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熱門】邊城讀書心得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1.96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熱門】邊城讀書心得

邊城讀書心得1

捧讀沈從文的《邊城》一書,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因繞於心,恍然間,似來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作家以誠摯的情感夜遊世博園,精美的語言,詩意的情感,把我們帶進與現實世界完整不同的唯美時空裏,讓我們沉醉於一曲清爽悠遠的牧歌聲中。在產業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

小説沒有波折龐雜的情節:翠翠在蔓延葱鬱的山林中不知不覺的長到了十五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渡船、如今心中竟湧出了“薄薄的悲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艾萊依羽絨服,點染這清風白月浸透着流水潺潺。青春的夢如一般晶瑩剔透的玻璃球.......

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安靜古樸的湘西鄉間風景,展示出小説人物與自然的協調關係:近似原始單純生涯,渾厚自然的民風耐克鞋,仁慈渾厚的天性,與那仁慈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脆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想畫、更像音樂的夢境......我要説最榮幸的人是《邊城》的讀者,由於這些人在心底存了一個夢,他駐留在湘西的一個邊城......

邊城讀書心得2

第一次接觸到《邊城》這本書還是在我上高中那個階段,或許是因為時間久了的原因,現在已經記不得是在哪本語文課本中了,只記得翠翠,天保和儺送幾位主人公的名字了。

《邊城》是可以説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了。《邊城》給我所展現出來的畫面就像是:遙遠的邊城小鎮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一條船。女孩叫翠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這座小塔下,在這個邊城小鎮中,在這户人家裏發生了許許多多關於愛情與親情的故事。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故事從翠翠和祖父老船伕在河邊撐船開始,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在那個時代,包辦婚姻仍是主流,二老儺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粧,因此二老和翠翠的自由戀愛難以達成。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而翠翠心裏愛着的卻是儺送,當大老天保發現這個實情後,自覺不能勉強,因此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了辰州,好忘卻這裏的一切,卻在中途不幸遇難。

儺送心裏雖仍深愛着翠翠,但是哥哥的死也讓自己十分的壓抑,和老船伕之間又有深深的誤會,也離家去了別處,只留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等待着那個也許回來,也許不會回來的人。

結局也好也不好,我是希望二老會回來陪伴翠翠的,但其中各種變故也讓我深深的明白,二老是不會回來的,大老的身故,二老的離去,祖父的離世,翠翠似乎還沒明白什麼,故事便已經結束,獨留讀者思考回味。

世上的緣分似乎皆有定數,要來推之不去,要走也挽不回。

邊城讀書心得3

短篇小説《邊城》,是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j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j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書心得4

讀完邊城,我突然有種想去湘西看看的慾望,從前不知道什麼是牧歌式的小説,現在,還是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它很美,很美。

天空是格外寂寥,夜晚格外漫長。如果沒有她的罵他的笑,那個五月端陽便只是一個普通的暑天,淹沒在記憶裏再無他異。只是,一切不是了。

爺爺是個淳樸的人,他不多拿客人的錢,跑上去追客人,他兢兢業業從不讓客人不能渡船,五十年如一日。他的牽掛只有他的孫女翠翠,他也在最後一夜勸導翠翠“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堅定地活下去,讓人忍不住有種要落淚的淒涼。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兒,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山林中,是她真正自由的地方,翠翠的心中是渴望愛情的,她常看着結婚的新娘子,幻想着自己是新娘,當她想到端午,就閉上眼睛,她期待浪漫的愛情。

兄弟倆註定着要將此生所愛一分為二。天保兄,我知道把心愛之物讓給他人時的痛苦,所以無法想象將心愛之人拱手時的心痛。無法想象更不願嘗試,但天保卻不得不去面對。我相信天保愛她。因為他不曾説沒有她便不能活。不然,在失去哥哥後,她是不是會自責的認為“沒有她便不能活,但為了我他寧可不活”?那樣弟弟的服罪感是不是會更重?

