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品】説課稿集錦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4W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説課稿集錦6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學設計理念

小學生守則第七條提出: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可在和家長的談話過程中,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們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大都是嬌生慣養,使他們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和不關心他人的自私的品質。甚至有的同學還經常對父母大呼小叫,無故發脾氣,絲毫不顧及家長的感受,使做父母的很傷心。所以,為了更好的開展“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動,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設計了《心繫父母,學會感恩》這堂以孝敬為主題的班會課,讓孩子認識到,在家庭裏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單向的,應該是雙向互動的。孩子不僅要接受來自父母的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

二、課前心理情感的準備。

在確定班會課的主題後,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受到教育,感受到父母的真情,產生愛父母的情感,而不是靠枯燥的説教往學生的頭腦中灌。我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一方面讓學生開始了以下準備工作:

1、加強宣傳發動,營造活動氛圍。播放《父親》和《母親》的mtv,讓學生感受到那如山的嚴父愛、如水的慈母心,進行全員發動,並公佈了本次《心繫父母,學會感恩》主題班會的活動方案,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響應。

2、選定主持的同學。

3、收集一系列反映父愛、母愛的感人肺腑的文字材料、歌曲、mtv和背景音樂。

4、然後將適合本節班會課的資料製作成多媒體課件。

5、活動準備。

(1)你知道自己名字的含義嗎?讓學生在回家與父母交流自己名字的含義中明白:自己的降臨,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家庭未來的曙光。自己的名字是父母理想的編織。

(2)蒐集班級中反映母愛和父愛的震憾心靈的親情故事,讓學生通過作文的形式把它寫下來,並在班級中進行了一次朗誦比賽。另一方面與學生家長對話,蒐集學生在家中的突出表現。

(3)課間播放感恩歌曲,結合音樂課,全班同學邊做手語邊學唱《感恩的心》

(4)開展我為爸爸媽媽洗一次腳,端一杯茶,説一個笑話等孝敬活動,讓孩子明白如何來回報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課前資料的蒐集的過程,也正是學生用心感受父愛和母愛,學會感恩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養育之恩,讓學生知道應該如何知恩圖報。

三、注重體驗感悟,在活動中進行教育,使教育源於生活,走進生活。

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比空洞的説教更為有效。因此教學活動中,我努力使教育走進生活,貼近學生,使整個課堂在情感體驗中展開,在活動中推進。我給學生創設了多個情境:説説自己名字的含義,講述與母親發生的感人故事,關心父母的小統計,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你打算怎麼做,把最想對爸爸媽媽説的話寫下來等。所有這些都來自學生生活,是那麼親切,可以看見,可以摸到,這樣的設計也符合中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對學生行為的指導更有效。班會不拘於形式,讓學生從真正的參與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希望達到的教學效果

1、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歷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大家感受着、思索着、回憶着來自父母的愛,沉浸在愛與被愛中。

2、以前,孩子們認為父母為自己所付出的都理所應當,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事,這一堂課以及課後活動的延續,會引起了他們心靈的震憾,使孩子們明白,原來愛就在生活中最平常最細微之處。

3、在活動的準備過程中讓孩子們由體會到感激,從而更敬愛他們的父母。從感激父母開始,感激老師的教誨,感激同學的幫助……感激所有給過他們幫助和關懷的人。

4、希望教學活動過程會深深地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爭當“好孩子”,讓每個孩子都一心想着怎樣回報父母的愛。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品德。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這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只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所以,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着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

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我們這節課,就是要給他們創造一個愛的氛圍,讓他們學會關心,知道感恩,創造更為和諧的社會。

説課稿 篇2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建構新的科學概念,糾正錯誤的前概念,豐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構科學概念的同時,思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理想的狀態是:在教學中,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思維)與科學概念的建構協調發展。

《風的形成》選自河北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材。本課的教學是在三年級認識空氣和風的基礎,通過探究自然界風的形成,瞭解熱傳遞的另一方式——對流。這節課從生活現象入手,啟發學生提出有關風的成因的問題;進而通過 “觀察上升的空氣” 活動來引導學生認識熱空氣的性質。“風的形成”活動通過對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認識風的成因。最後引導學生嘗試用科學知識去解釋身邊的現象。

