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2021楊絳我們仨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1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1楊絳我們仨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2021楊絳我們仨讀後感(精選5篇)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1

楊絳在前段時間去世,可我對她知之甚少。偶然在書櫃中發現了這本泛黃的舊書,便饒興致地拿來一讀。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經八十多高齡了,女兒阿園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老師。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鍾書先生被邀去山上開會,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園都太擔心鍾書先生了,幸好一個電話是鍾書先生撥來的,告訴了阿園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園終於與鍾書先生相見。就這樣過了一段時日,阿園卻因病去世。

作者的夢不再輕靈,愈加沉重,在書的字裏行間,都滲透了一份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那本書,彷彿籠罩了雙層的悲哀。讀起來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衝眼眸,瞬間朦朧了視線……

不久,錢先生離開人世後,只留作者一人懷念“我們仨”。懷念那段“我們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國外打拼,相對讀書;和阿園一起坐火車,領略巴黎風光;和丈夫在圖書館一心攻讀書籍……在整齊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憶之時,內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顯得尤為開心。

只可惜家還在,但那沒有阿園和鍾書的家,還是家嗎?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經消散了。其實,還有一個家勉強算“家”——客棧,古驛道上夢一般的客棧,寄託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現在也早已化為夢了吧。

願您還變為一個輕靈的夢,在天堂自由飛翔,還繼續着“我們仨”的日子,楊絳女士。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2

《我們仨》這本書,是作者楊絳女士對自己和她的先生錢鍾書(著名的大文豪)、她的女兒阿園,一家三口的回憶錄。這本書講了楊絳他們家幾十年的家庭和生活故事。

全書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名為《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是記錄楊絳和錢鍾書先生晚年和老年生活的。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寫的是夢境,朦朦朧朧的,我看不太懂,只是感覺很恍惚,很淒涼…我想,是楊絳先生跟着自己的感覺寫的吧。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本書的重點部分,娓娓訴説的是一個年邁的老婦人,在孩子和老公相繼離世後,一個人孤獨孤苦,思念親人的悲傷感受。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時,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温暖的,像冬日的陽光,平靜而柔和。即使在不公平的歲月裏,楊絳先生的筆下,也只是對生活變化的一種適應。

書中沒有悲痛欲絕的句子,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是處處流露着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和悲傷。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單影隻,活在回憶裏……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楊絳、錢鍾書先生在艱難困苦中,互相扶持。特別是他們的愛女阿圓因病去世後,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頓、悲傷了。

對於《我們仨》,有一點我感覺不太好,就是感覺楊絳女士總是和生活保持一點距離,沉溺在他們仨的世界中。好像除了他們仨以外,這個世界,再沒有能讓她牽掛和温暖的人。但是我感覺,社會其實一直給楊絳先生很高的評價和讚譽,肯定也有相應的關懷。楊絳先生應該從中感到温暖,和生趣,而不應該長期只是從往事中尋找親情和慰藉。但,這也許就是知識分子所特有的矜持、拘謹,和狹隘吧,我尊重她。

書中最後説:“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是啊,歸途究竟在哪裏?我不知道。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只是過客。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3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你媽媽,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着,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你媽媽,正因為有你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後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麼實現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你媽媽也説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於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現什麼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經驗的最好載體,雖然現在網絡很發達,甚至有“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瞭解其他人的無數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驗,然後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後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侷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後現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着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後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侷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上完成的,當然我和你媽媽會做好榜樣!

最好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你媽媽的經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後還是要超過自己!

願你媽媽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4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寥寥數行,讀後淒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牀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後事之後,九十二歲的楊絳於2008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敍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博覽羣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

“阿媛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敍,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5

《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説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掛,讀到感人之處,不無熱淚盈眶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全篇充滿人性美的光輝。

首先,從楊絳的人生觀來看,勤奮與樂觀是他們生活的基調,楊絳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個人的努力,她説:“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環境,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我們的樂趣”年輕時在英國,她和錢鍾書勤奮讀書,比賽誰讀的書多,圖書館是他們經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識,格物致知,追求知識成了生活習慣,勇於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包括在生活細節上,比如:探路、學習、做飯、散步遊玩等都充滿樂趣,楊絳在書中説:“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鍾書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橫生的“撿石子”遊戲,一家三口經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麼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楊絳的價值觀,也反映到作品中,字裏行間,無不看出他們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實為古今少有,讓人肅然起敬。楊絳十分鐘愛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半句説的是淡然的心境,後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寫照。楊絳在書中寫道:“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百年之後,鍾書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説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多幾個知己,不求有名聲。

錢鍾書個性鮮明,他不見蔣,不參加國宴,不當文學顧問,不當社會科學院的副院長,這些都是世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環與榮耀,先生卻唯恐避之而不及,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爾不羣之狀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時,他們又是愛國的知識分子,從不後悔,錢媛出生在英國,天然擁有英國國籍,他們都放棄了,並説:“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他們始終不忘自己的鄉土情懷和堅守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操。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鍾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裏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着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