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經

淺談《詩經》的幾點思考

欄目: 詩經 / 發佈於: / 人氣:7.86K

《詩經》是儒家進行德教的一個基本典籍,詩是與樂相伴而生的,樂是來配合詠詩的,但是經過大浪淘沙,《詩經》流傳了下來,然而《樂經》不見蹤影。

淺談《詩經》的幾點思考

一、詩與樂的關係

《隋書經籍志》雲:“詩者,所以導達心靈,歌詠情志者也。故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上古人淳俗樸,情志未惑。其後君尊於上,臣卑於下,面稱為諂,日諫為謗,故誦譏惡,以諷刺之。初但歌詠而已,後之君子,因被管絃,以存勸戒。”凡古詩必歌,用歌唱的形式將自己所想表達出來,即為樂趣所在,所以《孔子詩論》中才有“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一説。《毛詩大序》雲:“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所以古代才有四處採集詩歌的官員,是帝王瞭解各國風俗、認清自身的得失的一種途徑。

從詩的產生原因中可以看出詩的產生與樂相隨。春秋時代,諸侯國之間交際頻繁,期間的外交家常常引用詩歌用來加強外交辭令,更加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態度。這是因為詩歌言語的生動含蓄,使之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風氣,從而導致了詩脱離樂的存在形式,進而詩歌逐漸獨立的被人們所使用。

樂在先秦時期也是六經之一,但是由於樂的傳承主要是靠樂官傳授,是不需要通過書寫下來教授的,正是由於樂的傳承的特殊形式,記載詩譜的樂經在西漢時期不見蹤跡,只保留了樂理以及樂理思想於其他文獻之中。

因此可以説,樂經的消失有兩個原因,一為樂自身傳授的形式,二為詩經可以脱離樂而存在。

二、從“詩”到“詩經”與今本《詩經》

經緯,先經線後緯線,經是根本,所以從“詩”到“詩經”的轉變,説明詩經的成為了一個經典,也成為了古人必修的課程。

《詩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是周代社會的生活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夏、殷已上,詩多不存。周氏始自後稷,而公劉克篤前烈,太王肇基王跡,文王光昭前續,武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幽、厲板蕩,怨刺並興。其後王澤竭而詩亡,魯太師摯次而錄之。孔子刪詩,上採商,下取魯,凡三百篇。至秦,獨以為諷誦,不滅。”直到西漢初期,儒學漸漸興起,傳授《詩經》的各種學派也相繼而起。“漢初,有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詁訓,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終於後漢,三家並立。漢初,又有趙人毛萇善《詩》,自雲子夏所傳,作《詁訓傳》,是為《毛詩》古學,而未得立。後漢有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又為之訓。東海衞敬仲,受學於曼卿。先儒相承,謂之毛詩”。三家詩都採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所寫,屬今文經學派,金文學派在兩漢時期盛極一時,居於主導的地位,立於學官,但是三家詩並沒有共同遵守傳授的書籍,到東漢時還在寫章句。與三家詩對立的就是古文經學派,毛詩學派,用篆文書寫,這種古文經在民間廣泛傳佈。《經典釋文》説:“《齊詩》久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在人無傳者,唯《毛詩》鄭《箋》獨立國學,今所遵用。”

上述所説“又有趙人毛萇善《詩》,自雲子夏所傳,作《詁訓傳》”與《經典釋文》等書籍中記載有出入。《經典釋文》説:“《毛詩》者,出自毛公,河間獻王好之,徐整雲: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王大毛公,毛公為《詩訓詁傳》於家,以授趙人小毛公。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以不在漢朝,故不列於學。”清《四庫提要》雲:“《漢書藝文志》,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然但稱毛公不著其名。《後漢書?儒林傳》始雲趙人毛萇傳詩,隋志載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守毛萇傳。然據鄭玄《詩譜》、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則作傳者乃毛亨,非毛萇也。”

三“四始”

毛詩大序中四始的順序與論詩中的順序是不同的。《毛詩大序》説:“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竹書第五簡雲:“有成功者何如,曰頌氏(是)也。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孔子曰:“《頌》,平德也,多言後。其樂安而遲,其歌申而繹,其思深而遠,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小雅》,德】也,多言難而怨對者也,衰矣,小矣。《邦風》其納物也,溥觀人慾焉,大斂財焉。其言文,其聲善。”孔子劃分四始以德的大小為依據,頌、雅、風依次從平德、盛德、小德到無德。平者,正也,而平正之德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體現,堪稱德的最高境界。而《詩經》所言則從頌開始,説明,在教授詩經過程中,孔子注重循序漸進的方法,這也給我們今天的教授有所啟發。

Tags:淺談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