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讀邊城有感【熱門】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1.1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邊城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邊城有感【熱門】

讀邊城有感1

讀完全文,似乎恍如隔世,不知今世何時,無處尋覓歸路。情節平實淡雅,沒有其他小説的大起大落,風起雲湧,有的只是對一條老船,一座白塔,一間小屋的深情刻畫;有的只是對一位清秀的湘水女孩子,一位撐船撐了一生的老人,兩個追求同一女子的兄弟倆的細細勾勒。沈先生只是希望出啊構造一個存在,但當時又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開篇,腦海中佔據最多的也許就是那生動,情趣盎然的水鄉風光。那艘老船,無事時靜靜的在水中躺着,沐浴清風,享受着水光山色,一旦有事,他就在江的兩岸來往,無聲地傾聽着,注視着發生的一切。也許,他目睹了翠翠的母親為了那個兵以死相許的悲涼;也許,他目睹了翠翠在老人的呵護下玩耍着成長;也許他親耳見證了儺送對翠翠的一片真心……這艘老船如同一個忠實的旁觀者,不聲不響的述説了這一件件無法忘卻的往事。那白塔,似乎是鎮中人的定心丸,迷茫困惑之際,望一眼藍天下的白塔,就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向前的動力。那個雨夜,爺爺走了,白塔也倒了,一切的一切似乎即將落幕,而新的大幕又像是要剛剛開啟。小鎮,就在這新舊交替間,向前發展。遠山,近江,就在這靜謐的陽光與月光下守護者小鎮,守護這小鎮中的每一個人。

近代社會,面對的是社會的變革,一場聲勢浩大的變革,一切純剖,自然和美好都在被近現代的欺詐,勒索,搶劫等罪惡所吞噬淹沒。可唯獨這小城,靜靜的躺在祖國莫親懷抱中那個最安全舒適的地發,隔絕了一切喧囂,保持了自然與淳樸。這裏的老人,只想着將自己的孫女嫁個好人家,獲得她自己的生活,而至於他自己,只想着撐船,為鄉民們撐到最後一天。這裏的青年人,只是在求索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愛情,純真的情,沒有世俗封建,金權交易的的情。“我寧要撐着一輩子的渡船,也不要那磨坊”,熾熱之情灼燒着現代人們每個人的心。天保儺送對待誰將得到翠翠——共同心上人的做法堪稱“史上愛情之絕唱,無韻之蒹葭”——以歌遞情!而儺送面對哥哥唱功比不過自己的先天弱勢更是表現出超凡脱俗的愛情觀——替兄傳意!回首當下,哪一個男青年能寬至如此?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小就具備的一些品格信念,一來二去之下,被我們親手沾污,不留痕跡地抹去,不令人悲哀麼?

沈先生在書中表達了對美的求索和對當時社會種種醜惡的厭惡,同時也讓生活在都市裏的人們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發現中國自古以來真正的固有的美;讓生活在彷徨中,無助中的人們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繼續前進的勇氣。在這一個乾淨的世界——乾淨的青山綠水,乾淨的人文情懷中,我們的心靈接受了洗禮,我們的靈魂得到了放鬆和釋放。除此之外,只有對《邊城》地感恩。

讀邊城有感2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裏,住着這麼一户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為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裏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於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人不想成為船總順順、王鄉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着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脱,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為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麼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裏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麼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後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麼?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着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説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麼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着的心,去爭取本該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為什麼不能呢?為什麼不去呢?

讀邊城有感3

看完《邊城》,不知道是開心還是難過。故事看似還會繼續,但如果加上一個結尾,狗跟着貂似乎就沒什麼意義了。

人生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成了悲劇,很可能具有時代和地域的特徵。崔璀出生時是個悲劇。她是變態愛情的產物。不久,崔璀的父母相繼去世,這成為崔璀人生悲劇的基礎。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不是悲劇的出現,而是悲劇的永恆。崔璀安然度過了她生命的前十年,但是一系列的人和事觸動了崔璀敏感的心,一顆充滿愛的小女孩的心。一段簡單而複雜的三角戀把崔璀綁成了一個結。但是這個結實際上拉着崔璀,在她面前有一個懸崖,這樣她就可以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很快,三角形的一邊破裂了,崔璀的命運不穩定。像是在深淵裏翻滾,天寶遇難,祖父去世,諾送走,悲劇彷彿有了延續。沈從文老師可能也覺得不好,給故事一個幻想。即便如此,悲劇的慣性還是衝擊着我的內心,讓我懷疑諾再也沒有回來。但是,當我習慣了喜劇,我就不忍心去想情侶結婚。這讓人同時產生兩種情緒,大概就是《邊城》的魅力吧。

