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沉默的大多數》優秀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8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數》優秀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沉默的大多數》優秀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

《沉默的大多數》優秀讀後感600字1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王小波生前的所聞所想,包括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國內外文化和觀念的看法、對某些書或電影的評論等。

“我們可以在沉默和話語兩種方式中選擇”,沉默是一種對事情的處理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沉默不代表沒有看法,相反,可能是因為我們所要表達的想法不是“那個圈子所要的那種話”,你不能逃離那個圈子,但你又不能與圈子裏的主流話語對立,因此你選擇沉默。王小波説,沉默的大多數是“古往今來最大的一個弱勢羣體”,“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説話;還有人有些隱情不便説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於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他自己便是最後一種人。即使對於話語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但還是要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

正如作者王小波所説:“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並不代表着你是事情的旁觀者,也並不意味着你遇事的搖擺不定。沉默的一代人絕不會是垮掉的一代人。20個世紀鬧得太多太喧囂了,這個時代的青年們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謹慎。對於社會的喧囂真偽,往往會使我們誤入謊言的陷阱中,所以我們沉默,所以我們含糊。因為我們絕不願意説謊,因為沉默是對選擇權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行為的負責!

《沉默的大多數》優秀讀後感600字2

王小波的的這篇《沉默的大多數》很是耐讀,這或許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對生活的敏鋭洞察力相當大的關係。

與王小波文中所講的一樣,我也屬於“沉默的大多數”的那類人。這是少年時代養成的習慣,是一種難改的積習。小時候我也貧嘴聊舌,但到了一定的歲數之後就開始沉默寡言。當然,這不意味着我不會説話--在私下裏我説的話比任何人都不少--這隻意味着我放棄了權力。

後來,這樣的情況有了較大的改觀,其原因大概如王小波文章所寫的.“不説話的人不僅沒有權力,而且會被人看作不存在,因為人們不會知道你。”我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但有時不得不説很多話,從內心深處來講,我覺得是那麼得言不由衷。

儘管平時話語不多,但並不妨礙我對事物的觀察,這也許與自己學過新聞學有關吧。雖然自己性格內向,但是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或許被常人不易差距,比較含蓄而已。

文字,對於自己來説,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可能很少有人讀懂自己的文字,正所謂“知音難求”。雖然,知道這不是個好習慣,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多年養成的性格,是很難一下子改掉的。不是説“江山易改,本性難易”嗎,其實講的就是這個事。這也談不上“好不好”,只是最初與人溝通時,給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感覺。

“沉默是金,説話是銀”,國人以“含蓄”著稱,以“中庸”為準則。所謂“沉默的大多數”是由其根本原因的。雖然在信息社會的今天,“溝通”是與人交往的一個“不二”法則,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含蓄的方式,我大概就是其中的一個吧!

《沉默的大多數》優秀讀後感600字3

王小波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作家。他的《黃金時代》我讀了很多遍,一讀就非常喜歡。王小波的一生是短暫而精彩的,讀他的作品可以讓我感到非常愉快。趁着週末空閒我讀到了王小波的這篇雜文

王小波説:自從我輩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着。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一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着,哪裏有我們説話的分。王小波説在他的周圍有很多人在公共場合下什麼都不説,私下裏卻妙語連珠。就是説對信得過的的人什麼都説,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説。沉默是人類學意義上的問文化,這種文化的基礎是:開口是銀,沉默是金。

的確,沉默是可以傳播的,在某些年代裏,所有的人都不説話了,就像野火樣蔓延着。王小波講述了在三年困難時期,有一天開飯時,每人碗裏有一片小臘肉,他的弟弟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向世界宣佈我們大家吃大魚大肉了。結果是被他爸爸一頓揍。

讀完這篇文章,真的很佩服王小波對這件事情觀察的透徹,對比現在,人羣中沉默者往往最有實力。雖然現在的大環境下,會説話的真的要比沉默的人佔據優勢。現在有多少人選擇沉默,我們認為很多善惡可以自明,人與人生來就在不平等的人間,被尊有序是永恆的真理,但是你可以不聽。沉默是人生的常態,但是口沫飛濺,對別人大作評價,層次確實很低。

在一個倫理體系中,人們學會了把事物分成好與壞。這種觀點對我們瞭解世界是有不良的影響的。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王小波獨到的眼光確實令人敬佩。理不辨不明,王小波的作品值得一讀。

《沉默的大多數》優秀讀後感600字4

前幾天,有幸讀到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略有感觸。

文章以王小波的自身經歷為線索,先講述了他怎樣選擇沉默的經過。到大學時候革命及讓人啼笑皆非的現實,很難讓人聯想到所謂的美好。周圍很多人喊着所謂的口號與教條,以此來成為這個主流羣體“話語圈”的一部分。從內心鄙視話語圈的王小波,選擇了沉默。選擇沉默,是因為一些話在某一環境下無法説出口,或説出了也無用。沉默有自己的語言。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有人常在你樓道門口放了一輛自行車,妨礙了你的進出,而你又是一個認真的人。你勸告他,或去跟居委反映,説:同志,五講四美,請你注意。對方的很有可能,會説你這人真“事兒”。同時你也可以用沉默的方式來表達你對這種行為的厭惡,把他車胎的氣放掉,當然是在四周無人的情況下。

