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生態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15W

論文題目:淺析生態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生態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論文

摘要: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 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必須面對的的問題。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以來, 隨着生產力的急速發展, 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 其性質和特點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理性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樹立現代生態自然觀的思想, 充分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是人類協調人與自然關係, 保護好人類生存底線——自然環境, 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共同任務的必然之路。

關鍵詞:人與自然; 矛盾關係; 生態自然觀; 可持續發展;

從古至今, 哲學研究的永恆課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以來, 隨着社會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急速發展,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 引起了人類對生存危機的擔憂, 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日益被關注, 亦要求人類重新審視兩者間的關係。為了保護好人類生存底線———自然環境,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共同任務, 人類必須理性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 以現代生態自然觀為指導, 堅持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發展生態產業, 走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一、生態自然觀的來源

馬克思、恩格斯傾其一生精力去關注和思考人類的前途和命運, 很早就注意到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問題, 他們汲取古典哲學自然生態觀的成果, 在他們的着作中也藴涵着豐富的生態自然思想, 這是現代生態自然觀的直接理論來源。現代生態自然觀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在新時期的發展, 是人類對當代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進行反思的必然結果。現代生態科學的發展和進步是生態自然觀確立的科學基礎。

二、生態自然觀的基本思想及其特徵

生態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系統自然觀在生態領域的具體體現, 是系統自然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創新和發展。在人類社會出現了嚴重生態危機後, 人類的自覺反思與覺醒, 是現代科學發展的結果, 也是人類解決生態問題的必然。生態自然觀是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表現形式之一, 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現代生態自然觀強調人類改造自然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和主導地位。現代生態自然觀認為人類是以能動的主體形態存在, 而不是以自然形態存在。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力量和有組織的活動, 控制自然;人類發展科學技術為, 按照自身的需要而改造自然, 展現在人類面前的自然界主要人工自然的形態存在。所以人的社會屬性在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中處於主導地位。

另外,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 現代生態自然觀強調和諧。現代生態自然觀強調人類需要在遵循自然界的固有規律的前提下進行能動性的改造自然的活動, 否則, 自然界會報復與懲罰人類。在生態系統中, 只有人類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生態系統的物質與能量交換, 但人類調節和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性受到自然規律的約束, 也就是説人類必須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 並按規律辦事。

三、人與自然的關係演變

自人類出現以來, 自然界在與人類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約中, 逐漸發展到高級階段。從此人類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 又要從自身的需要出發改造自然, 形成了人與自然的矛盾關係。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 可以發現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既對立又統一, 大致經歷了對抗、征服、和諧發展三個階段。

對抗階段。這時, 人類剛剛誕生, 使用着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 生產力水平不高, 調節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原始的統一。一方面, 人類依靠簡單的工具或者直接從自然界獲取一切所需;另一方面, 對人類來説自然界神祕莫測, 主宰人類命運的“神力”無處不在。自然界是人類依存的對象, 同時又讓人類感到恐懼、迷信和崇拜, 原始的宗教和迷信由此產生。

征服階段。在與自然鬥爭的過程中, 人類的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 特別是隨着近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飛速發展, 人類征服、改造甚至駕馭自然的步伐加快加大, 人類的慾望進一步膨脹, 人類不再滿足於“利用和改造自然”, 而要“統治和主宰自然”。在人類踐踏大自然的過程中, 人與自然的平衡關係被打破, 自然在人類的“統治和主宰”下逐漸“退化”, 而人類在征服中, 逐漸發現,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環境遭到了災難性的破壞。

和諧發展階段。在“征服階段”中, 人類不得不面對濫用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日益威脅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危機, 這進一步引發人類開始理性的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 逐漸認識到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才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之道。人類破壞了自己生存的自然環境, 人類自身也將被毀滅。

當前, 人與自然的矛盾性質和特點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人類在為自己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的同時, 也親自體味到了自身生存環境所面臨的危機。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 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 生態環境的污染, 無節制的人口膨脹, 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遭到破壞, 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失穩, 導致了諸如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逐漸消失、土地沙漠化、資源匱乏等一系列全球的生態環境危機問題。考察人與自然關係的演化進程, 不難看出, 自然是人類索取物質資料並得以生存的.對象, 同時也是人類精神生活和精神財富產生及進步的源泉。人類改善自身的生活條件, 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必須改造自然以提升環境的舒適程度;與此同時, 對自然的改造也必須適度, 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 這是人與自然關係演化至今給人類提出的時代要求。因此, 人類必須理性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 樹立現代生態自然觀, 堅持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維持生態平衡, 發展生態產業, 走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以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四、生態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自然觀的確立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 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思想;與此同時, 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產生及興起, 是生態自然觀的實踐形式, 也是生態自然觀發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續發展, “最早出現於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係, 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1981年, 美國布朗 (Lester n) 出版《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1987年,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 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20世紀90年代以來, 可持續發展應遵循的發展原則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目前, 發展科學技術也成為世界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 用以維護生態平衡, 改善人類生存環境, 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保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妥善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 關係到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 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的現實國情條件要求, 必須堅持綠色發展,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 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發展之路。

總之, 人類向自然的無止境索取和破壞性開發, 引發各種不可持續現象的發生, 人類社會日益受到嚴重的“生存危機”的拷問, 其“根源在於以往人類對於維繫自身生存發展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忽視”, “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不可超越生態系統所規定的‘界限’以維護人類生存系統及其可持續性, 這是‘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本原。”。堅持以現代生態自然觀為指導, 堅持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維護人與自然系統的平衡, 才能真正使人類社會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為了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考慮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和範圍, 運行和控制經濟系統的發展, 實現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協調發展。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時, 保證生態環境的穩定與繁榮。充分運用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維護生態平衡, 與自然界建立和諧共存關係, 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黃順基.自然辯證法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趙玲, 黃冬梅.可持續發展與現代生態自然觀[J].吉林地質, 1998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