我喜歡《邊城》,但更喜歡書裏的邊城。如果人能活在簡單的世界裏,那就不是一種樂趣。隨着信息技術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邊境城鎮已經不能容納如此簡單的民俗,也不能再成為邊境城鎮。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空間上只是邊境小鎮的地方,只能躲在象牙塔裏,躲在《邊城》裏,享受人生難得的寧靜。然而,為了生存,我無法逃離現實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個時間某個空間有一個邊城,可以容納人們多餘的情緒。只在書裏,只在心裏。

閲讀《邊城》,讓我放棄一切複雜的人際關係,一切複雜的考慮和推理,享受那獨一無二的簡單。

讀邊城有感4

每一個人都會愛上《邊城》,青春時愛上它是因為翠翠的活潑可愛,因為大老天保的率真豁達,因為二老儺送的痴情與遺憾;長大後愛上它是為那有着自然靈性的山城茶峒,那裏的混雜着風土人情的邊城小鎮。每次讀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都會久久沉浸在他所描繪的山城茶峒中,在小溪邊,在吊腳樓上,在白塔旁為翠翠的愛情故事而默默地哀傷。《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述説了山城茶峒守河擺渡老船伕的孫女翠翠和掌水碼頭的龍頭大哥的兒子天保、儺送的故事,同時展現了湘西鳳凰的風土人情。有人通過《邊城》描繪極富詩意的自然環境和具有牧歌情調的社會環境中感受到了邊城人完美的生命形式;有人通過邊城幻境解讀出沈從文對人類生存的理想境界的嚮往。

邊城中的山城茶峒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茶峒憑水依山建城,青山上佈滿着翠綠的竹林,河水清澈可見河底青石。白河之水自四川流經湖南,作為湖南境界的最後一個水碼頭,茶峒城外成為川東商業接頭處,行船來往的商人帶動了小城的貿易發展,好不熱鬧。小城內則是安靜和平,漿洗衣服的婦人,劈柴的男子,門前晾曬的衣服和青菜以及屋檐下懸掛的紅薯。一切總是那麼的靜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靜寂中過去。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純靜寂日子又是每一個異鄉人心中的嚮往。

在茶峒山水中成長起來的翠翠,觸目為綠水青山,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天真活潑如小獸物,乖巧伶俐如山頭黃廘,陪伴翠翠生活的只有爺爺和一條黃狗。翠翠在一次端午節看賽船過程中與爺爺走散了,在着急等待爺爺的過程中偶遇了捉住最後一隻鴨子的儺送,在平凡的日子中增加了甜而美的夢。第二年再次去看賽龍舟時,二老在清浪灘過端午,在家的大老天保對翠翠一見鍾情。兩位兄弟同時喜歡上了翠翠,雖然兄弟之間情感深厚,但是知道彼此的心意後決定公平競爭,大老走車路由爹爹做主請媒人上門提親,二老走馬路決定在碧溪岨對溪高崖上唱三年六個月的歌,翠翠在夢中靈魂為這種美妙的歌聲浮起來了,飛到了對溪懸崖上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大老得知翠翠心意後坐下水船遇難出了事,二老內心雖然歡喜翠翠但也責怪老船伕猶猶豫豫的態度害死了大老,在大老去世後接替哥哥的工作繼續外出謀生了。老船伕因為內心苦悶,最終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從此陪伴翠翠的只有一隻黃狗。

金聖歎先生曾説過年少不讀水滸,年老不讀三國,只因為水滸英雄莽撞少年血氣方剛,三國權謀算計追憶豪情壯志卻悲情於英雄遲暮。邊城藉助現實風俗構建起精神烏托邦,在任何時候讀起都可以體會到依山傍水山城的秀美,飽含歷史底藴風俗的熱鬧。翠翠的愛情故事發生在由父母包辦婚姻的封建禮俗衰落的背景下,翠翠卻沒有因為大老的提親而妥協,單純地執着於對二老愛情的追求。儘管殘缺的結局卻喚起人們無限想象----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讀邊城有感5

讀完《邊城》留給我的是一種淡淡的悲涼,書裏的文字處處透露着湘楚景色的温潤明淨,處處藴含着誠懇淳樸的風土人情,體現出人性的美。

而悲涼則是因為,天保的負氣離去,落水死亡,讓儺送和翠翠的愛情成為悲劇,而翠翠日日的等待則令我動容。全書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一個女孩的對愛情懵懂,對愛情的覺悟,到對愛情的執着追求。似乎閉上眼睛就能看見山水明淨,綠塔白水處翠翠等待的身影。

