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35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挪威的森林》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

用了連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説《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於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慣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敍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於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説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説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的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衝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着憂鬱、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觸和近於病態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於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的把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裏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於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藉以消遣,甚至近於病態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於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脱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別於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於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終於導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的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別於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現在是一定不能完全體會作者思想的,因為年輕,或許,再經過十幾年的生活煉勵,重讀到這本書,重見到這篇文稿的時候,我會有更澎湃的感受。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2

前幾天,一個朋友打電話問我在忙什麼呢!我説沒忙什麼,在讀一本小説而已!她就問我讀的什麼小説。我説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沒想到她立即大叫,説她的一個朋友告訴她這本書是不能讀的。當時我已經讀了一多半了,就剩下最後十幾頁!自己想了一下,也感覺這本書讀的不值!這本書裏面寫的東西,讀來神經兮兮的,要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強,非得讀成神經質不可!

這本書的主人公,十八歲的年紀,正直青春年華,也是最易產生衝動的青春期!他的高中時最親密的朋友,木月和直子是一對戀人,三人經常一起出遊,密不可分。主人公在和木月打完枱球的那天夜裏,木月在自己家的車庫裏離奇地自殺身亡,從此給主人公的心理造成一種不可言説的陰影!而木月的女朋友,直子也悲傷的不知所措!

主人公在經歷了木月的離奇自殺身亡和高中時的一段戀情後,依然決然地分了手,孤身來到東京一所私立大學讀書。這一時期對主人公來説這是一段迷茫的時期。直到木月死了半年後,在東京的某個車站主人公又遇到了直子!從此,主人公和直子才有了進一步的交往,甚至説有了一段説不清楚的感情故事,甚至連主人公自己都不知道是對是錯!在兩人交往過程中,直子從不談起木月的死,她是那麼深深地愛着從小青梅竹馬的木月!在直子二十歲生日那天,主人公和直子發生了性關係,並發現直子還是個處女。第二天一早,直子就離開主人公回到了老家,後來就不知不覺進了一個精神療養院進行療養!

主人公在直子走後,一直通過書信與直子交往,一直到直子在療養院附近的山林中上吊死去。在此期間,主人公除了在東京讀書,打工和一些糜爛的生活外,曾兩次到直子的療養院看望過直子,試圖讓直子面對生活,並盼望直子精神早點好起來,好過來跟自己一起生活。主人公在校期間,通過跟綠子的交往,也對綠子產生了一定的感情,但一直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越軌行為,因為主人公對直子的健康一直抱有一絲幻想!也可以説,主人公對直子的感情和主人公與綠子的感情之間,總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裏面,這也是主人公內心痛苦的來源!更主要的是主人公與直子,木月三人之間的關係,一直困擾着主人公的內心生活!

書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主人公、直子等,伴隨着一些小人物有木月、敢死隊、永澤、綠子、玲子等。

主人公:主人公是現代都市大學生的典型代表!主人公面對的事學業、生活、工作和愛情!在面對大學生活的無聊和孤獨時,主人公雖説有着太多無奈,但對於現狀又感到無能為力,生活仍要繼續!於是,主人公只好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驅趕孤獨和寂寞的方式,尋找一點點安慰!於是,他除了看書沒有其他愛好,沒有很多的朋友,上課也是一個人座,甚至沒有同學知道他的名字!在直子離開他之後,他跟僅有的幾個朋友之一,永澤學着出去跟女孩子鬼混,以便打發自己內心的孤獨!後來,他連根女孩子鬼混都嫌麻煩,終於麻木了!就連和綠子的交往,主人公也是從內心的無聊和無所事事開始的!

既然生活如此無聊,那主人公為何還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呢!説到這裏,我們不得把這本書的所有人物思考以便。主人公與直子、綠子的交往可以説是主人公內心的孤獨和生活到了無聊至極所致,但深入思考一下,我們也可以説是人們對愛情的渴望!但愛情的追逐過程中,活生活中難免會有踟躕、迷茫、孤獨或無助產生!這些負面情緒產生之後,就需要合理的途徑發泄或排遣!如果這種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不能得到及時的發泄或排遣,那人肯定就會發瘋,得神經病,神經崩潰甚至死亡!直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敢死隊、永澤、綠子等,依次出現在主人公的生活中,給主人公孤獨無聊的生活,恰如其分地添加了一些調味品,能夠幫助主人公排遣或轉移自己生活中的苦悶,不至於使主人公走向極端!

