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寫《活着》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9W

活着》小説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貧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活着》讀後感,歡迎閲讀。

關於寫《活着》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一

小小的一本書,卻有直擊人心的力量。用最簡單樸質的文字,鐫刻了生命的沉痛與恆久。觸碰着餘華筆尖留下的每一個字符,我開始用虔誠的眼去反觀自己的生命。

《活着》這部蜚聲國際的大作,沉澱在薄薄的紙張裏。但你分明能感受到它四兩撥千斤的鏗鏘。我是個熱愛文字的人,但其實我也很難説清楚什麼是我心中的文學。這已經是個太寬泛的話題,沒有人道破也沒有人可以去道破。我只能説有些文字它可以反映出一些人的心聲就夠了,這已經構建了一個創作與鑑賞的平台。

突然想借用安妮的一句話:誰比誰清醒所以誰比誰殘酷。

還記得魯迅那個經典的鐵屋子的比喻。醒着的人總比睡着的人痛苦,因為他要經歷一種真實狀態下的無能為力,看着死亡帶走太多的同胞甚至也步步進逼自己,可是連呼喊的聲音也都沙啞了。俯仰間只是一種千里凋敝的景象和如同死亡的在沉睡中的同胞們。人是有惻隱之心的,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該不該喚醒哪些還朦朧的人們。是讓他們在安靜中走進死亡還是讓他們眼睜睜看着死亡帶走自己卻無路可逃?

真亦假時假亦真,難道生亦死時死亦生嗎?我頓時感到語塞。因為沉痛背後隱藏着太多強大又難以啟齒的力量。當然那是個特殊的年代,在一個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日子裏,人能活一天算一天。今天是不同了,可究竟又有多少不同呢?人們的精神世界裏承載着還有多少足以支撐一個人的力量?這一點從當今的書店裏便能瞥見一般——書店裏的書是越來越多了,好的文學卻是越來越少了。

當然,在這個歷史巨輪向前奔騰時,頂禮膜拜的歌頌自不匱乏,但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憤怒咒罵也早已不絕於耳。其中以李熬為甚。比起當年的魯迅,可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那憤怒的叫罵聲裏有多少情感的真諦在其中?當年的吶喊,當年的憤怒是聲聲入耳飽含,其中的是深深的感情,對祖國的,對同胞的。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撕心裂肺中,魯迅先生一刻也沒有放棄那些還在時代中混混噩噩的人們。可是今天卻是一個以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來實現少數人利益的年代。人吃飽了喝足了變富了是不是也註定也要庸俗化一點呢?

好的文學是註定要引人深思的。或痛或悲或喜。但大多是淒涼的。因為悲劇總是更能給人深刻的啟迪。在今天這個喜劇迅速庸俗化,幽默被搞笑取代的時代。悲劇似乎註定要承載更多的東西。

多久沒有被感動過了?或者換句話説你有多久沒有流過眼淚了?當然感動不是簡單的眼淚就可以衡量的東西,真正的感動可以是無淚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欲哭無淚,更因為感動本身是豐富的。你可以笑着笑着就哭出聲來。郭敬明曾説過他想寫個故事讓我們讀着笑着卻哭了。他寫不出來,因為那些美麗浮華的文字背後獨獨少了深刻。

記得餘華在他《活着》一書中寫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就是對感動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難的拷打下刻畫出的輪廓是堅硬與無奈的,更是無聲的。因為習慣苦難,習慣到自己都不覺得它是苦難。

試過在看完一本書後那個夜晚徹夜未眠嗎?如果有,起碼錶示那本書讓你感動了。《活着》中的那位老人和老牛的對話此刻想起仍舊很心酸。我很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人送走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後還可以坦然的生坦然死?為什麼福貴沒有在苦難再一次壓來之前就先倒下?為什麼那個在黃昏中老牛與老人的背影可以讓我温暖那麼久?為什麼越是苦難的人越要在苦難中活着?為什麼?很多的疑惑盤旋在心頭,無法釋懷。難道苦難本身就是承受就是無奈?那生活的公平又如何體現?那麼多的奮鬥都抵不了一場意外?

