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熱】邊城讀書心得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2.98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熱】邊城讀書心得

邊城讀書心得1

《邊城》藴含着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僅創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徵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齊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感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杯具變成了三個人的杯具!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感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期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感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資料來自天下文學網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完美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那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那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名族和整個中華民族完美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完美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完美的人性光輝。

邊城讀書心得2

《邊城》作者沈從文不僅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與景物以深厚的象徵意味,集中了展現了湘西秀美的山水和淳樸的情致。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無形中就構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翠翠和爺爺。祖孫二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的愛就是我們炎黃子孫得以繁衍的血緣紐帶,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邊城》裏的人,大抵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這使得整部作品無論結局怎樣卻始終帶給我們空靈清澄的美。的確,結局不是我們的一廂情願。這麼一個發生在山城茶峒裏的故事,這裏鳥語花香,青山翠竹,聳立的白塔下住着翠翠和她的爺爺,這一年的端午節,翠翠遇到了在划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有種不可言傳的情感在翠翠心底萌發。與此同時,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美麗善良的翠翠。他們公平地憑命運來決定自已的幸福,而翠翠母親的死是老人心中的痛,老船伕為了不使翠翠走她媽媽的路,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置了一些障礙。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知道後很悲痛,又得不到翠翠的暗示,一氣之下遠走他鄉。一聲巨雷摧毀了白塔也帶走了爺爺。翠翠決定從此留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平淡中流露的不平淡,平靜中突顯的不平靜,平凡中湧動的不平凡,沒有兵荒馬亂,沒有峯火連天,沒有爾虞我詐,有的只是樸實的親情和真摯的關愛。像是一幅流動的畫,畫的是桃花源的風光,畫的是畫中人的生活,畫的是民情純樸和封建禮教的碰撞。我常常在想儺送到底會不會回來,作者沒有把這個答案告訴我們,從而引起我兩個遐想:或許他會回來,這裏有牽掛他的家人也有他牽掛的翠翠,或許時間消逝他會懂得哥哥天保為了成全他而走的心,會感受到守在渡口的翠翠的等待,畢竟他自己也説過要渡船不要碾坊。他會回來,會重新面對,會找到翠翠,會替她守着渡船,一輩子。也或許是再也不回來,在某個地方默默地過完着生,再也不願想起這裏的一切。或許那些人那些事早以在他心裏自己找個坑把自己埋了,或許偶爾面對一隻渡船也會在心底泛起一層漣漪,而那個等待卻終究只是等待。

《邊城》的行文似無阻的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文中平淡安寧,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但卻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使你身臨其境。

邊城讀書心得3

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翻開《邊城》,作者沈從文開篇便為我們細細描摹出一幅湘西風光的人文畫卷。作品中的人物並不少,分明是一個喧喧嚷嚷的社會,卻給人以極靜謐、極安穩的感覺,彷彿這座邊城中的人們早已與自然山水無隙地融合在了一起,並不見極鮮明的人物感。

全文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展開,然而,在這一幕悲劇中並不存在加害者的形象,更多的帶有天意弄人的色彩,主要角色間雖然存在分歧,但解決方式爽朗而正派,充斥着人性的閃光點。看完全文後回頭再來看第一章的開頭部分,“受損失的也同樣呆望着,對於所受的損失彷彿無話可説,與在自然安排下,眼見其他無可挽救的不幸來時相似”。原來早在一開始就已經有了前後照應的伏筆。正如後來作者沈從文本人在《水雲》中的闡釋:“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悲劇呢?

劉洪濤在《〈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中提出了一個別有心裁的觀點:“我認為國民性中不僅有劣根性的一面,還應該包括姑且稱為優根性的一面。沈從文的小説大約與魯迅同時代,不過一個寫浙東,一個寫湘西。在沈從文的小説中可以看到另一些中國人,他們非常安詳、和諧、善良,恰恰就沒有魯迅小説中劣根性的東西,把兩位大師的小説放在一起談,可能會幫助我們得到國民性的完整形象。”同樣是寫底層最普通的中國人民,魯迅的小説中深刻剖析了中國人性中消極的一面,他們愚昧無知、隨波逐流,不懂得抓住自己的命運;而在《邊城》中,人們又淳樸厚道,充滿了人性的閃光點。

通過平時在生活中的體會,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特性確實同時存在於我們的普通國民——或者説“農村人”——身上。他們熱情好客,在他們身上你能感受到城市中難得一見的人情温暖;但同時這些人似乎又顯得過於愚昧而沒有大局觀。魯迅站在社會更迭的宏觀角度上參透了國民劣根性,點出了其對革命進程造成的切實妨害;而沈從文則置身於苗家傳統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中,極盡細緻地描摹出了此間的人情往來,藉此給予讀者以人性光輝最淳樸的薰陶。

這兩個社會是涇渭分明毫無交集的,卻又切實地發生在同一波國民身上。不同的是,大多數小説中的人物雖不自知,作者卻已經清晰地點出了他們的問題所在並讓讀者同樣理解到這一點,此後順理成章地形成一個悲劇結局,以達到發人深省的效果。《邊城》營造出的是一個讓讀者們也不禁神往的桃花源,裏面每個人物身上擁有的是書本外的讀者也不得不敬佩的高潔品性,這樣美好的社會與人物,最後卻落得了一個充滿缺憾的結局,讓讀者都深深記住了這些人、記住了他們精神的偉大美好。

作為悲劇的重要源頭之一,這種史詩般的命運感讓人無能為力,而每一個人物之愈偉大、愈善良,反而使得這股瀰漫全文的悲哀愈加濃重。作者在文中沒有任何矛頭精準的價值取向與批判,僅僅是客觀地呈現,將之後的一切都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捉摸評判,繼而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需要讚揚的、應當追求的。

