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熱門】讀邊城有感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2.4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邊城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讀邊城有感

讀邊城有感1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題記

一個老船伕,一個女孩,一條狗,一個渡船,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家。幸福、温馨、平靜。一年端午節,女孩翠翠認識了一對兄弟,兄弟倆同時喜歡上了女孩,哥哥天保為了成全弟弟和女孩,駕船遠行除了事故,淹死了。而弟弟對哥哥的死耿耿於懷,獨自下桃園。後來,老船伕去世了,翠翠獨自等着弟弟回來。

一個很簡單很簡單的故事,用短短84頁的書緩緩地敍述出來。有人説,這個故事是個悲劇。是麼?至少這個故事是在希望中結束的,是在翠翠的守望中結束的。故事裏有恨與愛,但都是朦朧的,都是淳樸的;故事裏有生離死別,但更多的是一份份希望與守候——老船伕在期盼翠翠能嫁一個好人,兄弟倆在等待翠翠的愛。翠翠在守候儺送。他們都在守望着,希望充斥着整個故事。

記得茶峒地方的那些人的純真無邪——沒有戰亂,沒有憂愁,沒有爾虞我詐。甚至***這些煙花女子都豪爽重情,不被歧視。還有端午節時最純的快樂。這些人也都在守望,守望那一份幸福寧靜。

現在,恐怕找不到沈從文這樣平和細膩的文字了。只有一篇篇言情小説裏浮躁的感情,容易懂,也容易忘;只留下一段段不用珍惜不用負責的感情,廉價得像街邊的地攤貨。那時候的朦朧情感,已經快被埋葬;那時候少女的一顆羞澀而不諳世事的心,早已不知去向。真心,變成了流星;守望,變成了奢望。

我想,不僅小鎮的人在守望幸福。我們,和作者,也在守望那一份久違的淳樸。

讀邊城有感2

《邊城》是中國鄉土文學的典範,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榮登20世紀中文小説一百強第二名。

《邊城》包含了很多愛,夫妻之愛,兄弟之愛,祖孫之愛,鄰里之愛。這些愛,無一不讓人感動,無一不讓人落淚。

夫妻之愛:翠翠的父母相愛了,卻不能結婚。經過一番考慮後,翠翠的父親就心想一同去生即無法聚首,一同死去應當無人可阻攔,首先服了毒翠翠的母親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後,到溪邊故意吃下許多冷水失去了。

兄弟之愛:大老和二老同時喜歡上翠翠,便決定公平競爭。後來,大老退讓,想把翠翠讓給二老,於是出走,意外溺水。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陰影,也離家出走了。

祖孫之愛:祖父把翠翠撫養大,又想翠翠幸福,便到處找人,卻不想得罪了二老和順順。祖父在臨死前還説:翠翠,打雷不要怕!

鄰里之愛:老船伕死去了,鄰居都來幫忙,有幾個甚至陪着翠翠守靈,楊馬兵甚至跟着翠翠,在碧溪岨生活。

這些愛,在《邊城》裏隨處可見,希望,將來有一天,在現實社會中,也處處可見!

讀邊城有感3

《邊城》成書於1931年,是沈從文先生(1902—1988)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品。作品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城淳樸的世道民風和天然的生活狀態。語言古樸清新,寄託着先生關於“美”與“愛”的美學理想,彰顯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與至美。

沈從文憑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滿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在充滿焦慮甚至苦難的現實中,他筆下的世界,給我們的心靈開闢了一方淨土。

《邊城》是一部小説,更像一篇篇優美的散文詩。描繪的景緻特別美,人特別的純。

山朗水清:

“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誰有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午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時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於是,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

心誠情真:

“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翠翠父親服毒自殺,母親剩下翠翠後吃了許多冷水死去”

“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那時他(順順)還只有五十歲,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平和,又不愛財,故無人對他年齡懷疑。”

“那一個馬兵便幽幽的説道: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爺爺也難過咧。眼睛哭脹喉嚨哭嘶有什麼好處。聽我説,爺爺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會把一切安排的好好的,對得起你爺爺。我會安排,什麼事都會。我要一個爺爺喜歡你也歡喜的人來接收這隻渡船!……”

