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精選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8W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用心記述的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全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下面是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精選,歡迎參考!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精選

楊絳曾説:“我走過一道道驛站,一路上都是離情。”

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全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 “我們倆老了”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以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得愛女,直至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愛。“拙手拙腳”的鐘書“做了壞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説:“不要緊,我會洗”;鍾書不小心把枱燈砸了,妻子説:“不要緊,我會修”;鍾書把門軸弄壞了,妻子説:“不要緊,我會修”。   錢媛女兒圓圓一向孝順父母,對父母百般體貼。“圓圓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時候,圓圓十分乖巧、聽話。“阿媛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她始終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驕傲。

錢鍾書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裏最需要照顧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對待妻子和女兒是温存體貼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學做菜,一起去“探險”——在散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他長期為妻子做早餐。他與妻子、女兒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是女兒最好的“哥們”。

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説:“‘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精選

最近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很有感觸,寫在這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

楊絳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作家,她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脩”,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説: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捨。她説:“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後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麼説,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如何摧殘着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裏,還能有人不為之動容嗎?

最後的附錄裏,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後附錄三裏,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鍾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於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之家的風範深深感動着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