這一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多個版本的教材予以選用。這説明此內容既是課標所要求的,也是編寫者所看重的,它適合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對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很有必要。為了幫助學生建構概念,同時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瞭解學生已有認知 為新舊概念的建構作鋪陳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瞭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風的形成》一課最主要的概念是“空氣受熱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過來,從而形成風”。要讓學生建構概念,首先我們要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前的經驗和認識----“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然後才能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建構新的概念----空氣受熱會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因此我摒棄了教材中的問題導入,改了用孩子們熟悉的“風車”作為本課切入點。易於調出學生之前學過的經驗與知識——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通過“風箏”和“風車”的對比,讓學生找到兩者的所需環境的區別與聯繫,易於學生對“人造風”“自然風”概念的構建。

二、以教材為本 兼顧本地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

課本里的“觀察上升的空氣”環節,採用了螺旋紙圈作為實驗材料,學生觀察後大多數會得出空氣受熱後會旋轉的結論,不利於後期教學的開展。因此我把螺旋紙圈改成了質輕易得的羽毛作為演示實驗的材料。學生在觀察後能立馬得出“空氣受熱會上升”的結論。鑑於學生們對科學實驗嚮往好奇的心理,但又缺乏必要的操作經驗,所以我邊演示邊詳細地講解,為之後的學生分組實驗作出示範。

三、引發認知衝突 促進學生思考 提升思維力度

當學生已經通過前面的演示實驗得出了“空氣受熱後會上升”的結論後,我繼續發問:周圍的冷空氣會流動嗎?一般學生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我引導他們進行科學地猜想:被加熱的空氣上升後,會留下一個空位,這個位置會一直空着嗎?並以生活中的經驗進行對比,學生也一致認可空氣和水一樣是可以流動的',從而孩子們會得出“空位會被周圍的空氣補充”的結論。這也為後面分組實驗中的方案設計做了鋪墊。這不正是學生思維得以提升的體現嗎?

四、有效拓展 將課堂延伸到課外 拓展思維的廣度

《課程標準》同時指出: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小學科學課程的開設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既要在課堂中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兼顧提高學生科學能力和良好的科學態度,必將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把課堂猜想和課外的動手驗證相結合。結束教學後,我用一段視頻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併發問:蠟燭加熱空氣形成的風很小,怎樣改進剛才的實驗能得到更大的風呢?這樣的提問符合孩子們的心理,也符合五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更是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

《風的形成》是一節傳統的經典課,以往的教學不乏精彩之處。而我是從學生原有認知的概念出發,學生通過通過觀察、比較、猜想、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並用實踐加以檢驗。幫助學生以證據和邏輯,主動建構科學概念,鍛鍊了分析、比較驗證的科學思維,並儘量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得以顯性化呈現,真正讓科學概念與思維能力得到協調發展。科學課程的實施,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一些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親自動手動腦經歷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前的經驗和認識----“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基礎之上而展開的。針對性的幫助學生建構新的概念----空氣受熱會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因此我摒棄了教材中的問題導入,改了用孩子們熟悉的“風車”作為本課切入點。易於調出學生之前學過的經驗與知識——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通過“風箏”和“風車”的對比,讓學生找到兩者的所需環境的區別與聯繫,易於學生對“人造風”“自然風”概念的構建。

在教學中,我大膽改進與創新,使實驗裝置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充分給予時間照顧每一組學生,儘可能地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當然,在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中,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單獨完成一次實驗,也正是在組內協同的氛圍中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六、我的困惑

1.現在大部分學校(包括城區)對科學課的實驗儀器配置落後,生分組實驗造成嚴重影響。

2.科學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班級之間或是個體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該如何調和?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卡通——動起來的漫畫》是人美版小學第十冊十二課內容。

