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5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4篇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

提筆之際,《挪威的森林》還置於我桌子的左邊。最初趨使我去閲讀它,是它的不可忽視般的知名度。名著名作,大多都得經過時間的洗禮,沉澱下來的,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裏,仍能被人所稱頌所推崇的作品必定有它的過人之處。

我不敢一口咬定《挪》是這樣的作品,這因人而異。之前,從未仔細閲讀外國作家的作品,對於村上春樹,這本也只是第一本。大抵文化差異也在不同國家的作家寫作風格是體現得淋漓盡致了吧!説實話,是有些不習慣。或許是閲讀面不廣的緣故罷!

那次跟羊在書店時,我指着《挪》問她:“這本好不好看?大概講的是什麼?”她貌似思索般(嘻嘻),終究道不明。而雪敏也曾在看完後發出了疑問:“想不透木月和直子為何要死?”這兩樣湊起來倒引起了我的興趣:當初看《悲傷逆流成河》後,我們(還有靜純)可是討論得相當激烈呢!那本也有齊銘、顧森湘、易遙等這人突兀的死亡,但我們也抽絲剝繭地把其中緣由分析得透徹了呀!

《挪》是怎樣一本書呢?

並無生動的情節引人入勝,令你恨不得廢寢忘食地把它看完。並無大段的哲理名言,令你不由得想它摘錄下來。(然,通篇説理的文章太常見了,寫説理的文章要很有勇氣很有獨到見解,否則説出來的話不但不能使人歎服,反而生出一番厭惡之感。)

這是簡單的一篇回憶錄。

如同常見的一段話: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你因為一首歌或路人的一個彷彿熟悉的背影,而想起了曾經的某個人。它活在你的回憶,或許不曾消失,但在被生活推着走的時光裏,你卻有意無意地把它隱藏了。每個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經歷吧!那段回憶,曾是那麼銘心刻骨,當時的你以為,那份感覺會一直鮮活不變地伴隨你以後的人生,但它着實經不起歲月的磨蝕。唯有在某一個瞬間,一個類似的場景喚醒了你的記憶。如同,渡邊君在時隔十八個春秋後,因一首《挪威的森林》樂曲而想起了記憶中那些模糊的人兒。

“我想,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並且發覺,關於直子的記憶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渡邊。

回首往事,總有一份新的領悟以及淡然的釋懷。猜不透的,在回憶裏找到了答案。

最初的三人行:渡邊、木月、直子。

木月是絕無僅有的朋友。他是孤獨的,三人的相處裏,他談吐自若,好不瀟灑。但除此之外他卻無其他朋友,獨自看書聽音樂。這類人現實中還是有許多的,方有在自我感覺安全的圈子裏才可肆無忌憚地體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除此之外,處處設防,怕受傷。社會關係處理不好,親人關係也處理不好。唯有與直子這個青梅竹馬的女朋友以及渡邊這個談得來的朋友相處時,才是活出自己的靈魂。

是否人死前都會有一段時間迴光返照呢?前一秒還與你談笑風生地打桌球,轉眼便自行了斷在自家的車庫。沒有半句遺言。大抵總有他的原因,讓他絕望到冰冷的原因。

孤獨培養出了抑鬱,抑鬱繁衍出了死亡。木月是個脆弱的人。他反覆遊行於自信與自卑兩個端點。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顯示自己的脆弱。反反覆覆地累了,心裏的痛苦愈積愈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許死才是一種解脱。

木月死後,三人行成了兩人行。渡邊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邊愛直子,很愛很愛。即使直子因木月的死受了打擊住進了療養院,他仍表示會等到她康復那天,然後一起生活。

