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培養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9.32K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但目前的現狀是一些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一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技術能力,另一方面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又有缺失現象,極大地影響了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現狀、原因,論證了在教學過程中將人文教育寓於專業課教學中的可行性,及一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探索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培養論文

【關鍵詞】專業課 教學 人文素質教育 方式方法

一、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現狀及原因

1.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現狀

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向大眾化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質教育在人才的全面發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對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義,在高等職業院校的素質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然而,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不容樂觀。人文素質教育尚存在較大差距,“人文、社會學科缺乏症”越來越嚴重。表現在不少學生行為不文明,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處理人際關係,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對民族歷史、優秀文化、優良傳統瞭解甚少等多個方面。

2.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人格心理方面的養成過分依賴理論知識的傳授,人文教育內容過多強調理論性。人文教育工作者過於尋求理論體系的完整和宏大,評價機制不與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關聯,只是傾向於解決一般的道德認知,忽視了人文教育的實踐性。人文教育不能貼近高職生的生活、不能貼近社會發展的變化、不能夠貼近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校園裏無論是課堂上“兩課”教師的長篇大論,還是課堂下輔導員的滔滔不絕,大都是知識的傳授和説教,理論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對空”的尷尬局面。

二、在教學過程中將人文教育寓於專業課教學中的可行性

“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科學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學中藴含着豐富的人文資源。可以説,離開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教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教育,而離開科學教育的人文素質教育造就的同樣也只能算是一種並不豐滿的人文素質。這二者的緊密聯繫為人文教育寓於專業課教學中的進程提供了可行性。

其實,人文素質教育不是單憑某一門課、某一個機構或某個老師就能完成的,它應該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而專業課程作為學生學習的重點,主觀上師生都很重視,客觀上這些課程有相對較多的課時量,因此,把專業課的課堂作為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陣地,其優勢毋庸置疑。在此過程中,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將人文知識通過知識傳授、環境薰陶及自身實踐內化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由此,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此途徑得以加強。

三、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強學生的實習實訓,加強針對性,順應現代企業的人才需求標準

現代企業除了要求員工具有紮實的專業素質,而且更需要員工具有優秀的道德品質,良好的團隊意識等。那種只有一技之長而德育素質低下的人員已經被排除在企業的選擇之外。但是有些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卻依然存在着嚴重的“重技能輕德育”傾向,片面追求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忽視了學生道德素質的發展。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學生遠離學校到不同的企業去實習實訓,校企各方應在學生的德育工作方面真正的合作起來,避免出現所謂的德育“盲區”。

比如,有的學生個人素質很好,在專業技術方面很是精通,算的上是行業中的能手,但是,當他到了某個企業,由於缺乏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等,只想一人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單打獨鬥,那麼,勢必會被兇猛的競爭浪潮所吞沒。必然的,最終也不會得到企業的青睞。由此看來,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實習實訓的過程中,要深入持久的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培養人的目標一定要加強針對性,順應現代企業的人才需求標準,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2.注重加強學生的抗挫折力,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抗挫折力——也就是一個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抗挫折力的大小,同人的經歷有關,也同人的意識、意志有關。一個能夠正確對待挫折,意志比較堅強的人,在同樣的不如意麪前,他的情緒波動相對就比較少,挫折耐力則相對比較高。

很多學生沒有經歷過生活的歷練,心理比較脆弱,這對他們的發展不利。在實踐中經歷挫敗,在挫敗後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頑強的毅力。在實際的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的創造一些機會,對學生進行挫敗訓練,讓學生在反覆的觀察、研究中經歷挫折和失敗後再體會成功後的喜悦,從而磨礪學生的心性,培養其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頑強的毅力。

3.以人為本,豐富學生生動的個性,充分展示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強調使受教育者無批判的接受某種固定的價值體系,過分注重培養對象的標準性與統一性,卻忽視了對個體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良好個性的培養,客觀上產生了束縛受教育者思想的影響。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幾乎實行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作為新時代的驕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活動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種影響和衝擊,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如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元化,帶來他們思想活動的多元化;就業形式的多元化,帶來他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社會實踐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帶來他們思想的多變性;社會生活環境和國際環境的複雜化,帶來他們思想活動的差異性;現代科技傳媒的多樣化,帶來他們思想活動的選擇性。

基於以上所述,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現狀,使高職人文教育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豐富學生生動的個性,充分展示和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促進其自由、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理工科基礎課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可行性淺析.中國民航學院學報,2003.

[2]田翠英.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創新.現代企業文化,2008,(19).

[3]探討高職院校德育改革.廣州,2009.5.11.

[4]吳興富.整合構建高職德育目標的原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