我雖理解儺送的離去,卻不認同他的做法,這樣只會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邊城》裏,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翠翠,那個活潑天真,淳樸善良的少女,那個眸子清澈動人,清明透亮如水晶的少女。她是善良純真的人性美的形象代表,她對爺爺的孝心,孝舉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她情竇初開後,便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執着地等待,不管他究竟還回不回來,她,令我看到了愛情的.偉大。

《邊城》裏,守渡人爺爺“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是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的人性美的代表。他對女兒,孫女的疼愛,讓我看見父女之情,爺孫之情,令我想起童年時外公對我的疼愛。

《邊城》裏,一個有着赤城淳樸的風土民情的小城,似乎是另一個陶淵明所想的桃花源,“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做作,也永遠那麼渾厚”,這種如水般純澈明淨的民風,詩意的地境或許便是我們所追求世外桃源。

《邊城》,沈老描寫美的力作,是一幅自然美,人性美,風情美的水墨畫卷。讀完後,那段為愛守候的故事在我心中流淌,那些美好的人格品質,風土人情會永遠被我謹記,那些美好的人性光輝將會在我的心中永遠閃亮。

讀邊城有感6

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習慣了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在離這喧囂世界千里之外的地方還有一首美麗的牧歌、一條歡快的小溪、一羣純樸自然的農民。

在這窮鄉僻壤的茶峒小山城,有一條永不停息流淌的小溪,溪流如弓背,小溪是個沉默的精靈,默默看着一切,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也會有如此悽美的愛情,但就是在這,愛情同那嘔啞的竹管聲震盪在了寂靜的小溪中,也使它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故事的起起落落都圍繞着這條小溪,小溪即使沉默,卻也是整個小山城的生命所在。

《邊城》是一首原始的牧歌,每當讀它,都會將靈魂抽離這現代化的世界,讓人體會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那原始的民風和樸素的人性,滿懷着作者對大自然的感懷、對至善至美的人情與和諧寧靜世界的想象。雖然如此至善至美,每每讀起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憂傷。

這淡淡的、淺淺的憂傷便來自於翠翠和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以及妙齡少女一個個被擊碎的幸福夢幻。“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書中始終沒有靈驗,也許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又或是邊城的保守促使了這段悲情。兄弟倆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他們卻不與他人一樣,他們沒有爭鋒相對,他們沒有大打出手,哥哥毅然決然地放下機會,獨自將痛苦承受。然而,他的離去卻給大家帶來了更大的悲痛。最終,白塔下再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聲,曾經活潑的背影也變得深沉,而兄弟倆的諾言也被默默地小溪沖刷得不留痕跡,這是命運的註定還是上天的玩笑?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猶記故事中給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那座在半山腰上屹立不倒的白塔,它是一名歷經世事的長着,遠遠地眺望着爺爺和翠翠的家,悄悄地祝福着他們。它也是爺爺和翠翠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時,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放飛那被現實束縛的心,在心底滔滔不盡地傾訴着一樁樁故事。而故事的最後,誰也不曾想到,曾經屹立的白塔在一次風雨中倒下了,一同離去的,還有爺爺。我想,他們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滿臉淚光的愁容,又或者,翠翠已經長大,不再需要他們的守護。倒下的白塔和爺爺的身影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立在我的心中。

這白塔屹立的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是她靈魂寄託之地,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等待着那不確定的答案。不禁又是一陣心痛,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歸宿,又是我們的枷鎖。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中不斷尋找,而不是靜靜地等待。

讀完《邊城》,猛然感到這不僅是一篇小説,更是一首由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不能不被沈先生筆下湘西民族的民族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西邊的白塔,翠綠的竹林,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讀邊城有感7