直子對渡邊君説:“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

或許直子也曾試着,去和渡邊在一起。但卻遲遲擺脱不了木月已逝去的陰影。在沒有真愛的基礎上,只會對渡邊不公平。

直子在死前也迴光返照過。臨死前她選擇與玲子見面,選擇燒燬渡邊寫給她的所有信以及與他的所有回憶。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療時承受太多太多的折磨。其實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她與木月是與周邊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兩個人,他們互相依靠。渡邊是把他們同外部世界連接的鏈條。他們嘗試過融入外界,卻是失敗。但直子比木月堅強,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得多。她不斷地懷疑自己,不斷糾結不得解。她是最痛苦最可憐的人兒。

玲子在直子與渡邊之間充當另一連接鏈條。在療養院裏,玲子是直子唯一難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玲子本身也是歷經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為她放得下。面對女學生的抹黑,她選擇容忍,雖然心裏也承擔這巨大的壓力。當承受的那發條斷了,她果斷地跟丈夫提出離婚。直子死後,她特意跑去找了渡邊,奉勸他不要忽略了身邊的幸福,成熟起來,與綠子共創未來。對於音樂,她是難得的才女。此外,她講過一段話:“我已成為過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過是我往日的記憶殘片。我心目中最寶貴的東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壽終正寢。我只是按照過去的記憶坐卧行止。”心的某部分,被扼殺了,不復存在了。

綠子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活潑調皮,也是孝順的孩子。從朋友到戀人,她和渡邊走過。明知渡邊心中永遠把直子放在第一位,仍不奢望什麼。但在渡邊因思念直子而滿腹心事時她也會調皮地吃醋:“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裏,而我卻一個勁兒‘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於是你稍稍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愛情是何等捉弄人呀!沒在更早的時間遇上,於是成為不了他心中的“至愛”,卻仍一心一意,願他感受得到,願他快樂。祈盼他有一天回過頭來,可以對他説一聲:“我一直都在呢。”

永澤是另一個特殊人物。他與渡邊讀相同的書,都為外人所不解的書。他們有共同語言。但自然他是比不上木月的地位的。永澤是瀟灑而近乎冷酷的人兒了,他又是幸運到極致的人兒,他的身旁有位不離不棄的女友--初美。明知和永澤走到多遠他也沒有要結婚的意思(他容不得被束縛住),初美仍心甘情願。叫上渡邊的那頓慶功宴,永澤的着實是在委婉奉勸初美離開他,連渡邊在過後也對初美坦白説,希望她離開永澤,找個地道的人過一輩子得好。初美最終照做了,然而婚後兩年便自殺了。至此後,渡邊再沒理會過永澤。或許吧!傷害了多可惜的一位女子呢,只為了自己的自由,自私得可怕!渡邊如此重情義的人,怎可容許?

人的一生,身邊的人來來往往,真正留步的有幾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病態的一面,有他人無法理解的痛苦。有些人能很輕易地把它忽視了,有些人卻被它束縛了。小説開頭回憶直子時,提到一口井,埋在草叢裏,特意找是找不到的。人一旦不小心跌入,就無可避免地要死亡,深得可怕!問題是誰也找不到那口井的具體位置。木月與直子都遇上了那口井了,或許,那也是一種解脱吧!總還會有人撞上的,不可避免的。唯剩太多的無奈太多的遺憾,化成風吹散在草叢上,留下一聲聲呢喃!

而活着的人呢?

直子死後,渡邊開始了一個月漫無目的的旅行。(我真想為其配上《葉子》這首歌!)最愛的人與自己陰陽兩隔了。在玲子的真心提醒後,他突然醒悟,死的已經死了,活着的還在等待,一直在等待。然而小説最後一段卻耐人尋味。他打了電話給綠子。綠子用沉靜的聲音問道:“你現在在哪裏?”

我現在在哪裏?

“我拿着話筒揚起臉,飛快地環視電話亭四周。我現在在哪裏?我不知道這裏是哪裏,全然摸不着頭腦。這裏究竟是哪裏?目力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裏的無數男男女女。我在哪裏也不是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着綠子。”

在經歷了那麼多,如何再準確定位,如何再能看清前方的路,如何能看清心愛的人的臉?倘若過去過不去,未來還未來,而現在也突然間變得虛無縹緲呢?生活的寄託在哪裏?

