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餘秋雨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精選13篇)

欄目: 餘秋雨 / 發佈於: / 人氣:2.27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1

《千年一歎》追其根源,它像是馬可波羅遊記一樣的日記,記錄的是餘秋雨四萬八千裏行程中的經歷,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

然而,生命總是在不斷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切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重拾,都會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就如他在《廢墟》中所説的,"我熱愛廢墟,又寄情於廢墟".多少個王朝,反反覆覆,一千年一回,留下的只有一陣陣歎息。輕輕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恆河畔邊傳來,當曾經的輝煌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開始遺忘,那陣歎息也只成了無奈,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了。他不畏"孤獨與艱險",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書寫了《千年一歎》。

"千年一歎,一歎千年",我是一個沒有長途旅行過的人,什麼名勝風景、文化古蹟、都沒有真正的體會過。雖然他語帶鋒芒被人稱作"毒舌",但他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滄桑,用鏡頭記錄歷史遣落的懷抱。用一枝筆,記錄了10個國家的人文地理".讓我對"旅行"有了一種認識與期望。就如他所説,不僅僅是荒原,荒原下有斷壁殘垣。他將自己的恐懼掩蓋,甘願獨自去面對這一切。他站在那裏,沉浸在眼前的只有落寞的荒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一時。

於是冒險開始,抵達希臘時他所見的只有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閒散。乾淨。痛苦一定會被沉澱,沉澱成悠閒,悠閒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閒的襯墊。今天的希臘也就是在冷落中與世無爭,閒散自如。再到埃及,它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古文字無人能識,古文獻無人能懂,本體文明幾近湮滅,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而古巴比倫遺址的復原,更讓人語塞,他們剷平重建古城遺址,卻連帶着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也湮滅了。

"廢墟本應是進化的長鏈"而人們卻都要毫無保留的想要去剷除廢墟。不去面對廢墟,正視它,而是一遍又一遍去改變,因而讓他再一次的語塞了……"重建古羅馬角鬥場;去拋光的遠年古銅器;和去上塑宋版的圖書,因而,它們又有何價值而言那。聯想到自己,不正是這樣嗎?

不敢面對一切,缺乏悲劇意識,常常將自己藏在"屬於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遇到問題,不是想着去克服它,而總是想着去逃避。常以林黛玉自喻,雖有她那般的性情,卻沒有她那般的才情。文章永遠是那種小家碧玉型的風格。只有經歷過的,面對過的,你才能身臨其境。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是餘秋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面對挫折,屈服是最無能的對白。他把苦心鑽研所得的歷史成果慷慨地分享給世人,不做作、不扭捏。曾經的天一閣居然如此輝煌、神祕。因而是他讓我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願意像餘秋雨一樣去旅行。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2

從尼羅河往東到兩河流域再到恆河平原,這片地域寂寞了千年。戰爭來了,它以及它所承載的歷史也漸漸被淡忘了。人們對它好奇而又畏懼,索性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相比之下年輕得多的歐美。強國覬覦這裏的資源,卻任由寶貴的遺蹟經受時間的風霜雨雪。旅行者們來到這裏,用相機記錄下它的面貌一隅便離開了,他們永遠是這樣步履匆匆。終於,在千禧年到來之前,它等到了一位真正希望走進它的旅人。他從一個同樣古老的國度趕來,在槍彈的威脅中潛行了數萬裏,用腳步丈量了幾千年人類文明橫跨的距離。三個月的時間,雖然他也是匆匆走過,但正如他在自序裏所言,“如果這種匆促出自於一種萬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同於《行者無疆》的輕鬆活潑,這片孕育了多種古文明的土地使餘秋雨的筆調愈發冷靜和深沉。他在漫漫黃沙中揮筆,《千年一歎》便在一路槍口中寫就。

