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國外有關移民及其聚居區的研究述評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4W

1 移民遷移動力機制研究

關於國外有關移民及其聚居區的研究述評論文

關於移民為什麼要遷移,美國社會學家萊文斯坦( E. nstein)的“推拉模型”給予了很好的解釋( Ravenstein, 1889) ,萊文斯坦認為人口遷移並非完全盲目無序,它是由遷出地的自然災害、動盪等不利因素導致的“推力”和遷入地的諸如新機會產生的“拉力”共同作用而產生的。隨後,學者們開始研究“推力”和“拉力”的形成機制,同時也開始關注“主動移民”現象,進而形成了4 種解釋學説。

1. 1 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

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定量分析得出: 移民行為是在遷移者估算其遷移行為的經濟回報高於其付出之時發生。但有學者認為移民很難估算出遷移的付出與回報之差,而且移民行為的發生並不可能只受經濟收入之差影響。

1. 2 新經濟移民理論

除了考慮經濟因素外,新經濟移民理論非常重視個人因素、偶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對移民行為產生的影響。Stark 等人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參照於相同羣體後可能產生的“相對失落感”是導致移民行為產生的原因,而不是所謂的遷入地與遷出地之間的“絕對收入”差距,但是該理論並沒有考慮社會、經濟、文化等宏觀背景對遷移者行為的影響。

1. 3 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

該理論認為發達國家對低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是推動國際移民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Piore 是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認為發達國家存在由上層勞動力市場和下層勞動力市場共同構成的雙重部門勞動力市場,本地勞工主要集中在工作環境比較優越的上層勞動力市場,導致工作環境比較差的下層勞動力市場只能由國際移民來填補。該理論只考慮移民接收國對移民行為產生的影響,而沒有考慮移民遷出地的影響是其主要的缺陷。

1. 4 世界體系理論

該理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中心國家與邊緣國家之間產生資本、商品和信息的國際流動,進而推動國際移民行為的產生。但是該理論認為移民進程是不間斷的,但實際上這一進程經常因遷入國家有關政策的調整等而被打斷。

2 移民聚居區研究

2. 1 研究歷程

西方關於移民聚居區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20 世紀初的“芝加哥學派”,Thomas 和Znaniecki 出版了一系列關於美國的波蘭移民社區的研究,其中所使用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是進行移民社區研究的重要工具。隨後,Park 和Burgess( 1925)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同心圓理論,主要對城市中心區、貧民窟過渡帶及郊區等不同類型社區的空間分佈進行理論解釋。最後又發展出扇形理論( Hoyt, 1939) 和多核心理論( Ullman and Harris, 1945) ,這些理論都是對同心圓理論的一種修正和補充,由此可見,這一時期關於移民聚居區的研究主要注重物質空間的特點和分佈。

到了20 世紀70 年代以後,法國社會學家Lefebvre 提出的“空間生產”( La production de l'espace) 對社會學研究的影響很大,是社會學轉向空間研究的標誌。受此影響,西班牙城市社會學家、規劃學者Castells、英國地理學家Harvey等重新將關注點集中於城市社會與城市空間互動關係上,他們關注於城市空間的社會屬性的變化和城市社會的變遷對空間的影響,並利用Lefebvre 的理論對移民問題進行了研究。之後關於移民聚居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造成移民社區隔離的問題上: 一是種族歧視問題,二是種族就業集中問題,三是種族自我聚居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70 年代以後,對於移民集聚區的研究開始關注其社會空間的`變化對其物質空間形成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由物質空間和社會空間構成的移民聚居區研究的完整體系。

2. 2 移民聚居區功能

西方學者對移民聚居區的功能和地位的看法存在重大的差異,形成了“同化論”和“多元論”兩種觀點。

同化論的觀點是由於語言、教育、資本和技術上的缺陷,移民剛開始難以直接融入遷入地的主流社會,只能聚居在一起形成一個移民社區。隨着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部分移民會通過各種途徑融入主流社會,並帶動和幫助其他移民離開移民社區,最終導致移民社區消失或者淪為貧民窟。而多元論認為移民社區獨特的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習俗都會對遷入地有重大貢獻,是遷入地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雖然同化論和多元論都認為移民社區的存在有助於移民儘快適應新環境併成功進入遷入地主流社會,但區別也很明顯,同化論認為移民社區是一個過渡社區,最終將會消失,而同化論認為移民社區是主流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遷入地社會的多樣性。

2. 3 實證研究

從實證角度看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展開:

( 1) 城市邊緣區: 1936 年,赫伯特. 路易斯( H. louis) 在研究中發現被建成區所逐步吞噬的城市邊界地區與之前的建成區存在許多顯著的差異,並將其命名為“城市邊緣區”。之後,這一概念被學者們不斷延伸和發展,出現了“鄉村- 城市邊緣帶”、“城市邊緣區”等類似的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普萊爾定義的“鄉村- 城市邊緣區”,他認為該地區為一個過渡帶,位於城市建成區與鄉村純農業用地之間,具有城市和鄉村的共同特點。

一直以來,城市邊緣區的研究都是西方城市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而且在20 世紀60 年代達到高潮,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邊緣區的空間結構、地域差異以及城鄉一體化研究等。

( 2) 都市村莊: 都市村莊是一種移民社區,位於城市與鄉村之間,是具有相同文化和種族背景的移民進入城市的一個過渡點,在功能上是現代城市郊區的中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地方。

3 結語

本文研究發現西方對移民及其聚居區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關於移民的動力機制,最著名的是美國社會學家萊文斯坦( E. G. Ravenstein) 的“推拉模型”,隨後在此模型的基礎上,形成了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新經濟移民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等四大學説。對於移民聚居區,西方學者的研究經歷了從只關注移民聚居區的物質空間特徵和分佈到關注移民聚居區的社會空間; 關於移民聚居區的功能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形成了“同化論”和“多元論”兩種主要觀點。同時也對城市邊緣區和都市村莊等聚居區進行了實證研究。以上研究成果為國內相關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