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的物理説課稿模板合集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6.72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理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物理説課稿模板合集九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1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節“力的分解”是在前五節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見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礎上,研究力的分解問題。它是前幾節知識內容的深化,依據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強化向量運算法則,同時向量運算始終貫穿在高中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後學習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向量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向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進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識的擴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學生只學習了同一直線上的力的合成,“代數和”的運算在學生頭腦中已成定勢,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斷層,因此本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在具體情況中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難點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斷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教學目標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提高科學素養為指導思想,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理念,提出三維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義,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②能力目標:強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維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德育目標: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對立統一規律,聯繫實際培養研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3 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實驗體驗、問題解決式教學法。其指導思想是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觀在教學中得以體現,從理論深入到實際。其操作策略是:①問題學生提。學生通過提出問題,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②認知準備。注重學生認知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達成度,這堂課前的認知準備分兩個層次,一是淺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學生提出的問題,能擊中要害,抓住關鍵。③學生體驗、感受,形成直覺思維,能突破難點,同時留下深刻印象。④巧用評價,激活學生內動力。採用師生情感共鳴、配合默契、體驗成功的內在激勵方式,從深層、長久、公平的角度,請評價內化為學生內動力。

4 學法指導

①引導學生質疑。質疑在不好理解處,質疑在不好分析處,質疑在不好掌握處。②提供思維策略。用實際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③教給分析方法。實際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教學過程

1、課前預習,自主探索

①課前一天晚自習,引領學生學會預習,給足他們自主探索的時空,請學生帶着一定的知識儲備走進課堂,提高合作、探索學習的有效性。②提出問題(書面)教師彙集、列序。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這裏有一個鈎碼,可用一根細線提起,可用兩根細線提起,哪種情況細線容易被拉斷。演示用一根細線提起來,再把此細線穿過鈎碼,兩端上提分開,細線斷了。以此激活課堂。

3、共識目標,質疑問難

同學們預習後提出了有價值、有水平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能達到本節的教學目標。展示教學目標、展示經教師篩選、排序的問題,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學定教。

4、循疑而進,問題解決

①什麼是分力?什麼是力的分解?屬表徵問題,學生在書上勾畫(多媒體展示)。

②為什麼説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請學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兩分力,那麼兩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來被分解的那個力(語言加工)。從而領會分力與合力的關係: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麼情況下力的分解有確定的解?

請學生畫,同桌討論,看教材上圖1—29。引導學生總結: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兩種情況有確定的解。(這不是重點,欲放即收,決不越俎代皰)。

④在具體問題中怎樣進行力的分解?

通過實例分析説明:為什麼要分解?實際效果怎樣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請把F分解。

長膠板兩端擱置,中間放一木塊,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塊。運動一段位移,請學生觀察此力的效果:長膠板彎曲程度減小,木塊水平起動(可多媒體展示)。

講清三個層面:①沒有沿F的方向起動,説明沒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為有兩個效果,所以要分解。②膠板彎曲程度減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動”兩個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③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兩個分力的大小,接着計算求解(以上用動畫展示,絕不在數學上花功夫)。

例2 物體靜止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怎樣?

先請學生把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覺?再請學生分析、作圖、計算,教師巡視、糾編,找出做得好的通過實物展台請學生觀看,作出評價。最後,實驗驗證:橡皮繩一端系方木塊,另一端固定在傾斜的膠板上。

觀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膠板,使傾斜角增大,觀察重力的兩個效果的變化情況並與求解的分力表達式對照。請思考:斜面上的情況,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嗎?怎樣分解?如圖2,把重力G分解為垂直檔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聯繫實際,實踐探索

學生閲讀教材,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拖拉機拉耙來耙地,車輛上橋、下橋),深挖教材的編寫規律。討論:為什麼公園滑梯傾角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小傾角?