讀罷全書,最令我擔憂的還是這片土地上的子民。在《尋找底線》一文中,餘秋雨寫到了坐落在耶路撒冷城西的大屠殺紀念館。一大片從遺物中找到的照片在一個拐彎後突然呈現在所有人眼前,“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裝大人樣的,撒嬌的,調皮的都有。短髮似乎在笑聲中抖動,機靈全都在眼角中閃出。但他們,全被殺害了!”如果説那些無畏的戰士在看到死神臨近時仍保持微笑,是在捍衞他們最後一點尊嚴,那麼那無數消逝在槍口下的孩子們呢?他們在搭上開往天堂的列車之前,面對着鏡頭,面對着罪惡的劊子手,綻放出最爛漫的笑容,則應當是對世界無情的嘲諷。這讓我想到了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儘管影片中穿插了許多喜劇成分,而且關於父親的死,也只用三兩聲槍響帶過,沒有過多的渲染,卻足見其中無言的悲壯。我相信紀念館設計者的用意也是如此,不陳列帶血的刀劍,不展出鏽蝕的槍炮,而用由一羣笑臉組成的拼圖,使得這份震撼、這份對戰爭的反思抵達人們內心最深處。

同時,餘秋雨也無意間向我們透露了戰火背後人們的生活情形。在烽火和硝煙消散之時,他們的生活同我們的一樣平靜。無論是認為其他國家嫉妒巴格達美麗的伊拉克老人,還是以家鄉擁有的眾多古蹟與深厚的文化底藴為榮的埃及青年王大力,他們言語之中無不表明這裏的和平,彰顯着人們共有的對世界的愛。記得曾在雜誌上讀過一篇題為《奇怪的西方記者》的文章,説是一位叫安娜的歐洲記者到尼日利亞採訪,在與當地同行喬什夫到一家餐館吃飯時竟然抱怨餐館“太乾淨了”。安娜對非洲的印象是“嘈雜、擁擠、混亂、花花綠綠”,顯然,她對非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遙遠的從前。而中東,自然也有其除卻戰火之外的另一面,每個普通人都幸福着那些屬於自己的幸福。

《千年一歎》它厚重,因為它裝滿了沉甸甸的文化與歷史。餘秋雨,這位年過半百的學者,穿過狂風揚起的大漠沙塵,用文字喚醒了險些被人們遺忘的記憶。這是全人類共同的根,人類文明從那裏起步。有了根,我們便有了闊步前行的理由。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3

看了《千年一歎》之後,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尋訪古禮貌的禮貌之旅。乍一聽,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卻藴含着多少説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那些禮貌古蹟總讓我感覺它們是在沙漠上默默堅守的一座豐碑,一座很悲涼的豐碑。以前的它們是輝煌的見證者。而今的它們好似煙花燦爛之後留下來的與餘燼。以前創造了他們的人的後代子孫,此刻因為各種原因,正在遭受這戰亂,貧窮,飢餓,恐怖主義的侵害。餘秋雨先生説,看到作為一個以前創造過輝煌文化的國家,他們的子孫連學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牆之下那不曾休止過的哭聲,醫院裏亟需藥物治療的孩子,那種就差武裝到牙齒的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又豈是一個痛字可説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個國家,為了讓旅客能夠安全地觀賞古蹟,每個車隊都派兩輛車前後保護,餘秋雨先生那時候的情緒只剩下難過,他們只但是是想讓外人瞭解一下他們的歷史文化而已。

戰爭越來越讓我感到害怕。它是一個怎樣的惡魔,怎能讓以前的輝煌化為齏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可他們卻像是一縷輕煙從歷史的上空飄過。恆河邊靜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腳能給出什麼樣的答案?

中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幾千年來,大家打打殺殺,之後因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緊緊地團結在一齊,再也部分什麼外夷了。很期望中東有一天也能這樣。發現原先大家是一家人。還有那些製造惡魔的人。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4

餘先生的《千年一歎》,我在兩個月裏一共讀了兩遍,還為此拜讀了對話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薦這本書的理由有幾個。

首先,餘秋雨先生的文筆才學深深地折服了我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個好奇的稚子,看着字裏行間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敍述,就像變魔術般,讓我無數次崇拜着又歡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傳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響最重要的途徑,像餘先生、季老他們這些文學大師,都是我心目中偉大的人類。

其次,這是我看過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紹的書籍,且淺顯易懂,傳景傳情。尼羅河邊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文明,猶太人的希伯來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我以前也曾從不同的書籍裏斷斷續續地瞭解,但它們究竟有何聯繫?現在是什麼樣子?與中華文明在時間和表現上有何不同?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規整的,而這一次終於明明白白了。