沈從文: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邊城》的風景,在沈從文筆下是那樣的使人人心向往,還有他所描繪的人是那樣的淳樸,邊城茶峒地處湘川渝三省交界處這裏青山綠水,和諧靜謐,美不勝收。樸素善良的人和具有美麗與魅力的環境都造就出這民風淳樸的茶峒山城。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這是對茶峒人最真實且最高的評價。翠翠與老船伕和黃狗在白塔下相依為命,他們是載人渡船的,一刻也離不開。順順家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大老天保一個是二老儺送。開始在一個端午節中,也就是翠翠與儺送相遇並且一見鍾情的時間,作者敍述這件事時沒有直接説明,而是過渡自然:還是兩年前的事。這不,到端午了,老船伕想和他孫女翠翠一起去船總順順的吊腳樓旁河邊看划船,於是,祖父就找了一個老熟人來委託渡船,過了一會,祖父就讓那人來湊湊熱鬧,也告訴了翠翠,可是,她的注意力被那四隻紅船佔了去,祖父看身旁有黃狗且時間也足夠,就回到了碧溪岨。可是老船伕與那人都喝醉了,這是翠翠就慌了,還就在這時遇到了二老儺送,由於翠翠剛剛聽見了一些話,他邀請她去家裏等爺爺,但是被罵了,就因為這才有了“大魚咬你”,也為下文祖父提到“魚吃你”而翠翠嬌羞做了鋪墊。體現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之後天保直白的告訴爺爺自己歡喜翠翠,之後翠翠接受了儺送邀請他們去吊腳樓看賽龍舟,爺爺與楊馬兵説起了碾坊為翠翠找黃狗時聽見大臉婦人説儺送碾坊時想到王鄉紳與順順家打親家時從而推進了悲劇進展而做了鋪墊,之後,楊馬兵就以講笑話的方式來幫天保問問翠翠的婚姻,天保就知道了“車路”與“馬路”之後天保選擇了車路翠翠誤以為是儺送,最終只想哭天保最終沒有等到迴應,後來與那個“竹雀”唱歌最後天保沒唱也讓翠翠在夢裏摘虎耳草,最後爺爺弄明白了唱歌的是儺送。這幾天儺送沒有來唱歌,老船伕來城裏問究竟,碰上楊馬兵他説天保掉到茨灘淹死了,老船伕去了順順家,二老認為天保的死老船伕應負很大的責任,心中生他的氣。在第十九章中,一箇中寨人卻瞎説儺送想要碾坊。這使老船伕心中大不快樂,第二天,老船伕頂着發痧的病也要去順順家一問究竟,順順説他真的要和中寨團總打親家,而二老早已坐船下桃源了,看着自己的孫女婚姻無望,痛苦至極最終溘然長逝了茶峒人紛紛來幫翠翠辦理喪事,白塔也塌了,到了最後,是楊馬兵照顧她,把一個一個日子過下去,這時才知道爺爺沒怎麼提到的事:二老的唱歌,大老的死,順順二次邀請翠翠去自家住,但翠翠不肯離開祖父的墳,茶峒的當地人認為白塔和茶峒的風水有關,決定捐錢重建白塔。到了結尾沈從文先生這樣寫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想法:造成這樣的悲劇,是翠翠的不主動表達心聲,使爺爺不好告訴想法,還是爺爺面對翠翠母親下的悲劇,太慎重而面對天保的歡喜卻吞吞吐吐不表態,最終天保死了,而引發了儺送的誤會,還是儺送明知翠翠歡喜自己卻因為哥哥的死而一去不知下落,最終讓翠翠好等

感悟:翠翠不主動把握自己的幸福,一見到儺送就臉紅、嬌羞、甚至躲避逃跑,使儺送以為翠翠不理睬他。所以我會把握住時機,不躲避,勇敢點,不管是為了什麼。

讀邊城有感8

琉璃般透明的愛,美得讓人神往,脆弱的讓人心疼……

“翠翠”一個充滿着生機的名字,她本人也如同她的名字一樣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野獸物。人又那麼乖巧,和山頭黃麂山一樣,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可誰又能想到,這麼可愛的小姑娘卻有着悲慘的身世。翠翠的母親在她出生後就自殺了。為什麼?翠翠並不知道,爺爺也未曾提起。其實這是一段不光彩的事——翠翠的母親揹着她的丈夫與一位軍人好,生下了翠翠。翠翠的母親與那人也知道這樣做並不道德,更是無望愛情自我生命作為懲罰。愛情這得如此脆弱,為了軍人的名譽,為了不忍離開孤獨的父親,兩人的愛情就留下了淡淡的憂傷。翠翠一個初開情竇的少女,對儺送有着愛慕之情,可卻因為羞澀沒有告訴。儺送也是如此喜歡着翠翠,可也沒告訴她,是沒有勇氣,還是另有用意?天保喜歡翠翠,並大膽提親,可翠翠卻沒有什麼感覺。三人之間的關係將會如何?