直子:現實生活壓力下產生的畸形兒!她不明白不懂得自己與木月的愛情,應該隨木月的死而告一段落,或者説生活應該重新開始,可惜她不懂得,生活並不是一馬平川的!她的心理疾病也是根深蒂固的,是從小就有的,由於她不會適當的調節,也沒有足夠的外來力量來幫助她擺脱,心理問題也就越積越厚!儘管在療養院療養期間,也有很多人幫助她,但已經是無力迴天了!因此,直子的死,也是預料中的事情!

玲子:玲子是生活中的見證者!她在受到女同性戀者女孩的騷擾後,由於丈夫沒有及時帶自己離開這是非之地,最終受不了人們的流言蜚語,而住進了療養院!這是生活的一個插曲,經過療養,她最終又走向了社會!

整本書裏的人物,可以説各個都有神經病!只是病情輕重不同而已!這是現實生活壓力(工作、生活、學習、愛情等)造成的必然結果!因此,有的人看似快樂地活着:有的人卻依然痛苦地活着;有的人進了精神病醫院;有的選擇了自殺!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

有人點評村上春樹的作品,説面對生活的孤獨和無奈,主人公是一種把玩孤獨的姿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既然我們擺脱不了孤獨,那就把玩孤獨吧!可又有幾個人真的放得開,又有幾個人真的把玩得起呢?大概只有我一個人放不開,也把玩不起吧!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3

其實這對每個人來説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一般的人都能夠隨着時間的治癒而慢慢恢復那個碩大的傷口,對於直子來説卻不能。很多人都明白,無論社會讓我們多麼地失望和恐懼,生活都得繼續過下去。直子也不是不明白,只是她的自閉讓她不願面對心中的不良情緒,也不願意將其發泄出來,而內心的脆弱又讓她無法承受這些打擊。因此直子只能在時間的漩渦裏越陷越深,直至精神出現問題,最終選擇了自殺。這是一個孤獨少女的悲劇,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劇。綠子是與直子截然不同的女孩,她樂觀、堅強、敢愛敢恨。並不是因為綠子有着幸福快樂的童年,相反她的生活也有很多磨難。在過去的20年人生當中,她連一次、哪怕一次都沒有撒嬌任性過。因為她的爸爸媽媽根本不理她這一套,而且父親在她撒嬌任性的時候就會發脾氣,最後吵得不歡而散。綠子從小到大都在經歷着親人一個一個地離去,但這些痛苦和挫折卻反而讓她更加堅強、自信、樂觀地活着。

面對家附近發生火災這種事情,綠子表現得極為輕鬆和淡定,甚至拿了啤酒和吉他坐在三樓晾衣台上飲酒唱歌。綠子甚至打定主意,要是火燒到家裏來了,也不跑,死了就死了唄。先不管她這話説的是真是假,起碼她這種面對死亡的出奇的冷靜的態度讓我們費解。這是要經歷多少苦難,是要有多看得開,才能有這樣淡定得讓人害怕的心態。正常的讀者都會覺得綠子腦子不正常,渡邊徹剛開始也是這樣覺得的,只是後來習慣了,見到她,反而覺得多少適應了這個世界。她在父親遺像前脱得一絲不掛的驚悚舉動,不知道渡邊徹是否也能理解。綠子不孤獨麼?綠子其實也是孤獨的。她從小缺少關愛,又經歷了親人一個個地離去,誰能不感到孤獨?只是她不害怕孤獨,懂得排遣和把玩孤獨而已,這一點和渡邊徹很相似。因此,渡邊徹在思慕遠方的直子的同時也對身邊的綠子產生了好感。

小説中三個主要人物形象內心的孤獨、無助和迷茫就已經很好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青年人內心的孤獨、無助和迷茫。無論是孤獨、輕微自閉、不被人理解也不求被人理解的這一類人,還是自閉、悲觀、內心脆弱的這一類人,或者是樂觀、堅強、敢愛敢恨的這一類人,她們的孤獨多多少少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孤獨。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4

---我在世界的中心呼喚自己《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我在圖書館的卷卷藏書中幾乎是機緣般的看到了書的側面寫的這一行字,手指在上面徘徊逗留,好好來讀時更是覺得難以放下,好像在書中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不是自己的自己,在書中,在世界的中心呼喚自己沉寂的知覺和靈魂,百感交集。

書中男主人公---渡邊徹。我暫且把他定義為我心中植物系的男子。

他性子靜,對萬事萬物和形形色色的人心裏抱有尊重和敬畏。

"無論是孤僻的,熱烈的,特別的,還是普通的人,他們都沒有高度上的差別,只有選擇上的不同。"

他曾經與最初的女主人公直子有過一段彼此需索,相依為命的愛情。他們的靈魂中有相同的敏感和孤獨,如同命定的彼此咬合的齒輪。直子曾經是他最後的朋友的愛人,但他的朋友毫無預兆的選擇以自殺結束掉自己一直表現出的熱烈明媚的生命表象。