再者,這可能是餘先生對文化、文學追求的路上最後一本純純粹粹且高度到達巔峯的一本書了。以後可能都會是生感悟、做人藝術什麼的,我不會有興趣。

最後,説到中華文明。這應該是我作為中國人最驕傲的資本,也是我身為一個渺小的中國人最無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確值得我們去反思。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5

哪有什麼和平年代,只不過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最近看了餘秋雨老師的《千年一歎》,你就會明白生活在以喜馬拉雅山為西門的大中國,是多麼自豪與驕傲!餘秋雨老師帶着鳳凰衞視的其他人員,歷經滄桑,穿越火線,從希臘到尼珀爾,一一去尋訪那千年文明,生命是脆弱的,文明卻是偉大的,而即使埃及文明等各類世界文明有些比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要長,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像我們中國這麼完整延續傳承下來,所以我們很慶幸,慶幸地能夠把朱子,程子,孔子,莊子等經典一直應用到現在,這就是俗話説得,不能斷了香火!

在回想當今我們生活的中國,是多麼有安全,是多麼有底藴,是多麼有文化!所以慶幸生活在這麼一個令人羨慕的國家!一個強大的國家!

而現在經濟在飛速發展,我們年輕的一代似乎有些着急,社會步伐有些過快,我們開始有些急躁,甚至開始抱怨,請我們放慢心中的腳步,好好品味這和平的滋潤,因為我們根本沒有體驗過在吃飯的時候,一顆火箭彈從你耳旁飛過的驚心動魄,沒有體驗走在街上隨時汽車炸彈的巨響,所以我們應該慶幸,把這種文明延遲下去,和平珍惜下去!

最後兩句話送個諸位,

1.你為祖國站崗放哨,祖國為你遮風擋雨;

2.國無國防,國將無防。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6

千年一歎,一歎千年,在遙遠的歷史長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輪迴?誰也無法知曉它們曾經的輝煌,世人看到的,只不過是經過幾千年歲月蹉跎的落魄罷了,每每拾起此書,我都不禁感歎歷史的滄桑,歲月的無情!

作者餘秋雨在千年之後重走,聽到卻只有陣陣歎息,從那美麗的愛琴海面傳來,從那古老的金字塔上載來;從那沉寂無聲的死海邊傳來,從那無邊無際、硝煙瀰漫的沙漠中

傳來;也從恆河邊傳來……當昔日的輝煌變得落寞,唯一的療傷者也只能是時間了。經過一代的變遷,人們逐漸遺忘,那一聲聲歎息也變為了無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經那些美麗的色彩也被時間沖淡了。在餘秋雨的書中,我彷彿能感受到一絲絲落寞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人民沒有一點快樂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時現如今如此慘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臘陷入了平靜,而埃及昔日的輝煌到了今日卻是一個快要湮滅的地步,令他們先人引以為傲的古文字至今無人能懂,古文明對於埃及人有着一連串的問號。只有從被風化的古蹟和金字塔中,隱約看見一點文明古國的模樣。伊拉克的失學兒童太多太多,連字也不認識。要知道他們的祖先是最早發明文字的人啊!戰爭讓本該天真爛漫他們承受了太多同齡孩子不該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揹負着太多責任。小小年紀失去親人,連上學都成了一種奢望。也有無數人守在恆河邊,等待着死亡……

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如今也只有中國這頭雄獅傲然挺立。我很驕傲,我是中國人!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7

悶熱的夏日,午後連一絲風也沒有,庸懶的眼神很吃力地掠過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牆,又折回放在那本攤開的書上。

書是從朋友借的,餘秋雨的《千年一歎》,雖是日記紀實體裁的文字,讀來卻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歡這樣雕啄文字,無聲無息的就走進一個人的世界,能聽到對方的呼吸,輕輕地,緩緩地,像雲,像水,有時也想這炎熱的鬼天氣;

思緒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話語折服,那種隨意,那種釋然的心態,猶如午後的一杯清茶,潤了咽,也靜了心。

這樣的文字我從不急切地去讀完,泡上杯茶,或是放點音樂,才打開書,用心去走進文字,從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歎》無聲無息的讓我走進餘秋雨的世界,走進他所描寫的世界,古希臘的文明,古羅馬的風情讓我向往。才讀罷這本書已經是滿腹的滄桑,隨餘秋雨遊歷了一邊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時間、戰爭所吞噬的文明遺蹟。那是怎樣的一種旅程?