三人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模糊。時間一點點流逝,當他們倆兄弟知道時,他們既不願按照當地人來一樣血的拼搏,又不願像城市裏的男子一樣忍愛割痛,於是決定來一場公平爭鬥。爺爺,翠翠生命中唯一的親人。他知道兩兄弟的心意,可又不願翠翠走向她母親的路,所以設下了一些阻礙,因此導致路一系列的誤會。天佑因得不到愛決定離開而意外死亡;儺送因哥哥之死誤會爺爺,又因得不到翠翠的回覆而遠走他鄉;爺爺因擔憂翠翠的命運,在一個風雨相交的夜晚離世。大老的死,二老的離去,爺爺的離世,只留下了孤雛“翠翠”。這一切,迅速地將一個少女朦朧而又幸福的夢幻擊破。當我們隔着靜靜的河水,注視着這個孤獨的身影時是否會想到:翠翠的命運將會如何?是否會想那白塔有一天坍塌。他會回來嗎?也許不會,也許明天回來!他與翠翠翠的之間的命運會如何呢?大家不會知道——也許還會相遇,也許永遠不會見面。其實愛一個人並沒有錯,只是沒有勇氣。如果儺送和翠翠可以大膽表明自己的心意,那麼事情也許就不會這樣了吧。

讀邊城有感9

讀《邊城》,不斷被故事裏麪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所感動。湘西,那是怎樣的山和水呀,孕育了那麼多淳樸善良的人!請看以下內容:

渡頭為公家所有,故過渡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佰錢,夠了。誰要這個!”

但不成,凡事求個心安理得,出氣力不受酬誰好意思,不管如何還是有人要把錢的。管船人卻情不過,也為了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託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一紮一紮掛在自己的腰帶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

老船伕説:“他送我好些錢,我絕不要這些錢!告他不要錢,他還同我吵,不講道理!”

坐船的人於心不忍要給錢,撐船的人已經有了公家的“奉給”不拿錢。船客與船伕,一個為了給錢,一個為了退錢,甚至都要“吵”起來,誰“吵”贏了,誰的願望實現了,就有了莫大的滿足和快樂。船伕有時推不回,為了把錢還回去,還要想方設法做其他事情去補償。每個人的行為舉止,都寫着一個大大的“善”字,給人帶來滿滿的“暖”。

《邊城》裏的人,心底無私天地寬;渡船上的情,胸中有善世界暖。

讀着《邊城》,在感動的同時,不由想起兩個與錢----一塊錢有關的故事。

前幾天上菜市場買菜,遇見了令人驚訝的一幕。一賣菜的與一買菜的正在吵架,買菜的説被多算了一塊錢,要向賣菜的討回來,賣菜的説至多退五毛,再多不願多退。兩人協商不下,便爭吵起來。吵着吵着,就惡語相向,甚至要大打出手,如果不是旁邊有人勸架,肯定會打起來的。

商品社會時代,有的人錙銖必較、分釐必爭,為了一塊錢,傷了和氣,傷了心情,費了時間,讓全市場的人看了笑話。你説值不值?

另一個“一塊錢”的故事。

有一個老漢,在路邊開了間小店,後來因為租期到了,把小店搬移到另一個地方去。一天下午,一箇中年漢子跑進小店,滿頭大汗地掏出一塊錢,鄭重地遞給老漢説:“實在對不起,欠了這麼久!我剛討回工錢,誰知您的店搬走了,我足足問了八個人才找到這兒。”

那一塊錢,是前幾天的兩塊餅乾錢。當時這個漢子餓得走不動路,請求賒兩塊餅乾。老漢看他滿頭滿臉的水泥灰跡,可憐他,兩塊餅乾權當白送,想不到他竟那麼鄭重地記着,真讓人感動。

後來老漢得知,為了還這一塊錢,那個漢子不僅問了八個人,還耽誤了中午的汽車,票價近兩百,晚上還要住旅店,又花掉好幾十。

中年漢子為了還一塊錢,不怕麻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許有人會説不值,現在誰還在意那一塊錢呢,但他問心無愧,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世人上了一節生動的課,這課,以心靈高貴為主題。

有的人,為了一塊錢,可以大罵出口、當眾出醜;有的人,為了一塊錢,不怕費盡周折、以誠還善。一塊錢不多,但對它的態度,即刻顯示出心靈的高下。

錢可以買來很多東西,包括情感;錢也可以使人丟掉很多東西,包括情感。錢,可以使情感更深厚,也可以讓情感變質。是讓感情更深還是變質,關鍵在於使用錢的人的選擇和態度。而選擇和態度,關乎心靈。