他像是我一直期待蜕變的那個自己,對極致的愛和恨都持有包容寬和的態度。能獨自在深夜,靠着一杯威士忌,一本書,去享受這漫漫長夜帶來的孤獨和荒蕪不定而不覺得動盪不安。他就像是沙漠中心一片綠洲,愛上他的人都與眾不同。而他的珍貴,就好像夜裏的星光,蟄伏在黑暗中隱痛而不願意開燈的人才能察覺這別有洞天。

村上評價渡邊徹---一種體恤式的温柔。

對歲月的變化少了喋喋不休,有包羅萬象的.心態和胸懷。對強者不盲目豔羨,對弱者不施以懷憫。他可以適應各種生活給他的狀態,因為他心裏有他自己的一方天地。

書中有這樣的兩個女子,直子和綠子。一個最初的愛戀,一個最後的人選擇。直子和綠子在我看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女子。卻又不得不讓人覺得她們是一個身體裏的兩個靈魂,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踐行自己的極端。

直子有超乎一般女生的敏感,之前戀人的猝然離去讓她對周圍、對自己充滿了懷疑和不安全感,她分裂,痛苦,常常分不清楚自己愛的是死去的男友還是渡邊徹。她在過去現在、生死之間掙扎。她就好像是應該被呵護在手心的茉莉,一但失去照料和支撐,她就能感受到來自外物的摧殘和自我的枯萎,卻無法自救,只得在無數次痛苦的掙扎之後從容赴死。

在這本書裏村上有一句讓我想了很久印象深刻的話:"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生".所以他寫孤獨,寫絕望,寫死亡,卻不會讓人覺得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而是讓人有力量去直面,並且坐下來,跟自己和解。

而綠子相對直子,卻有很大的不同。她更像是懸崖絕壁上的玫瑰,熱烈明豔,可以從容。無論是對愛情,親情,她都有灑脱的樣子在。甚至她對父親的去世都表現的理智。如果用冷漠去定義她應該並不準確,她對待生活和死亡有自己的認知。她明白人們堅持活下去的不易艱難卻也不會認為選擇死亡的人就是懦弱。她清晰直白的明白自己所需。可以隨心隨性看到隨時有可能殃及自己家房屋的大火而縱情肆意的跟渡邊徹一起在陽台上喝酒唱歌。她不畏死亡,同時也用力去活去愛。她清醒,越清醒對很多東西越能看透。她把所以的久遠的經歷一一説給渡邊徹,所有的過往和隱祕,美夢和噩夢。

"愛一個人,是有了盔甲,也有了軟肋"

直子好像渡邊徹的感情之於他是軟肋,讓他揪心牽掛。而綠子則為他穿上盔甲,讓他有力量去對抗沉墮,讓他温暖。

還有一個人,忍不住想提---玲子。她是直子在療養院期間最好的朋友。

"我喜歡有過去的女人和有未來的男人。"

玲子本身舉手投足間就像一個謎。她有坎坷的經歷和過去,曾經飽受流言蜚語,從不知所措到孤獨的從容。她在黃昏的屋檐下彈吉他,一首一首,在午夜聽直子講她的不安,相擁而眠。她讓我想起一個少女從最初的純真簡單到經歷風風雨雨而變得成熟對他人多有包容和照料。在她身上,我能看到歲月帶給一個女人的改變,可我始終無法對她幸福與否加以定義。

在讀這本書裏,我始終有一個困惑,村上的這本書裏沒有提到過挪威,那書名應該怎麼解釋呢。後來查了相關的資料,原來風靡那個年代的金龜樂隊有一首同名的歌,據説這首歌帶給村上的感受就像是這本書的整體風格,沒有杜鵑啼血用盡十分的力氣去寫生死和愛情,而是在平和細緻的描寫中有讓人安心的力量。不深沉,卻深刻。讀《挪威的森林》沒有糾結,反而覺得心裏沉浸。這大概就是村上的書的魅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療養院阿美寮的描寫,山居,少人,早起採摘野菜,清掃夜間積雪,林間散步,按時作息,甚至自給自足,與外界聯繫很少。有多少人難過時都希望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躲起來。就好像梭羅的《瓦爾登湖》。

如果心裏有滿心的話卻不敢喧譁,不知道怎樣講出來時,不如一個人,讀讀這本書,或是去一個這樣的地方。在世界的中心呼喚自己,找到自己。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5