不怎麼不瞭解希臘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臘文化有過怎樣的宏偉歷史;初識希臘是從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開始的,還有就是希臘國家男子足球隊曾拿過2004年的歐洲盃的冠軍。希臘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度。這是我對希臘僅有的瞭解。隨着餘秋雨先生的筆跡慢慢的遊走,讓我知道希臘竟然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這裏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談到希臘衰落的原因,餘秋雨有兩點認為: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國家。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歎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歎?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陣歎息也只成了無奈。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説;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無末,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裏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經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歎,人類又投身於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後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着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

終有一天,我會俯瞰整個中原大地。任憑凜冽的風穿透我的單薄靈魂,讓我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摸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旁。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濕我的衣腳,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一本書,一本日記,一次旅行,一種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會為擁有生活在中華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為我們的老祖宗雖然焚書坑儒,卻統一了中國文字,這就相當於建立了一種覆蓋神州大地的“通碼”,雖歷經幾千年,但古文字、古歷史、古文明沒有因為無人破讀而湮滅。最大的湮滅不是書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對古文字的解讀能力。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8

本書大概講得是餘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國以外的幾大古國曆史文化遺產的過程。從希臘開始,途經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後由尼泊爾回到中國。

知道中華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卻一直不知道中華文明是歷經歷史長河,卻一直保留下來的唯一文明。這一刻,不同於餘秋雨老先生的驚訝,我的感覺是震撼。究竟多麼強悍的民族才能留下這一方淨土呢?不得不説,我確實自豪。

縱觀中國歷史,內戰、饑荒、天災、人禍,可以寫成滿滿的血淚史。又忽然意識到,把這些載入史冊的也恰恰是中華文明的文字——這種幾千年來從不曾遺失的東西。忘記是誰説的了,説:"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裏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戰亂災禍,文字卻是代代傳承,從不間斷。這樣想,或許可以理解中華文明為什麼在“盛極必衰”歷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從希臘開始走,到珠峯邊下結束,途中“經過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十分舒暢,沒有厭煩的感覺,其一原因是我見識短淺,其二是因為我很喜歡去了解。而他也繞開了一般旅行的觀賞模式,而是選擇一些有歷史文化沉澱的地方,希臘隨路的導遊也説“都是沒人去的地方”,所以這其實是一次世界範圍的“文明苦旅”,而且因為地區的特殊,這份“苦”也從沉鬱的無奈變成了“一聲千年的長歎”。

讓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強調來當賣點了。中東跟西亞,孕育了無數的文明,從千年前就開始爭鬥,“一個文明打敗另一方,在地裏撒上荊棘跟鹽,讓那裏成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斷重建,不斷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總能挖出屬於不同時期的文明遺址”,就是這樣一個悲哀的地方,現在仍是紛爭不斷的地區。這看起來像個“文明詛咒”,人們為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戰鬥,每一方都沒有錯,與之相對的是,每一方都錯了。進入中東後,他們一行人每次跨過一個國家的邊境線都顯得十分驚險,小心地擦掉每一個阿拉伯文字,將全球通訊系統關閉,將寫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當作間諜而被捕。這是鄰國之間的關係。國境線在地圖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則由人類駐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三八線”,朝鮮跟韓國同為一個民族,被同一種文明孕育,卻被一條過於完美的直線一分為二,這是對戰爭活生生的諷刺。而中東的國境線則是有着“文明”這條更抽象卻更讓人為之執念的線。中東西亞因為這些線而變得混亂,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聖地”,無數人為之哭泣,不斷被佔領、被淹沒,卻仍讓人趨之若鶩,代價就是眼淚與鮮血。這些地區因為持久的爭鬥,文化並沒有像“得益於珠峯的中華文化”傳承的如此神奇,多數變得破敗,他們的生活也開始“破敗不堪”。雖然多數都有着令人乍舌的資源,卻因為財團以及國際勢力的介入,而沒讓多數人民獲益,他們只能在無盡的風沙裏成為焦點,經常在各國温暖的客廳被提及。

