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通用6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0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和自由讀書筆記(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通用6篇)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1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兒童的感覺來自於內部,也就是説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裏面灌東西。兒童是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內在藴藏着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是啊,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麼會和紀律、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但通過和孩子們的接觸,我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樑,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大部分家長對於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夠認同,但沒有給予足夠的愛或者沒有正確的去愛,很多家長恐怕無法認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現,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説明有我們值得改進的地方:特別在意大人的評價。如果大人否定,孩子會傷心,甚至會哭。家長過多評價孩子,並給孩子施加壓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評價當成自己的做事目標,而不會自己去判斷,也不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最終影響了孩子的獨立。在孩子生活和學習中,家長不要去批評,也不要去評價,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但不要流露出高興或者失望的情緒,要把情緒和事情本身分離開來。

不願意自己決定。在穿衣、學習等生活各個方面,依賴家長安排,如果家長不安排,會焦慮和無所適從。過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會造成孩子的依賴,破壞孩子走向獨立的過程。凡是孩子能夠自己安排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夠好也沒有關係,孩子會在選擇和決策的過程中學習、成長,他會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後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壞東西、弄髒環境、浪費食物,經常會招致大人的批評,這會讓他覺得自己經常犯了錯誤,其實他是無意的,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正確的動機,比如孩子不想吃飯,想去看電視,他的動機絕不是不吃飯、損壞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覺得看電視更好玩兒,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東西;再比如,孩子打壞了東西,他的動機絕不是破壞這個東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這個東西。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責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訴他:沒關係,你只是不小心,我不會和你生氣的。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這是我們的心願和目的!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2

看了孫瑞雪的著作《愛與自由》,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相信我們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長認真的想過,考慮過愛的含義,愛的表達方式,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自由,家長們一直在給孩子策劃未來,大到前途,小到吃穿,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開始為他設計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以為那就是對孩子表達愛的最好方式。其實對於孩子來説,我們所理解認為的愛,那不是愛,是殘酷,是毀滅。我們束縛了孩子的心、行動、自由,還有可能親手毀滅了孩子的幸福。

雖然我還沒有做媽媽,可是每每聽到同事説雙休日都沒休息,要送女兒上輔導班、補習班、興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累的夠嗆。我不禁會想以後我也會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嗎?我也會讓我的孩子去上那麼多的“班”嗎?沒有快樂的童年?沒有休息天?可是同事又會説:“人家的孩子會優雅的彈着鋼琴,會一口流利的英文,會跳着優美的舞蹈。你願意自己的孩子落後與人家嗎?你想讓孩子在老師眼裏是個一般般的“差生”嗎?現在的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已經飽嘗了競爭之苦。誰還願意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呢?”可是這樣做孩子真的喜歡嗎?真的開心嗎?真的願意嗎?

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兒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屬於他們的時間與自由,大人們對於孩子的一些“專制”與“越權”,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歡甚至討厭做的事情,只是為了達到家長的虛榮心。家長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樣做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認為:孩子6歲前,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信息環境,讓孩子接收積極信號。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自由到極致,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懼強權,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為教師的我,往往也會“剝奪”孩子們的“自由”,對孩子有太多過分的“呵護”,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吃的慢又到處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會“一手包辦”,這些好意的“呵護”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甚至有的家長怕孩子在做事情時弄髒或遇到危險,也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準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穿衣,迅速地“幫助”孩子完成任務,而同時口中永遠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這樣的行為無意間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經驗,而孩子最終要麼變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闖,不懂得保護自己,要麼變得懶惰和膽小,喪失了自身獨立的人格。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愛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現在家庭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們總在思考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忽略了一點,自己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鏡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麼樣子,孩子將毫無保留的將你的樣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來。老師亦是如此,在幼兒面前的一舉一動也會全部在家長面前折射出來。幼兒很愛模仿,家長、老師正是他們願意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不僅僅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

