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餘秋雨

餘秋雨作品千年一歎賞析

欄目: 餘秋雨 / 發佈於: / 人氣:1.57W

"敍事學"是小説文本解讀的一種方法,用它來解讀餘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歎》,可清晰地發現該散文文本的敍述主體"不再是"餘秋雨本人,而是餘秋雨對社會文明興衰的理解。下面為大家分享了餘秋雨《千年一歎》的賞析,歡迎欣賞!

文化的傳承,文明的斷裂,這兩個話題始終是人類時刻面臨的問題。不論是死的文化,活的文明,還是死的文明,活的文化,在多元化發展的當下,稍有文化覺解的人都面臨着如何接受挑戰和應對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看,屬於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的東西,不管是實物的承載,還是符號的象徵,作為由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孕育和培植出來的東西,文化與文明都被烙上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印記。作為人類面對先人創造和留存下來的精神和思想的精粹,身為後來者在該鏈條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着實是值得認真思考和對待的事情。

作為文明的外顯,文化的呈現和表達因專注的角度不同,世人感受和觸摸到的樣式也就各不相同。其中最貼近事物的本體,最具事物特質的當為經過文化的巡禮之後用文字記錄下的文字。不論是什麼樣的文字呈現,它們都從自己所關注的角度選擇恰當的.表達形式,對文化做出自己的闡釋和註解,文學類的也好,非文學類的也罷,形式各異,但異曲同工。梳理相關的文字讀物,關於文化論述和表達的可謂浩如煙海。而就時下與普通人的尋常生活較為貼近的,並能夠為普羅大眾普遍閲讀和接受的作品看,文化散文大家餘秋雨先生圍繞“文化”所進行的工作,做出的努力,最後把“文化之旅”所獲得的體驗彙集成書奉獻給世人的作品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苦旅》《中國文脈》《千年一歎》《摩挲大地》……這些以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發展的經絡為紅線串聯在一起的系列叢書,因專注於對人類文化的探尋而具有了獨特的氣息。

就《文化苦旅》而言,書名中的一個“苦”已經形象地概括出整個人類文化從產生之日起已經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演進無法剝離關係,亂世有亂世的文化,治世有治世的文化——榮辱興替都會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與歷史牽扯上關係。正是如此,一部人類的發展史,自然也就是人類文化的書寫史。而人類自立足於世始,戰爭、略帶與殺戮就從為停止過,這樣通過文化的書寫,可謂是字字讀來皆是血。粗略地展讀完《文化苦旅》,不論是從宏觀上的場面勾勒,還是從微觀上的聚焦透視,通過文字都能夠觸摸到文化伴隨歷史的發展所外溢出來的氣息。遠古的神話傳説是人類出於矇昧之中無法解釋“怪異”的自然現象所進行的主觀臆測和望想。儘管實際的價值和意義不大,但一種心理的寄託和承載,多少可以消解因惶惑而產生的恐懼。而隨着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慢慢讓位於工商文明,刀耕火種漸漸告別歷史的舞台,面對充滿迷幻的自然,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認知水平的提高,許多當是未解或待解的困惑慢慢成為易知的淺識。這樣,人類在書寫自己的歷史時就具有了底氣和勇氣。羣體性智慧的結晶——《詩三百》的緣事而發,集體向個體的迴歸而書寫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楚辭》,兩部開啟人類用文字記錄生活,刻錄歷史,並開創文學創作兩大源頭的發軔翹楚之作,為後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樹立了標杆。沿着這兩條線,各在自進行突破的同時,又不斷地進行修復和完善。直至當下,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發展史,通過《中國文脈》粗線條的勾勒,其輪廓清晰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專業性的尋覓,非專業性的閲讀,在淺近文字的引領下,在漫長的中國文化的長河中漫溯,在把脈文化脈搏感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更能夠享受到文化的浸潤和沁出氣息的氤氲。

中國文化僅僅是世界文化的一條支流,儘管自其產生起就未曾湮沒,但與浩瀚的人類文化相比,它也只能是大化一纖塵,滄海一滴水。正是認識到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生相惜的關係,出於對整個人類文化全方位審視和認知的高度考慮,餘秋雨先生帶領普羅大眾對世界文化、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態勢進行了一場探訪。雖然戰火不斷、硝煙瀰漫,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但出於對先人創造文明文化的膜拜,一切外在的危險都失去了灼傷力。漫長的跋涉,淺層的觸碰,雅典、希臘、羅馬,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一路走來,不論是尋根,還是拜謁,在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等考精神信仰支撐的大眾書寫的文化文明的歷史中,除了驚歎於先民戰天鬥地的勇毅,更當驚詫於他們對人類文明文化的延續和傳承所做出的貢獻。文明可以斷裂,但文化不可磨滅。在《千年一歎》中,我們讀出來的除了是不同地域、不同風情的文化樣式,更可以感受到隱於文化之中的一股面對邪惡與壓榨所迸發出的堅韌。

時間的長河經流不息,在帶走人類創造的豐功偉績的同時,也同樣沖走了文化和文明的精粹。先人已逝,後來者需要做的不是躺着前人編織的搖籃中做着南柯夢,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僅自己的能力去守護在人類的瑰寶,就像“敦煌之母”樊錦詩窮經皓首,把一生奉獻給敦煌一樣。不論是國家,還是世界,面對遺存的人類文化文明的實物或符號,少幾個王元化、斯坦因、希特勒們,作為人類精神承載的文化文明才能日臻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