悽美的苦難總是促不及防,為什麼兄弟倆要離去?為什麼爺爺這麼快就告別故鄉?為什麼最後只剩下翠翠一人孤獨的守望?

牧歌式的小説往往就如中國水墨畫,《邊城》裏沒有華麗的背景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但它卻可以讓人想很多。它把一段愛情的變得平淡卻不清淡。總有些東西留下後是揮之不去的。邊城那裏有一段感情未能盡善盡美,這世上又有多少人或事能不留遺憾?

讀罷邊城,真有種想要淚流滿面的衝動了。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説: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讀書心得5

酉水清,渡船舊,白塔高高鼓聲重。

眸光黯,夜雨寒,獨守渡口終看透。

《邊城》中,沈從文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充滿了詩意的理想世界。

湘西江水繞城市而流,城邊一座座高高的吊腳樓。進城有石橋,讓人踏之慾踏。小城依江水而建,靠高山而成;也圍於水,築于山。依山傍水,恬靜優美。

高山鬱青蒼翠竹,朦朧玉粉處———有桃花人家。城中阡陌石板路,黃泥牆,瓦黑乎。

端午月夜初,兩人相識歸家路。年年復,少女懷情待端午,只因對含蓄朦朧的愛有所期待!大老讓路二老上,夜歌於高山之上。歌聲使少女沉淪,歌聲浮魂!大老遇水身亡,二老因愧而乘船踏行遠方;渡船户的渡船女深愛而不得郎。

白河綠水在你我之間緩緩流。你划着船往他方遠走,因愧疚於心,留下一個背影,她卻在渡河旁與渡船等候。因水而遇,順水而走,你何時回頭;光年流走,脱毛的老黃狗與她依舊未走。

一個千古不磨珠玉般的故事,一個如夢如煙,理想的詩意小鎮和以悲劇告終的愛情故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去奮鬥,對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勇敢拼搏,勇敢索取;不是自己的,我們可以去拼搏奮鬥,然後把其得到,而它也不會為你等待。

邊城讀書心得6

在這個嘈雜的時代,我雙手捧一本《邊城》,靜心默讀,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在湘西這個清風明月般的世界裏,有一個自然凝聚成的美麗形象,她便是翠翠。

日光不如她的笑容温暖,綠水不如她的雙眸清澈。翠翠生於湘西這片寧靜的天地之間,青山綠水給予了她一副天然去雕飾的容顏。她的外表美得傾國傾城,天然的山水養育出她這般水靈靈的模樣,也賜予了她純樸的品性。湘西的翠竹林邊,她與爺爺相依為命,平淡的生活中有甜甜的爺孫情;湘西的綠水旁邊,她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中長大。不知不覺中,湘西人特有的善良勤勞,便一絲絲滲透進翠翠的思想裏。翠翠的心靈更美麗,美得讓人憐愛。

我喜歡翠翠純樸的美。她勤勞善良,一眼就能讓人看透所有完美。青山綠水間,她與爺爺一齊擺渡,這一奉獻行為從來與金錢不掛勾;月色竹林邊,她與爺爺親密交談,雀兒般的笑聲迴盪在山谷之間;晨霧江流中,她久久地等待,奮力地划槳。她應對平淡清苦的生活,心中不曾生出一絲埋怨,多麼純真的美啊!真讓人由心底裏生出一絲憐愛。她的真誠,便是那飄蕩在山谷中的清風,又如穿透萬層雲浪的陽光,直插進歲月深處,感染了無數外表光鮮而背後複雜的人心。當今花花世界,久違了這純樸的真善美。

我喜歡翠翠自然稚嫩的美。沈從文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如此嬌羞的一位少女,她恰如一朵嬌滴的玫瑰,帶着她含苞未放的美應對着世人。初遇的懵懂,重逢的羞澀,少女的小細心思是這般美麗。她雖有一種青青的生澀,但透着率真、坦誠,美得自然。看那些經綸世務者,她們的身上,怕是僅有在渾濁世事中打磨出的一顆華麗麻痺的心。