6、回顧反思,學有所得

同學們,依據上例的解題過程,請你總結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據實例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

7、思維策略,鞏固訓練

①如圖3支架,繩子對O點的拉力產生什麼效果。

請一名學生上講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處掛上適當重量(50N)的水桶,請他談談感受。同桌的同學,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勁壓,互相交換做,這種自我感受、合作學習,使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學生印象深刻。

教師展示分解過程,講解分解方法。創設問題,不知ΔABO的角度,怎樣計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認知衝突,提出作圖法求解,教師講解此法,使本節課有整體建構。

②同學們,一根線和兩根線懸掛同一砝碼,兩根線的張角較大時,易斷!知道為什麼嗎?多媒體展示畫好了的幾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結論。

8、總結擴展,突出重點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②在具體情境中用實際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計算、可作圖。

9、作業佈置,開放練習

①觀察身邊的力的分解實例;②書面作業。

物理説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昇華和凝華。

瞭解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並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知道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和分析,認識昇華和凝華。

學會根據觀察結果進行間接分析,從而推斷出物理過程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探究生活中有關昇華和凝華的現象,節約用水,注重環保,崇尚科學。

使學生感受事物間相互聯繫、轉化的辨證主義觀點。

通過在教學活動中與生活、生產實際的聯繫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使學生樂於探索一些自然現象的物理道理,且知道我們的生活環境才是我們最好的實驗室。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知道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瞭解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並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2、難點:

(1)知道昇華和凝華的條件,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瞭解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並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鐵架台、燒杯、酒精燈(熱水)、冷水、碘、試管、試管夾、試管塞、火柴、等。

【教學過程教具準備】

一、課題引入

1、【情景創設,設問激趣】

烈日當空,久旱無雨,為了解決旱情,在過去人們擺起香案,祈禱龍王爺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現在,派出幾架飛機在高空投撒了一些固態物質,頃刻間烏雲密佈,下起了大雨,問:“這種固態物質是什麼呢?它變成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雨形成?”引起學生興趣,激發熱愛科學、破除迷信思想。

2、【複習基礎,導入新課】

(1)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主要有哪些?

(2)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麼?吸熱還是放熱?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麼?吸熱還是放熱?

那麼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直接轉變呢?

二、新授

1、【實驗探究,獲取新知】

探究一、碘的昇華和凝華(學生分組實驗)

提出問題:固體和氣體之間可以直接轉變嗎?出示裝在燒瓶裏的幾粒碘,讓學生觀察碘的狀態、顏色。它能直接變成氣體(碘蒸汽)嗎?

猜想與假設:固體可以直接變化成氣體,碘可以直接變成碘蒸汽。

實驗設計:

(1)在試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緊蓋子後放入熱水中。

(2)碘變成碘蒸氣後,再放入涼水中。

進行實驗:(説明碘蒸汽有毒,所以加熱時瓶口要塞緊)

(1)在試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緊蓋子後放入熱水中。

(2)碘變成碘蒸氣後,再放入涼水中。

現象觀察:碘受熱(顏色由黑變紫,碘由固態變成氣態)和遇冷(顏色由紫變淺,逐漸變黑,瓶壁上有細小發亮的晶粒形成,無液體流下)後狀態變化情況。

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固體與氣體之間可以直接轉化。固體直接變為氣體要吸熱;氣體直接變為固體要放熱

學生交流結果,處理信息:實驗結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此時要加熱;也可以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此時沒有加熱,而是對外放熱。結論:昇華是吸熱過程,凝華是放熱過程。

2、【交流評估,形成概念】

(1)概念

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吸熱。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放熱。

(2)學生舉例,交流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現象中的有關昇華和凝華的現象,師生、生生共同交流,統一看法,對學生的舉例,積極參與給予鼓勵,同時教育學生要注意觀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舊燈泡內壁上的黑色物質,分別判斷出屬於什麼物態變化。(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凍衣服也會幹,積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衞生球逐漸變小、消失、有氣味等)

3、【知識遷移,學會運用】

(1)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解釋

課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圖片:

①衣櫃中的樟腦丸變小。(説明樟腦丸不是衞生球,衞生球實際是萘丸,萘有一定毒性,不適合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1992年國家工商局印發了“關於制止以萘丸冒充樟腦丸坑害消費者行為的通知。”)

②白熾燈燈絲變細。(知識鏈接:燈絲髮光正常温度是xxxx攝氏度左右,鎢絲熔點是3410攝氏度。)

(2)自然現象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解釋

課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圖片:

①樹上的“霧凇”

②冰箱冷凍室裏的“白霜”

(3)昇華和凝華的應用

讓學生解釋人工降雨,教師作出評價並統一觀點,這裏乾冰到雨經歷了三個物態變化的過程,一是乾冰的昇華降温;二是水蒸氣遇冷凝華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熱的氣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結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於上升氣流產生的浮力時,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指出乾冰易昇華吸熱還可用來:①給食品降温,②在舞台上製造“白霧”等。

(4)探究二:露、霜、霧、雨、雲、雹和雪的成因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霧、露、雲、霜、雪、雹是常見的自然現象,那麼它們是怎麼形成的?