讀罷《挪威的森林》,果然非同凡響。一定程度上,確實出乎意料,書中韻味真的像世間很多關係,很多情感,很難用語言文字把握。讀完之後,這部類似愛情的小説給我的,既不是美好結局的滿足,也不是愛情悲劇的哀慟,而在我身上留下了一段貫穿深邃的空洞,我不拘泥雨情節和人物,也無視背景與時代,反而深深思考着我自身,空洞與我自身的聯繫。

或許由於骨子裏一點藍色和悲觀因素,我對“死不是站在生的對立面,是對生的一種延續”文中這向死而生的觀念理解的並不深刻,反而感覺更趨向死亡,而且不禁有些覺得,吧性和死這樣敞開來談有些不妥,讓人愈發感歎生命的單薄,而且,在文中,也完全沒有對通過自身不懈奮鬥實現“XX夢”俗套的描寫,有的只是人物優秀的品質,誠實,純潔,樂天,温柔,或許這些,正是讓我們從歇斯底里的其他小説和社會中痴迷這本書的原因。

書中較少數的暗喻,總的來説,還是都可以理解的差不多的,而且文章中的人物也富有現實生活中恰到好處的活潑,令人忍俊不禁。

主人公的性格和言語很多地方和我產生了奇妙的共鳴,書中所有人誠實且都坦誠相見的風格,讓小説均不沾染欲蓋彌彰的謊言,天然一段清新。那隻在和親密好友才能發揮的語言才華,令我有些感觸和嚮往發覺生活中嘰嘰喳喳的躁動的人多麼膚淺。放開來説,我們生活中應當多的是“生命的喜悦”,如同聽到這首薩克斯曲時心中類似的感覺,而不是世事浮沉,表面千姿百態,本質千篇一律的外物悲喜。

文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 作為小説中唯一極有意義的忠告,我想會把這句話與坦誠相見作為準則貫徹下去,儘管他(説這話的人)是光彩的負面人物,過於自我,但這句話是對所謂弱者無比中肯的勸誡。

“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我想讀這本書的每一個人,都各有不同的惋惜和失去,當然每個人在書中也是如此,忽然感到,內心巨大深邃的空洞是因為心中原本為某人割下一塊未被染指的土地荒蕪了,心中的人伴隨着小説的行進也失去養分自殺了。讀罷小説,恍然意識到這一點故事開始,我也回憶到了直子説的那尋不到的一口井,她説:“但是你不用擔心,你不會掉進去的,即使是在深更半夜獨自出來閒逛。”“為什麼?”“知道,我就是知道。我就是有這種感覺,我的直覺可是很靈驗的喲。”……

小説結尾,才有了第一章最後兩句之感“我悲哀得難以自禁,因為,直子從來沒愛過我。”第一章也是總體的盡頭,相信許多人也跟我有同感吧。

這篇讀後感斷斷續續,恍若隔世,內容和腦中一樣,像一團毛線球,分不出線頭。村上的書,總是讓人讀着讀着進入一種夢幻般的境界,難以分清現實和虛無的邊界。

《挪威的森林》,一部現實主義的戀愛小説,以紀實的手法和詩意的語言,注重表現少男少女在複雜的現實生活中對於純真愛情和個性的雙重追求,超出了一般愛情的俗套,而具有更為深刻的人生意義,有人説像小河蝦纖細的觸角刺破自己的淚腺,有人説像靜夜如水的月光撫慰自己孤獨的心靈,有人説引領自己走出四顧茫然的青春沼澤,有人説讓人刻骨銘心地懂得了什麼叫成長……

對我來説,也差不多。

同孤獨抗爭,受傷,失落,失去,又要活下去。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6

淡藍色的窗簾,月光透過薄薄的它,碎碎地落在了窗前。我聽着《深海幽藍》,感傷着。

在幽幽的夜裏,記憶像潮水般在我的腦海裏洶湧着,使我一片混亂,不知所措。

有月光,有窗簾,唯獨缺了沙發。這一切我似曾相識,綠子,渡邊君。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他的文章總是赤裸裸地揭示着什麼,比如心靈上的瘡疤,鈍重地敲擊着我的心,感覺是疼痛的。

《挪威的森林》,總使我不斷想像村上春樹的面貌,甚至是他的生活,他的言談。他是否就是書中的渡邊君?我迷惑着,不斷地去尋找答案。

我重新翻開了?挪威的森林?:

“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喜歡失望而已。”渡邊君喝了口清酒説。

她驚訝地張了張口,最終還是沒有發出聲音。

書中內容大致應該如此吧,我已努力靠近春樹的文筆了,畢竟是很久以前看過的,細節知道得不那麼詳盡。

春樹是否與渡邊一樣,不喜歡失望,從而孤獨呢?是這樣嗎?