讀邊城有感10

有人説:夕陽是美麗的,瀑布是壯麗的,彩虹是絢麗的,而人生的風景是至善至美的。夕陽的美麗是人生的盡頭,瀑布的美麗是人生的號角,彩虹的美麗是人生的希望。那淡淡的憂愁,那淺淺美麗是朦朧的幸福。

天邊是映紅的雲彩,太陽失去了激情,只乏力地照着連綿的山,它終究會落下,空着來,精着去,留下的,也只剩那緑草的見證。是啊,夕陽是唯美的,但也是悽美的。夕陽過後是黑色的天地,黑暗的籠罩。美麗的背後是無盡的付出,那老船伕便是最好的例證。平庸的度過一生,他那原始、純樸、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是那樣可貴,沒有都市大街的汽笛聲和喧囂聲,有的,只是那無盡的水聲,拉船聲,堅守着自己的崗位,他也曾似太陽般大放光彩,可夕陽時期的他,在雷雨夜靜靜地走了,沒有絲毫的反抗,也只能乏力的順從。或許,夕陽留下了的是些許的憂傷,而老船伕留下的,只是翠翠那無盡的哀傷。

那淺淺的紅日,不再刺眼,那是自然的光彩。沒有高樓大廈,只與那温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裏精密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優美意境。可帶來的,仍是那絲絲的憂愁,那份平凡寧靜那難以抹去和淡淡淒涼是如此的吻和,那亦是翠翠,這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翠翠心中湧出的茫然無依、説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和保持在自然渾樸中的朦朧、混沌的感覺,就似夕陽帶來大地的感覺,那是份憂愁的美。

曾經的我們,一度感歎瀑布的壯觀宏偉,卻忽略了那瀑布的上游也只是條靜靜流淌的河水,我們能注視着孤苦無依的翠翠,我只幽幽地划着船,將沒有焦點的眼睛投向遠方。“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那會是永遠的等待嗎?我們無從可知,只是這和諧理想境界的平凡,也似那流淌的河水,悄無聲息。可是流水形成了瀑布,寧靜的生活還會在命運的變數下翻起浪花嗎?翠翠的命運,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

瀑布,是自然傑作。在這種自然的氣勢之下,藏着的,卻不僅有瀑布。細緻,然而絕不瑣碎;真實,然而絕不教訓;風韻,然而絕不弄姿;美麗,然而絕不做作。這不是一個大東西,然而只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這就是《邊城》,一個藝術家的心力。那種流動的旋侓,優美的意境和瀰漫的情愫。流連在簡單的言語中,這份令人憂愁的美麗也化身其中。

水流有力的衝擊着石頭,那麼,是他將翠翠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嗎?或許,是吧。翠翠與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就像那瀑布,還未舒展酒杯重重的甩在巖石上,留下的,只是無助與無奈的悲傷。那淺淺的憂傷,是最親近的人相繼離開,只是條老狗和翠翠那淡淡的憂傷。

彩虹,只是虛幻的存在。那時的我們,嚮往着七彩的天橋,長大後才明白,那只是個美麗的錯誤,僅僅是光的折射,絢麗的色彩不復存在,原來美麗也是會變味的。翠翠的幸福,也只是初始的,就像我們對待彩虹的快樂,也只駐留在那繽紛的色彩上,明白了原理,也就失去了那份幸福。那本應令人倍感幸福的美麗,給人的,只是如絲般綿長的憂愁。這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豈是簡單的美麗二字。

雨過虹現,“電光從屋脊上掠過時,接着就是訇的一個炸雷”雷雨路過,帶走了那船伕,帶走了翠翠的無知無慾,經歷了風雨人會長大,可是,風雨過後,是否會有彩虹的出現?她的儺送,是否會出現?她那份簡單卻不易得到的幸福,是否也會變味?

彩虹,即使沒有雨水的沖刷也能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可以自己製作彩虹,但那單純的幸福,也就不復存在。風雨中,我們明白,擁有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我們一直都是幸福的,那麼,風雨後的彩虹,除了絢麗還有希望,那份失而復得的幸福,我們能夠擁有她,能嗎?