其次,給幼兒犯錯的自由空間,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東西,有的家長見情況便會不問青紅皂白的批評孩子,一味的職責他,會讓他覺得自己要小心翼翼的做事,要提起心來做事,而且不能犯錯,一旦犯錯就會遭到家人的批評。這樣,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膽中,他失去了犯錯的自由。孩子難免會犯錯,即使是大人,誰能保證自己不犯錯呢?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告訴他,應該怎樣解決自己犯下的錯,在今後怎樣避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這樣,孩子的內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後,我覺得真正的愛,應該是無私的,包容的,源源不斷的,而愛的發展軌道就是這個孩子必須擁有了自由,這個自由是心靈、行動、空間和時間的自由。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孩子雖然小,但他也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的,我們應該尊重他,給他自由的權利,讓孩子真正的成為自己的主人。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3

《愛和自由》是孫瑞雪的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它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她曾經説過“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代替: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務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本書將蒙氏思想中的一些關鍵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覺練習,敏感期,智力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紹,並用相應的事例做了説明,雖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強了可讀性。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句話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書的立意。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為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

讀完這本書,我們可能會記住一些叮囑,會改善你的一些行為,給孩子“愛和自由”。但如果內心深處,可能還是把這些作為望子成龍的手段,而不是從本質上放棄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生命,有權利做自己的決定,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併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這些改良能堅持多久呢?當升學的壓力和誘惑擺在你面前,能給孩子多少真正的選擇自由呢?

如今,我已經是一位小學教師,對於孩子的“愛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關的知識。有時候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會忍不住經常問自己,我該怎麼讓幼兒能更加好的學習,更加做到在遊戲中學習。我們班的孩子很調皮,有時候會讓我忍不住發火,但是我愛他們,愛的那樣深切,愛的那樣無奈,更讓我不知道該如何人來面對他們。在那個時候,我就會用一些規矩來壓制他們,雖然我也知道這樣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並不是很好,但是在愛和自由中,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那時候的我更甚至認為愛和自由不能存在。但是孫瑞雪卻不這麼認為,她説“因為愛而願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她説無人打擾的兒童是作為一個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感知到這個環境需要遵守什麼樣的規則,他應該採用什麼樣的姿態。而那些對環境無法感知的兒童是因為他受到的壓制太大了,當壓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時,他不但不能把握這個環境,而且他一旦發現這個環境中沒有人約束他,他就開始破壞,發泄自己。

自由狀態中的兒童,因為收到了尊重,因為他所有的舉止和動作都是依賴於自己的斷定,那不守紀的現象就變成偶然的現象了。

但是在我們的國家中,家長還是比較注重孩子的知識和道德,這樣我們必然走到了一條歧路上。

原來愛和自由真的可以並存,而且非常重要。愛和自由可以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的更有趣,學的更加自信,學的更加開心。作為教師,讓孩子學的開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學習還不如不學。現在起,我該試着讓孩子在自由中學會自我學習,在我的愛中幸福的過完每一天。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4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老師,但是看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於我們的寶貝來説是一種欺負。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能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麼,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我愛你們。”可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小心,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説:“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為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為80後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為我們應該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大量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老師説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並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現在我們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因此我們更應該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温情,對寶貝更是應該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説。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快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5

《愛和自由》終於讀完了。整本書下來,從一開始的無比崇拜到慢慢有質疑再到最後勉強看完,竟然會在一本書的閲讀過程中有如此變化,是我沒料到的。

孫瑞雪的蒙氏幼兒園的確造福了很多中國孩子。但也可能的確是因為這個民族的孩子成長得太艱辛了,她才如此強調,甚至誇大愛和自由的重要性。蒙氏的原作我還沒有時間看,但已經聽説,愛和自由並不是蒙奶奶所強調的內容。我想,孫瑞雪這也是在因地制宜吧。她説蒙奶奶的理論不必為不同的文化而改造,是彷彿馬克思主義般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她仍然不自覺地做了改造。