“到了半夜,事情辦完了,放過爆竹,蠟燭也快熄滅了,翠翠眼淚婆娑的,趕忙又到灶邊去燒火,為幫忙的人辦宵夜。”

也正是因着文中的這些美麗的文字,邊城成為湖南湘西的代表。湘西美麗的風景,湘西淳樸的人都躍然紙上。作品中處處滲透着作者對故鄉的記憶和深情,每段話、每個字都顯現着作者對於那裏的人的歡喜,無論是美麗的還是粗鄙的,先生都懷着親切的感情,娓娓道來,細細展開。先生的文字沖淡平和,清麗儒雅。讓我們讀來,對湘西心馳神往。

湘西在先生的筆下是美好的,同時也是虛無的,那是先生心中的故鄉,更是夢裏的“桃花源”,這樣純真美好的地方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呢,我想每一個有人生閲歷的人都十分清楚。我們也可以從沈先生其他作品裏看出,真實的世界是怎樣的。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桃花源記,就是如此,那是一個到不了的夢,因為是夢,所以才特別的美好。

“我親自看到總共五千人被殺”,就是一個這樣的沈先生,在經歷過社會的動盪、人生的漂泊時,還能寫下這樣的文字,這才是讓我覺得非常敬佩的地方,有些作家的文字慷慨激昂,適應了時代的需求;當時代變化了,還仍然有生命力的文字更加的珍貴、更加展現了文學、文字的魅力。這也是他的文字存留那麼久,雖然經歷了時代的更迭卻愈久彌新之魅力所在吧!

蔣勛説“我想魯迅和沈從文一樣,他們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現出這個民族、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問題。我覺得沈從文的方法更強烈,他是輕描淡寫地寫這個世界,他並沒有為這些老百姓講不平的話,但是,當你讀完以後心裏非常地痛苦,這些善良的農民怎麼會接受命運這樣的安排!”

讀邊城也是如此,在如此美麗的茶峒,一個那麼純真的翠翠,可她的身世、她的愛情,都那麼的傷心。無論是翠翠父母的殉情自殺,爺孫的相依為命,天保、儺送兄弟二人對翠翠的感情與命運,讀來都在美麗景色的襯托下,感覺更悲傷、更是一種無以言表的痛。

讀邊城有感4

“二十年來生者多已成塵成土,死者在生人記憶中亦淡如霧,惟書中人,儼若可以不死。”

那樣一個少女,在古老、寂靜的水鄉敍述着她羞澀的愛情。在那樣一幅山水迷濛的畫卷中,永遠印刻着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那老人永遠想要保護那女孩,而那女孩永遠需要那老人的呵護,因為那是她唯一的親人。

黝黑的皮膚,清明如水晶的眼眸,讓兩位年輕人愛上了她;如燕雛般渴求的眼神、尋求依靠的目光,讓爺爺不忍離開她,併為之操勞終身;不知不覺到來的青春,蒙上羞澀,帶着些許萌動,最終卻無法掌握命運。

翠翠,翠色如翠竹,亦脆弱。

愛情來得如此簡單,幾面之緣就讓愛苗滋長於心。然而旁人的促成似乎更多於本人的意志。旁人並沒有強加,而他們其實早已心意相通,只是不曾表露。隔着山水,這感情來得如此朦朧。

愛情卻進行得如此艱難,沒有兄弟間的角逐,只有全身而退。是為了翠翠的幸福而退出這場遊戲放她走,還是為了兄弟間的情誼,不忍抹殺。最終犧牲自己,讓愛成為一把匕首,將自己的心割裂。

那段時間,那老人似乎在城內城外跑得很忙,然而更奠定了結局的悲涼:

爺爺終究死了,翠翠等待的那個人,他是否知道翠翠在等他呢?他是否會回來呢?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在這個寂靜的水鄉,從未説出口的“愛”字,從未流露過的感情最終讓一切心緒歸於平靜,卻讓人心如止水,望眼欲穿。