討論交流:學生分組思考,討論.

教師答疑:如果要解決,就要弄清幾個問題(霧、露現象學生能解釋)

第一:空氣中總是含有水蒸氣的,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層中的水,不斷地蒸發而來的,當含有很多水蒸氣的空氣升入高空時,水蒸氣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華成小冰晶,這些很微小的顆粒,能被空氣中上升氣流頂起,形成浮雲,所以雲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組合而成的.

第二:雲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越來越大,達到一定程度時,上升氣流無法支持,就會下落.在下落過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與原來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第三:霜是水蒸氣凝華形成小冰晶,出現在地面上.當露點低於0℃時,則水蒸氣直接凝華在地面物體上形成霜.霧是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離地面稍遠的空氣中的塵埃上形成的.如果雨在落下時驟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氣,雨便凝固成冰塊,冰塊若遇地面向上的風暴把冰塊向上吹入熱空氣層中,這層空氣中的水蒸氣便凝結在冰塊四周,下落時又遇有0℃以下的冷空氣上升時,冰塊外面又結一層冰,如此反覆上下,到冰塊很大時,形成雹落下,這就是可怕的冰雹.在高空中的水蒸氣便直接凝成小冰晶,這就是美麗的雪花了.

三、課堂練習:動手動腦學物理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學生討論、交流)

五、課後作業:

收集生產生活中昇華、凝華現象。

【板書設計】

五、昇華和凝華

一、定義

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稱為昇華。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凝華。

二、特點

昇華過程吸熱,凝華過程放熱

三、生活中的昇華、凝華現象及應用。

【教學後記】

1.本節課內容貼緊生活,而且實驗設計簡單易行,要充分運用自主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在要求學生自主探究時,強調注意安全。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本節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後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向量運算奠定了基礎;而本節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課不過關,後續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二)課程標準分析

教材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一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並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係;五是將力的合成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三)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上本節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探究實驗部分,同樣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力F1、F2將一端固定的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接着用另外一個力F再次將橡皮條的一端拉到O點,然後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來以前的就教材是這樣説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對角線表示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新教材是這樣講的:我們要探究的是:合力F與分力F1、F2有什麼關係?

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可以發現,舊教材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而新教材則更加註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分析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節知識前他們已經具備了力的向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高一學生習慣於代數運算,即使對位移、加速度等向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數計算得出,又因為有些學生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圖形計算往往不習慣,通過探究實驗,則能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學生對此卻不甚熟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和對多個實例的分析説明,加深學生對等效替代的認識。同時在學習方式習慣上,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吃現成”,同過本節課,要近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鑑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瞭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並進行初步的探究。

3、學生在自主找規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培養學生善於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2、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

重點: (1)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2) 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係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難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時間安排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2)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係.

四、教學設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課需要給學生大量的探究時間,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使探究過程自然而又合理,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裏,圓滿達成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做如下設計:

1、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於好奇,發現始於觀察。我國偉大的地質學 家李四光先生説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2、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與假設是對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釋。在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簡單結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給以引導,讓學生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猜想。

3、指導學生合理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與要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實驗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為了設計把一切都拋給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有強有略,要對設計過程進行有計劃的指導。

4、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評估

由於學生探究的內容是人類早已發現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宜設計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過程,在極低端得情況下,往往成為目標和路線都明擺着形式化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幾何關係,只是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通過探究從未知到達已知。

五、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結束語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探究的科學方法,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有一點了解和體會。不求目標的全面達成,希望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科學探究的嘗試。謝謝大家!

