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優化中學語文教學策略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26K

【摘 要】語文教學與其他事物一樣千變萬化,同一篇課文可以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或方式方法,不同的課文可以用同一種教學策略或方式方法。有效的策略使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豐富的方法使我們的課堂異彩紛呈,一堂精彩的中學語文教學就是一頁絢麗的華章。

優化中學語文教學策略論文

【關鍵詞】優化 語文教學 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技能、教學過程形成的方案及實施過程的方式方法,從另一角度來説,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細化了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因不同的課文而異,同一篇課文可以是一個教法,也可以是多個教法的綜合運用,如果運用恰切,會因為課堂教學的多姿多彩而使學生感到每一課的學習都耳目一新,興致盎然,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豐富學法。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應瞭解學生,吃透教材,掌握課文,寫出的教案不僅體現教學過程,而且在課堂上不能生搬硬套教案,還要教法豐富,思維敏捷,結合學生的課堂學習情境,善於調控課堂,即興拈來。

一、以豐富的抒情性語感優化教學策略

葉聖陶先生説:“不瞭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於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瞭解力,換句話説,對於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我們對於一篇課文,要讀出和講出語感,就必須深諳課文內容及其語言文字。通過豐富的語感表達情思、抒發情感叫抒情。我們在教學中同樣可以把這種本來屬於文學的一種表達方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用發自對課文的一片內心情感去範讀課文,而且以豐富的語感去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產生極大興趣,抒發情感,得到學習。如朱自清的《春》,語言簡練、生動、形象,富於生活的氣息,給人以生活的希望,結構一目瞭然,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和音韻感強,抒發了作者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課文好讀好懂。我們在教學中即興抒情,以滿懷熱情的語感感染學生,學生也喜讀本文,很快進入學習角色。

又如在朱自清寫於1927年7月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裏,作者借觀賞滿月下的荷塘景色抒發不滿當時社會的黑暗,內心的苦悶和徬徨,但因脱離不了現實,心情因而苦悶矛盾。正是這樣一種複雜的情感,月色的美是慘淡的,荷塘景色是淒涼的,所以我們教學時就應進入作者在本文中的角色去範讀和講解這篇課文,去抒發作者的內心情感。

二、以形象化的體態語言優化教學策略

體態語言又叫“動作語言”, 具有傳遞性和互感性,是人際交際中一種傳情達意的方式。教學本來就是通過師生語言互動來實現。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體態語言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體態語言以更加直觀形象和生動逼真的動作與語言文字結合,使教學信息更完善。特別是我們在教學有些古文時,恰當的體態語言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內容。就拿教學《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的語段來説吧,我們一邊講解一邊就可以做着武陵人打漁時順着溪水划船前行的動作,不知不覺,一下子發現到一片桃花林,眼前一亮,繼續一邊前行,一邊左右欣賞。我們以打漁人的身份面對這種從未見到的美景,很是驚異,並作出再往前划行、想走完那片桃林的動作。老師的口語與身體語言有機結合,繪聲繪色,自然把學生引導到課文中去了。

再如,我們講解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一個語段時,就可以作品中滁州太守歐陽修的角色,好象真和賓客們來醉翁亭飲酒一樣。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一下子就勾勒出來,作者借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遊人之樂抒發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得到表達。

三、以多媒體的巧妙運用優化教學策略

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視劇或音樂不少,我們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即興給同學們播放播放,能把同學們的學習帶到文學欣賞的新境界。像我們在教學《鄧稼先》時,把電視劇《錢學森》中有鄧稼先的鏡頭給同學們播放,並告訴同學們:“兩彈一星”的功勛獎章獲得者、共和國一代核物理巨匠鄧稼先的生平故事的電影已經開機拍攝。通過這些介紹,營造學習科學家的濃烈氛圍,使同學們對鄧稼先有一個更感性、更全面的瞭解和認識,既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題思想,又使本來是一篇比較嚴正的寫人敍事作品增加了生動性和形象性,鄧稼先的光輝形象以生動的畫面和背景躍然紙上,學生在這樣一個感人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覺地便對科學家鄧稼先產生敬愛之情,樹立遠大理想。

還如《黃河頌》一課就選自《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我們教學《黃河頌》時,就可以把《黃河大合唱》的視頻和電視劇《冼星海》裏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的關鍵情節播放給同學們,既烘托了課堂學習氣氛,使同學們產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又使同學們因為祖國有偉大的黃河而驕傲、自豪。

四、以相關典故或傳説穿插課堂,優化教學策略

典故一般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説,它分為事典和典制典故兩類。其中,事典的概念比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構制的`詞語,如“刻舟求劍”、“完璧歸趙”等等,歷史上的好些典故不乏其哲理性。有時,為了我們更好地教學某一課,特別是古詩文,由於年代久遠,學生對課中的歷史背景很茫然,對課文的字詞及內容感到枯燥,在理解與掌握上比較難。我們在教學中適時穿插一些短小的典故,增添幾分興趣,能較好地提升學習效果,在教學上可以叫做典故傳説插入法。如在學習《<莊子>故事兩則》時,我們在簡介莊子時,就可以把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這個成語典故給同學們講講:諸子是以前把“姓”以“子”為稱呼的形式,這裏特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孟子、墨子、列子、韓非子等;百家是“百家姓”的簡稱。在春秋戰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促使人們更多地轉向對天下興亡的思考,在如何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等方面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這些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稱為“諸子”,“百家”則指這些學派。最有影響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莊子便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傑出代表。通過這些背景性的典故講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課文的兩則故事。

什麼樣的課文就用什麼樣的教學策略去教學。要上好某一堂課,使學生學得有趣有情、有目的有理想,教師首先要找到這一課的生動之處、感人之處,積極地探究這一課,思考如何備好這一課的教案,如何上好這一課,如何讓學生學好這一課。教學策略是隨課文而用、隨課文而變的。科學的教學策略不僅會使教學得心應手,而且,教學的“果實”豐碩、甜蜜,一堂成功的語文教學也是一次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