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閲讀教學論文:閲讀教學中教師“導”的策略研究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51W

一、課題的緣起

閲讀教學論文:閲讀教學中教師“導”的策略研究

學生是閲讀的“主體”,他們的學習總要由自己去實踐,別人不能代替,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閲讀教學是由師生雙方共同合作進行的雙邊活動,學生對文本意義的建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的,二者同屬閲讀主體,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學生的主體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我們往往把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看成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彷彿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然要削弱教師的引導作用,強調了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就必然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明顯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

而教師引導作用的有效性正在於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薩特曾説過:“閲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新課標對教師的主導作用有以下具體闡述: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教師應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這裏,教師的“導”是引導、指導、誘導、輔導,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最終“導”致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説,教師“導”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

二、閲讀教學“導”的策略

(一)做好預讀時的“導學”

1.指導學生明確預習的目的

開始時給學生布置預習的範圍,幫助學生找到重點、難點,以後逐步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心理學研究證明:帶着問題讀一遍比不帶問題讀五遍效果要好。讓學生帶着問題讀就得邊讀邊思考,從書上找答案,這種學習主動積極,效果當然好了。要使預習真正起到“鋪墊”作用,預習指導就應因人因文而異。因文而異,因人而異,一是指預習題不必強求一律,要顧及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二是在課堂反饋過程中,教師要隨機引導,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

2.掌握預習的基本步驟

(1)默讀課題,猜測內容

大家都知道,許多電影、電視劇只要看到標題,就能猜知和想象到故事的主要情節,那麼學生預習的第一步就是通過默讀課文的標題來揣摩一下本文的內容,然後再讀課文,來印證自己的判斷與課文內容是否一致,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默讀課文,明確要求

拿到一篇新課文,由於會有一些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初讀課文時,可以採用默讀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讀的要求有兩個:一是瞭解課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介紹了一個什麼人,描摹了一些什麼景,告訴我們哪些知識,抒發了怎樣的感情等等,目的在於對全文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二是準確地找出全部生字,畫出不理解或不太理解的語句。在教材中,每篇課文前的方框內都有預習提示,學生要認真閲讀課前的提示及課文下的第一個註釋,以此來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這一步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3)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學生在前兩步粗知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這時,讀書可用普通話大聲地朗讀,同時畫出課文中不會讀的字或不理解的詞,然後利用工具書查出這些字音,自己動手解決這些問題,以便第二天到課堂上與同學討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掌握漢字和使用工具書的能力,也有利於掃除語言文字上的障礙,順利地讀懂課文。

(4)精讀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在前面閲讀課文的基礎上再精讀課文,主要是讓學生在預習後能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掌握文章的章法之妙。如《故鄉》讓學生理清“回故鄉一在故鄉一別故鄉”這樣的寫作思路。

(5)再讀課文,質疑問難。

“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要鼓勵學生再次回到課文中,通過默瀆思考,解決自己在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獨特的見解,也就是弄明白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之處。這一步預習完成得好,(教學論文 )可為課堂上“問題的探討”這一雙邊活動奠定基礎,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節約了時間,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更好。

(二)做好學讀時的“導學”

1.新課學讀前的“導情”

(1)情景導讀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在《語文教學談藝錄》一書中有這樣一段精闢的見解:“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在教學過程中,導語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否得以激發。導語方法種種,情景渲染無疑是課前導語激趣方法之一,從於漪老師的導語中可窺一斑。

例:朱自清《春》一文的導語——

“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彷彿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用彩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

這例導語繪聲繪

色,情景交融,創設了一種聯想情境,學生聽後會覺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機。老師對春天的熱愛、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學生迫切學習《春》的慾望被激發,朱自清如何妙筆生花的描繪、盛讚春之美景,正是學生急於想知道的。

(2)問題導讀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假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辨,造成觀點衝突,既激活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又活躍課堂氣氛。例如:上課伊始,老師提出兩個問題:①在你前進的道路上,一塊垮塌下來的大石頭擋住去路,你是想辦法搬掉大石頭,還是繞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擋住了你的視線和出路,你是選擇挖掉屋前的大山,還是選擇搬家?大家討論這兩個問題,發表針鋒相對的看法.老師借勢導入: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不管怎樣的導,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激情。語文是形象性、情感性很強的母語學科,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都要與學生做情感交流,營造和諧、平等、寬鬆、熱烈、愉快、生動的學習氛圍,教師也要善於以自己的情感投入去以聲傳情、以情激情,讓學生處於一種積極、活躍的情緒狀態,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並全情投入進去,深入到語言文字的意境中,與文本、與作者產生心靈的溝通與共鳴,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和語言的規律,並逐步獲得對語言的理解感受力、表現力和表達運用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養,激發其內在的潛能,體驗創造性學習的快樂。

2.教讀中的“導學”

(l)教師示範性的導

教師在閲讀教學中要做好示範引領作用。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以及課文內容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示範性地品讀,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春》分析第4節春花圖,教師可以先示範性地引導學生品讀: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描寫順序?寫出一派怎樣的景象?春花特點?花下是怎樣的情景呢?哪一個詞用得特別好?寫蝴蝶蜜蜂的作用?為什麼野花會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2)教師設疑式的導