縱有“有情人終成眷屬。”,卻也有命運弄人。為命運所掌控,讓他們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相離,悲劇早已奠定,讓所有臣服者繞着既定的圈走,默默無言,只剩淚水。

為何只剩守候,為何要守望幸福,為何讓萌動的心羞於見天際?若是成為命運的掌控者,也許一切都會豔陽高照,照開愁雲密佈,照亮城裏城外,照亮左岸右岸,照亮山水兩頭。水的一頭會有鴛鴦共雙溪。

全境抑鬱到不能自已,然而讓人不忍逆轉。

讀邊城有感5

天然去雕飾的語言,裹挾着淡淡的哀愁,輕輕訴説着小城的故事。

沈從文的語言是那麼自然簡白,沒有辭藻的華美,沒有字句的雕琢,訴説着中國式最純真的愛情。

爺爺總愛開着玩笑“翠翠,大魚咬你。”天保對老船伕輕輕講着“你家翠翠太嬌了。”儺送望着翠翠,憋出一句“翠翠,到我家坐坐吧。”不是什麼情話,連暗示都算不上,可這些平白的語言裏卻滿含真情。然而,終究成了悲劇。

是誰導致了翠翠的愛情困局?是爺爺?是天保儺送兄弟?是翠翠自己?

爺爺一直在為翠翠的愛情擔心,他看着別家十五歲的新嫁娘,想着到底該是個什麼樣的人才能照顧翠翠呢?翠翠自己願不願意呢?他太疼愛翠翠了,以至於從不作主,他的模糊表達讓順順家的兩個兄弟一頭霧水,甚至誤會是他從中作梗,“這老頭是個壞東西!”天保出事後,儺送更是恨透了老船伕。是老船伕捉摸不定的態度耽誤了兩個年輕人的愛情?

天保、儺送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而他們絕不像其他人那般流血的爭奪。天保知道自己歌唱不過弟弟,翠翠也從沒表達過對自己的好感,這讓做大哥的天保很自然的想到成全弟弟。他很難過,但仍選擇了退讓。下灘出事亦是因為心中放不下那份愛而害了性命。終生誤,亦無奈。事情若只是這般倒也罷了,可儺送卻因為哥哥的死反被困住了手腳,遲遲不願再見翠翠。是天保的選擇陰差陽錯的導致了悲劇?

我也時常在想,若是翠翠能大膽告訴爺爺她的心聲,若是她敢渡過河去,到順順家坐坐,若是她與儺送説些什麼,哪怕暗示,會不會好些?可這就不是翠翠了。那個嬌羞的小姑娘,不懂得如何表達愛意,更不懂得那麼多奇奇怪怪的煩惱。該是翠翠自己的不懂與不説導致了她的困境才是。(原創投稿 )

所有人都圍繞着翠翠的愛情遠遠觀望,不敢踏進一步。於是,這淡淡的哀愁就成了困境。沒有人造成了這悲劇,卻是所有人導致了這困局。可正因為這些交織不清的紛亂,才有了的故事。

最無解是情緣。莫名其妙的相思苦,揮之不去,飄忽不散。這是千古無解的困局,在這小城裏也能是演繹,如何作答?

林清玄説:“情為何物,不可逃之物,只好勇敢去愛。因為情可以致病,亦可以治病。”

讀邊城有感6

閒來無事,總愛捧着一本書來看。書無大小,捧之欣然。然而最愛的,還是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水彩畫,散發着人情純樸之美,自然風景之美。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悽美的愛情故事,有淳樸摯人的翠翠,憨厚無比的天保,幽默可愛的儺送。他們之間那純潔的愛情令人嚮往。禁不住就想一問:愛情是什麼?是荷花,還是藍色妖姬,抑或兩者皆然?喜歡像荷花一樣的愛情——純潔、高尚。就像《邊城》中,呈獻給讀者的便是那像荷花一樣的愛情,天保對翠翠的愛——無怨無悔,翠翠的儺送的愛——痴痴的等待,亦是儺送對翠翠的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都是那麼的真摯、純潔、毫無雜質,像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神往。