不過在我看來,這都不算什麼,只要真正給孩子們帶來福利,真正讓中國的家長們停止因為兒時成長的創傷和壓抑帶來的新一輪“折磨”,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感謝這樣一個人。

一開始讀的時候,我認真的用熒光筆畫出來很多句子。當時帶給我挺震撼的效果,因為是第一次接觸到。我並不是説,她説得跟我平時所想到不一樣,我就一定要跟在後麪點頭稱是。我自然而然滋生出來的崇拜之情,是源自我做母親的敏感和直覺。我的直覺立刻告訴我,原來是這樣啊,的確是這樣的。一路讀下來,她給我的不是一個理論,一個新理論那麼簡單。我得到的不是“魚”,而是“漁”。也就是説,她説到的問題我不見得遇到,但我遇到新問題,我一定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不知所措遊移不定左右搖擺。我明明白白的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沒有速成的解決方案,可以直接從別人的類似案例中拿來就用。做母親,是不可能偷懶的,我是説精神上。遇到具體問題,媽媽必須靠自己結合實際來解決。

只是這樣一本書,一本或許“誤讀”了蒙氏理論的書,如果每一位中國的家長都能認真讀一讀,他們心裏的很多迷惑都將解開,他們的孩子都或許能多少受益。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6

《愛和自由》這本書不知不覺中已經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興越來越多的網友跟着華衣一起讀好書,謝謝你們的支持!華衣一定繼續努力得為大家推薦好書,認真寫好讀書筆記,我覺得寫的過程也是自己審視自己育兒的一個過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個過程!

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華衣圈圈點點,因為有太多的共鳴!

我們應該讓孩子在旁邊觀察,逐漸理解並適應這個環境,這需要耐心和時間。事情總是這樣的,説原則的東西、抽象的東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體的事情做起來就不容易。這裏孫老師指出了許多家長都容易犯的一點:沒時間!我們經常會抱怨沒有時間跟孩子一起讀書、交流,沒有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時,我們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孫老師所説的“原則的東西、抽象的東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體的事情做起來就不容易。”,對於一個自由中的孩子我們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時間,成人大多不願意把時間放在孩子身上,掙錢重要,看電視重要,聊天重要,睡覺重要……這其實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華衣很贊同孫老師的説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時間給孩子,並通過孩子發展自己,是最有價值的。

心理學家認為:在兒童期間,一是建立兒童完整的人格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另一點就是培養兒童的審美觀。審美觀建立的好壞,決定孩子從小到大能否遠離醜惡和犯罪,也就是説審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道德觀。

在這裏孫老師舉了個兒子吃豆沙餅追求完美的實例,華衣驚訝得發現彤彤也有過這樣的“追求完美”的情結,也就是她所説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相信這樣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經歷過,這也説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而成人誤解了孩子的本意,兒童認為掰意味着破壞了一個整體的完整,咬一口卻不算破壞。這便是孩子的內心所認為的。而當時彤彤讓媽媽吃時,華衣也曾經貪圖方便得掰過一點給他吃,結果當然是跟孫老師一樣得到類似的遭遇:彤彤不吃那塊被我掰過的餅,他硬是哭着鬧着要新的餅!華衣當時沒有去細想這個原因,只是心裏雖然生氣還是強壓着,又遞過另一塊豆沙餅,而彤彤也跟孫老師的兒子一樣立即高興了起來,還很大方得讓媽媽在他那個餅子上輕輕得咬一口。然後彤彤就甜甜得衝着我笑着説:“媽媽,我愛你!”

現在回想起來,原來孩子都是如此聰明的,又是如此維護着他們的物權的,當你突然奪過屬於他們的餅時,他們已經覺得物權被侵犯了,接着你的掰,更加破壞了他們追求完美的情結,孩子因此而哭泣。成人們一般都無法接受孩子此時的這種哭泣,認為他們是在胡鬧,無法去理解孩子的這一行為。

有了愛和自由,兒童就具備了基本成長的條件。有一天,自由和愛就會在漫長的兒童時代過去後,在一個人身上形成最美的、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