咖啡的美好,在於苦澀之後濃濃的香甜;生活的美好,在於風雨之後淡淡的幸福;憂愁的美好,在於它並不完美。“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的”,那些許的期待,那些許的瑕疪,過完那短暫的一生,翠翠守候她渡船,我們守候專屬的憂愁。憂愁的,亦是美麗的。

讀邊城有感11

沈從文是孤獨的,而《邊城》也是孤獨的。

在他的一篇隨記中,沈從文提到這本書不是為多數人而寫的,也多次提到這本書是為少數人寫的。可見這本書,沈從文並沒有打算讓它變得多麼有名多麼受人追捧。他只是單純地想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他知道他心中那個純淨的世界已不復存在,也沒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這個世界,所以,他不奢望很多人能喜歡這本書,他只是希望自己真切的吐露能在這個煩躁的世界中得到一點點,一點點微弱的迴應。所以我説他是孤獨的,孤獨地在時光中歷經萬般磨礪,最終沉澱成一本或厚或薄的書。然而,又有多少讀者能真正讀懂它們,所以我説邊城也是孤獨的。但這只是其本身孤獨的一面,還有一面的孤獨,便是這本書的內容了吧。

初讀此書才寥寥數頁,我便發出驚歎,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更堅定了這個想法。文中的社會,是單純而美好的,不帶任何利益的摻合,不沾任何世俗的塵埃。那裏面的人,無論熟人或是陌生人,都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他們不求利益,不求權勢,只求能互相幫助,給他人一絲温暖,儘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在那兒,連愛情都是如此純淨,兄弟之間甚至可以相讓自己喜歡的女孩……這個世界太美好單純,讓人捨不得走出來。而身處這麼一個喧囂複雜浮躁的世界中,又何其渴望這麼一個悠遠空曠孤獨的社會!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也許就在於他不需華麗的文筆詞藻,只需平實的語言,便可以勾勒出一個很原始很質樸的"邊城".這個地方和他的文筆一樣,樸素而真實,卻永遠觸摸不到。

讀完這本書,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這種美好與純粹在如今時光裏已無法再看到,在當今的時代中,人們應該追求些什麼,除了金錢和利益之外,是否有更多已被我們遺失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追尋……難道時代的進步,就一定要伴隨着人心純真的泯滅嗎?

又聯想到剛剛發生的法國恐怖襲擊,令人無比心痛也心寒。沈從文寫這本書的目的,我想也是想提醒當今的人們勿忘初心吧。只是我覺得,向後看,向後看最初人性的美好不是一種退步,而是一種進步,是一種美好的,是一種返璞歸真。儘管,要回去已是不可能的。那麼,讓我們進步到可能吧!

讀邊城有感12

今年冬天的太陽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渾身舒坦。剛吃完中午飯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邊城》。

這部小説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裏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着讀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説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麼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

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

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爺爺説,翠翠莫怕,翠翠説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牀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於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才會如此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讀邊城有感13

明月掛在白塔上,流水輕輕地走向遠方,一束火把在山頭亮起,清脆悦耳的歌聲迴盪在山谷。火把來到河邊,一個響亮有力的聲音喊道:“渡河——”

一個是渡船的孫女,正值青春。烏黑油亮的髮辮已經及腰,白皙的臉上微微泛着紅暈,最動人的還是她那清澈的眼睛,透過那可以看到在那未耕耘的心上,一位穿着白衣的少年在哪裏種下了一個夢。

端午的河街上,穿着各異的人站着,坐着,擠着,已沒有一處地再容你放下一雙腳。氾濫的水花拍到狹長的龍船上,繪有硃紅太極圖的高腳鼓舞動着。一匹紅布圈在那個白衣少年的頭上,他兩手揮舞着棒槌,這船便如同沒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遊射去。

她再見到他時,已是夜晚,天上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兩岸的高腳樓遺漏下淡淡的光。他捉住那隻雪白的鴨子,濕淋淋地爬上岸。在小狗不懂事的叫聲中,她第一次近距離的看着他,好生帥氣。而她又在那不懂事的隻言片語中有了一個夢。

白塔造福着這塊土地,卻也抵擋不了世間的人情世故。這小山城河街間,洋溢着人的開興,也刻下了悲傷。她在這河面上駛着渡船,卻見不到白衣的身影。

渡船駛進月亮裏,月亮把它摟在懷裏。兩雙顫抖的眼睛凝望着彼此,閃動着晶瑩的淚花。

讀邊城有感14

那水 那城 那份情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條船,一隻狗,一灣水,一個人。她靜靜地在白塔下,在河水上,撐着船,默默地望着遠方,痴痴地想着爺爺,痴痴地等着那個人。合上《邊城》,我思緒萬千。天保的死,儺送的離,翠翠的盼。三個人之間的情愛糾葛沉重了整個茶峒;青山的秀美,河水的清澈,這一方水,養育了這一羣可愛的人兒。他們天真淳樸,真誠友善。這裏是人性的天堂,這裏是沈從文的邊城!

