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學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12W

一、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觀

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學論文

既然社會生態學是協同發展論的科學基礎,那麼,為了創立和實施協同發展戰略,首先就應當建立起有關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態觀念,亦即社會生態觀的優先確立。

(一)人類社會的生態觀念

人類羣體(社會)與其生態環境組成的生態關係或生態系統,構成了社會生態關係或社會生態系統,它是既有生態的自然屬性,也有生態的社會屬性,還有生態的經濟屬性這樣三重性質的客觀現實存在。生態的自然性或自然生態,是生態關係(系統)的自然存在狀態,如與人類羣體相依共存的植物生態系統、動物生態系統、微生物生態系統等等。生態的社會性或社會生態,它是生態關係(系統)的社會存在狀態,如人類社會創建起來的實業生態系統、運載生態系統、文化生態系統、民居生態系統、軍兵生態系統、管控生態系統等等。生態的經濟性或經濟生態,它是生態關係(系統)的經濟存在狀態(是社會生態的又一重要形態),如生態經濟領域的生態生產力系統、生態生產關係系統、生態資源配置系統、生態經濟基礎系統、生態經濟效率系統、生態經濟價值系統、生態經濟流通系統等等。人類社會的生態系統,無論是全人類參與的全球生態(地球生物圈或生態圈層次),還是部分人羣參與的區域生態(城市生態、鄉村生態、城鄉複合生態層次),都被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院士通稱為“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或者被歸納到“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問題”之中了。

(二)社會生態協同發展論

社會生態的協同發展,自然是構成“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的三大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和自然生態子系統的協調同步發展即協同發展了。顯然,這裏的社會生態協同發展,就是社會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其中包括社會生態的系統協同發展、社會生態的時間協同發展和社會生態的空間協同發展等諸方面的協調同步與統一運作。

二、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平衡論

社會生態研究闡明,社會生態系統只有達到並維持其平衡狀態即進入社會生態平衡時,該系統才能有效地實現協同發展。否則,協同發展就無異於紙上談兵了。

(一)社會生態系統自組織平衡態

在一定的時期內,一個社會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大體保持均衡,從而維持着該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這個社會生態系統便達到了生態平衡的狀態,亦即進入了社會生態平衡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旦由於物資、能源和信息的供給,所生產出來的各類產品,根本滿足不了全社會的需求時,該社會生態系統就進入到了供小於求這類社會生態的失衡狀態;反之,當物能信息的供給所生產出來的各類產品,遠遠超出了全社會的需求時,該社會生態系統便進入到了供過於求的另一類社會生態的失衡狀態。德國功勛科學家赫爾曼哈肯(Hermann.Hak—en)將一切“在沒有外界干預下獲得新結構的系統”,統稱為“自組織着的系統”。那麼,何以並無外力作用,系統卻能自我組織起來呢?這顯然是因為“系統的各部分之間互相協作”,即各子系統之間“通力協作的結果”。社會生態系統就是這種“自組織着的系統”,它的各組成要素即社會子系統、生態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等,無需外力的作用,而是靠自身的“互相協作”或“協同工作”,就能夠不斷地自行產生即“自組織”起具有新的結構和功能的“社會生態經濟複合系統”。不言而喻,這種人類社會生態平衡的系統狀態,就是社會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平衡態。

(二)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平衡論

1、系統協同發展與社會生態平衡。為了達致社會生態平衡狀態,社會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生態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等,在一定的時期內,它們的物資、能源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就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系統均衡狀態,亦即社會生態平衡態。只有當社會生態系統的各個子系統,統統都達到了生態平衡狀態而不是生態失衡狀態時,各個子系統之間才能夠實現協調同步地均衡發展即協同發展。否則,任一生態失衡的子系統是斷然不可能也無法與生態平衡的其他子系統一道協同發展的,從而也就沒有社會生態系統整體的協同發展了。