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有問題才能去主動探究。“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有疑問,才要去學習,去思維。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迪學生積極思維,教師就要積極引導,引導學生存疑、生疑,學會質疑。①精心設問。教師在問題呈現上需要確立教學的核心目標,指向集中地開展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生的認知衝突,開啟學生的心智,喚醒學生的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所設計的問題就不能是簡單的'“是不是”和“對不對”,也不能是艱深晦澀的學術性問題,必須有適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探究深度和思維負荷。②適時追問。追問,作為一種提問技巧,在課堂上廣為運用。它是在前次提問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是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在一問之後的再次補充和深化,要窮追不捨,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甚至出新出彩為止。追問作為“關注過程”的一種具體的手段,有着其他提問技巧不可企及的優越性。追問不但能使學生保持注意的穩定性,激發其積極思考,而且能使學生由緊張到輕鬆,又由輕鬆到緊張的一張一弛的學習。特別是當教師聽了學生的回答,發現其認識還是膚淺、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錯誤的時候,就應緊追不捨再次發問,促使並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裏,或由淺入深,或由此及彼,或舉一反三,直到理解變得更加準確、全面、細緻、深刻為止。

(3)教師補充式的導

在學生閲讀遇到障礙或者需要對人物、事件、主題的分析做進一步的鋪墊時,需要教師對文本中的一些材料進行解釋或者補充説明,以便很好地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閲讀。比如在教學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這篇文章時,筆者連續用了三個不成形材料。第一處“親射虎,看孫郎”典故的解釋:孫權曾騎馬射虎,馬被虎抓傷,他用長槍投刺,虎被嚇退。這個典故的作用是什麼呢?用來形容英雄的威猛。這裏是作者自喻,表現蘇軾的英雄氣概和少年氣狂。第二處“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蘇軾希望被朝廷重用,像漢代的魏尚一樣可以上戰場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可是,事實上,在杭州作出政績的情況下,朝廷不僅對他沒有委以重任,反而將有功的他從江南富庶之地遷到了貧瘠的密州。這情境,蘇軾想起了漢代一位和他有相似遭遇的古人。第三處蘇軾創作這首詞的背景:公元1074年9月,蘇軾打點行裝北上,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從杭州到密州,蘇軾從旖旎的江南到了廣袤的北方,這一年,北方邊界戰事頻繁,可是他遠在密州。蘇軾天性中的有一種情感在密州得到盡情釋放,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江城子·密州出獵》。

(4)教師生成式的導

教師的教學在按照既定的預設路線的情況下,要十分注意課堂教學中的即時生成。教師要因勢利導地將這些動態生成的教學變成課堂的有效教學契機或者教學資源加以利用。

(三)做好讀後時的“導學”

閲讀教學中教師的“導”要貫穿在閲讀的全過程,閲讀課後也不能忽略,教師在閲讀課後的“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導練有效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練,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於複習鞏固階段。可以説,學生在前兩個階段的學習中獲取的知識,大部分需通過練來鞏固提高,否則,時間長久了,一些知識就會遺忘。練包括課堂複習、作業練習和一些自覺的實際操作聯繫等。它同樣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高效練習,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的輔導就很關鍵了。

導練,即輔導學生練習。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雙基訓練並對所輔導的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檢查,發現問題,為進一步深化訓練提供依據,掌握信息。學生在確實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後,教師再通過課堂作業,強化所學內容的綜合訓練,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自練,即學生自覺練習。這一環節可分兩個階段,即課內自練(較少)和課外自練。一般在自練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發現一些自己藉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仍然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那就需要教師直接解疑了。

解疑,即解答解釋學生在

練的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教師解疑的方法應因人因疑而定,一般有直接解疑法、舉例引導解疑法、揭示解疑法、啟發解疑法、提問解疑法等。

2.導思有方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閲讀教學,不僅要善於進行自我的教學反思,而且還要善於指導學生進行閲讀學習的自我反思。指導學生的閲讀學習,主要包括學生自我在閲讀中的收穫與問題以及還待改進的方面。我們可以從閲讀的基本方法、語言的品味、主題的發掘、人物的分析、寫作的方法、回答問題的表述,還有閲讀思維的角度、深度以及對別人的評價等方面進行指導,讓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

三、教師“導”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教師要編寫好學案併發揮學案的導學作用

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維持持久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率,增強探索問題的能力。一是導學要把握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學生討論熱烈,對問題似懂非懂,想説卻又説不清楚,正是渴望啟發的最強烈之時,教師要善於捕捉這種時機,給予適當的誘導和點撥,將起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點撥不需要太多語言,一定要抓住時機,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教師的閲讀導學要講究藝術

閲讀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變教為導更要講究藝術。任何拙劣的導學,不僅不能引導啟發學生的思路,反而會使學生的思維僵化,甚至退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地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能力、動機、興趣、態度,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放下教師的架子,完全進入和學生交流的過程,始終與學生要表達的思想合拍,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教師既要跟上學生的思路,又要引導學生的思路。對任何疑難問題不能直接給學生講授,要創設不同梯度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真正領悟、掌握。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強加給學生,使其硬性接受。

(三)教師的導學方式要靈活多樣

“居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長時間單一的引導方式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導學方式應靈活多樣。導學與教學案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教學案是教師進行有效導學的先決條件,但教師絕不能僅僅侷限於已設計好的教學案,因為再好的教學案也不能把課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考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