物理説課稿 篇4

我説課的題目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壓強》。我説課的內容有教材目標的分析與定位,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流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五個部分。

一、教材目標的分析與定位

1、教材分析:《壓強》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是本章的知識核心,是學習全章知識的基礎。壓強也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是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本節內容分三個階段,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是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作為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詮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2、學情分析:學生在前一章書中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通過以前的物理學習過程,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對探究的七個要素都不陌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3、教學目標: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等因素,我制定本節課目標:

(1)認知目標:

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理解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2)技能目標

通過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慾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進一步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實例,歸納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據此確定下面教學重點難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壓強的概念,簡單的計算及應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難點:有效組織好探究活動歸納出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真正理解壓強的概念並能運用相關知識解答有關問題。

 二、説教法和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本課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2、學法:據以上教法和學生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數學推理法。

 三、教學流程設計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本節教學程序採用以下幾個板塊進行:情景導入,壓力的概念,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及計算,增大與減少壓強的方法,總結與反饋。

1、情景導入

學生觀看視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啟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入課題,體現了從生活中走向物理教學理念。

2、壓力的概念

(1)通過展示釘錘釘釘子,人踩鋼絲等代表不同方向的壓力的生活現象的圖片,提出問題,通過受力分析,組織學生討論出所受壓力的共同特徵,導出壓力的概念並板書,壓力是垂直作用於物體表面上的力。這樣讓學生體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悦。

(2)由於重力知識的干擾,認為壓力都是由重力產生的,學生對壓力的概念產生困擾,用了一個演示實驗通過一把鋼尺中間放個磁鐵,改變方向,從形變的大小組織學生分析明白壓力不是重力,也不都是由重力產生的,也為接下來壓力的作用效果作鋪墊。這樣安排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知識的遞進關係。

3、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活動,列舉實例。請學生們觀察對比教材“想想議議”中蟬和駱駝的圖片並提出問題。通過大量的實例,瞭解對比是一種處理科學問題的常用方法,同時認識到壓強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對比兩幅圖片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探索自然的興趣,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我們重點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兩個學生體驗活動,意在通過體驗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願望,並有所依據的提出合理的猜想。

設計試驗進行試驗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應採用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設計實驗。

給每小組準備如下的器材:海棉、壓力小桌、肥皂、釘子、圖針、鈎碼。

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進行探究,學生實驗填寫的表格。

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於一些基礎較一般,不知從何下手的學生,,他們會打開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鈎碼作探究實驗。而對於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探究方法也很多。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壓力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

4、壓強概念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呢?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對比速度概念分析概括得出壓強的定義、公式、單位並板書。

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1帕=1牛/米2,説明其物理意義。接着列舉實例對帕這一單位的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運用類比的方法,結合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自己得出結論,自主得出壓強的定義和公式。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例題:一本重2.5N的教科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試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通過例題使學生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更進一步加深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教師分析例題,主要強調公式的應用和解題規範。深刻挖掘例題的隱含意義:一是單位要一致,二是正確理解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含義。三是進一步加深對壓強的理解。通過計算大家知道了物理課本對桌面產生的壓強,那如何讓課本對桌面的壓強增大一倍?

自然引入下一個問題-----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5、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師生共同列舉壓強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多媒體展示),分析各用什麼方法增大,減小壓強的。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社會”的新課標理念。

6、總結和反饋

通過師生共同小結,形成知識體系,既總結知識也總結方法。

解釋現象:在雜技表演時,氣功師躺在釘子上,人卻毫髮無損。

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引入新課時的問題,意圖:學以致用,前後呼應。使整個課堂渾然一體。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本節課的板書以內容式展現,一目瞭然,直觀顯示出教材的思路,並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

物理説課稿 篇5

目的:

瞭解光電效應的產生條件、規律及光子學説。瞭解光的量子性,會用光子説解釋光電效應現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對實驗事實加以解釋的能力。

器材:

光電效應演示器,應急燈,紫外線燈,X射線管,感應圈,靈敏檢流計。

重、難點:

從實驗現象總結出光電效應的規律,經典理論在解釋光電效應遇到的困難。

教學過程:

一、引言:

師:前幾節課我們瞭解了人們在研究光的本性過程提出的幾種有代表性的學説。(簡單回顧光的微粒説和波動説的發展過程)自從麥克期韋提出光的電磁説,赫茲又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理論後,光的波動理論發展到了完美的地步。可是,光電效應的發現又給光的波動理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實驗研究光電效應的'規律,並且通過分析光電效應的規律弄清為什麼波動理論無法解釋光電效應現象。 評: 點明課題,強調已經十分完美的理論又受到新的實驗事實的挑戰,引起學生的懸念,激發求知慾。