“一聽《挪威的森林》這首曲子,我就時常悲哀到不行。也不知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單單的,裏面又冷,又黑,又沒有一個人來救我。”——直子曾對渡邊徹如是説。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

在我看來,《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很美的書,就像譯者之一林少華先生説的那樣:“它沒有匪夷所思的情節,只是用平靜的語言娓娓講述已逝的青春,講述青春時代的種種經歷、體驗和感觸——講述青春快車的乘客沿途所見的實實在在的風景。”這部小説字裏行間藴含的情感是深沉而又真摯的,我多讀幾遍後,覺得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真誠的朋友,如渡邊那樣,它沒有刻意去掩飾什麼,把青春裏真實殘酷的一面展現在你的面前,愛與不愛,迷茫與掙扎,救贖與成長……

第一次讀是在初中畢業後的那個暑假,讀完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一場迷迷糊糊的夢,夢裏有人相愛,有人分離,有人自殺,有人獨自流浪……我所看到的一切如同夏日午後陽光在紙糊拉窗上描繪的樹葉之影,在熱風的吹拂下昏昏沉沉地晃動着,我疲倦的眼睛極力想看清,但就像書中渡邊那樣一邊注視沉默的空間中閃閃浮動的光粒子,一邊力圖確定心的座標。這本書到底在表達什麼呢?我從中獲得了什麼呢?到最後,反而只有木月的死,直子二十歲生日晚上的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的都隨風飄散了。

我高中重讀了整整四遍,一遍比一遍花的時間長。最後在一場冬天的飛雪裏,我讀完了第五遍,就像我喜歡冬天一樣,我開始真正喜歡上了這本書。綠子默然不語,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的所有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續。我慢慢關上書,低頭沉默不語。以前對這本書的喜歡是朦朧的,但那一刻它給我帶來的心靈震顫是永久性的。初美搖撼了渡邊身上長眠不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她的確,的的確確是位特殊的女性,無論如何都應該有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挪威的森林》搖撼了我心靈深處的一部分,以及我那被自卑與痛楚充斥的一段青春時光。我在想,有沒有人會對我伸出援助之手呢?是她嗎?抑或是一本書?

我沒有選擇走另一條路,而是參加高考上了大學,上大學之前,我讀了第六遍,用了很多個晚上。渡邊給直子講敢死隊的故事,看到了直子的久違的笑容,在那時,低垂的陰沉沉的雨雲,也似乎被南來風一掃而光,無影無蹤了,鮮綠鮮綠的櫻樹葉隨風搖曳,在陽光下閃閃爍爍。太陽光線已透出初夏的氣息。擦肩而過的人都脱去毛衣和外套,有的搭在肩頭,有的挽在臂上。在週日午後温暖陽光的愛撫下,每個人看上去都顯得分外開心。渡邊陪昔日好友的女朋友直子在東京漫無目的地走着,他就默默跟在她身後,大致保持着一米的距離。渡邊是一個很真誠坦率的人,他有着自己的説話風格,時而幽默時而無趣,在大學裏愈發孤立,沒有幾個朋友。