我亦喜歡翠翠這缺憾的美。儘管她的形象始終讓人感到温暖,可是字裏行間卻不乏一種無言的憂傷。這種小小的缺憾,或許終究是融不進這個差強人意的世界。不論是抱憾的結局,亦或是書中不言的人情,都讓這份美烙上一份痛苦的印記。然而這個世界,又有幾卷真實的故事是圓滿的呢?幾份完美的背後,沒有辛酸與惆悵呢?因為遺憾,翠翠才真實。她的缺憾,正是這個世界的遺憾。圓滿的美,永遠不存在於這個世上。而那僅僅的一步之遙,便是我們人生之路要盡力邁過的一道坎。

翠翠的美與憾,喜與悲,讓天地動容,讓花兒綻放,讓徘徊在迷茫人世間的我們有了新的方向。她那美麗純樸的形象永遠佇立在我的心中。

邊城讀書心得7

初讀了《邊城》,讚歎於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煙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伕。這裏的人如這裏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着,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説,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温柔清純。他對填報兄弟的愛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説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裏,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麼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説:“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為什麼這個小説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着什麼?在懷念着什麼?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邊城讀書心得8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讀書心得9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異常向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與淡淡的淒涼。小説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可是沒有結局的感情,可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説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温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完美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與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完美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與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期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温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夢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書心得10

一座遠離了城市喧囂的小山城,城裏有一條長長蜿蜒的小溪,小溪清澈透明,魚蝦可見。小鎮上的人默默體會寂寞的滋味,展現給別人最美的一面。住在這裏多年的人都有一些共同之處:他們都需要面對孤獨。幸運的是,經過孤獨的洗禮,他們的靈魂更加純淨,性格更加堅韌。

翠翠就是其中之一。她小時候父母雙亡,她和祖父住在一起。在成長的過程中,翠翠總是無法擺脱孤獨。寂寞雖然煩擾翠翠,卻也動搖不了女孩心中美麗的新娘夢。也許是孤獨讓翠翠把感情看得格外重要,也許是孤獨讓人變得更加害羞。面對感情,翠翠始終缺乏一種灑脱。

在選擇丈夫時,老船伕自然希望孫女滿意。他親自和大佬和二佬打交道,期望從兩個追求者中挑選出令翠翠滿意的對象。這位與這艘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不太精明,模糊不清的回答讓二人誤解。後來,大哥的意外死亡跟讓順順一家對老船伕心生芥蒂,結親的事情就不了了之。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代表小鎮希望的白塔倒塌了,同時倒塌的還有這個老人,他也對自己的孫女感到愧疚。

一座倒下的塔最終會被新的塔所取代,就像逝者的事業最終會被生者繼承一樣。

許多小説都能讓人感到一種深深的辛酸,這種辛酸來自於文本中小人物的悲慘命運。面對苦難,他們別無選擇,他們沒有能力扭轉局勢,沒有機會重新開始。順從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即便如此,他們從不放棄希望,堅定地期待着更美好的明天。

邊城讀書心得11

邊城的景美不勝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雨落個不停,溪面一片煙。

邊城的人慷慨大方,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剛看到書名時,以為又是什麼大義凜然、苦不堪言的諜戰大戲,當真正讀完才發現這是一本短而充實,平淡又耐人尋味的好書。

作者巧妙地將湘西民俗作為大背景,那山山水水不正是令人動情之處?那樸實的少年郎、甜美的姑娘不正暗示着故事的開始?就是這樣僅用細膩的心理、動作描寫便將他們對愛情的嚮往描寫到了極致。

故事的女主人是老船伕的外孫女翠翠,眉清目秀,楚楚動人,也深得船總順順兩個兒子的愛慕,隨着大兒子天保愛而不得,溺死在水中,故事也被推向了高潮,二兒子儺送因得不到翠翠的迴應而出走他鄉,留下翠翠默默等歸……結局悲傷得讓人惋惜,可又能怪誰呢?