印象比較深的一塊是在印度,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濃厚的信仰,恆河就是代表,無數人希望在死後皈依,而死後飄入恆河就是一種有歷史淵源的途徑。看起來應該寄居神靈的聖河,一定是無比清澈,讓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印度的經濟水平並不樂觀,貧困的人特別多,而這些人經歷了一生坎坷後到了老無所依的時候,最能安慰他們的選擇就是飄入恆河,於是就有了這樣一種景觀,無數的老人像乞丐一樣住在恆河邊,等待着神靈的指引,整條河看起來也變得猙獰。這是一種無奈的狀況,他們可能還有別的選擇,但是這種選擇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我們並沒有給他們温暖的可以留戀人間的生活,又如何去質疑他們的“信仰”呢。

整個中東西亞之行,充滿無奈與悲傷,此為“殤”,而這種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的“殤”並沒有停止爭鬥,爭鬥還在繼續,我們都是不稱職的見證者。野花並不能告訴我們人們為何爭鬥,但是和平並不是妄想,交融並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們能看見希望,祖先們跨越千年的歎息,也一定會傳達到人們的心裏。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9

《千年一歎》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我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應對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撫摸它們的傷痕。”這句話是自序中的一段話,從世界各地最後回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並不是什麼現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為希臘象徵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禮貌是健康的、閒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後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為這種獨特的生活節奏感到一種搞笑。可惜的是,這種禮貌要衰落了,因為它過於閒散,過於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彷彿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祕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説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繫的感覺的話,那麼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想的興致,彷彿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築便什麼都沒有了。

作為那些古老禮貌的後代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火一遍一遍的摧殘着那些已經殘剩無幾的建築,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祕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為戰爭,因為時代,因為政治,因為功利,那些原先就應流傳千年的建築、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麼,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後,我們的後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禮貌呢?那些已經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後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築我們的後輩又能重新複製嗎?

我們至今仍能夠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於秦始皇早早的就統一了文字,要歸功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禮貌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蹟就會留下“到此一遊”的“見證”,古建築成了發展旅遊業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化元素佔據了那些古舊建築所散發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禮貌氣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禮貌,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禮貌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着這種疑問。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歎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歎,泰姬陵在哀歎,黃河在哀歎……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禮貌,去教給我的後輩,去告訴他們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才會有我們光輝的此刻。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10

《千年一歎》為餘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氣,抱着好奇和崇敬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實際是一本每日艱苦旅行之間的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多公里,不畏艱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險,到達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最後又回到中國,幾乎整個亞歐大陸古文明,把希臘神話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衝突,侯賽因的陵寢,漢謨拉比法典的價值和泰姬陵的聖潔娓娓道來,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想。

閲讀《千年一歎》,作者餘秋雨帶我們一起領略文明古國的遺址,慨歎人類文明的精華,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其中既有歡愉和敬仰,同時也承受着這些輝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帶來的震撼。從古至今,希臘有着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作者看到並記錄了希臘的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閒散,談到希臘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並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國家。埃及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作者痛心古文字現已無人能識,導致珍貴古文獻也無人能懂,對金字塔充滿了疑問!作者惋惜古巴比倫剷平重建古城遺址,同時也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也給泯滅了。文明的衰敗也直接導致了當地人民的貧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現實是太多太多的兒童失學、衣衫襤褸在街上勞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學,孩子們上體育課踢的球也是完全沒彈力、裂了縫的硬塑料球;在兒童醫院缺醫少藥……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譽為母親河的恆河邊,作者再次被“恆河晨浴”所震驚,無數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裏,因寒冷而顫抖,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癒,還有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死後免費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恆河;岸邊的焚燒惡臭撲鼻。

在文末,作者到達了尼泊爾,感歎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這裏,不是為尋訪古蹟,而是來沉浸自然;並總結到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麼多古文明遺址,一直在與中華文化對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只有中華文明,概括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於地理環境的阻隔,避開了古文明之間的互徵互毀;二是仰仗於文明的體量,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於統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避免瞭解讀的分割、封閉和中斷;四是仰仗於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五是仰仗於科舉制度,既避免了社會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記。

《千年一歎》讀後久久不能平靜,更加為中華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發展。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11

對於我這個理工直男來説,文化基本是沒什麼認識的,對餘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還停留在高中時做的那幾篇晦澀難懂的閲讀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卻翻開了這本《千年一歎》,去隨着餘秋雨先生的足跡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遺蹟。

