長方形、三角形等封閉圖形有面積沒有?

師:對!封閉圖形也有面積。請同學們看看下面哪些圖形有面積呢?(出示課件5)

生:圖1和圖4.

師:很好,那麼什麼是封閉圖形的面積呢?

生: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師:非常好!前面我們提到,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現在,我們又知道,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有沒有同學把這兩句話概括一下,到底什麼是面積?(出示課件6)

師: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出示課件,我們一起讀一遍這一句話。

師:(出示課件7)將數學書按不同位置擺放,請大家説一説兩本書的面積一樣嗎?

生:一樣。

師:很好,同一個物體無論怎樣放,面積的大小不變。

2、面積大小的比較

師:面積有大有小,那麼如何比較面積的大小呢?

師:剛才我們舉了很多例子,比如黑板表面的面積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你們是怎麼比較出來的呢?

生:我一眼就看出來了。

師:同學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很好,説明我們都是通過觀察比較出來的。像這種面積相差比較大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的方法來比較面積的大小。但當面積相差不大的時候,通過觀察就比較困難了。

師:在你們每個小組裏都有一個信封,在信封裏裝有一些圖形,其中有兩個圖形比較大,都是白色的,面積大小差不多。現在請大家一起思考,如何來比較這樣兩個圖形的大小呢?現在分組討論,可以將兩個圖形放在一起比一比。(出示課件8)

師:剛才老師在下面看了看,發現我們採用了觀察比較和重疊比較的方法好像都不太容易一下就比較出這兩個圖形的大小,想想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師:出示課件小精靈“可以選用一種圖形作單位來測量”。大家聽懂小精靈的話了嗎?如果選用一種圖形作單位,這個圖形可以是什麼形狀?請大家把信封裏面其他的圖片找出來擺一擺,試一試。

師:剛才同學們在下面做了各種嘗試。我們用這些圖形作單位的時候,能不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分別出示課件9、10、11)如果要準確的測量出某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用什麼圖形作單位最合適?為什麼呢?(出示課件12)

師:(正方形能鋪滿所測圖形;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在擺放的時候不受擺放位置和方向的限制。國際上規定用正方形面積作為面積的單位。)(課件13)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現在請大家完成課後的62頁的“做一做”。

師:請同學講一講你在做這些題時是怎樣思考的呢?

(四)回顧整理,展望新知

1、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所學的內容,你們都有哪些收穫呢?(課件14)

2、師:其實關於面積還有很多知識等着我們去研究,比如説面積的度量,國際上就是規定了要用正方形作為度量面積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這些面積單位就是我們今後要繼續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