一種文化必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沉默也是有的。戈爾巴喬夫説過這樣的話:有一件事是公開的祕密,假如你想給自己蓋個小房子,就得給主管官員些賄賂,再到國家的工地上偷點建築材料。這樣的事幹得説不得,屬於沉默;再加上講這些話時,戈氏是蘇共,所以當然語驚四座。還有一點要補充的,那就是:屬於沉默的事用話講了出來,總是這麼怪怪的。

沉默也可以傳播。在某些年代裏,所有的人都不説話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樣四下漫延着。把這叫作傳播,多少有點過甚其辭,但也不離大譜。在沉默的年代裏,人們也在傳播小道消息,這件事破壞了沉默的完整性。好在這種話語我們只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説,比方説,公共廁所。最起碼在追查謠言時,我們是這樣交待的:這話我是在廁所裏聽説的!這樣小道消息就成了包含着排便艱鉅的囈語,不值得認真對待。另外,公廁雖然也是公共場合,但我有種強烈的慾望,要把它排除在外,因為它太髒了。

我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從我懂事的年齡,就常聽人們説:我們這一代,生於一個神聖的時代,多麼幸福;在甜蜜之餘也有一點懷疑:這麼多美事怎麼都叫我趕上了。

《沉默的大多數》優秀讀後感600字5

讀王小波先生的《沉默的大多數》,提到《巴巴拉少校》中的安德謝夫先生考教自己的兒子,問他能幹點什麼。兒子答:幹什麼都不行,我的特長在於明辨是非。安德謝夫把兒子損了一頓:“你説的那件事,其實是世界上最難的事。”

這兩天網絡上出現的“廣州方圓小學老師虐待學生致其吐血”的事件,晚上刷微博初看到的時候很氣憤,恨不得立刻轉發聲討老師。剋制住了自己,因為知道晚上的自己很不理智,太沖動。第二天又詳細看了看,已經有網友在下面質疑血跡不合常理,診斷書上未提及吐血等症狀,以家長的説法,醫院不可能還讓孩子在門診輸液,有作假誇大之嫌,但提出質疑的少許網友被其他人罵得狗血淋頭。公安局也發佈了“事件有所出入,尚在調查”的聲明,下面的網友依然一片激動的捍衞自己認為是事實的事實。果然今天有所反轉,慶幸自己當初尚存理智,沒有被一時的情緒牽着走,等待了官方調查結果,不然就要打臉和羞愧了。當然這次事件,家長造謠威脅有錯,老師體罰學生也有錯。

又想到之前“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的紅色轎車女司機,行駛途中被突然轉向的公交擦到,車身旋轉90度,逃過一劫。事故調查結果出來之前被罵慘了,被謠傳為開車逆行導致公交墜江,受害者變加害者。當初雖然沒有在網絡上發言暴力這位女司機,但我也對最初的新聞信以為真,和朋友分享這條新聞並在聊天中加以責怪,在此我向這位女司機鄭重表示歉意。也警醒自己,不要聽信一家之言。在對事情發表看法之前,先想一想,再等一等。想一想網上的言論有沒有證據支撐,證據是否可信;等一個最終調查結果。

網絡時代,明辨是非變得更容易了嗎?似乎並沒有,我們能更輕易的查閲到知識,也更輕易的被言論矇蔽,被大眾情緒浸染。人人都有話語權的時代,更要慎用自己的話語權,明辨是非靠的不是眾口鑠金,而是個人思考和專業調查的結合。

《沉默的大多數》優秀讀後感600字6

拿到《沉默的大多數》這本書的時候,我便產生了共鳴,應為自己也是屬於這種性格的人,因為我平時也不喜歡怎麼講話,或者不喜歡在公共場合發言,套用書中一句話就是“在公共場合什麼都不説,到了私下裏卻是妙語連珠。”現在的社會中,總有一些人幹什麼事都比較積極,爭先恐後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生怕自己的才華被淹沒。

福克先生説過,説話即權利,可見他們和樂忠於這種權利。但我喜歡聽他們説完,自己在內心思考,而這種思考對於大家是否知道都是次要的,王小波説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王小波説,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或許是從沉默中才能得到更多地思考。

從王小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以及在此隔閡下的互相抨擊。這是一個太過複雜的時代,充斥着太多的誘惑,不同的思想觀念左右着人們的行動,有人願意捨己救人,有人願意披露真相,有人願意散佈謠言。因此有的話該講的要講,不該講的還是要用沉默來代替。

沉默往往代表的是行動,沉默往往也代表着力量的凝聚。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同信仰的人們沉默着,包容着,同時也關注着。沉默是一種內在性的處事方式,沉默或許是一種積蓄的過程,誰也不知道爆炸後的結果是什麼。

沉默的一代人絕不會是垮掉的一代人,二十世紀鬧得太多喧囂太多,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崇尚理智和謹慎。對於雜誌上刊登的調查,我們都清楚那是要登出來吸引人眼球的,所以我們沉默了,所以我們含糊了。因為我們絕不願意説謊,因為沉默是對選擇權的尊重。

我們堅信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沉默,我們理性,我們耿直。但沉默絕不違背自己的內心,當時代召喚之時,沉默的大多數會挺身而出,奮不顧身。

讀了這本書之後,還有許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和借鑑。希望從現在開始能對我們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