教材共兩頁,選取了中外各國大量的卡通圖片供學生欣賞。除一些卡通漫畫作品外,還有部分動漫影視截頻,不僅如此,在選材方面還注重了多種卡通表現形式的兼顧:傳統繪畫卡通、水墨卡通、電腦三維卡通、紙藝卡通等。在教學中有利於解決本課的兩個教學重點:1。通過欣賞不同的卡通作品,使學生對“卡通”這個概念有明確的理解;2。 通過欣賞和評述活動,最終可以創作出有獨特風格的卡通作品。

根據教材及教學內容,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通過學習,瞭解卡通的由來及相關知識。

2、欣賞多種形式的卡通作品,認識卡通的一般表現形式。

方法與過程:

1、瞭解卡通的特點,繪製有特點的卡通造型。(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2、鍛鍊和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創造精神及對多種美術形式的認識和理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體會卡通創作的樂趣。

2、感受卡通形象的正面性格,引導學生支持國產動畫片發展。

畫具應準備鉛筆、水彩筆、彩色鉛筆等。

本課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以欣賞為主,加以瞭解有關卡通的各種知識,第二課時則進行卡通作品的臨摹與創作,此次我講授的為本課的第一課時。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是一節“欣賞·創作”課,與教學內容、目標及環節,我主要選擇的有以下教學方法:

教法:直觀演示法、情境激趣法、分析比較法、講解法、欣賞感受法、要點指導法等。

學法:欣賞法、理解法、交流表達法、實踐運用法、分析比較法、練習法、情感體驗法等。

三、説教學過程

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三維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為:

1。問題導入

通過問問題引出這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卡通——動起來的漫畫》。

【設計意圖:這種方法直觀明瞭,由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導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體現了本課的教學內容。】

2。分析探究

(1)認識並瞭解“卡通”

a。教師、學生分別講述自己看過的卡通片。

b。講解“卡通”這個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經典的卡通形象,引出視頻,利用圖片與視頻的直觀對比,使學生突破教學重點,理解“卡通”的含義。】

c。交流有關卡通方面的知識。

【設計意圖:進一步講述卡通知識,明白卡通的由來及發展,在認識的基礎上,達到“瞭解卡通”的目的。】

(2)欣賞並品評“卡通”

a。進行猜卡通人物的小遊戲。

【設計意圖:欣賞不同國家的部分卡通作品,通過讓學生欣賞一些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激發學生對卡通的熱愛。】

b。遊戲進行後,學生通過自身體驗,總結出卡通兩元素。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類型卡通作品的欣賞、品評,瞭解卡通動漫作品兩個重要的表現元素,達到“品評卡通”的目的,並解決本課的另一教學重點,即卡通人物的設計。】

3。繪畫創作

(1)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卡通形象臨摹或想象並表現一個卡通場景下一場景的動作、表情變化。

(2)教師巡視指導。

指導要點:美國動畫的造型較為誇張,注重情節,日本動畫的造型較為唯美,很注重鉛筆稿的製作。在臨摹或創作的時候要注意保持紙面的潔淨,畫面線條要流暢細膩,塗色應做到色塊均勻、色度飽和、過渡自然等。

【設計意圖:在學生練習或創作的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並對卡通造型手法加以指點,解決本課教學難點。】

四、説板書設計

本課教學我主要設計了文字板書形式,先在黑板上寫下卡通兩個重要的元素:表情和動態。然後把不同國家的的卡通特點板書在黑板上。【設計意圖:卡通兩元素和不同國家的卡通特點的板書為學生下一節課中卡通人物的創作做好了理論準備。】

在本節“欣賞·創作”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在欣賞與交流中認識、瞭解卡通,運用卡通造型手法進行練習、創作,最終使學生愛上卡通。教學設計上與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與疏漏,敬請各位同仁雅正。

説課稿 篇4

一、教學理念:

小學英語課程是奠定學生英語學習的基石,學會學習和發展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是語言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學生通過唱歌、做遊戲、表演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去習得語言,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運用語言,它引導和訓練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內容:

本課所授內容為《新標準英語》第二冊第二模塊第二單元“Thatmonkeyisfat.”1)這一課的主要功能是繼續談論動物,並學習用英語描述動物。(2)能聽、説、讀、寫本節課的字母。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模仿、勇於開口、與人合作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合作精神,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使學生學會生活。

四、教學方法:

直觀呈現法、情景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英語教學要創建短時高頻,以活動課為主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本節課我將努力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潛在資源通過實物、卡片、Flash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直觀呈現法、情景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本單元的重點單詞和句型,尋找其中有趣的東西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創設生動的場景,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實踐、感知、運用英語思維,使其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並通過模擬的動物園情景,活化教材,使整個教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五、課型聽説讀寫綜合運用

六、説教學過程設計

Step1:Greetings..

老師熱情地和學生打招呼問好,帶領學生表演上一模塊學過的歌曲,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課堂活動中來。

Step2:Warmingup.

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奇心強,玩性大,因此可以通過模仿表演,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獲得了鍛鍊,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本環節我首先出示了三張圖片,先提問,讓學生説出圖片上動物的名稱,激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營造了一種學習英語的氛圍,然後引導學生描述它們的特點,指着他們説:It’sbig.或者It’ssmall.。通過肢體語言模仿表演這一活動,能讓學生回憶起已掌握的別的動物名稱,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培養學生自信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慾望。

Step3:Presentation

本環節共分為四個部分,詞彙教學、句型教學、歌曲教學和字母教學

在呈現新知識時,我設計通過精彩、美麗的圖片,激起學生的視覺神經,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自覺參與學習。

1.詞彙教學

a.單詞部分我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觀看課件呈現活動(1)。老師指着課件中的樹問學生:What’sthis?教授新單詞:treeisshort.接着,老師指着猴子説:monkeyisfat.

b.教授新單詞:thin、fat等。在學習新詞的過程中,教師用肢體語言和學生一起做動作,激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營造了一種學習英語的氛圍,幫助學生掌握所學詞彙,為學生進一步描述動物做好鋪墊,這樣做,既鞏固了生詞,又增添了學習的趣味性。

2.句型教學

a.句型部分我採用的是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觀看課件呈現活動(1)引導學生説:讓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自主的學習,自己摸索、嘗試着去描述。可以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b.教師播放錄音,請學生邊看圖邊聽錄音,然後模仿跟讀,以小組為單位,練習朗讀課文,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説習慣。

c.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本單元“活動(2)”的圖片內容,請學生仿照活動示例,用恰當的形容詞,讓學生通過“找朋友”活動,結合本課的句型靈活地運用反義詞描述動物的特徵。然後以此為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的句型,完成“活動(5)”來描述其它動物的特徵,拓寬運用語言的範圍,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d.第三個活動是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參觀動物園。這個活動是為了操練本課第三部分的“內容活動(3)”而設計的,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上的圖象,引導學生運用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本課的知識相結合進行對話,讓學生體驗語言、體驗生活、體驗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學用結合”的原則。

3、歌曲學習。

a.學習活動(4)的歌曲,請學生看圖並説出圖中的動物。

b.播放歌詞錄音,請學生逐行瀏覽歌曲並跟讀。播放歌曲錄音,讓學生熟悉旋律跟着唱,並配上相應的動作,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

c.再以小組比賽song.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與集體感。(評出最佳小組)(完成任務4)通過歌曲,調節了學生的大腦,舒緩精神,以此結束本課的語言教學,留給學生意猶未盡的感覺。

4.字母教學

學習活動6的字母。字母教學對初學英語的三年級孩子來説,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一定要認真對待,教師指導學生認讀字母,糾正學生的發音,指導學生書寫。培養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

Step4:consolidation.