讀完後合上全書,仍有餘音繞樑,於是忍不住想寫下讀後所感,若有偏頗之處,實在遺憾,畢竟考量文化對一個理工男來説,確實難度較大。

都説今天的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如果有,那中國人信仰錢。略帶極端的話語道出了目前中國的現狀,焦慮、迷茫、無所事事是很多人的現狀,甚至為了金錢丟棄了做人的底線。把人性的善良拋棄丟落在谷底,看不見,也聽不見。於是,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描寫的是老師帶領孩子們去參拜的場景,短短的四段話,描述的場景卻不時的在我腦海浮現。

這個教堂經過徹底重建,把古蹟和現代溶於一體。現代拿出來的,反而是不加雕飾的原始形態,來烘托精緻斑駁的古蹟。在愛的領域,古今、文野、高低,沒有界限。

教堂門口出現了一對對前來參拜的小學生,穿着雪白的制服,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路唱着悦耳的聖詩。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師是倒着身子步步後退的。他們用笑臉對着孩子,用背脊為孩子們開路,周圍的人羣也都為他們讓出了一條道。

中東地區,原本是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希伯來文明的發源地,現在卻被極端主義的衝突鬧的精疲力盡、遍地狼藉。甚至人民都已經遺忘了正常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但就在這哀鴻遍野的地方,也泛起了星星點點的文明之光。我不知道以脊背面對世界,笑容面對孩子在這裏是多麼的難,但這個老師做到了。不管這些孩子後來是否真的會參入民族紛爭的苦難中。但在那個瞬間,他們的老師用脊背擋住了世界的苦難,用微笑感染者他們純淨的心靈。那一步步參拜之路,是充滿力量的洗禮之路。這些文明之光,總是會聊起熊熊火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麼?甘地,就做了最好的解釋。

當人們終於懂的,籠罩荒原的不應該是戰火而應該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應該是鮮血而應該是清泉,一切就都走上正路了。

再回頭來看看中國,沒有別的文明的斷層,毀滅,就這麼妥妥當當、搖搖擺擺的傳承了五千年。但這人折騰人,人擺佈人,人報復人的本事卻是各個文明都是類似的。人折騰人的本事,這一點,我們比發達國家發達了不少。但怎麼都不該對孩子下手啊,難道那蒙了豬油的心,扎一下都不會痛嗎?近期再次激起民怒的疫苗事件,也再次激起了國民對於醫療,對於國家監管的討伐。

從之前的毒奶粉事件,到現在的疫苗事件,説是説是經濟日益增長,但這道德底線卻一次次的淪喪。一層層的關係鏈,金錢鏈,你們真的敢一步步的面對孩子麼?

企業追求利潤,原本是件好事情。但一旦為了利潤開始作惡,那樣的人禍簡直不敢想象。不經意間想起來谷歌公司的信條“不做惡”,是的,讀起來簡單,但實現起來卻很難。中國的知名企業,距離不做惡,好像很遠。

有時候,不禁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傳承了五千年,都還沒能在很多人的心中種下善的種子,那餘秋雨先生筆下的這位老師是不是有點可笑了?還是説可笑可悲的是我們?

多麼希望我們能真正領會“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精神。真正領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含義。

那位以脊背開路,一步步笑對孩子的中東老師不禁讓我再次感歎,什麼能讓這個世界的人民精神更好一點:

醫學不能,新聞也不能,資本也不能,權貴也不能…我覺得教育可以試試看。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12

《千年一歎》是一部日記體遊記,創作者是這段時間十分火的文化名人——餘秋雨。

之前已經讀過了餘先生的《文化苦旅》對其中的作者的無奈,深有同感,這次讀《千年一歎》就覺的這一定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

我對餘秋雨的作品算是非常熟悉。無論哪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品,餘秋雨都能如數家珍般娓娓而談,好像全世界沒有什麼地區他都起過,沒有什麼名勝他沒有去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代人得話簡直非常有道理,學者的氣場與風采就來自此吧。