水之緣

在崇文先生筆下,水是他最青睞的角色。小城中的酉水潮漲潮落,引領着茶峒的人們依水而長,伴水而生。而在山的那邊,在碧溪岨旁,更不用説,“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這一灣溪水,清澈了她的雙眸,也清澈了她青澀的心。那年的端午,在那熱鬧而又美好的日子裏,翠翠和儺送也是在酉水邊相遇的。一個泅水的能手,一個着急尋着爺爺的小孫女,兩人就這樣不期而遇。

水是生命之源,水給予生命以滋養。“我的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在沈先生心中,水是他生命的寄託,尤其是這湘西的水,融進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深情。

城之邊

崇文先生在心底裏深愛着這座小城。這座城是他兒時的樂園,是他與初戀相會的地方,更是他嚮往的桃源仙境。小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便是過年,端午和中秋了。全城的人好像一夜間都從各處聚到了一起,毫無隔閡。三五個人,湊成一桌,吃酒,闊談,或是擠到河邊的吊腳樓下,爭相伸着腦袋,瞪大了眼睛,雙眼亮晶晶的看熱鬧,好不快活!彷彿他們只是這裏的人。在那樣的年代裏,這邊城小鎮似乎還不曾感受到中國正在不幸中掙扎,彷彿是初生的嬰孩,懵懵懂懂地躲在角落裏,偷偷打量着他的家鄉:那麼天真,那麼美好。

這清幽渺遠的湘西小鎮,似乎被籠上了了一層輕紗,看不透徹,卻愈發想探個究竟。這小鎮似乎被什麼東西隔開了,淳樸、友愛、天真、善良,全部都存到了這個桃花源裏,而生活在這裏的茶峒人,則世世代代守護着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情之切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親情、愛情只是這千千結點之一,但若失了這些結點,那一顆心也就變得支離破碎了。情語難言,要説這情,怕是怎麼也説不清的。

翠翠對儺送的愛情美好卻又迷惘,爺爺對孫女的親情細膩而又深沉,大老與二老的手足情樸實且真誠……人人都説家鄉好,沈先生也是如此。這在湘川邊境的山野小鎮,寧靜幽遠,祥和平靜。他眷戀着生活在這裏的可愛精靈。家是人心底亙久不變的牽掛,即使身在北平,他也不曾忘卻,那青山秀水,那淳樸人情。

一個“情”字,籠罩了整個湘西小鎮;一份心切,讓這情如茶峒般安寧,美好。

那水,那城,那份情。邊城的故事説不完也道不盡。遊走於令人幾近窒息的現實,愈發嚮往着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和那温柔黃昏裏的薄薄涼意。我願與書為伴,繼續徜徉在這邊城小鎮。

讀邊城有感15

沈從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記》將我們帶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祕的湘西,而他的《邊城》讓我們認識了生活在那片熱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讀《邊城》一書時,書的內容似乎只是一個發生在湘西苗族異地略帶悽美的愛情故事,但當我再次細讀兩遍之後,其實沈從文還在全書中表達了些更深層的東西,除了愛情,更反映了當時湘西的一個社會。

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文化的眷戀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衝突的思考與隱憂。正如這位“對於農民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説的温愛”的沈從文先生所説,“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也正是在這“樸素的敍述”和《邊城》中的幾個普通角色中,我們所看到的卻是漪瀾萬狀,莫可方物。在全書中既有湘西温婉矯健的民俗風韻,更有着深入骨髓肌裏的東方神韻,同時也不乏作者對於潛藏憂患的深層思考。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麋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就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這個形象可以説是“優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現了沈從文先生髮自心底的對於湘西苗族人民的熱愛。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麋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裏,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説,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裏,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關係,以及這種權利關係在苗、漢文化關係上的歷史衝突和歷史悲劇。

而其後,大老天保、二老儺送同時愛上只與那象徵着苗族古老歷史的爺爺相依為命的翠翠,更是沈從文先生對於湘西苗族文化應有的未來進行的第一次更深層的審視。

很顯然,大老代表的是依舊固我的傳統苗族文化,而二老則代表着超越傳統,逐漸發展的文化。他們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衝突。沈從文先生深刻地認識到了當時世界的處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樣面臨是保持現狀或是發展進步的問題。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與二老之間,自始至終未作出抉擇。最終,爺爺死了,大老死了,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堅自守?而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二老最終會回來嗎?這也許也是沈從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吧!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這樣一部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Tags:邊城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