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歌

淺談詩歌的發展

欄目: 詩歌 / 發佈於: / 人氣:1.54W

新詩產生背景:新詩產生於五四時期,其直接目的是作為五四思想、政治運動的一把匕首,與舊文學、舊思想抗爭。由於其本身的功利性,導致新詩的誕生,不是為了詩歌本身,而是為了迎合一場政治、思想運動。所以,新詩自誕生以來,一直染着濃郁的政治氣氛,如郭沫若的《女神》,以及胡適、艾青、賀敬之等人的某些作品。由此1980年代也同時出現了一批反政治的詩人,他們以一種隱祕的姿態,書寫着對政治的反抗,以及對詩歌政治化的反感。他們打着歌唱自由、和平的旗號,寫作、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種反政治的消極政治文化運動。政治化的詩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詩歌,而成為政治家的鼓手。脱離了詩歌的單純性,詩歌創作成了功利性工具。

淺談詩歌的發展

新詩的誕生是在文學口語化的基礎之上的。而中國幾千年的文學精髓皆在於古文,而非現代文。詩歌努力從西方文學尋求答案而放棄對古代文化的研究的捨本求末的做法,其結果只能造成詩歌發展的斷層。無論中國的詩歌,還是詩歌理論,其精華都會聚於古漢語文化中。而新詩不法古文,卻效西洋的做法的確是荒唐至極。

從詩歌發展史看,中國新詩的最初形式和基本思想都於西方。即使新文化運動的起源:《關不住了》也是胡適用白話文翻譯的一首英語詩歌!而一代文豪魯迅則思想上於“進化論”和尼采。而聞一多、徐志摩、樑思成則“都深受英國影響,不但在試驗英詩體,藝術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國詩。梁實秋氏説他們要試驗的是用中文來創造外國詩的格律,裝進外國式的詩意。”(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

一位哲學家説:先是文學家的墮落,然後文學。中國新詩在當代的低迷,不是詩歌的墮落,而是詩人的墮落。詩人的對社會的畸形的認識,反抗,導致了詩歌逐漸遠離大眾,詩人的過於玄迷的語句、晦澀難懂的表達、竭思底裏的呼喊直接的結果是,詩歌的背離,孤立。詩人在自己的周圍築了一道牆,然後開始呼叫: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藍天。

詩人的所謂的“世界化認識”。自80年代起,一批詩人、作家應邀到國外訪問講學而“黃鶴一去不復返”。主要的“朦朧”詩人,除舒婷、芒克仍留在國內,其餘的大都過海“插洋隊”——到外國定居去了(北島、江河、多多、嚴力在美國,楊煉在英國)。作家、藝術家的金錢觀念都是很淡簿的,況且,以漢語寫作在國外也是賺不到多少錢的。仔細推敲,我們卻可以發現,是一種畸形的思想——“走向世界”的夢想在驅動着他們。在他們看來:西方就是世界,走向西方就是走向了世界。這個“世界”的某種虛幻性很快就會表現的淋漓盡致。那些懷着朝聖般的熱情到西方去的遊子們,不僅沒找回那支失落的聖盃,反而把帶去的理想破滅了。儘管如此,中國新文化人對西方天堂的神往仍然熱情不減,一往情深。

新詩未來之路,復古還是創新?我認為,首先要搞好祖先的東西,提倡復古。當然此處的復古決非生硬單純的`古文運動,而是對古文學習、認識的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程度的繼承和發展。在“復古”的基礎之上創新發展!

詩歌是精英文學中的精英。是文學最美麗的濃縮。但隨着精英文學的沒落,大眾文學的興起,詩歌的死亡似乎已成必然。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伍爾夫説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片原始森林,一片飛鳥都不曾經過的原始森林,等待着被開墾。詩歌就是心靈最好的開啟者。每個人的內心都有等待被開啟的期待。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對詩歌的潛在的需求。詩歌不會死去,詩歌的振興就在不久的將來,只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努力,需要我們覺醒時的淚水和拼搏中的汗水。

Tags:詩歌 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