2、時間協同發展與社會生態平衡。為了達致社會生態平衡狀態,社會生態系統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在一定的時期內,其物資、能源和信息輸入與輸出,也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系統狀態,亦即社會生態平衡態。當社會生態系統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達到了生態平衡態而不是生態失衡態時,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以至整個社會生態系統,方才能夠實現協調同步地均衡發展即協同發展。否則,生態失衡的某歷史發展階段,是斷然不可能也無法與生態平衡的其他歷史發展階段一起協同發展的,從而也就沒有社會生態系統整體的協同發展了。

3、空間協同發展與社會生態平衡。為了達致社會生態平衡狀態,社會生態系統的各種空間拓展狀態,在一定時期內,其物資、能源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也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系統狀態,亦即社會生態平衡態。當社會生態系統的各種空間拓展狀態,都達到了生態平衡態而不是生態失衡態時,各空間拓展狀態以至整個社會生態系統,方才能夠實現協調同步地均衡發展即協同發展。否則,生態失衡的某空間拓展狀態是斷然不可能也無法與生態平衡的其他空間拓展狀態一起協同發展的,從而自然也就沒有社會生態系統整體的協同發展了。

三、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哲學

社會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問題,不僅和人類社會的生態觀念及自組織平衡態直接聯繫在一起,而且也與社會生態的哲學思想息息相關:社會生態協同發展論經過昇華,將會不斷地豐富與深化社會生態哲學,而社會生態哲學對於社會生態協同發展論則將發揮指導作用。

(一)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認識論

生態系人即身處生態系統中的人,它們和社會生態系統,分別成為社會生態研究的認識主體(研究者)和認識客體(研究對象),並且構成了社會生態認識論的一對基本範疇。正是這對認識論範疇在認識過程中的協同運作或協同發展,才使得人類的社會生態認識,能夠沿着社會生態實踐→社會生態認識→再社會生態實踐→再社會生態認識的正確路線和方向不斷地深入和發展下去。不言而喻,社會生態認識論正是生態系人對於社會生態系統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必然結果,亦即生態系人與社會生態系統這對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不斷協同運作即協同發展的必然結果。顯然,社會生態協同發展論在向唯物主義認識論昇華的同時,也得到了社會生態認識論的指導。

(二)協同發展論與社會生態辯證法

社會生態系統客觀存在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併成為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客觀基礎。社會生態系統還存在着各子系統之間協同運作的自組織矛盾運動,它成為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動力源泉。

1、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客觀基礎。社會生態系統客觀存在着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人與社會的對立統一這樣兩種基本的辯證關係:前者是人天關係,後者是社會關係。然而,無論是人天關係還是社會關係,它們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只有達到並維持其和諧共存的相關性或相關度時,才是良性循環的最佳相關性或度,由此方能實現社會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正因為如此,社會生態系統對立統一的辯證相關性或度,便是其協同發展的客觀基礎。否則,社會生態系統就根本不可能協同發展。

2、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動力源泉。由於社會生態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互相協作,進而產生出新結構和新功能的系統,不就是哈肯所發現的“那些在沒有外界干預下獲得新結構的系統,即組織着的系統”嗎?社會生態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相互協作即自我組織,也就是該系統“本質自身中的矛盾”。正是這種內在“協作”即“自組織”的矛盾運動,成為了社會生態系統“一切運動和生命力根源”,自然也就成為該社會生態系統協同發展這一“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亦即動力源泉了。

(三)協同發展論與生態生產力論

社會生態哲學的生態生產力論深化與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生產力論,主張生產力系統必須納入新的“自然生態力”或“生態生產力”,才能確保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完整和功能齊全,亦即“生產力=生態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如果不能把“生態生產力”納入到生產力系統中的話,那麼我們就還停留在“半邊生產力”的傳統認識和實踐的水平上,或者説我們依然還是深陷在舊生產力的理論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為了切實全面實施社會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在致力於該系統的系統協同發展、時間協同發展和空間協同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致力於生態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同等重視和協同發展,以便“把社會力量和自然力量有機協調地結合成為完整的生產力”,由此方能完成“自然力與社會力的統一和有機協調的結合”,從而也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生態系統協同發展這一社會系統工程宏偉藍圖的最優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