喜歡像單枝的藍色妖姬一樣的愛情——相守是一種承諾。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第一次相見,一見傾心,司馬相如以一首《鳳求凰》贏得卓文君的芳心,無論生活多麼的艱難困苦,他們依舊不離不棄,堅守愛的諾言,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司馬相如得以重用,在之後的生活中,卓文君以一首《白頭吟》喚回司馬相如的真心,得到最後的相守,正如《白頭吟>;;中所寫的那樣”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那般,相守到老。

我想最美的愛情不過是到了老年時,依舊很相愛的人在一起。在那夕陽西下時,相互依偎着欣賞那夕陽的美景,一生一世一雙人。愛情是什麼?我想我的心中已有答案了。

《邊城》裏的愛情是無色的,就像流淌過邊城的湘西水脈,澄澈得見底;《邊城》裏的愛情是有聲的,是輕揚在扶疏的竹林間、掛在梢頭的歌聲;《邊城》裏愛情又是懵懂的,是情竇的初開,因而格外輕靈。在《邊城》中我感悟到了愛情的真諦,純潔、高尚的愛情,令我神往,使我久久不能從書中出來。

讀邊城有感7

西廂的清風,伴隨着淡淡詩意籠罩下的城,總在寧靜的月夜之下,帶給我莫名的觸感。

浸潤着湘楚景色,沈從文筆下那邊遠的城彷彿活了一般,優雅的展露姿態。初讀時,完全是被這飄渺的書題給吸引了。《邊城》,那是怎樣的一座城呢?會有怎樣的故事呢?

輕輕捻開書頁,印入眼簾的便是那名為茶峒的小山城了,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邊一座聳立的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個單獨的人家,一位老人,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也許不止這麼多,也許不止這麼多……

老人過着日出擺渡日落收渡的閒靜日子,看飛鳥青魚,賞花開花落,面對着唯一的孫女,生活的熱情好像都有了。湘西的一切為他們營造一種古樸典雅的美。小小的山村攜帶着醇厚質樸的風土人情,釀造出女孩獨具的人格魅力,她有着健康的身軀,那是涓涓細流的溪水給予的,她有一雙可以看黑夜的清亮的眸子,彷彿掛於漆黑夜幕中的圓月,那聳立溪畔的白塔彷彿是她那顆赤子之心的真實寫照。女孩的一切都是夢幻的,彷彿串于山野間的一隻精靈,熱愛自然,熱愛那種真實本真的生活,我想這就是沈從文心目中那個美好的理想人生吧,至於他自身處在的那個腐朽暗淡的社會裏,如同是一座世人難以企及的世外桃源,我突然有點明白他為什麼稱它作邊城,是否他也認為這是遙不可及的遠方的城呢?

女孩羞澀的情愫總是讓讀者愛憐的,清純的彷彿一朵剛出水的芙蓉,她與心上人之間的愛那麼完美卻又那麼真摯。夜晚的歌聲無疑是醉人的,若沒有那些曲折,我想他們是能在一起的,然而,生活總是喜歡娛樂下世人,祖父於雷雨之夜去世,天保的死亡,白塔坍塌,連心上人也負氣離開了。女孩最終踏上與母親一樣的命運。心心念着“那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儘管是這樣悲慘的結局,小説中也只是淡淡的描述着。女孩繼承了祖父遺留下心願,依然做着擺渡之事。沒有多大的事蹟,更沒有多麼了不起的人物,連渲染也不是那樣奢侈誇張,只是在平淡中,將人生一步一步寫下去,沉定了恢弘滄桑,沉靜悽婉的悲壯。

一切源於愛,爺孫之間的親愛,男女之間的情愛,鄰里之間的互愛,好似這些東西慢慢衝散原本痛苦悲傷的心,遺留下的只剩一片沉寂悽婉,彷彿那些情愫已收藏在那幅寧靜的畫布中。

也許那人明天會回來,也許希望着實渺茫,然而我願意陪她一直等下去,只為了心中那絲信仰,那種空靈下的美,即使存在於一座悲天憫人的城中,也依舊毫無影響地闖入我們心中,留下思考,留下一種靜謐的領悟……

讀邊城有感8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為他如水的性情。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説:“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説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