二、新課進行。

1、介紹實驗裝置。

師: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光電效應實驗裝置。(分別介紹鋅板、銅網、高壓電源、檢流裝置,一邊介紹,一邊在黑板上畫出整個裝置的示意圖)

評: 介紹裝置後畫出裝置示意圖,將具體的較複雜的實驗裝置變為簡明的板畫,突出了原理,有助於後面對實驗事實的進一步分析。

師: 現在我把高壓電源接通,檢流裝置接上,為什麼檢流計不發生偏轉?

生:(集體) 電路還處於斷開狀態。

師: 哪一部分斷開?

生: 鋅板和銅網之間。中間是空氣,不能導電。

師: 對。現在讓我們用紫外線照射鋅板,大家注意觀察。(介紹紫外線燈,用紫外照射鋅板,檢流計指針偏轉)

師: 剛才用紫外線照射鋅板時,看到了什麼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生: 看到檢流計指針發生了偏轉,説明電路中出現了電流。

師: 這電流可能是哪種原因產生的?

生: 可能是紫外線使空氣電離,也可能是紫外線使鋅板飛出了電子。

師: 對。這兩種可能性都有。但是,如果我們用銅板代替鋅板,則指針不會發生偏轉,這樣,排除了哪種可能性?

生:(集體)排除了空氣被電離的可能性。

師: 這樣,我們就知道,鋅板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飛出了電子,這種物體在光照下有電子飛出的現象叫光電效應;在光照下從物體中飛出的電子叫光電子,電路中的電流叫光電流。(板書:光電效應,光電子,光電流)(板畫:光電效應的形成過程)

評: 這一階段介紹什麼是光電效應。從演示入手,引導學生觀察並分析實驗現象,為下面的研究光電效應規律作準備。

物理説課稿 篇6

本課題選自高二選修本,第十四章第八節。

本説課分教材分析與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序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與作用

《電容器、電容》是高考的熱點,是電場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它是學完勻強電場後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後面學習交流電路(電感和電容對交流電的影響)和電子線路(電磁振盪)的預備知識,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⒉教學目標

從知識上要求學生了解電容器的構造、作用,明確電容器的兩種工作方式,掌握電容的概念,並會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問題。培養觀察、分析、推理、空間想象、動手、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

⒊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確定電容公式的建立、理解與應用為本節的重點。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所用的教材確定衝、放電的過程的建立為難點。

(二)教材處理

新教材中《電容器、電容》一節把電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電容器兩部分內容編排在一起,形成兩個重點,課堂容量大,難點集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差、能力低、空間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下,大膽進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內容《平行板電容器》放到了下一節進行, 從而使本節內容緊湊、容量適中、難點分散重點突出。

對電容器帶電量與兩極間電壓成正比這一結論,教材是直接硬灌給學生的,不宜於學生接受,我從網上下載了衝放電模擬演示實驗,彌補了教材的不足,讓學生通過描點,畫線,親自探索出電量與電壓的關係,順其自然引入電容的概念,從而掌握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不僅易於消化,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鞏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對電容器的衝放電過程教材説的過於簡單,加上內容抽象,微觀運動又無法演示,學生接受困難;而這部分內容又是後面學習電磁振盪的基礎,為突破難點,不僅用實物演示,還採用了計算機模擬,讓學生親眼看到了電子的運動過程為後面教學鋪平了道路。

對電容器的構造教學,讓學生親手扒開電容器,使學生感到可信,通過動手實驗,本來不易於接受的較為陌生的電容器構造,一下變清楚了,使學生認識到就是前面講過的兩塊平行金屬板,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為主線,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使動態的微觀世界真的動了起來,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根據教育心理理論,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動靜結合。利用演示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來調動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即為“動態”。教師適時設疑使學生靜心思考,即為“靜態”。整節課始終處於一種動靜交替的節奏之中。