天保的敢愛敢當、仁義和善讓人動容,儺送寧要渡船也不要碾房的勇氣讓人敬佩;翠翠單純得像一張白紙,卻又對愛情充滿深深的嚮往,但礙於少女的那份羞澀而不敢面對,對於深愛她的老船伕她隱藏於心,對子痴迷於她的儺送,她靦腆忸怩。人生有多少機會可以讓你一次又一次錯過,人生又有多少人願意浪跡一生,只為等你回眸一笑,如果她早些告訴儺送自己也喜歡他,或許現在已經月下花前,談笑風生了。

可哪有那麼多如果,愛就要大聲説出來,不要害怕前方的許多阻礙,只要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表露出來,便已成功了大半。就像沈從文一樣,痴迷地戀上女神張兆和,可在眾多追求者中,他一點都不起眼,但他通過寫情書,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愛意,雖然張兆和理性拒絕,他還是不放棄,繼續寫,甚至去拜訪其家人,只為博美人一悦。若不是沈從文拋開世俗、拋開門第、拋開自尊勇敢地追求張兆和,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愛意,又怎會有他們所留下的繾綣纏綿的愛情佳話。

在説翠翠的同時我們想一想,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翠翠,在自己想要的東西面前亂了陣腳,始終沒有邁出第一步的勇氣。但我們若就這樣懦弱下去,今天我們失去的可能是塊橡皮,明天是根鉛筆,日積月累我們失去的或許將是一生。所以説,是時候鼓起勇氣了,不要做默默守候的等風人,而要做勇敢出擊的掌舵人。

普天之下,你我都是翠翠!

邊城讀書心得12

讀罷《邊城》,腦海裏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綠色,那種綠不同於油畫家筆下沉穩厚重的墨綠,也不同於水墨畫中輕描淡寫的石青;而是一種純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發亮,翠得瑩潤,翠得彷彿能憑空沁出芬芳的水氣,翠得彷彿草木間所含的天地靈氣都劈面撲來。

想必是沈老先生難以忘懷故鄉的葱翠,所以他賦予女主角同樣秀麗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條靈巧繡絲,烏黑油亮的髮辮透露出青春的氣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現了一片鬱鬱葱葱的樹林;她一笑,白絹上就現出了一座玲瓏的吊腳樓;她走得越遠,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當她拿起那支古舊的船槳時,一座湘西邊城的全景便躍然展示在讀者眼前。

發乎情,止乎禮。翠翠的愛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復一年的渡船上何時才會重現當年那個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築起一道看不見的橋樑,被橋樑生生分開的愛人可還能重聚?年復一年執着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終允准這段姻緣的順順也不知道。若是回來,便是愛情戰勝了死亡;若是沒有,那麼倫理終究高於情感;無論結局如何,茶峒裏的人們都真誠地活着,他們不愧於天地,無悔於自己,淳樸而高貴。

這本書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兵荒馬亂的時代之殤仍然在中華大地延續,古老的中國在外來侵略下被迫經歷着一場由封建制度轉向資本主義形態的變革,傳統的倫理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潰的邊緣。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繼承的部分也在分崩離析,正義與邪惡的界限開始模糊。在這樣動盪的時代,個人的存在幾乎沒有意義,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無情的碾壓。沈從文歲出身在民風剽悍的湘西,性格卻脆弱敏感。他清醒地意識到在革命狂熱背後的隱憂,並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難以適應的情緒。所以他以筆代畫,“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現方式,繪製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作品中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為構築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邊城》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可謂命運坎坷。沈從文自建國以後,飽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證據就是以《邊城》為代表的“頹廢色情”作品;然而身後,《邊城》又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世事反覆無常,再對照着《邊城》裏宿命式的愛情悲劇,令人喟歎。