綠子永不會令渡邊失望,有了綠子,渡邊才不孤單,她是他永遠的朋友。為何?或者就像安妮寶貝所説的性慾是水,流過身體不留痕跡,坦然只剩下平靜。

月光,落地窗,淺藍色的窗簾,暗紅色的沙發,温温的空氣,還有耳邊輕呼呼的風聲。窗簾輕輕飄動,乾淨的木地板。最後還有,還有綠子美麗、潔白的胴體,在沙發上。

此時渡邊只是靜靜地看,沒有性慾,只有欣賞。

這是我佩服春樹的地方,五體投地的。

在唯美的環境裏,渡邊的出現是雜質,是美玉的瑕,本該不可原諒,罪大惡極。但是春樹是瞭解的,他只是讓渡邊欣賞。在畫中,卻沒有擋住審視人的視線,他令我愉悦,我會笑出聲。

突然想起張悦然的?水仙已乘鯉魚去?中的一句話:

我常常陷於無愛的恐慌中。

春樹想説的,只是渡邊的孤獨與善良。我想感悟的,只是村上春樹的孤獨與善良,甚至多情。

(點評:常説“文如其人”,以文觀之,筆者應是極具情思之人。只是文中有頗多引用之處,因解釋不明,且少交代之句,因此影響了讀者對這篇文章的閲讀,此為不足之處。 林家鋒)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7

花了五、六天時間看完《挪威的森林》。總體覺得是不錯,不僅村上寫得不錯,譯者林少華也譯得不錯,寫的序更是不錯!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譯者説村上小説最大的特點是:把玩孤獨,把玩無奈!因為,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但是,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於是,與其勉強通過與任教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小説是主人公渡邊的回憶,回憶自己年輕時代讀大學時發生的事情。而時下,我們都在讀大學,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羨慕渡邊的自我、瀟灑、隨意。他生活中不會出現父母的影子,周圍沒有認識的人,唯有的是一個死去的朋友的戀人、一個住在同一幢宿舍樓的哥們,一個一起上過選修科的女孩子。就這樣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日子,卻讓我向往。每週空閒時間打工以維持日常生活費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遊;週日與死去的朋友的戀人軋馬路,等等。

我很喜歡旅遊,可是口袋裏沒有錢。想找份工作,沒有説的過去的。何況中國地大物博,四處走的地方是多,可範圍太大,而且沒有日本新幹線之類便捷的交通網絡。而最根本的是,沒有渡邊的心情,一個人遊歷,是需要勇氣與決心的,也需要與眾不同的心境。我想我沒有,所以只能徒自歎息。

看完書後的一個明顯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觀念的開放。以至於有人偏激地認為,村上是個性變態。我倒沒有這種看法,同為男人,同為青春期的男人,試問誰沒有那種想法或行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問題。

以前也耳聞過大和民族的這一有別於儒家思想的顯著特點,算是明治維新時期西化的產物了。但是看完本書後,算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或許國內像這種純文學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時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熱,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遜色,也就不會覺得有什麼驚訝的。本人單身,活了一大把,還沒有經歷過純粹意義上的戀愛,更不用説同居了。由於本人如此,交遊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對同居現象一無所知。只是愛好讀報,還知道高校中不少校園內安放了自動售安全套的機子。僅此而已!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8

按照老師的要求,我拿起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並在一天之內手不釋卷地看完了。這是一本很精緻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翻開書,看見自己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己,一個人蜷縮得更緊。永澤説:“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範。”他又説:“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徒有網絡的温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脱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死亡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已經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説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為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人漠不關心,按照自己的步調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週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覆。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現在,能不受周圍環境與世俗理念影響,保持着自己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悽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實所纏繞不得解脱。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不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為被友人所託付而產生的責任感等等,真正稱為愛的部分佔的比例並不高。在直子住院後,渡邊遇見了代表現實的綠子,與直子不同,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並對生活洋溢着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角色。渡邊同樣深深地為她着迷並且感到為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了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己。與渡邊相反,我對生活充滿了十分的熱情,努力搞好人際關係,就是這樣,也平穩地走過了二十年,並且將繼續熱情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並不只有故事完結的悲慼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侷限於從故事具體情節和人物情態中發現什麼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覆提到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才算人的出生和終結?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於這個世界了麼?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的標誌麼?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戴望舒説:“你教什麼智慧給我/小小的白蝴蝶/打開空白之頁/合上空白之頁?”其實,蝴蝶告訴每個人,青春年華只剩下了兩個字:“寂寞。”也許你不明白青春為什麼是這樣的。