1、説説其他小動物

通過看圖片,讓學生用句子説其他小動物的特徵。此活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2、聽音樂,想象看到的場景

讓學生通過聽一段動物的聲音,猜猜是哪種小動物聲音,讓學生試着運用今天所學的新知識,並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到樂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善於表達,自己動腦的學習方式來教會他們學習。

七、板書設計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教學時面向全體,一個好的板書設計,能給學生提供可輸入信息,能起到好的收穫。本課的板書起到了“突出本課重點,濃縮本課精華”的作用,使學生對本課的重點知識一目瞭然,加深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總之,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和交流的能力,並通過聽、説、做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説,對學生每一個細小的進步都予以表揚,逐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基礎

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幻燈1)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不等式》中的第一節:《不等式及其解集》。對於本節課的處理,我準備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材處理、教學過程(幻燈2)這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 教材分析(幻燈3)

1.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簡單的應用,是繼一元一次方程學習之後,又一次數學建模思想的教學,是進一步探究現實生活中的數量關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今後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函數、以及進一步學習不等式知識的基礎。相等與不等是研究數量關係的兩個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關係,是代數基礎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它在解決各類實際問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導入課,通過實例引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經歷、感受概念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正確抓住不等式的本質特徵,為進一步學習不等式的性質、解法及簡單應用起到鋪墊作用.

1.2 學情分析

(1) 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的不等量關係、數量大小的比較等知識,在小學階段已有所瞭解.

(2) 學生已初步具備了“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並回到實際問題解釋和檢驗”的數學建模能力.

(3) 學生已初步具備探究和比較的能力.

1.3教學目標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方面:瞭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並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夠正確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經歷把實際問題抽象為不等式的過程,能夠列出不等關係式.

2、能力方面: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歸納和類比的數學方法,以及從具體到抽象獲取知識的思維方式;初步體會不等式是刻畫現實世界中不等關係的一種有效數學模型。3、情感方面:通過對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關概念的探索,加強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與交流.

1.4教學重難點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不等式相關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本節課課的教學難點是:不等式的解不是一個或幾個具體的數值,而是適合不等式的未知數的值的全體,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學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節教學中的難點. 2教法和學法(幻燈4)

2.1 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和七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目標教學的要求,本節課採用引導探究法;讓學生以觀察實例為基礎,用歸納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觀察、發現、探究的過程,再現知識的“發生”和“發現”及“形成”的過程,揭示事物發展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辯證規律;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信心,又有利於接受知識;也有益於形成對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和解決的能力.

2.2 學法

建構主義教學構想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學習.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3 教材處理(幻燈5)

本節課是從一個實例(問題)的解答來引出不等式及其概念的,為了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我通過不等式與方程的類比教學,主要採用了:實際問題——列方程解答——改編為問題——列不等式——提出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解的概念,並及時穿插相對應的例題和練習,加以鞏固.

4 教學過程

下面我來説説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共同分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 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

首先通過老師的自我介紹,我們先認識一下,我叫丁文婷,我的年齡嗎------比您們都大,等等。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不等關係,也讓學生輕鬆地找出生活中的不等關係,既把學生的注意力帶入本節課的內容,也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創建了融洽的教學氛圍。然後利用兩個實際問題讓學生從列方程到列出不等關係式。(幻燈6)

(1) 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修改後的《鐵路旅客運輸規程》,將此前規定的身高1.1米-1.4米的兒童應購買兒童票,調整為身高1.2米-1.5米的兒童應購買兒童票。這意味着在12月1日新規實行後,1.2米以下兒童可免票,1.2米至1.5米的可購買半票,1.5米以上則須全票. 問題:現在若用x表示一名兒童的身高,那麼

①x滿足______時,他可免票.

②x滿足______時,他該買全票.

⑵已知襄樊與武當山的距離為150千米,他們上午10點鐘從襄樊出發,汽車勻速行駛. ①若該車計劃中午12點準時到達武當山,車速應滿足什麼條件?

設車速為x千米/小時,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②若該車實際上在中午12點之前已到達武當山,車速應滿足什麼條件?