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為兼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個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足以啟發我們更精到地理解老子所説的“上善若水”和孔子所説的“智者樂水”所包含的深意。

“正因為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為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為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於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並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後不久他就因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麼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

讀邊城有感9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流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山峒的大河。這大約是夢開始的地方罷,沈老的筆下,湘西獨特之景展現得淋漓盡致,一開篇我便如痴如醉地汲取這文字的甘霖。

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水中的小小遊魚,兩岸深翠的映竹,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這裏是浪漫的茶峒小城,日子很長。擺渡的船兒輕輕蕩,女兒家的歌聲慢慢飄,小小的人兒也吟吟笑。一切都是萬般靜好,這座小城裏的人們又何似在人間。

老船伕家的孫女翠翠在風日裏長着,把皮膚曬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好似山頭黃麂一般的她,好像某一天就被少女的情懷繞了心頭,解不開那“大魚咬了你”的結。翠翠純樸善良,天真靈動,那個有關歌聲和虎耳草的祕密讓她悸動。日子還在過,渡船還在

飄,翠翠、儺送、祖父、大老的緣分也就這麼平淡而奇妙地接續,彷彿風雨前的寧靜。但風雨總歸會來,但正如老船伕所言:“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翠翠在經歷風雨後卻變得更加堅強,彷彿一株不低頭的紅玫瑰。

翠翠至善,從風雨中走來,風雨沒有洗去她心中的純真,澄澈的心靈宛如一輪皎潔的圓月。儺送至善,他堅毅勇敢,有着一顆赤誠熱烈的心靈,骨子裏洶湧的熱血,無不在顯示着一位湘西少年的動人形象。祖父至善,身為擺渡人,不收擺渡錢,在那條大河之間,架起了生命的橋樑,對於翠翠,他懂得放手,即使自己於心也不忍。大老至善,他肩上有着家業千斤,懂得擔當;他眼裏有山河萬里,知道責任。他也會柔情似水,但對於儺送和翠翠,他也願意成人之美,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徒留一場空悲切。茶峒人民至善,順順、楊馬兵、陳四四……茶峒鄰里親切,相互幫扶,純樸的民風至善至美。

一幕又一幕,彷彿一場香甜卻又苦澀的夢。爺爺離開了,思戀的少年離開了,渡船也沒有了,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翠翠頭上的白繩總有一天會取下來,那個人也許“明天”回來,渡船也會重新飄蕩在水中。

因為她是至善之人,這裏是至善之城。

讀邊城有感10

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習慣了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在離這喧囂世界千里之外的地方還有一首美麗的牧歌、一條歡快的小溪、一羣純樸自然的農民。

在這窮鄉僻壤的茶峒小山城,有一條永不停息流淌的小溪,溪流如弓背,小溪是個沉默的精靈,默默看着一切,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也會有如此悽美的愛情,但就是在這,愛情同那嘔啞的竹管聲震盪在了寂靜的小溪中,也使它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故事的起起落落都圍繞着這條小溪,小溪即使沉默,卻也是整個小山城的生命所在。

《邊城》是一首原始的牧歌,每當讀它,都會將靈魂抽離這現代化的世界,讓人體會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那原始的民風和樸素的人性,滿懷着作者對大自然的感懷、對至善至美的人情與和諧寧靜世界的想象。雖然如此至善至美,每每讀起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憂傷。

這淡淡的、淺淺的憂傷便來自於翠翠和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以及妙齡少女一個個被擊碎的幸福夢幻。“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書中始終沒有靈驗,也許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又或是邊城的保守促使了這段悲情。兄弟倆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他們卻不與他人一樣,他們沒有爭鋒相對,他們沒有大打出手,哥哥毅然決然地放下機會,獨自將痛苦承受。然而,他的離去卻給大家帶來了更大的悲痛。最終,白塔下再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聲,曾經活潑的背影也變得深沉,而兄弟倆的諾言也被默默地小溪沖刷得不留痕跡,這是命運的註定還是上天的玩笑?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猶記故事中給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那座在半山腰上屹立不倒的白塔,它是一名歷經世事的長着,遠遠地眺望着爺爺和翠翠的家,悄悄地祝福着他們。它也是爺爺和翠翠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時,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放飛那被現實束縛的心,在心底滔滔不盡地傾訴着一樁樁故事。而故事的最後,誰也不曾想到,曾經屹立的白塔在一次風雨中倒下了,一同離去的,還有爺爺。我想,他們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滿臉淚光的愁容,又或者,翠翠已經長大,不再需要他們的守護。倒下的白塔和爺爺的身影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立在我的心中。