然而村上春樹告訴你,青春只能是這樣的。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9

陽光強烈,空氣明晃晃炫目耀眼,天空清澄得彷彿失底,猶如音樂的通奏低音,輕柔又宿命地籠罩着所有的聲音,所有的時間。在高大的無邊的樹林裏,陽光被割成分離的碎片,投在泥沼地和枯草堆上,形成了斑駁的光影。於是,關於成長,關於生命,關於渡邊,從這裏開始。

小説是以"渡邊"的口吻展開描述的。主要講述了渡邊與直子、綠子的成長故事,提出了令人深思的主題——生死。可以説,《挪威的森林》既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誌銘。在小説中,無數次提到了"死"渡邊與直子共同的少年好友木月的死,直子姐姐、直子叔叔的死。還有最令渡邊震撼也最令我震撼讀者的直子的死。那麼美麗,那麼純潔,擁有那麼幹淨的靈魂的直子,是受到了怎樣的痛苦和煎熬,才平靜地決定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村上春樹説,這本書是"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我想這話沒錯。這裏許多人的死,令人感到揪心不已。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孤獨、淒涼地放棄生命?我們如何去面對親愛的人離世?我曾經無數次想過這個問題,我們怎麼對待死亡?我以前同渡邊一樣很害怕死亡,更害怕親人離世,害怕死亡將親愛的人永遠分離,我無法接受,陷於死衚衕之中,越想越難過。但是,讀《挪威的森林》時村上給出的答案,令我心頭一震。他借渡邊之口説:"死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人們的生之中。"既然無論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死的悲哀。無論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那麼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中領悟到某種哲理。然後繼續背上行囊,踏上原定的路線不斷前行,前行。既然無論怎樣悲哀都要,那麼就趁現在,努力去愛。

每天我們都在面對生老病死,我們不需要太糾結這些,有個人曾經過這個世界,曾經愛過誰,為誰哭過笑過……這些都是他們存在的證據,而我們只要記住他們對我們的好,記得那些愛,那些關係,他們總會感知到這份存在,在另一個世界活得多彩幸福。

死亡並不可怕,那個人留下的一切,都還温熱着。

當我完全地領悟到"死並非生的對立面"後,就釋然了。我和渡邊一樣,穿越了那片無邊的泥沼和陰暗的森林,開始了新的旅程。

所謂成長,恰恰是這麼回事,人們孤獨地抗爭,受傷,失落,失去卻又會在陽光強烈、天空清澄的某一天,堅強地繼續活下去。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

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説,並不以死為終結,這裏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説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這似乎應該是木月把直子託賦給了渡邊,直子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也不是渡邊而是玲子,同理應理解為直子把渡邊暫時託賦給了玲子。

渡邊本書的男主角,一個實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為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不過他最強捍的也就是這種逆來順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他的生活軌跡,雖然他也並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裏或將要去哪裏。不過渡邊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致混亂”,在直子死後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直到渡邊見到玲子,玲子説“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此時應該説渡邊解到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通篇看完,小説呈現出一種淡淡的哀傷,夾雜在青春年華中,淡得尤為深刻。書中經常出現富含哲理的對白,特別是那個考公務員的男生,經常出語驚人,“不要同情自己”,可惜和綠子的對白沒什麼特色,而綠子的話最多,所以在我看來綠子對作者而言並不是最佳選擇。作者的比喻常令我歎為觀止,描寫兩種不同的沉默,“好像小石子落進了無底的深井”,“好像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很妙。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1

小夥,我知道我已不在你的好友列表中,但是今天我還是想跟你説説,電影欺騙了你的眼睛,無論你看多少次你都不會明白的,我當初解釋的都是我自以為是的結論,因為當時的我也不知道為何。現在我想告訴你的是"直子她患有精神病,嚴重的精神病,你想不明白的事情就是因為她是個老練的同性戀者,這是你的雙眼無法看到的真相。我也驚呆了,起碼我明白,知道了真相。我帶着明知道結局的心去閲讀,我想,給直子寫信過程中,渡邊的文筆得到了很大單位提升,也使他開始留心觀察生活中的點滴。我不得不説,儘管我是不是入魔也好,被欺騙也好,我現在遇見了一個跟渡邊類似的男人,他的觀察力讓我害怕,越是害怕越是想要靠近,奮進又自棄的感覺每天都在掙扎。我問過朋友A我是不是有憂鬱症,她説"有憂鬱症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有此症狀的。"我鬆了口氣,我問朋友B我是不是有精神病,他説"可能還不至於那麼嚴重,稍微注意一下,不用進行治療的。"(他是很認真的對我説的)總而言之,我現在開始認識自己了,所謂的認識自己就是不僅僅知道自己的年齡、性別、名字而已。