我覺得渡邊不是一個偽君子,他説愛就是愛,説不愛就是不愛。對於他不愛的東西,他很容易就會感到厭煩,而愛的,即便因此受了傷,他也會花時間去維持,去保護,去小心翼翼地面對它。他會為直子答應很多事情,會為直子買生日蛋糕,作唯一一個陪她度過二十歲生日的人,耐心地聽她講幾個小時的話,也會在與綠子見面時準備幾枝水仙花。他會在綠子睡覺的時候老老實實地讀黑塞的《在輪下》,天放亮時讀完,留下一張字條,上面寫着:“喝了些白蘭地,熟睡中的你非常可愛。”他對自己喜歡的東西非常負責,雖然他總是猶豫不決,可是他對自己做的選擇會抱有認真的態度。簡而言之,他把自己的心掏了出來。我突然想到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裏寫的一段話:“愛你才是最重要的事,萊斯特小姐。有些人覺得愛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和一堆孩子,或許愛就是這樣,萊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麼想嗎?我覺得愛是想要觸碰卻又收回手。”可能渡邊就是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吧,他是一個不善言辭、孤獨而又浪漫的男生,他經常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但如果有人闖進了他包有一層硬殼的心,他就會盡力去愛,去袒露自己所有的真心。也許會有人拿着三觀之類的東西去評判渡邊的情感經歷,説他腳踩兩隻船,我想説,這是很有失偏頗的。渡邊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也有軟弱的地方,如果他不猶豫,那恰恰是不負責任的體現。他和直子之間的情感遠比我們想的要複雜的多,他當然也愛綠子,但是真誠的他也有弱點,他也要經歷很多東西。我們常人其實都是如此。

渡邊的精神是孤獨的,即便是碰到了直子和綠子之後也是如此。他在最好的朋友木月自殺後就走進了青春的迷霧森林,連同他一起的,還有敏感脆弱的直子,陪她長大,保護她的人走了,她迷茫失措,慌不擇路,常常在東京街頭漫無目的地走,像一隻被侵犯了的受傷的小鹿,眼睛裏總是充滿着悲傷。就算她去往阿美寮進行精神治療,我相信她還是孤獨的,她還是那個不堪一擊,弱不禁風的小女孩,依然會在玲子彈吉他唱披頭士的《挪威的森林》時哭泣。她夜晚時不時醒來感到害怕,會做出第二天自己想不起來的事。她還對渡邊説:“你喜歡的怎麼都是這樣的人呢?我們是不正常的啊。”(作了一些改動,方便引用)直子是個可憐的人,從小就直面姐姐的死亡,後來這個世上她最愛的青梅竹馬自殺,死亡從小到大一直緊緊攥着她的心臟,經常讓她在深夜喘不過氣來。渡邊努力想把她拖出深淵,一起面對生活中新的困難。可是她走不出來,在精神疾病的困擾下慢慢向井底墜去。在她看來,這是一種還債,是一種救贖,是成長所要付出的代價。直子漸漸消失在了過去的日子裏,渡邊沒能在直子身上完成自己青春的救贖,直子到死也沒有救到自己。

直子死後,渡邊踏着初秋的海岸不斷西行,進行了一個月的流浪旅行。他更深地理解了“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和直子把他的一部分拖進了死者的世界。渡邊覺得自己似乎成了博物館管理人,在連一個參觀者也沒有的空蕩蕩的博物館裏,為自己本身負責着那裏的管理。

我覺得還是書裏的那一句話説得對,社會這種東西,從根本上講就是不公平的。敢死隊,直子,玲子,木月,綠子,初美,渡邊,永澤等所有的人,都要承受着社會的不公平,有的人迷失了,有的人走出來,承受住了,正因為如此,世上才有形形色色的人。綠子就是敢於去承受社會不公正的人。如果説直子是一朵白玫瑰,綠子就是一朵紅玫瑰。綠子是降臨到世上的一隻活蹦亂跳的鹿,她留着短髮,戴着墨鏡,為渡邊的生活帶來了一束光。她也有難過的時候,比如感受不到生活中的愛,想好好愛一次,想痛痛快快,不受拘束地愛一次,她也會因為父親的去世悲傷,也會因為渡邊沒有注意到自己的髮型而不理他生氣很久。但是綠子是樂觀的女生。她會大膽地向渡邊吐露自己的愛意,大大咧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沒有被父親去世的陰霾一直籠罩着,她會要求渡邊帶她去看電影,陪她一起吃飯,度過悲傷的時期。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個情節就是渡邊和綠子在附近失火的時候於小林書店的陽台飲酒唱歌接吻,那真是非常奇妙的經歷,也帶給我奇妙的閲讀體驗。綠子是那麼陽光活潑,她不管什麼着火不着火的,抱着吉他就開始唱歌,真是可愛極了。讀到渡邊和綠子在大雨中緊緊抱在一起被澆成落湯雞的時候,我常常想到直子,她在黑暗裏摸索着前行,最後還是走向了死亡,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渡邊難過於直子葬禮的淒涼,玲子卻説,我們遲早都要那樣死的,你也好我也好。我想到羅曼羅蘭説的一句話,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我想,世上能夠做到這樣的人,絕對是少數。綠子算一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永澤也是這樣的人,只是比較特殊,不能算作很好的例子。