這白塔屹立的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是她靈魂寄託之地,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等待着那不確定的答案。不禁又是一陣心痛,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歸宿,又是我們的枷鎖。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中不斷尋找,而不是靜靜地等待。

讀完《邊城》,猛然感到這不僅是一篇小説,更是一首由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不能不被沈先生筆下湘西民族的民族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西邊的白塔,翠綠的竹林,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讀邊城有感11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

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

儺送二老愛着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着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着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讀邊城有感12

當指尖穿梭於絲絲入扣的靜逸時,眼前,便會有一滴晶瑩的露珠,透着流年的玲瓏剔透,攜着悠遠而又綿長的傳説,望向我……

讀《邊城》,像聽一個説書人,倚在河邊,以泠泠流水般的節律和充滿鄉音的口吻,講一個很遠的故事……這個故事,隨遠處的雲飄來,和着雨水滴落,正好浸潤一個人的枯喉,滋養一顆滿懷鄉愁的心。從文先生把他的故鄉變成了每個人的故鄉,即便生長在黃沙飛揚的西北,鍛造成一株堅韌的胡楊,心裏流淌過這份綿軟,也不能不想起家鄉同有的淳樸與自然。無論是擊碎了空氣的一陣鼓聲,是延長了天際線的一句號子,還是濕潤了清晨的一闋鳥鳴,滴落在心湖,都是温柔的。

《邊城》是一滴在草葉邊沿滾動的露珠,澄澈明淨。茶峒的情很醇,是長案上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是脣齒邊緣的硃紅筷子;是爺爺手裏搖晃的遇誰都要給啜一口的酒葫蘆;甚至是風塵女子於愛憎得失間揉進生命裏的眼淚與歡笑。因為民風的淳樸,沒有妄加的指摘與輕視,比起充滿現代文明的地域,鄉人的情懷更博大,愛意更真切。

情醇厚卻不沉重,而是極輕盈雅緻。是翠翠眼裏流轉的秋波和漸而浮現紅色的臉頰,是黃狗撒脱的歡吠,是讓靈魂隨着夜霧浮起的歌聲。始終記得這樣一段:當春水漲進河口人家,人們就搬上梯子,順着圍牆與屋檐入城去,相互扶持,待水退了再回去。艱苦的環境讓他們貼近自然,返璞歸真,造就契合藍天碧波的平淡從容,即便是苦難也被他們的真情熔鑄成一枚星,鑲嵌在夢裏。

儺送與翠翠,沒有卿卿我我,沒有駭俗之舉,更無關金錢名利,那古樸村莊孕育的愛情,融化在四目對接處,盪漾在月光下的情歌裏,儘管最後剩下一場不知盡頭的等待,希望卻未曾消磨,沅水和着淡淡的哀愁,不覺壓抑,恰沖淡了現實中的黑暗苦痛,自願在心裏闢出一塊淨土,容下一處叫茶峒的地方,清甜的風自會吹拂在心底的各個角落。先生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廟供奉的是‘人性’。”他搭建起座座吊腳樓,賦予神聖的靈性,讓泥土一樣厚實的民俗有剔透的光澤,是抒情詩,是風俗畫,在這片土地上實現了雅與俗的統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先生晚年做夢常呼喚翠翠,只有同懷一顆赤誠無邪之心的人才能與茶峒的流水相依偎,才能上得了那條渡船。先生的心,想必也常常受那風的吹拂。

