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七年級《邊城》最新讀書筆記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5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邊城》最新讀書筆記5篇,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邊城》最新讀書筆記5篇

七年級《邊城》最新讀書筆記5篇1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感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完美,——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能夠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期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七年級《邊城》最新讀書筆記5篇2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沈從文先生用筆描繪的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民俗美、風情美。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暴美:天朗、風輕、水清。能夠寄託作者和讀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寄託着哀愁、憐憫和期望。

沈從文對自我説:“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帶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卻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這種平凡的感情,總會給人留下一抹遐想,單純的似水流過,靜靜的,淡淡的。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夢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於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足,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這或許也是一種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純樸、善良的,她還聰明、乖巧,不諳世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她健壯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她一雙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對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卻能夠樂觀地應對,老船伕也是個純樸、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渡船,他忠於自我的職業,不求回報。他不但不收別人渡船的錢,卻還經常送別人東西。他不思索自我職業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唯一耽憂的是自我孫女將來的生活,最終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天保和儺送兩個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兩人相約採用了美麗而浪漫的“走馬路”——唱情歌給心愛的人的“競爭”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車路”,所以怎樣也不肯先開口,當他聽到弟弟的唱聲後,自知不是對手便闇然去,最終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儺送為了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也因為誤會和天保的死而選擇遠行,留給翠翠無期的等待。

因為美總是殘缺的,所以故事就在憂愁和遺憾中收場。我除了被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動之外,還感動於翠翠那執着無悔的等待,比起此刻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會如此執着浪漫的情愫呢?

《邊城》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即使孤獨也要執着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還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於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七年級《邊城》最新讀書筆記5篇3

邊城,描繪在黃永玉的色彩裏;邊城,甜美在宋祖英的民謠裏;邊城,生動在沈從文的墨香裏。風景綺麗,美不勝收。

邊城,美在青山碧水的風景裏。蓬蓬鼓聲掠水越山到了渡船頭,到了清澈空靈的沱江河畔,到了我心中那心馳神往的地方。一座座土家吊腳樓在邊城煙雨中巍然而立,一首首月琴之曲在夜色笙歌張飄渺而出,一艘艘小船在祖父的漿聲裏遊蕩於青山碧水之間,朦朦朧朧的河面之上,還有幾隻潔白如雪的白鴨在水面上漂浮着,為邊城的美增添了幾分動感的氣息。

邊城,美在古樸和樂的風俗裏。一個個民俗的節日風俗,皆在這遠離世俗喧囂的小城裏被完美的保留下來。這裏有與民同樂的戍軍長官,有善於泅水的人們,有在水面上肆意追趕鴨子的鄉親,有泅水划船的好選手天保、儺送。小山村河街間,凡逢節日時候,便變成了一片繁華熱鬧的海洋。明朗的天氣裏,鼓聲蓬蓬的響着。古樸和樂之美,大概皆凝聚在潭中划着的硃色長船裏,浮動在剛剛漲過的泛着翠綠色的龍船水面上,潛入到河邊人們認真凝視的眼眸裏。

邊城,美在淳樸善良的人情裏。有為翠翠點燈引路的好心人,有拒絕多收擺渡錢的老爺爺,有“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鄉親,還有為愛堅持等待的翠翠,“生生等你,死死等你,等一城煙雨,只為你;渡一世情緣,只和你。”千山萬水窮盡,萋萋芳草荒蕪,美麗而執着的等待,還在繼續。

青山依舊,綠水東流,變的只是那人、那時、那情。生活仍在繼續,或許本身就註定一個無言的結局。其實,結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稱之為過程的過程——可喜,可愛,可恨,可戀。

七年級《邊城》最新讀書筆記5篇4

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羣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氲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散去……文學大沈從文的《邊城》帶着這樣的澄澈純淨,走進了我的心中。讀罷文章,對於生活,對於愛,自我真的多了幾分的思考。

文章一開頭便展示了邊城之美,邊城之美不在壯闊,美在清晰自然。依山的築城茶峒,臨水的碼頭,灣泊的小篷船,輕柔的山風,望眼無盡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齊,如詩如畫的展現了邊城的優美意境。

邊城是混着泥土氣息,是邊城人民與自然和諧的相處。讀起獨有的湘西風景,腦海裏呈現:靈動清澈河水能望見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從竹林穿過,帶來竹的清香;薄紗似的的霧靄籠罩夜色裏……柔美而寧靜。這是鋼精水泥板的城市永遠塑造不出來的,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邊城,心便會靜了下來。與壯闊的河山不一樣,邊城的美是樸素寧靜的。邊城裏也有喧鬧,但與城市裏的車鳴不一樣,那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聲與山歌聲,是悦耳的音樂。當城市裏的人疲憊時,停下來,望一望邊城,那裏便是天堂。

這是一個充滿着憂傷卻清新質樸的故事。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給人看似能夠想象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悲傷。故事最終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感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那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感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裏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着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貼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日,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

我想,人若是能在一個淳樸的世界裏生活,何嘗不是一件樂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也飛速發展,邊陲小城無法容納那樣淳樸的民風,再也無法成為邊城了。我無法再理解一個只在空間上是邊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進象牙塔裏,躲進《邊城》,享受人生難得的安靜。可是為了生存,我又無法逃避現實中的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一空間某一時間,有一個邊城,能容納人的剩餘情感。僅有在書中,僅有在心中。

七年級《邊城》最新讀書筆記5篇5

初讀《邊城》時,我以為它只是講述着一個遙遠的地方的美麗風景,渡船,還有渡船的小主人那段沒有結果的朦朧愛情。整本書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平凡。翠翠和他的爺爺孤獨清平的生活,寧靜古樸的湘西風景就是它的全部。

可是,再次讀這本書的時候,依舊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依舊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那份細膩和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心靈的一角,不知不覺間已然淚流滿面。

看多了高樓大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着一片遠方的土地,而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就呈現了我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清澈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浮,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而那段未果的愛情,也因為弟兄倆的坦蕩而令人心酸,因為同時愛上了一個女孩而使愛情成為了一種負擔,最後,一個死去,而另一個揹負着彼此的靈魂選擇出走。故事的最後,爺爺的離去使翠翠成為完全的孤獨,而她,仍然執著地守望着,守望的,也許是明天,也許是永遠。

萬千錯落的情緣只是匆匆交叉而過,它們不似一季的候鳥會去而復返。想起老船伕的一句話:“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在這樣的堅強背後,不也隱藏着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整個故事將三年時光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從遇見到離別,不過這樣簡單。故事寫得極其淡然,骨子裏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急迫,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綿長,都以為自己還是被時光眷顧的孩子呢,殊不知等待在遠方的,卻是不能回頭的滄桑!

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裏最終沉澱下來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作過如此總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原來,沈從文先生的心竟是如此遙遠,他在尋找一座心靈的邊城,將一座悲天憫人的城池留給了每一個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