設車速為x千米/小時,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和題目難度,所以設置問題串,降低難度.這樣編排教材我認為更能體現知識呈現的序列性,從易到難,讓學生“列不等式”能力實現螺旋上升.最後類比方程的概念由學生總結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個環節,4.2承上啟下

通過兩組練習,(幻燈7)

①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b=b+a

(2)-3>-5

(3)x≠1

(4)x+3>6 (5)2m<n(6)2x-3

②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⑵a是負數;⑶a與5的和小於7;⑷a與2的差大於-1;

⑸a的4倍大於8;

⑹a的一半小於3.

一是判斷不等式,既鞏固了不等式的概念也補充“≠”“≤”“≥”這些符號。二是讓學生用不等式來刻畫題中6個簡單的不等關係,也由此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學生得出答案並不難,所以該環節讓學生獨立完成、互相評價,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列不等式能力. 第三個環節,4.3 合作質疑、探索新知

問題1.(幻燈片8)

①判斷下列數中哪些滿足不等式2x/3>50:

76、73、79、80、74.9、75.1、90、60

②滿足不等式的未知數的值還有嗎?若有,還有多少?請舉出2—3例.

③.上問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麼共同特點?若有,怎麼表示?你能驗證一下你的結論嗎? ④.②中答案在數軸上怎麼表示?

本環節主要任務是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首先通過一組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問題來實現,第一問四人一組分工合作完成,通過簡單代值運算,使每名學生都動起來,邊代、邊算、邊答、邊交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每位學生都創造在數學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機會,並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數感. 第二問的設計,使學生感受不等式的解不是一個或幾個具體數值,加深對不等式解的理解。第三問四問突破不等式的解是適合不等式的未知數的值的全體這一難點,使學生及時掌握、運用新知識。從而類比方程的解得出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尤其第四問的不等式的解集在數軸上的表示也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連同前面的文字表示,充分體現了數學的三種表示形式.

其次通過兩組練習觀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反饋,及時調節。整個環節通過“觀察特點——猜想結論——驗證猜想”的思路展開,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第四個環節,4.4 運用新知、解決問題(幻燈9)

某班同學經調查發現,1個易拉罐瓶可賣0.1元,1名山區貧困生一年生活費用至少是500元。該班同學今年計劃資助兩名山區貧困生一年生活費用,他們已集資了450元,不足部分準備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麼他們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個易拉罐?

該環節設置了一個儉省節約和助人為樂的實際問題,通過對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進行處理,讓學生體會數學生活化,能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加以解決,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同時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個環節,歸納反思、重組結構(幻燈10)

4.5 歸納反思、重組結構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習知識、方法和延伸三方面進行歸納。,讓學生養成“反思”的好習慣,並培養學生語言表述能力。

最後分層次設置作業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並進行自我檢驗與評價,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因材施教,照顧到學有餘力的學生.

教學評價:本節課主要在第一環節,學生有沒有積極思考,嘗試列不等式,能不能歸納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個環節關注學生能不能判斷不等式,歸納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第三個環節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對數學的三種表示的總結,然後通過學生板演評價學生的知識的掌握,能力的遷移情況.第四環節考察學生把實際問題數學化的能力.第五環節不僅評價學生總結的知識點 而且有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等等

最後展示一下我的板書設計:

不等式及其解集

問題一: 鞏固練習: 練習1

問題二: 探索新知: 練習2

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 反思: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在數軸上的表示

以上,我僅説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述了“為什麼這樣教” 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説課提出寶貴意見

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學員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不等式基本原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教法學法三個方面來説明。

【説教材分析】

1.教材的前後聯繫及地位作用

本節課是高中新課程必修4第十章第一節第一課時的內容。

本節的內容是繼學習等量關係之後,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又一新的關係-----不等關係。不等關係在現實世界與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在數學研究和數學應用中與等量關係同樣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學習不等式性質及解法的基礎,又是構造方程、不等式與函數的基石;因此本節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2.課標要求

通過具體情境,感受在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關係,瞭解不等式(組)的實際背景。掌握比較法。

3.教學目標

基於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節內容的地位,我提出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具體情景,感受在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關係,理解不等式(組)的實際背景;

②掌握作差比較法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以問題方式代替例題,學習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式;

②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學會依據具體問題的實際背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體驗、認識狀況及理解程度;