《邊城》如一滴折射太陽光芒的露珠,小小的光芒攜着夜的黑,讓困惑被星星讀懂,被窗户看見。一片世外桃源,一朵因等待無法結果卻永不枯萎的愛情之花,不只訴説了作者思鄉的情意,更是對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思考。他讚賞鄉人牧歌式的靈魂相接,用心交談的生活方式,熱愛他們以“心安”為原始本真的精神追求。身處繁華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曾説“美在生命”,美在靈動,更美在實在與頑強。正是這份執念,產生了關乎古樸文化的隱痛。一情一景都與都市文明產生了鮮明對比,從鄉人逃避發春水,到天保闖灘遇難,一次次遭受自然侵襲,始終守住對自然的虔誠與熱愛,我們慨歎温婉之下隱藏的強大生命,更感到鄉人不得已的生存方式和人生足跡在歷史命運前的徘徊。對人生的隱憂,對至美的不捨,他選擇在“人與自然”至高理想的燭照下完成對生命的剖析,即便湘西世界不被都市文化驚擾是場夢,至少把那個夢留在一叢書香裏。

史鐵生曾描述過露珠落地金花四濺的場景,《邊城》便是那顆露珠,惟寧靜的人才能等到它的奇美。《邊城》裏有一段話:“所有人的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一份安靜增加了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我們還有多少這樣的單純寂寞呢?一顆浮動的心難以咀嚼《邊城》裏的淡香,更不會有翠翠一樣翩躚在雲端的美夢。現在的人多追求濃烈,而不能靜享一寸時光。關於一片葉打旋的姿勢,一朵雲散開的情狀,一條河被驚醒的神態多半是不懂的。

我很幸運,讀《邊城》是坐在一輛大巴上,周圍的人都睡去,疲憊的他們在此時終於了無心事,放下了習慣的焦灼神情,他們的臉上透出關乎初心的絲絲安詳。微雨過後,正值天氣漸涼,這份温軟足以與湘西小鎮接連,帶着我的思緒走入了從文先生的邊城。

讀邊城有感13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用含情脈脈的筆觸為世人描繪的一個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今日是端午節,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一番幾十年前的鳳凰古城的端午。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一個王字。大約上午十一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裏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説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目的愉快起見,便派兵士把三十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水中,讓人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捉到,誰就成為這個鴨子的主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莫不為這邊遠的小城增加光彩。這一天,是茶垌最有意義的二十四個小時,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歡樂中度過。他們是真正喜愛傳統節日,喜歡在節日裏做帶有地方風俗的事。傳統文化在他們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着,那是他們的精神寄託。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垌生活,着實讓人流連忘返。使我向往邊城裏的生活,嚮往端午節的到來,嚮往那裏的風土人情。在那裏,傳統節日是人們的精神寄託,他們重視節日的到來,不像此刻的我們為了“偷懶”而期盼節日的到來。

多年來人們就一向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後,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的賽龍舟勾心鬥角,少了以前的那種和平喜悦的氛圍。而其他人也僅僅是為了休息,才去觀看賽龍舟,沒有之前的進取熱愛了。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關於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當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並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我認為,想要保護本土民族文化,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像《邊城》裏那樣用心去對待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勉強地去理解節日的到來。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我深深思考,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我們應當為之努力奮鬥,使之發揚光大。不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座沉入歷史洪流的“邊城”。

讀邊城有感14

那是一個湘西邊城內的故事,一座城,一條舟,一次黃狗,一羣人,好幾年……

入眼,是一條陋簡的舟,在清幽乾淨的江面緩緩駛着,老翁的銀髮在日光下的閃着光,手裏動作不停,有力的撐着、划着杆。船上是個俊俏的女孩,望着天,眼裏有光,有云。邊上是一隻亂竄的黃狗。這就是一個家庭了,同時也是《邊城》中的人物主線。或許是批判黑暗社會、抨擊人性類的作品讀多了,《邊城》倒顯得像是餐桌上一堆雞雞鴨魚肉中的青菜小粥,不是寡然無味,而是別有風味。