人真的是脆弱得像一根蘆葦,即便他是根會思想的蘆葦那又如何呢?不僅僅也是平添許多無奈的喘息?《活着》我看了兩遍。每一遍都讓我淚如雨下。在深的夜裏看着這樣一本書,描述生活,描述苦難下生活的人,最後便成了描述一種最原始的生存狀態。如果活着本身就為了活着,是不是有些太過殘忍。可是又有誰規定過生活不能殘忍呢?如果它殘忍你就得在殘忍中活着。

活着的人本身就是偉大的,他戰勝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發生和沒有發生的意外。餘華在書的最後寫着:“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相互感激,同時也相互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圓滅圓生!圓本身為圓,它該在何處生又該在何處滅?如果説這個過程本身是一種輪迴,就簡單了很多。

一時之間,竟囫圇地碼下了這麼字,算是總結《活着》,也算是向餘華致敬。

《活着》讀後感二

我到"書香驛站"後,第一本選的書就是《活着》,很有感受。

全書只有十萬多字,粗粗瀏覽只需很短的時間。這一次,我是根據讀書會的要求:一本書看兩週。閲讀中,我的同桌叫出聲來:"彩荷,你怎麼流淚了。"我也不知道,我的淚腺為何不自主地分泌。兩週的閲讀中,不記得流過多少次。從校園超市買的五包紙巾就這樣不自覺中被消費掉了。閲讀的啟始,感覺是很難受,悲慘的命運怎麼可以對一個人如此的不公平。後來感動之餘更是感動,我也發現我流淚了。福貴的勤勞、善良、樂觀、任勞任怨、堅毅及坦然、淳樸的品質不得不讓人折服。

《活着》講述了主人公福貴不尋常的一生經歷。他的`人生可謂是觸目驚心。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就如大磁場影響着小磁場。福貴也不例外,他的生活同樣也變得動盪不安、波折不斷。做少爺時的優越感,敗家時的低聲下氣,意外地被抓去充軍,參與解放戰爭,體會了新中國成立帶來的喜悦。作者將許多事件都加壓在他的肩上。還有,他的頭上也不輕鬆:在大躍進時用鐵鍋煮鐵,人民公社運動中吃大鍋飯。革十年中,他置身其中,觀看現實的悲劇,在混亂陰暗的局勢中,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一個糾心的經歷沒有結束,新的困境又擺在他的面前。如果我在那樣的年代,我不知自已是否還能活着... ...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看着身邊的親人都一個個的先他而去。他心底的那種悲,那種痛,一定就如小蠕蟲在他血液中繁殖,混合着是是非非在全身流淌,而他是如此淡定,堅持着,堅強地活着!

他應該抱怨社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他可咒罵現實的殘酷。可是他沒有。他忍受着生活中所有的艱苦與磨難,無奈與淒涼。命運給予他無限黑暗,他卻回報以淡然,甚至在幾年後,當別人講述他悲慘的一生時,他娓娓而來,右眼中甚至還流露着諸多温情,似乎在説趣那些早已死去的人。人,應該好好活着,哪怕是一棵卑微的小草,沒有花朵那般引人注目,但我們依然可以有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依然會有供我們自由成長的陽光。其實,生活不難,是活着難;其實活着不難,是做自己難。

閲讀《活着》,讓我對我的校園生活的現狀,對我的日後從事的護理職業有了一個新的思考。我們所在的校區沒有新校區那般大氣,那麼富有現代化,但我們走在樹蔭下,聆聽操場男生踢球的追趕聲,我感到這難道不是一種享受嗎?是的,我高中的同學去上海讀名校了,難道我讀護理就差人一等嗎?職業無貴賤之分,關鍵是自己如何看對,如何去面對。我們的福貴在那樣的環境都能好好地活着,讀護理的我們就沒有理由去杞人憂天,去無病呻吟。當我們關閉自己心靈的陰暗之門,原來迎來的竟然處處是陽光。在此,我要説一聲:謝謝,謝謝餘華寫出這麼好的著作讓我收益。當然,也要感謝圖書館提供書香驛站,讓我們讀書,讓我們交流。

Tags:活着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