餘秋雨自己説他針對這部日記體的遊記沒有做過有意的改動,就是説每天遊玩結束返回賓館剛開始寫出一天的感語。"這種做法很像當代的行為藝術,任何只在個人行為全過程中進行,已不在個人行為以外開展修飾;也很像我國的書法藝術,大筆一揮總有眾多的缺憾,卻不適合在收筆以後東修西描。"謝謝餘秋雨,更是那樣的創作方法帶來人們最真實的體會;欽佩餘秋雨,那樣的創作方法也是靠平常如何的積累呀。故此,我真實變成餘秋雨的"粉絲"。

千年一歎,這上千年中包括着人類發展史的發源與摧毀。

古希臘,歐州文明行為的發源地,任何神話故事中眾神定居的地區。漂亮的愛琴海岸以前矗立了是多少哲人的背影;邁錫尼人的"木馬計"廣為流傳迄今;漂亮的女人海倫多麼令人神往;奧林匹亞,古時候與當代體育競技的起源地;克里特島上優秀的生活習慣竟然產生在蘇格拉底、孟子、釋迦牟尼問世的一千年前!奇妙嗎?敬畏之心嗎?人類的祖先曾經擁有如何的智慧型與造就工作能力。缺憾嗎?痛楚嗎?那樣的文明行為是哪家人造就的?來源於何處?克里特人以前應用過的排水設備直至今日仍有許多大城市建築學家來觀摩教學,她們以前應用過的浴盆即便放進今日莫斯科街邊的衞浴潔具店裡也只有時……可之後他們都來到哪裏?他們是如何悄然無聲地離開了?戰爭,病症,或者自然災害。

古羅馬曾給後人產生是多少精神實質上的財富,但絕情的時間還是將它埋藏,沒有歷史時間的記述,只能聖殿、石柱、體育場館、廢區見證人着她往日的光輝。現如今的古希臘僅僅擺到以前的古希臘的肩膀,文明行為早就中斷,交給大家的是一整片不明的地方。

常從電視機中見到的界面是那樣的:在夕陽西下的餘暉中,茫茫無際的金黃沙子上屹立着一座座蒼勁的金字塔,沒有鼻子的人面獅身像好像在日落中笑容。實在太美,實在太神往。餘秋雨的筆下這美麗的地方是什麼樣的呢?陳舊的開羅城,沒什麼確保的生命安全,稱為四星的賓館等於一個小招待所,沒有爽口的食材。這就是説金字塔式的家鄉現如今真實的樣子。

古希臘坐落於經濟發展比較發達的歐州,屬於小國、弱國。印度的經濟發展也是落伍。難道説這種以前雄霸於全球的文明古國在現如今的全球,除開有着古代人的墓葬以外一貧如洗何時?餘秋雨筆下的希臘人閒暇,埃及人更閒暇。不在意承諾的時間,不勤奮地工作中,連房屋都只蓋一大半,農作物是由着脾氣亂種,收穫只夠維持生計只能。

"我們也許不必嘲笑他們這種生活態度……使我疑惑的是,假如金字塔是這個人種修建的,那麼,他們的先祖以前承擔過世上長期性繁忙的工作,難道説,今日反過來的生態更是那一場艱辛後的大喘氣,一喘就回不過神來?

縱覽五大文明古國,在近現代都曾被國外帝國主義奴隸被壓迫過,包含人們我國。如今這種文明古國大量意味着着落伍與貧困,難道説先祖的智慧型與想像力沒有基因遺傳出來?

讀餘秋雨千年一歎有感 篇13

本書可以配合鳳凰衞視的《千禧之旅》一起看,雖然16年前的畫面質量不太好,但是內容還是很不錯的。還有年輕時候的許戈輝和陳魯豫。比如印巴國界上的降旗儀式實在好奇葩,作者的功夫好,但對於這類場面的描述還是不如影像的直接。電視更多是對目的地細節的解説和展示,而本書是作者對這一路文明之旅的文化思考和解讀。跟着餘老師的文筆足不出户地暢遊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的世界。

思索文明的誕生和覆滅,對比反思中華文明的發展,收穫頗豐。希臘是藍色,埃及是黃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説不清是什麼顏色,印度是油膩的棕黑色,尼泊爾是綠色。視頻中看到他們歷時三個多月,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那一刻,也是很激動的,眼裏也是噙着淚水。正如餘老師所説, 離別之後才懂了它看着本書和節目,彷彿也離開國門走了一圈回來一樣,同時心裏也會生出一種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一定要把握好機會去親身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去親眼欣賞世界的奇觀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