寫了這麼多,突然發現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表達什麼,只是想到哪就寫到哪,多是自己關於這本書的一些膚淺的感想。感謝你花時間讀。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

20歲如果是最美好的年華,那這本書會告訴我,20歲,我們還有太多的困惑,有太多的無奈。同時年輕的我們有這必然的叛逆和率真。這部由村上春樹所寫的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説是那樣的平緩舒雅,動人心絃,卻有這淡淡的悲傷。

海潮的清香,遙遠的汽笛,女孩肌體的感觸,洗髮香波的氣味,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這些組成了村上春樹的世界,這或許是個模糊的世界,如果用淚水撫平會發現這裏的清晰,這就是一種感動。

故事中的渡邊僅僅是一個平凡的大學生,説他平凡因為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善有惡,有着自己的追求,在名著中摸索着世界,在枯燥的大學生活中完善着自己,同時幫助着自己所愛的人,他也並非完美,一樣會以別人的缺點當作笑料,去諷刺別人,挖苦別人,在風月場所中發泄着自己的慾望,也許他是浪蕩,也許是文化的差異,他放縱着自己,當同時他有着對愛情熾熱的追求,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卻對這些漠不關心,他追求的是自己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真實的自我。如果對直子的愛是一種關愛,而對於綠子的就真的是一種感覺·,對愛的感覺,生活並沒有讓他做出什麼抉擇,但是自己卻不得不受到束縛。

在與直子相遇之前的那些文字我所能感受到的是一個少年的困惑,對生活,對未來,對愛情,因為不懂得所有者許多荒謬的人生哲理,而這與我們十分相似,迷茫,疑惑充斥着生活的各個角落。與直子的偶遇就像是命運的邂逅,重新勾起對高中時代的那些美好,快樂以及痛苦和災難。木月的死亡不停歇的籠罩着他們,也許渡邊的感覺是痛苦,而直子更多的是絕望,木月的死對直子之後的死也是一種反射,同事都是對渡邊人生的衝擊,衝擊着他的成長,成熟。

直子她本人甚至她的影子幾乎出現在了每張照片裏,且總是平衡了一些原本突兀的內容。於渡邊君,直子是他的最愛;木月是第一個讓渡邊君感覺生死的人,而正是直子維繫起了這兩個人之間的交情;玲子在這組"照片"中的介入更與直子密不可分;至於綠子--渡邊同樣傾心的女生,由於有了直子而真正地突出了自己的個性特徵;就連"敢死隊"--與渡邊住一寢室的有潔癖的男生,他那些生活軼事也因為搏得了直子的笑聲而顯得越發有趣。

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直子,多數人會選擇"精緻"。於一個真正的女孩子而言,這應該是個很不錯的形容詞。直子的外貌有如芭比的精緻,內心則精緻的如一個瓷娃娃,敏感而又脆弱。直子留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是她温暖的笑容,而到了最後,當上帝成全她的時候,才體會到,這笑容怕是直子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吧。直子有沒有真正愛過渡邊是整本書留下的一個懸念。直子對渡邊的感情應該是源於內心的一種依賴。而她在自殺前告訴室友自己對渡邊一往情深,實則是表現出了一種對現實生活的恐懼。直子幻想能生活在烏托邦式的地方,而這在物慾橫流的世界是無法企及的。所以,直子可能並不屬於這個世界,她的最終選擇興許是唯一能讓她解脱的方法罷。