2>教學方法採用了教師啟發點撥與學生探索分析想結合。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對電容器電容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自己探索電量與電壓的關係,教師引導得出電容器的公式,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侖茲力演示儀傳統教學手段,又用了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兩種教學手段並用,既激發了興趣,又增大了課堂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通過演示感應起電機演示,使學生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放電情況,教師順勢指出:“出現這兩種情況與這兩個大瓶子有關,它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它就是萊頓瓶,是一種存儲電荷的裝置,現在叫電容器”這正是學生腦海中想問的問題,教師順其自然導入新課。為激發學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機電機教具展示有無電容器電機啟動情況的不同(無電容器電動機不轉,只有用手推才可轉動,而電容器加上後動機可以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確電容器的重要作用,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首先,學生動手實驗,把開電容器展示電容器的構造,

2)演示電容器的作用,引導學生得出“電容器可以充當電源。”從而建立電容器具有存儲電荷的作用。

物理説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樂於製作彈簧測力計,在實際製作過程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彈力的概念

教學方法:實驗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彈簧測力計、握力計、鈎碼、頭髮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或接觸到一些有趣的物體.它們在被擠壓後,形狀或體積會發生變化,但一旦撤消擠壓,它們就會恢復原來的形狀;而一些物體即使撤消擠壓後,它們也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樣貌.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日常所見、所用,找找哪些物體能夠恢復形狀?哪些物

體不能恢復原貌?

學生交流、討論、回答。

介紹彈性和塑性的概念,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二、新課教學

1.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想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多大,或一個物理受到多大的重力,怎樣才能測出來呢?可不可以利用一個物體受到力變長,不受力能夠恢復原來形狀即彈性去製作出一種工具來測量呢?

學生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彈性有更進一步的理解,通過發表見解,培養學生語言表述能力。

表揚學生的討論,並鼓勵學生利用手上的器材,進行簡單的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

2.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教師總結歸納結論.引導學生分析一個完整的彈簧測力計還需要些什麼?

學生參考課本P53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內容使用測力計.

學生自己動手用彈簧測力計進行測量、記錄數據.

學生根據自己的製作和使用過程,總結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並積極回答.

啟發並引導學生指出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教師指出市場上用的各種測力計及秤都是利用在彈性範圍內,彈簧受的力越大,彈簧的伸長越長的原理製成的。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彈力彈簧測力計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的定義

3.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4.製作和使用彈簧測力計。

物理説課稿 篇8

物理庫侖定律説課稿高中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心理以及物理這一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數學的解題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學生能否在儘量短的時間適應高中的學習,順利地跨過這個學習台階,是影響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如何使學生儘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渡過學習物理的難關,就成為高一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為了使學生容易接受、更好、更快的適應高中物理的教學特點,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下面我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時間安排五方面來説説這節課。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高中物理第二冊第一章第一節庫侖定律

2、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單元教材的核心是庫侖定律,它既是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又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因此,在本單元教學中對電荷間的相互作,不僅要求學生定性知道,而且通過庫侖定律的教學還要求定量了解,但對庫侖定律的解題應用,則只限於真空中兩個點電荷間相互作用的一些簡單計算。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⑴點電荷的物理意義、

⑵理解庫侖定律及其適用條件,並能應用解決簡單問題。

⑶知道靜電力常量k的物理意義和數值、單位。

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的能力。

4、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教學重點:庫侖定律及適用條件。教學難點:庫侖定律的實驗。

二、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貫徹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原則,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力求做到層次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操作,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啟發講練式

學習目的及達標方法選擇:

三、説教學程序

研究教法和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以求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學生學有所獲,我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劃分成三大部分:

㈠複習準備、引入新知

在課的開始讓學生先觀察2組演示實驗,並通過學生對舊知識的回顧,進一步瞭解電學的基本知識,為學生對庫侖定律及應用的學習做好知識和思路方面的準備。

[演示1]摩擦起電

提出問題:摩擦起電的原因?如何判斷物體是否帶電?