讀《邊城》,除了主人公的故事,最讓人感懷的,無疑是作者筆下那個安然而純美的湘西小城。妓女與水手間獨特的愛情、渡客和管船人在金錢上的相互禮讓,都帶着釅釅的温情。 人與人之間赤忱相待,沒有金錢和人情的紛擾,互相體恤、互相尊重,與千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遙相呼應。如果説桃花源是薰染着微微桃花色的人間仙境,那麼《邊城》就是暈染着青翠之色的洞天福地。茶峒的地名裏帶着綠色,翠翠的名字裏帶着綠色,還有作者不吝筆墨描寫的青山綠水,以及茶峒人民熱情淳樸的生命之色。綠色象徵着和平與生命,茶峒裏到處流露的温厚人情猶如豐肥的土壤,孕畜出健康自然的人性,孕育出一處獨屬於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烏托邦。這座美麗的邊陲小鎮將伴隨着一代代的中國人,成為永恆的天空之城。

邊城讀書心得13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土抒情的經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典之作,集中表現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這是它最集中地表現的一個方面。

在這部小説裏面,人性之善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説渡船老人,順順以及他的大佬、二佬,他們之間的這種關係。就渡船老人來説,他的職責就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傳統的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實於自己的.職責。他因為是食公家的糧祿,所以過渡人看他忠實於自己的職責,有時候給他一些錢物,而他一概極力退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接受來一些好處,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超量的去報答。

翠翠乖巧、心善、勤勞,是爺爺的好幫手。

而順順這個人,是當地地方上有頭臉、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也不缺少。但是他跟渡船老人的美德不一樣,渡船老人是忠於職守,而順順卻要來得大氣豪邁得多。他仗義疏財、扶強濟困、正直、公平,深受當地人的尊重。兩個兒子也是道德的楷模——豪爽、直率,與人搏鬥時敢於挺身而出,吃苦、出力的時候從不退縮。

在這些人物身上,都體現出了非常好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邊城讀書心得14

《邊城》營造了一個使人難忘的美麗世界: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寬約二十米卻清澈透明的小溪。但書中的人物,卻比這美景更令人難忘。

《邊城》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感情故事。雖然以杯具收場,我卻喜歡書中的每一個淳樸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爺爺。當了一輩子的船伕,卻從沒有收人家一分錢。這要是換到此刻來看的話,我們有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存在,可是,在書中,老船伕的形象卻十分真實。他淳樸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個帶着一點兒“傻氣”的行為,使人發笑——端午節時,為了堅守崗位,將翠翠一個人扔在了城裏頭;將自我的燒酒分給別人喝……我在覺得好笑之餘,也對他更加喜愛,喜愛他淳樸善良的心。這也許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錢的意義。即便是最有錢的順順,也是十分慷慨。可見,文中的邊城是一個重義輕利的地方,沒有一股濃厚的商業氣息,使人覺得簡便。隨着金錢的淡化,全書的主題也更加突出。全書中的淳樸的人情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更深。於是,一個個鮮明可愛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腦裏:熱誠質樸的楊馬兵,豪爽大度的順順……他們都是完美道德品質的象徵,都體現了夢想人生的內涵。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義也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二老向大老説出自我的心事之後,兄弟兩人並沒有反目成仇,而是經過“公平競爭”來分出勝負。這也體現了書中的人物淳樸的特點。

故事雖最終以杯具結尾,卻留給了人們遐想的空間“也許明天就回來!”讀到這一句話,令我無盡感慨。我不禁為作者巧妙的構思所折服,只一句話,就讓故事的結局使人容易理解了許多。這樣一個結尾,讓人意猶未盡。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處處是鮮活的,處處是淳樸善良的風味人情,卻每每讀起,都會不由自主地憂傷,為主人公的命運,也為淳樸善良的人情的消逝而憂傷。在此刻這個被鋼筋水泥包圍的城市裏,還有多少擁有這樣的品質的人呢?