較之精緻幽雅的直子來説,綠子是鮮活的,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很現代的。直子是屬於過去的,而綠子是屬於現在和將來的。綠子是一個突破傳統的女性,這同她的成長道路有關。在滿是千金小姐的貴族學校中學習的經歷打造了她叛逆的個性。事實上,綠子的個性不得不説是有些男性化的,而這多多少少也是吸引渡邊君的原因所在。

兩個女孩,兩個世界觀,兩種生活,兩種結局。

文章結尾,綠子問:你在哪裏?而渡邊卻無法回答,這是哪裏,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的生活到底在哪裏,那裏的是真實的那裏是虛假的,其實這些疑惑現在的我還無法找到答案,文章本身就給我們留下太多的疑問。也許這些的疑問就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尋覓,這些能解答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所需要的感受與自由。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那種日子,同時也是年輕一代人的真實的心裏寫照,尋找,摸索就這樣成為了生活中的關鍵。

永澤和初美在文中筆墨並不是很多,但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初美喚醒了渡邊身上的一部分,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一種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實現的憧憬;永澤或許是渡邊在潛意識中有些羨慕而在實際生活中不屑一顧的人物。

故事中有很多大膽的描寫,直子與渡邊的種種,而這些也偏偏寫出了直子的那種性格,寫在感受直子的心裏的悲傷和悽慘,在直子身上能幻想出她的那種美好,卻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屬於一種現實的幻想,所以他只能被安置在那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可在這個世界中是做不到真正的與世隔絕,所以在浪潮下我只能選擇無能為力,現在給不了美好一分棲息地,可不同的綠子完美的在這個世界裏享受着自己的快樂,她能在所謂的醜惡下找到屬於自己的歡樂,他充滿活力。樂觀向上,可是生活一樣在無情的蠶食着她,父親的死,一個人的生活,但並沒有改變着她,他像是一道陽光,給了渡邊温暖和對生活的美好。

村上春樹在文中有許多獨到的感受和見解,這些話也許隨着時間的推移會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是現在卻能直擊自己的靈魂,感受着那種震撼與魅力。

我漸漸能意會到,深刻並不等於接近事實。

這類的詞句很簡潔,但是很真實,也很深刻,如同説的那樣不等於接近事實,事實是什麼優勢什麼樣的',即使有過的深刻些難以體會到,我們總是徘徊在事實的周圍,不輕信許多真諦,而這樣就是年輕,就是輕狂,我們會自以為的當作事實來處理,因為我們敢,所以我們迷茫。

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當現實折過來嚴絲合縫地貼在我們長期的夢想上時,它蓋住了夢想,與它混為一體,如同兩個同樣的圖形重疊起來合而為一一樣。現實與夢想總是這樣與現實緊密不分,渡邊,綠子,直子,每個人都在這個漩渦裏糾纏,嘗試,無論是得到還是得不到的,都在不知道為何的在做,渡邊是清醒的,我覺得他也是迷惑的,在玲子那裏的他真實的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東西,渺小而且無助,可是渡邊還是在抗拒,因為年輕,因為他還活着。

我曾經看過一篇對書中音樂的理解,這樣寫道:小説中的人物可以説都是音樂風格的隱喻,永澤的放蕩如同瓦格納,初美的古典如同宗教音樂之神聖,直子的古典與壓抑如同勃拉姆斯,綠子的搖滾性格,襯托出渡邊的猶疑品質,而這個品質,恰好是東方人的中間傳統。比如小説中提到直子,除了喜歡渡邊推薦的比爾,埃文斯,更鐘情於勃拉姆斯的交響曲,鋼琴,與大提琴,似乎也預示了她本身壓抑的本性。勃拉姆斯一向被認為是以古典的壓抑著稱的。音樂的隱喻還可以映射到文化層面,直子與綠子兩個人物,在渡邊心中的地位,暗示了日本民族對待自己古典壓抑的傳統和漂放現代的西方搖滾的態度。小説結尾處,鈴子演奏的五十一首曲子和後來的自然主義行為之間,其實有着一種聯繫,後者是前面鋪墊的自然結果,歡樂送葬的隱喻,似乎是用更有生命力的西方音樂同日本的傳統告別。如同文中所寫到的那樣,音樂作為小説的題目,襯托,乃至於線索,他在文中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音樂貫穿着故事,也貫穿着角色,貫穿着他們的命運,為他們的不同的走勢做着不同的見解和思考,在最後也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懸念。