小夥,你也看看吧。真相和答案都是自己找尋的。

木月的死,讓渡邊把“死不是生的全部,而是潛伏在我們之中”作為他的座右銘,現實中的我們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了種種無奈,我常常冒出腦海就是這個字,前幾天的一個念頭讓我不再想,也不敢想,甚至是無意之間閃過,自己也會害怕,所以不管怎樣,生活我們還是要過,生命還是會延續。我們活着,同時在孕育死亡,這是我們必須學習和一直不變的真理。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的人做的事情”,這是永澤説的話。一想到這句話,我好難過,垂頭喪氣的呼天喊地,使得我患有嚴重的勁椎病,心裏仰不起頭來。心裏打敗了一個惡魔,另一個惡魔有又拔地而起,它們成長的速度太快了,我無力是從,只能隨波逐流。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2

記得很早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四大名著",我只買了一本——《挪威的森林》。白的底色,紫色線條勾勒出朦朧的畫面——封面一瞬間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於是,我滿心歡喜地、迫不及待地用顫抖的雙手掀開了它的最後一層屏障,沉了進去。

然而,似乎封面與我開了個玩笑。在看完給了這部小説極高評價的前言,及令人心頭一酸的後記,我開始按部就班地讀起正文來。

我失望了。

這本小説,似乎是十分無厘頭。紛亂的回憶,繁多的人物,反感的劇情——還沒有讀完第一章,我就將它遺棄在書櫃的一角,再也沒有看它一眼,連翻一翻的念頭也沒有,彷彿它就是一團令人作嘔的污穢。

最近我一直在讀書、讀書、讀書。讀新買的書,也讀過去的書。於是乎,不可避免地、理所當然的,這本書被重新帶到了我眼前。它的封面已不再像剛買來時那般亮滑,顏色似乎也淡了許多。翻開書頁,略微泛黃的紙張,彷彿在訴説着對我的不滿。"讀我吧!來讀我吧!"它在對我呼喚。

我又重新讀起了《挪威的森林》。

我喜歡跳讀。我就是這麼無趣的人:每本書,我會先大略翻翻,瀏覽故事發生的線索、主要人物、情境,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然後才會開始正式閲讀。我一下子,就被村上春樹輕描淡寫卻又充滿深意的語言吸引了——這是我以前從未察覺到的。我快速讀完了故事的高潮部分——"我"和直子的純潔友情所化成的"我"對直子的熾熱的愛,綠子對"我"的一見鍾情、越陷越深,直至欲罷不能。

那些情節、那些人物,這會兒都在我面前鮮活了起來,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悲一喜、一起一落,都牽動着我敏感的內心。我隨着他們的腳步,他們的目光,用他們透徹的心靈,來看待那個時候的日本社會。

我這才感覺到——原來日本是這樣的脆弱。

我又從頭看起,從第一章、第一字、第一句、第一行看起。

我看着主人公從故事的開始,向着那個不遠的未來走去。我已經知道了他的未來,看着他一步步地向前,堅定,又有些茫然,我覺得自己是命運之神,眼睜睜地看着他一步步滑入悲劇的深淵,心中為他在悲慘面前的堅強而感動,為他在巨大壓力面前的頹廢而着急,為他找到了生活的新路而快樂……但我仍然知道:悲劇的結局是不會改變的,因為"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劇作家曾經説過,一部劇的悲喜,從一開始就是註定了的。什麼是悲劇?就是將你前面的快樂,加倍地奪走。

悲劇就是悲劇,不論有多少快樂在它的面前。

我還有個壞習慣,就是看書,老愛在看了一半時,先看結局。

我又翻到了書的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的最後一幕:"我"被世界的洪流淹沒。

我想,這樣的結局,恐怕是最好的。帶着不確定,帶着悲劇色彩,卻又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若是做賞析題,我相信,我能寫下精彩的答案。但我從心裏,並不喜歡這樣的結局:太悲傷、太無情,彷彿一把命運之刃,將時間一刀兩斷,"我"的生命也就此終結。但"我"卻仍然活了下來,活在無情的世間,如行屍走肉。其實,直子死後,"我"的表現,就已經暗示了這一點:"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接受了綠子的愛。其實,綠子也只不過是直子的替代品罷了。在"我"心裏,直子是"我"永遠的真愛——即使她並不愛"我"——她也把"我"當成了木月的替代品罷了。

村上的語言,我不知道是否都這樣:平淡,帶着淡淡的悲傷。但從前言來看,是這樣的。村上最大的特點,在於他能夠用平靜來書寫悲傷。即使我們已經知道——悲劇無法避免,我們仍然在心裏,為故事裏的人們祈禱。好像他們,就是我們紛亂生活中一點指路的螢火:堅強地面對挫折。我們在感慨生活的同時,也在反思:我面對挫折時,又是怎樣的呢?