邊城讀書心得15

第一次接觸到《邊城》這本著作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里,課文中截取的是書裏的高潮部分,即從翠翠和儺送的相識直到故事的結局。幾年前的自己還是略帶幼稚和懵懂的,只是覺得翠翠的命運可悲,她和儺送相愛卻無法相守,但是今天再讀這本書,從字裏行間中,我感受到了更多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邊城》這本書描寫了在位於偏遠湘西,但卻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邊遠小城裏,住着以擺渡為生的翠翠和外公。外公雖然年事已高,但是身體還是很健朗,孫女翠翠已到了花樣年華的十五歲。他們熱情友善、真誠淳樸。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與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相遇,內心產生了愛情的火苗,然而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了單純可人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的幸福,獨自離開外出闖灘,途中遇難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內疚地離開了翠翠,外出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離開人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着儺送回來。

《邊城》雖然以主人公之間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抒寫了男女之間的單純愛戀,但是也描寫了邊城人民的淳樸生活及鄰里間的友善,儺送和天保之間的兄弟親情,翠翠和外公的血肉親情,通過這些讚頌了人性之美。邊城就如同陶淵明筆下描寫的世外桃源一般,“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同樣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這種寧靜和諧的生活不僅和當時動盪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如今浮華的社會也形成鮮明的比照。我去過鳳凰兩次,第一次是高二的時候,那時候的行程匆匆,光顧着欣賞沿途的風景,第二次去鳳凰是今年的十一長假期間,那時候街道上人很多,天空中夾雜着雨水,白天很是熱鬧,當地的居民在沱江邊上清洗着衣物,能聽到木棒敲打衣物的聲音,沱江依然靜靜的躺在那,只是流水早已經流淌輪迴過千百回了,街道的兩旁有很多小攤,賣的是當地人親手製作的一些精緻的手鐲、手袋和其他一些小飾品,他們享受於這樣的生活,並不是靠那些手工藝品為生,只是喜歡這樣,在一天中的閒暇時光裏,做些閒適的事情。夜晚,整個鳳凰城被五光十色的燈光所包裹着,此時她是嫵媚而神祕的,一整熱鬧喧囂過後,剩下的是靜謐、平和,這才是她本來的樣子,青石板的街道在古銅色的燈光下,飄散着歷史的味道,沱江靜靜地倒映着兩岸的零星燈光,夜空是那樣的深邃,讓人深深沉醉在這樣的夜晚,這時候鳳凰城才有點沈從文筆下邊城的韻味,我明白了,確實只有這樣的小鎮才能孕育出邊城中那樣淳樸善良的人們。

再談及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他們之間沒有轟轟烈烈、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沒有那些所謂“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山盟海誓,也沒有郭敬明筆下那些上流社會中充斥的銅臭味,他們只是極其普通的單純少女和少年,在青春最美好的年華中遇到了對的人,他們的感情就像春天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樣,羞澀而又純潔,在他們的感情裏只有一個色彩,就是對互相的愛慕,沒有現代愛情裏附帶着的複雜因素,物質、金錢與權利,有太多的牽扯、太多的顧慮。翠翠和儺送愛情的無可奈何是源於親情的介入,他們愛情的悲劇也反映出了人性的美好,即儺送與天保之間的手足親情,他們都不忍心傷害對方,因為不忍,所以有了天保的黯自離開,不料途中遇難身亡,儺送才會因為天保的死耿耿於懷,以至於即使他對翠翠的愛慕再強烈,也始終邁不過心中那到“道德”之檻。

正是因為《邊城》不圓滿的結局,讓這份愛情更顯得淒涼。故事最後一句提及儺送的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看似悲劇其實也不盡然,他們的故事應該留給每一個讀者來延續。

Tags:邊城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