這就是一本書,一個故事,一些許的感動,一點點的憂傷,和無盡的思量。村上春樹,用他的筆尖營造了這些美好還有太多太多的感慨。他製造了一個幻想一個奇蹟,讓讀者們釋放着心中的壓抑。就是這樣締造了一個現實的奇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4

第一遍看《挪威的森林》,大三上學期,圖書館二樓文史閲覽室。

通篇,只讀到了孤獨和死亡的味道。讀罷悲痛欲絕,恰恰契合我當時徘徊孤苦,陷入哲學思考人生意義的境況中,不覺為此書透露出來的悲哀深深感慨。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通過生而同時培育了死,但這僅僅是我們必須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而直子的死使我明白,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脱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面前,又是那樣軟弱無力-----我形影相弔地傾聽這暗夜的濤聲和風鳴,日復一日地如此冥冥苦索,我蓬頭垢面,揹負旅行背囊,踏着初秋的海岸不斷西行,西行……”初讀這段話一如平地一聲雷在我心裏炸開,這段話的每一字每一句就像一股奔騰的熱血瞬間從頭頂直竄腳底,使得我身上的每個毛孔張開,心跳加速,我反反覆覆重讀幾遍,仍然被這段話所透露出來的悲哀深深震撼,它強烈的震撼我的身心,無論如何我都相信只有在認真思考過生死的人才能讀懂這段話所透露出來的悲哀,那是經歷了何等由死亡帶來的悲哀以及如何在由死亡中苦苦思索而得出的結果,那是經歷了怎樣孤獨思考後的結論。

記得選修強哥“哲學與人生”時,有節課上強哥專講死亡,強哥講起了這段話,我坐在下面,看着強哥講這段話,那是根本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表情,説罷這段話,強哥停止了三秒,站在講台上,教室裏好像忽然罩上了一層朦朧的光環,強哥説,“這段話多麼的深刻,村上春樹對人生有多麼深刻的見解啊……”然後深深的歎了口氣。

第二遍看《挪威的森林》,大三下學期,上海----長沙,長沙---成都的火車上。

通篇,讀出了性與愛的情感。

渡邊在直子死後,或者是和初美的交往中開始瞭解了愛和性其實是完全統一的,他愛直子,同時也愛綠子,其實直子所有的存在都只是渡邊身上靜止的一部分,他停留在渡邊身體深處,就像死亡,就像已經死去的木月,他們都只是渡邊長久以來靜止不變的地方,就像渡邊的生活狀態,平靜的,安穩的,死寂的,因為這是死亡帶來的陰影,也是直子的病所帶來的後遺症,他要維持這種靜止來懷念過去美好的歲月,但是在他漸漸成長的過程中,他和木月所不同的是,他沒有逃避自己的責任,而是迎難而上,在看望直子回來之後,開始為了和直子的未來負起責任,他變得堅強和勇敢,他開始承擔責任,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變化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綠子作為活生生的女孩,生氣勃勃的生活在他身邊,他也開始想要成長,於是愛的天平就慢慢的轉移到綠子身上,就是這樣一個愛情故事,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男人對於愛和性的態度。

直子和綠子都是渡邊身上不同的兩部分,一個靜止一個跳躍,一個死寂一個鮮活,用玲子的話來説就是,“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裏盪舟於美麗的湖面,我們會既覺得藍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嬌----兩者同一個道理。”

同時被渡邊的話深深迷倒 :

“最最喜歡你,綠子。”

“什麼程度?”

