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張九齡

《舊唐書張九齡傳》

欄目: 張九齡 / 發佈於: / 人氣:5.36K

引導語:張九齡,字子壽,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他是玄宗時期最知名的賢相,《張九齡傳》中對於這位明相兼詩人作了詳細的介紹,下面我們來讀一下《張九齡傳》。

《舊唐書張九齡傳》

  《舊唐書 張九齡傳》原文

張九齡,字子壽,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他年幼時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十三歲時用書信幹求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非常讚賞他,説: “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後來張九齡)考中進士,被授予校書郎官職。開元十年,多次升遷擔任司勛員外耶。當時,張説擔任中書令,他與張九齡同姓,(按年齡)排序結為宗族兄弟,張説特別親近、看重他。張九齡很高興(張説)瞭解自己,所以也(願意)依傍跟從他。

開元十三年,皇帝東巡,舉行祭祀天地的大禮。張説親自決定侍從皇帝登山的官員,他多推薦兩省錄事、主書和自己親近的官員代理官職登山,於是(對他們)特別加以晉級,破格授予(他們)五品官職。當初,張説命令張九齡草擬詔書時,張九齡對張説説: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應該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勞的舊臣排在後面。如果顛倒了順序,指責和批評就會產生。現在登山封禪,廣施恩澤,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澤,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吏未流卻先被加官晉爵,(我)只是擔心制度出台之後,天下各地的人會感到失望。現在制訂草表的時候,事情還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細研究謀劃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張説説: “事情已經定下來, 荒唐無據的議論,哪裏值得擔心呢!”最終沒有聽從。等到制度出台時,朝廷內外的人對張説有很多指責。當時,御史中丞宇文融剛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陳奏,張説多建議皇帝不要聽從他,宇文融也因此對張説不滿,張九齡勸張説對宇文融要有所防備,張説又不聽從他的話。沒過多久,張説果真被宇文融彈劾,罷掉了知政事的官職,張九齡也改為太常少卿,不久調出京師擔任冀州代理刺史。

當初,張説掌管集賢院事,經常推薦張九齡能夠擔任學士,來滿足(皇帝)顧視諮詢。張説去世後,皇帝想起他的話,召請張九齡讓他擔任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兩次升任他為中書侍郎。張九齡常常有祕密的陳奏,經常被皇帝採用。第二年,升任中書令,兼任編纂國史。當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璉因為副將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捉拿護送他到京城,請求按照朝廷典章執行(死刑)。張九齡奏明皇上説:“張守璉的軍令一定要執行,安祿山不應該免除死罪。”皇上特別赦免了他。張九齡上奏説: ‘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根據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後患。”皇上説: “你不要因為王夷甫瞭解石勒這個舊例,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於是放安祿山回到藩地。

開元二十三年,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他為始興縣伯。李林甫自己不學無術,因為張九齡的品行被皇帝賞識,心理非常妒忌他。於是推薦牛仙客擔任知政事(或者譯為“掌管政事”),張九齡多次説不行,皇上不高興。開元二十四年,升任尚書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後來宰相每次推薦公卿時,皇上一定會問: “節操、品質、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舊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乘馬,張九齡體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於是設立了笏囊。笏囊的設立,從張丸齡開始。

當初,張九齡擔任宰相,舉薦長安尉周子諒擔任監察御史。到了這個時候,周子諒因為胡亂講吉凶,皇上親自加以質問,命令在朝堂上判決殺掉他。張九齡因犯了舉薦不稱職的罪,降職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不久,他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因為遇到疾病而去世,終年六十八歲,皇上贈封他為荊州大都督,諡號叫文獻

 【知識延伸】

張九齡是一個怎樣的人?

唐朝出名相,這是眾所周知的,這和唐朝國力強盛,政治開明有關。如唐太宗時期的房玄齡、杜如晦。唐玄宗時期的姚崇、宋璟等等。而玄宗時期最知名的賢相就是詩人張九齡了。

張九齡是漢留侯張良的後代,相貌英俊偉岸,透着一股逼人的英氣,且才華橫溢,擅長詩文,最著名的詩句就是大家熟悉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玄宗欣賞張九齡的文章,誇他是文場中的元帥,自己會終生敬他為師。據記載,唐玄宗每日朝政,聽取百官納諫。看見張九齡風威秀整,異於眾僚,不僅感慨地説:我每當見到張九齡,就感到神清氣爽,精神大振。由於人格端正,又富有才華,張九齡受到了很多人的愛戴。

司馬光説:“上(玄宗)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説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的確是中肯的評價。張九齡為人正直,敢説實話,甚至不怕忤逆玄宗,在古代的士人中,也堪稱楷模。

唐玄宗招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想聽取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説:“既然是宰相,就要有能力,如果用人不當,那麼國家就要遭殃。如果招李林甫為相,我覺得日後恐怕會禍害國家。”玄宗聽了老大不高興,由此也可以看出張九齡直言犯上的膽魄,絕非唯唯諾諾的庸官。有一天,玄宗在宮苑中宴請近臣,對張九齡、李林甫説:你們看,這宮裏池中養的魚,游來游去的,多麼鮮活可愛。李林甫趕緊獻媚地回答説:這是有賴陛下的恩德所致啊!而在一旁的張九齡則冷冷地説道:池中的魚猶如陛下用人,它們但能裝景緻,以博取一樂罷了。張九齡話裏有話,玄宗當然不高興,而坐在一旁的大臣們,都讚歎張九齡的正直。

楊國忠為拉攏朝中官員,每到夏天,用冰鏤刻成鳳凰的形狀,送給王公大臣用來避暑,只有張九齡拒絕楊國忠的禮物。張九齡如此不依附權貴,這在爾虞我詐、彈冠相慶的官場中,是需要有膽魄的。除此之外,張九齡識人鑑人的功夫也堪稱一絕。

楊國忠由於楊貴妃的關係,成了權臣。朝中的很多文武大臣都主動和楊國忠套近乎,而張九齡早已看出其中的利害關係。他和人説:今天朝中的大臣,都在趨炎附勢,其實是在火盆中乞食,一旦火盆冷卻,暖氣又在什麼地方呢?人不但會凍死,還會棄屍於荒野溝壑中,他們現在這樣討好楊國忠,其實離禍不遠了。果然,等到安祿山叛亂,那些曾經趨炎附勢於楊國忠的人,都受到了牽連。

如果説,張九齡看破楊國忠的結局,多少還是長期浸淫官場,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的話。那麼,張九齡看透安祿山會謀反,可以説是獨具慧眼了。

開元二十一年,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命安祿山上朝奏事,張九齡看到後,對侍中裴光庭説:以後在幽州(東北)作亂的,必定是這個胡人。張九齡既有所想,必有所念,機會終於來了。到了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為平盧將軍,因討伐契丹失利,張守珪奏請斬首,張九齡當即准奏。但唐玄宗吝惜安祿山驍勇善戰,只同意免官,不同意斬首。張九齡又復奏,玄宗還是不準,説:“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這句話的典故出自西晉時期,王夷甫(王衍)當時在洛陽看見石勒,對左右説,我看他相貌不凡,恐怕將來為天下之患。玄宗非但不同意斬了安祿山,語氣中還暗含着埋怨張九齡獨斷臆測。

豈料這是放虎歸山,等到安祿山謀反後,唐玄宗奔逃至成都,想起當年張九齡的勸告,追恨不已,但為時已晚。張九齡識人堪稱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