沈從文先生在書中選擇先對過邊城人文景物的描寫,無論是景、地理位置,還是質樸的民風,都刻畫得深入人心,使我在心中暗歎:邊城真是個地傑人靈的好地方。

大概是因為邊城那淳樸的風氣,以至於那故事也沾染了些。沒有波濤洶湧,邊城裏的江河一直都是細水長流。

故事前段是渡船老翁和孫女翠翠的日常生活,平淡卻也有趣得緊。讓人不自覺青靜下心來,偶爾透出,一絲愉悦。很舒服。後段是圍繞翠翠的婚嫁展開的。倒也不復雜,也就是兩兄弟都喜歡上了一個女人。

大概是因為和老翁有着莫名的擔心,因此我也是偏向於翠翠和大佬在一起的,但翠翠喜的是二佬。以至於讀着時不免帶着愁思,生怕她像《雷雨》中的四鳳一般,走了老一輩的路。

一路看下來,整個作品是極好的,上下繞着一股暖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暗來箭明槍,正如“洗淨塵埃的田園”。

沈從文先生曾在舊題記中説這本書是寫給“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無從接近學校,置身於文學批評外的人”,雖説我是從文先生口中無法讀懂這本書的一類人,但我會多讀幾遍,再參透多些的。

望能多次品讀後,能為城中一磚,江中一水。

讀邊城有感15

我大約是一隻鳥。充滿了警惕,不易滯留。因此一直在飛。

——題記

《邊城》做為沈從文老先生的經典作品,其所構建的湘西全球,展現出一幅秀美雅緻的山水畫。屹立的白塔,古色古香的吊腳樓,清澈的河水,老年人、女生與黃狗,宛如陶淵明筆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自在恬淡,又有馬致遠“小橋流水別人”一樣的別具一格。沈先生讓我們產生的不僅是和睦的田園牧歌的日常生活,也有在其中更難為寶貴的中華民族品性。天真爛漫的翠翠、古香古色良心的老船伕、胸懷坦蕩順順、豪爽不求回報的涿州天保、熱忱質樸的楊馬兵……以兼具散文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畫筆,刻畫了慶元地區特有的風土民情;借船家清純少女翠翠的純愛短故事,展現出了人的本性的通情達理幸福快樂。

凡有桃花處必有他人,凡有他人處必可沽酒。我最喜歡的,自然是小説集中的主人翁翠翠了,她純真,純真,從來不隨便動氣,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的小仙女。“撐渡茶峒溪,日垂白塔歸”。翠翠與姥爺相守結廬在茶峒溪水邊塔下,靜靜的江河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上游魚來來去去皆可以算籌;居所兩座山多篁竹,翠色迫人而成。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皮膚黑乎乎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雙眸清明時節如白水晶。是當然撫養了這名秀氣童真、爛漫無邪的伊人。佳人翠翠,便一直那麼向着遠方,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溪頭溪流聲,似一朵全啟的曼珠沙華,暗香疏影,只待那人與攀摘。

翠翠,是沈從文憧憬的幽美人性與人生的化身為與完美。她清亮全透明的性情,青春年少的覺醒和萌動,若隱若現的期待和美少女害羞的美好心理狀態,代表着愛與美麗的人性與人生,“為人們‘愛’字作一度恰到好處的表明”

這本書中有許多處環境描寫動人心絃,比如:月光如銀兩,無從不能照及,山頂篁竹在月光下皆變成灰黑色。身旁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清楚從什麼地方,忽然會出現一隻草鶯“白落衡白落衡噓!”囀着它的喉嚨,不久正中間,這小鳥兒又彷彿弄清楚它是深更半夜,不理當那麼又哭又鬧,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兒入睡了。

這句話的絕妙之處便是創作者將湘西的風景寫進了感情,讓閲讀者讀到的不但是感情的童真和初始的樸實藝術美,更有湘西的美麗風景映入腦海中,二者相輔相成,讓這本書的文本更為具備當然的美,因而也給小説集增加了與眾不同的風采。

如今的社會的人太過度心浮氣躁,缺乏了一種心裏的平靜,很多人追求完美化學物質上的考慮,但內心上的豐富才算是真實的考慮。

唸完這本書,有一種來源於心靈深處的打動,在無音當中觸動着我的心絃:實際上大家每一個人內心都是有一座邊城,它即是大家的枷鎖,也是大家的歸處。

Tags:有感 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