“像喜歡春天裏的熊一樣。”

“……”

“春天的原野裏,你一個人正走着,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説,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玩好麼?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着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説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這麼喜歡你”

“好上天了”

“喜歡我的髮型?”

“好得不得了”

“如何好法?”

“好得全世界森林的樹統統倒在地上。”

“喜歡我到什麼程度?”

“整個世界森林裏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黃油。”

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大四即將畢業離校,在廣漢公園的長椅上看完。 通篇,讀出了成長的艱辛。恰逢我開始脱離校園,初次步入社會。

渡邊説,“1969年這一年,總是令我想起進退兩難的泥沼-----每邁一步都幾乎把整隻鞋掉進那般滯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這片泥沼中氣喘吁吁地挪動腳步,前方一無所有,後面渺無來者,只有昏暗的泥沼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甚至時光都隨着我的步調而流淌得十分吃力,身邊的人早已經遙遙領先,唯獨我和我的時間在泥沼中艱難的往來爬行,在我眼裏,只有漫無邊際的泥沼,往前落下右腳,拔起左腳,再拔起右腳,我判斷不出我位於何處,也不具有自己是在朝正確方向前進的信心,我之所以一步步挪動步履,只是因為我必須挪動,而無論去哪裏。”

直子説,“或許,我們不能不把欠世界的賬還回去,償還成長的艱辛,我們在應該支付代價的時候沒有支付,那筆賬便轉到了今天,正因為這個,木月才落得那個下場,我才關在這裏,我們兩個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

渡邊説,“喂,木月,我和你不同,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你想必很痛苦,但我也不輕鬆,不騙你,這也是你留下直子死去造成的!但我絕不拋棄她,因為我喜歡她,我比她頑強,並將變得愈發頑強,變得成熟,變成大人-----此外我別無選擇。這以前我本想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永遠在十七,十八,但現在我不那樣想。我已不是十幾歲的少年,我已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喂,木月,我已不再是同你在一起時的我,我已經二十歲了!我必須為我的繼續生存付出相應的代價!”

玲子説,“縱令聽其自然,世事的長河也還是要流往其應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盡人力,該受傷的人也無由倖免,所謂人生便是如此,有時候你太急於將人生納入自己的軌道,假如你不想進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達地委身於生活的河流。” 雖説人生已經度過了二十幾年,可是所謂成長到底意味着什麼,仍然令人困惑。雖然常常覺得抬起了左腳又抬起了右腳,可是仍然覺得前路漫漫,絲毫沒有往正確道路上前進的信心。只不過常常看到這本書時,就像一位長者把我抱在懷裏輕輕的撫摸我的頭,告訴我,“乖孩子,沒關係,慢慢來,一切都會好的。” 大家都一樣,都在成長的路上永不言棄啊。

第四次看《挪威的森林》,正式開始工作,每天下班回來躺在牀上翻看幾頁。

通篇,看得我五味雜陳,無法言説。

我曾把此書獻給某個我認為很像渡邊的人,雖然由於我的幼稚,不成熟,任性最終導致難堪的結果,可是重讀此書仍然覺得這種莫名其妙的聯繫妙不可言,我想估計又是我想象力過於豐富,行為處事過於幼稚的結果,我時常仍然不明白有些話到底是我附加的想象還是真的有在表達相同的意思,一個人的存在到底是真的這樣存在還是我又在幻想的結果,我自己也是摸不着頭腦,因此重讀此書一個人和書裏的人時而契合又時而分離,常常令我看到某句話就出書想到那些曾經美好的年代。我也常在想翻開了這本書的那個人是懷有怎樣的心情來讀完這本書。

若問我此次讀出了什麼,我只能説,我讀到了自己思念過往的心情。只有此刻我才瞭解什麼叫“回憶這個過程已經很美好了。” 我珍視此書,一如珍視心中曾懷過的那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