生活充滿了不幸與悲傷,我們能做的,惟有拿起自己勇敢的尖刀,向着生活、向着命運發起挑戰。

我想,這就是村上想告訴我們的。他的語言,如黑暗中的一點螢火,始終有一點遙不可及的距離,卻一直指引着我們!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3

當我合上這本書,回味着書中主人公一人在木屋子裏的故事,想着主人公自得其樂的情景,真讓我陶醉。

《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如果她是中國人,會在中國歷史載冊上畫上一筆。

“心的共鳴”是讀者們對這本書的評價。《挪威的森林》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故事中在一個燈紅酒綠、瞬息萬變的世界上建造了一座獨門獨院的“小木屋”,一人躲在裏面一邊聽着爵士樂,喝着易拉罐啤酒,一邊慢慢地細細地品味孤獨與無奈。電視則絕對不買,報紙絕對不訂,電話也只是在響了六七遍之後才老不情願地拿起聽筒,這就是主人公。主人公把玩孤獨玩無奈是相輔相成的,就是“那無聊當有趣”。那就是茫茫荒原上 迎着夕陽升起一股裊裊炊煙的小木屋,是冷雨飄零的午夜街頭永遠温馨的小酒吧。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4

小説從主人公渡邊徹對直子的回憶慢慢進入,直到回憶不再像回憶,而是像正在發生正在繼續的故事。小説開頭説,“即使在經歷過十八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記起那片草地的風景……在那個年齡,無論目睹什麼感受什麼還是思考什麼,終歸都像回飛鏢一樣轉到自己手上……就連直子的臉,一時間竟也無從想起。我所把握的,不過是空不見人的背景而已……原來我的記憶的確正在步步遠離直子站立的位置,正如我逐漸遠離自己一度站過的位置一樣……儘管如此,記憶到底還是一步步遠離開去了……想到這裏,我悲哀得難以自禁。因為,直子連愛都沒愛過我。”一個人回憶十八歲的感覺,一切都終歸會回來的無奈,無法記起卻又無比重要的臉龐,記憶遠去的無助,沒有被那個人愛過的悲哀,一切的一切在開頭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孤獨磁場,將讀者的心納入其中。

其實,每一個人的離開,無論是生命的戛然而止,還是某個角色的不告而別,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有一種孤獨感,就如同自己的生命旅途裏少了一個人的故事,總有一種失落感。木月將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年輕的十八歲,毫無徵兆地選擇了自殺,誰也不知道他這麼做的理由,或許村上自己也不知道。是因為孤獨麼?我們只能揣測,這將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謎。

但是,他的自殺,使得渡邊徹失去了唯一的朋友,使得直子失去了戀人,他留給渡邊徹和直子的是無限的孤獨感,甚至留給我們的也是這樣一種孤獨感。直到後來,直子因為木月的死給她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創傷,最終也是精神抑鬱而自殺。還有初美,深愛着從來不懂憐惜自己的永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5

這本書是20xx年一月份就讀完的,可是一直沒有寫讀後感,拖到現在突然又想起來了,所以趕緊補上。

又是村上春樹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我記得自己還在懵懂時期的時候似乎看過王家衞導演的電影,因為他一貫的陰鬱基調所以印象模糊。

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所以就沒有受任何電影先入為主的影響。

因為是去年年初讀的,所以到現在印象也不是很深刻了。

記得直子是渡邊(文中的男主人公)發小(木月)的女朋友,發小是自殺了(話説日本的自殺率還真是高啊,文中這個直子的姐姐貌似也是自殺了),直子在男朋友自殺後一直鬱鬱寡歡,男主人公念在以前發小的情份上時不時來看望直子,不知何時,兩個人不知何時產生的一種別樣的情愫,但是又總覺得對不起死去的木月(雖然英年早逝,但是是書中的男二),可是最終抵擋不住內心的真情實感,邁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再後來女主竟然莫名失蹤了,男主輾轉得知女主住進了精神病院(人家書中不是這麼寫的,我先入為主的認為就是),男主還時不時的去看女主,再後來女主自殺

再後來男主又遇到了女二,好像叫綠子,性格完全和女主相反,熱情,獨立,有主見。

然後男主和女二慢慢發展成戀人關係。

這本書的結局是什麼我已經完全不記得了,又或者壓根沒有結局

這本書其實我覺得寫得挺好的,只是我不太能讀懂,書裏面描寫的年輕人的孤獨還有迷茫,似乎我在那個年紀壓根沒有經歷過,或者症狀很輕,自我痊癒了。只能説我的人生閲歷和思考境界不高,所以不能感同身受的融入到書中去。

有時間這本書我還要再讀讀,再認真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