②注重問題情境、實際背景的設置,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嚴謹的思維習慣。

③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思考,廣泛參與,使學生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理解不等式(組)對於刻畫不等關係的意義和價值。理解並應用作差比較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制定了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用不等式(組)正確表示出不等關係;作差比較法過程中得變形。

【説教學設計】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問題1:在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同學們發現了哪些數量關係?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既有相等關係,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關係。如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等等。人們還經常用長與短、高與矮、輕與重、胖與瘦、大與小、不超過或不少於等來描述某種客觀事物在數量上存在的不等關係。)

問題2: 在數學中,我們用不等式來表示不等關係。下面我們首先來看如何利用不等式來表示不等關係?

【設計意圖】問題1:主要是

通過課前的問題展示,讓學生感受不等關係與等量關係一樣來源於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隨着新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通過觀察對比,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1)用不等式表示不等關係

引例1:限速40km/h的路標,指示司機在前方路段行駛時,應使汽車的速度v不超過40km/h,寫成不等式就是:

引例2:某品牌酸奶的質量檢查規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應不少於2.5%,蛋白質的含量p應不少於2.3%,寫成不等式組就是--用不等式組來表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問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中找出列不等關係的方法,這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教會學生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問題的一種方法。教師的註解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把握問題的關鍵。

三、反饋矯正、鞏固提高

. 問題1:某種雜誌原以每本2.5元的價格銷售,可以售出8萬本。據市場調查,若單價每提高0.1元,銷售量就可能相應減少20xx本。若把提價後雜誌的定價設為x 元,怎樣用不等式表示銷售的總收入仍不低於20萬元呢?

【設計意圖】本題的設計主要是加深學生對不等關係的認識(進一步體現本節的重點)的理解;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啟發誘導的同時,訓練了學生觀察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同時為下面的例2起鋪墊作用,體現認知過程中由簡單到複雜,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

. 問題2:某鋼鐵廠要把長度為4000mm的鋼管截成500mm和600mm兩種。按照生產的要求,600mm的數量不能超過500mm鋼管的3倍。()怎樣寫出滿足所有上述不等關係的不等式呢?

【設計意圖】本題的設計是為了進一步使學生更加準確的把握本節知識。突破瞭如何判斷用不等式組正確表示不等式這一教學難點;教學時可先請二位同學(最好是學生自願)分別上台板演,同學們集體糾正,同時給學生一個解題的規範示例。

.教師將教材的例題和習題整和在一起

【設計意圖】本題的設計是為了進一步使學生更加準確的把握本節知識。突破瞭如何用作差比較法比較大小和證明不等式這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索研究:

a克糖水中有b克糖(a>b>0),若再添上m克糖(m>0),則糖水就變甜了。你能用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糖水加糖會更甜"的現象?

【設計意圖】本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體現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習興趣。

四、總結評估、內化結構

【學生活動】

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可作適當補充。

1.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揭示了什麼數學思想?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的表現怎麼樣?你有哪些收穫?

【佈置作業】

1、必做題:教材後習題以及A組試題

2、課外拓展練習: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

【設計意圖】必做題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並能進行靈活運用,再一次突出本節課的重點。課外拓展練習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為學生提供選擇和發展的空間,體現了新課標"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説板書設計】(見課件)

【説教法、學情與學法】

1.説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引導發現和歸納概括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教學過程,觀察對比、概括歸納,再通過具體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説教法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中,通過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歸納和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了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本節教材的特點注重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具有很強的探究性,而且學生參加高中新課程的學習有一段時間了,初步養成了探究習慣和一定的合作交流的能力,絕大多數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引導發現、討論交流"的教學方法。

3.説教用具與學生用具:

投影儀、膠片、三角尺、刻度尺

【説課綜述】

本節課是有一定難度的概念課,我從學生實際出發,照顧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採用了"引導發現、討論交流"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潛力;同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富有個性化學習方式,從而使學生最大限度發現自己的潛能。

以上即是我對《不等式基本原理》的認識與處理。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