[演示2]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1、兩種電荷:自然界只存在正、負兩種電荷

①正電荷: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上帶的電荷叫正電荷。

②負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上帶的電荷叫負電荷。

③電量:帶電體上所帶電荷的多少叫電量。

2、物體的帶電方式有三種:(1)摩擦起電(2)接觸起電(3)感應起電

3、電荷守恆定律: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任何起電方式都是電荷的轉移,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在同一隔離系統中正、負電量代數和不變。

4、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電荷間有相互作用力。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兩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㈡積極主動,探究新知

1、點電荷

⑴點電荷: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對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麼帶電體可以看作一個點,所帶電荷稱為點電荷。

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帶電體模型,當帶電體間的距離比帶電體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於帶電體的形狀和大小對作用力的影響可以忽略時,此帶電體可以看作點電荷。

⑵元電荷:任何帶電粒子,所帶的電荷等於電子或質子的電量的整數倍,或者與它們相等,因此一個電子或質子所帶電量的絕對值稱為元電荷,大小為1e=1、60×10—19c。

2、庫侖定律

[演示3]讓帶電小球*近懸掛在絲線的帶電小球,觀察在不同距離時小球偏轉角度。

這説明什麼?

啟發學生回答:帶電體之間的作用力的大小用跟帶電體間的距離有關。

問:若以懸掛的小球作為研究對象,它受到幾個力?平衡時它受到電荷間作用力跟那些因素有關?

啟發學生回答:f=mgtgα。,帶電體間距離越小,偏角α越大,這表明電荷間作用力越大。

[演示4]帶電量不同的小球*近懸掛絲線的帶電小球,觀察小球的偏角的變化關係。

討論得到:帶電體間作用力還跟帶電體所帶電量有關。

⑴庫侖扭秤實驗:

出示庫侖扭秤掛圖,簡單介紹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研究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電量和距離的關係所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設計的扭秤成功的解決了用普通測力計無法測量微小作用方法。

實驗結論,真空中的庫侖定律。

⑵庫侖定律:在真空中兩個點電荷間的作用力跟它們的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物理説課稿 篇9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各種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知道在轉化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

列舉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恆的實例.

有用能量守恆的觀點分析物理現象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自己做小實驗,發現各種現象的內在聯繫,體會各種形式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

通過討論體會能量不會憑空消失,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自己做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物理規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通過學生討論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強調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是自然科學中最基本定律.

教學難點:運用能的轉化和守恆原理計算一些物理習題;運用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對具體的自然現象進行分析,説明能是怎樣轉化的.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知道物體的動能和熱能,是由物體的機械能運動情況決定的能量,內能跟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有關。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物體的機械運動都是物質運動的形式,由於運動形式不同,與之相聯繫的能量也不相同。

二、進行新課

(1)自然界存在着多種形式的能量。儘管各種能量我們還沒有系統地學習,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所瞭解,如跟電現象相聯繫的電能,跟光現象有關的光能,跟原子核的變化有關的核能,跟化學反應有關的化學能等。

(2)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和轉移(列舉學生所熟悉的事例,説明各種形式的能的轉化和轉移)。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温物體的內能轉移到低温物體。運動的甲鋼球碰擊靜止的乙鋼球,甲球的機械能轉移到乙球。在這種轉移的過程中能量形式沒有變。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轉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於摩擦而使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在氣體膨脹做功的現象中,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在水力發電中,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火力發電廠,燃料燃燒釋放的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在核電站,核能轉化為電能;電流通過電熱器時,電能轉化為內能;電流通過電動機,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有關能量轉化的事例同學們一定能舉出許多。

(3)在能量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的總量保持不變。大量事實證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轉化和轉移過程中,消耗多少某種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温物體放出多少熱量(減少多少內能),低温物體就吸收多少熱量(增加多少內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機械能轉化為能量,但能量的總量不變。就是説某物體損失的能量等於幾個物體得到幾個物體得到的能量的總和。例如,把燒熱的金屬塊,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圍的空氣等,都要吸收熱量,它們所吸收的熱量總和跟金屬塊放出的熱量相等。再如水電站裏,水從高處流下,損失了機械能,一方面由於推動發電機轉動而轉化為電能,一方面水跟水輪機、管道摩擦而轉化為內能。那麼水的機械能的損失等於產生的電能和內能的總和。

以上規律是人類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直到19世紀,才確立了這個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棗能量的轉化守恆定律。通常把它表述為:

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保持不變。

三、小結

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1)能量守恆定律普遍適用。

(2)能量守恆定律反映了自然現象的普遍聯繫。

(3)能量守恆定律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重要依據。

(4)能量守恆定律是人類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