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課文

刻舟求劍課文原文

欄目: 課文 / 發佈於: / 人氣:2.23W

《刻舟求劍》一文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藴含深刻的道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刻舟求劍課文原文,歡迎閲讀。

刻舟求劍課文原文

課文原文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註釋

1.涉--渡,由後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掉,落。

6.於--在,到。

7.遽--立刻,急忙,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詞,這兒。

10.吾--我的。

11.之--結構助詞,不譯。

12.所從墜--從劍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詞。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劍,代詞。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這樣。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裏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説:“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

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寓言:刻舟求劍

從前,有個人坐船過江,一不小心,掛在身上的寶劍掉進了江裏。

那個人一點兒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

有人催他:“還不趕快撈!在船舷上刻記號有什麼用啊?”

那個人不慌不忙,指了指刻的記號,説:“不用着急,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就從這兒跳下去,準能把寶劍撈上來。”

寓言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説:“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説:“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説:“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教學反思

《刻舟求劍》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的,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還是先引導學生理解古文的含義。我讓學生嘗試在不借助譯文的情況下自己試着理解,若真的有哪個句子不明白的再參考一下譯文。孩子們聽後馬上用手把下面的譯文捂住,認真地思考起來,不時有個別孩子讀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譯文。在給足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後,我再請學生把整則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來,大部分孩子能較具體地表達出來。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個別難於理解的字詞讓孩子們挑戰,他們一下子也解釋了出來。我讓孩子們帶着理解有停頓、有感情、有味道地讀課文,有些孩子們還拿着書,搖頭晃腦有模有樣地讀了起來。看着他們那認真勁兒,我不禁笑了起來。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後,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淺出了。從中孩子們明白了故事諷刺了那些頭腦愚蠢,不懂得靈活變通的人。許多孩子表示今後千萬不能做那樣的人。

最後我利用那個人撈不到劍的有趣場面在孩子腦海裏填補形象空白,我讓學生討論:船上岸後,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他沒撈到時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一填補,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含意的領悟,還訓練了表達能力。

而這節課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有位學生提出了:如果這個人果真在掉劍後,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撈得到劍嗎?這個是課堂很好的生成點,但由於下課時間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結束,讓學生課後再討論。我想下節課一定騰出時間讓大家暢所欲言,讓孩子們獨特的思維不斷碰撞出奇異的火花來!

教學目標:

1.積累成語“刻舟求劍”,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利用工具書及譯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瞭解寓言所藴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結合譯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學難點:

瞭解寓言所藴含的道理。

課時劃分:

一課時

課前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出示:寓言,回顧什麼是寓言?(ppt)

介紹學過的或知道的寓言故事,並説説明白了一些什麼樣的道理。

師小結:不少許多富有啟示的寓言故事來自我國古代文集著作。今天學習的這篇文言文寓言就出自《呂氏春秋》。

揭題(ppt)在船上做記號來尋寶劍。“求劍”是目的,“刻舟”是採取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

1.師範讀,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體會文言文的朗讀方式,在重點字下打記號。

2.學生用一句話回答。小聲自讀,指名讀,評價,正字正音。

3.齊讀。

三、理解文言文意思

1.自讀譯文,勾畫不懂的地方,批註問題。

2.“專家組小老師”講解大意,強調要點。

(先示範讀句子,講意思,然後提示易讀錯和詞義重要的字,並出示ppt,要求同學補充批註)

3.質疑,並補充批註。

4.齊讀譯文。

5.練習一。

四、體會寓言所藴含的道理

1.文言文言簡意賅,短短几句就告訴我們這麼多內容,我們再來好好讀一讀。(齊讀)

2.這個文言文寓言故事我們不僅要會讀,還要讀懂,試想當船靠岸後,楚人怎麼去撈劍的?他能撈到嗎?那他會有什麼神情?會説些什麼?那些岸上的人看到他的舉動會有什麼議論?

大家思考一下:求劍的楚人為什麼求不到劍呢?(ppt)在書中找出來勾畫

出示:舟已行矣,而劍不行(齊讀)指名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作者是如何評論這個楚人的?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齊讀)

3.確實他太糊塗了,那麼你認為這個楚人是什麼樣的人?(不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辦法,不懂變通)這個故事就諷刺了這類人,它的近義詞是什麼?

4.今天我們積累了一個成語:刻舟求劍。它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通過這個寓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生答)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見機行事、隨機應變)

練習二:寫出你的收穫。

五、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要變通)

近義:墨守成規

反義:見機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