有的研究者運用結構主義批評方法,把《邊城》分成表層和深層兩種主題結構來分析,認為從《邊城》表層來看是一個愛情故事,然而通過這個象徵的框架,它不僅象徵作者意識中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及其無可換回的必然衰落,而且暗示了作者一向追求的重塑民族形象,重鑄民族精神的良好願望的無可奈何的破滅。

施藥十分,入體三分便已算有所成,《邊城》不是讓我們拋下大城市現代化的物質與繁華、回到鄉村去過自給自足的生活,它更像是一陣撥開迷霧的春風,擦亮人們被金錢浮華矇蔽的雙眼,讓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更本真的、在物質追求以外應該追求的東西。作者描寫的社會或許完美到近似虛幻,但那些美好的品質卻確實是刻印在我們血脈中的,是與那些我們迫不及待丟掉的“愚昧”所共存着的。應該怎樣做到“揚棄”,是我們現在也必須思考的話題。

邊城讀書心得4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為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運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伕、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築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藴含着純樸的人情味,瀰漫着“桃源”般神祕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淒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淒涼之中,卻因為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讀《邊城》除了對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還留下一份感動,感動的是翠翠為所愛的人執着的無怨無悔的等待,這種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穫幸福,可能一輩子都毫無結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為翠翠的執着而震撼,也許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既然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不為所愛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畢竟是生活在一個詩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現代社會太浮躁,有多少人還能有那麼一種執着的浪漫的情愫呢?不説為了不可知的未來而等待,就算是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誠的努力,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我們渴望得到真愛,卻又總是擔心害怕,總想一切確定無疑之後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馬上抽身離去。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樂。活得輕鬆一點吧,世間有許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戀的東西,真情就是那最寶貴的財富。

邊城讀書心得5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感情杯具能夠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能夠結合在一齊,培育出美麗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而此刻誰會放下自我的感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下自我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感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明白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我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後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齊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

看完《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感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就應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讀書心得6

第一次接觸到《邊城》這本書還是在我上高中那個階段,或許是因為時間久了的原因,現在已經記不得是在哪本語文課本中了,只記得翠翠,天保和儺送幾位主人公的名字了。

《邊城》是可以説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了。《邊城》給我所展現出來的畫面就像是:遙遠的邊城小鎮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一條船。女孩叫翠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這座小塔下,在這個邊城小鎮中,在這户人家裏發生了許許多多關於愛情與親情的故事。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故事從翠翠和祖父老船伕在河邊撐船開始,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在那個時代,包辦婚姻仍是主流,二老儺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粧,因此二老和翠翠的自由戀愛難以達成。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而翠翠心裏愛着的卻是儺送,當大老天保發現這個實情後,自覺不能勉強,因此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了辰州,好忘卻這裏的一切,卻在中途不幸遇難。

儺送心裏雖仍深愛着翠翠,但是哥哥的死也讓自己十分的壓抑,和老船伕之間又有深深的誤會,也離家去了別處,只留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等待着那個也許回來,也許不會回來的人。

結局也好也不好,我是希望二老會回來陪伴翠翠的,但其中各種變故也讓我深深的明白,二老是不會回來的,大老的身故,二老的離去,祖父的離世,翠翠似乎還沒明白什麼,故事便已經結束,獨留讀者思考回味。

世上的緣分似乎皆有定數,要來推之不去,要走也挽不回。

邊城讀書心得7

剛剛讀完了沈從文的《邊城》,感觸頗深。

小説並不長,卻把我帶入了長長的思考當中。小説以川湘邊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當時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基本,以渡船人的孫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而展開。

小説的主人公,也就是老船伕的孫女翠翠,其父母迫於內心的道德壓力而殉情而死,留下翠翠與老人相依為命。雖然身世有些許悽慘,但也許是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長大的原因,觸目為青山綠水,翠翠卻依然長得天真活潑,單純害羞,惹人憐愛。她不諳世事,只懂得乖巧地盡力幫忙爺爺守好渡船。就是這種樸素的美麗,也使得當地船總的兩少爺都喜歡上了翠翠。

愛情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夠輕易擁有的。大少爺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儺送與翠翠,但卻不幸溺死,在原本有發展機會的翠翠與儺送之間形成了隱形的障礙。守船老人因操心孫女的幸福而不斷的向人試探,更加深了船總順順與儺送對他的誤會,使得儺送好幾次見面都表現冷漠。翠翠的羞澀,本應是翠翠美麗的一面,但卻讓儺送錯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衝倒了白塔,爺爺的死讓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許真的再也聽不到曾觸動她的歌聲了,也許美麗的愛情終究註定在悲劇中讓人留下遺憾。原本只要説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這樣在讀者眼前生生地錯過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樂,卻就這樣在現實中硬生生地被錯過了。

這似乎也在啟示我們,很多時候,該勇敢時候就千萬不要懦弱。

之前我聽有些同學説過“《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主義的幻滅’”,我做不出如此深奧的評價,但我卻能深刻感受到沈對他自己筆下世界的嚮往。那裏的人民善良熱情,淳樸勤勞,人與人之間沒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幫助與理解。

我彷彿可以看到老船伕把錢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後從腰間拿一小束草煙扎到渡客包袱裏的場景;我彷彿可以看到老船伕善意的勒迫過路人使用他的藥方,喝那一碗解暑的涼茶;我彷彿可以聽到竹篁裏黃鳥與杜鵑的叫聲,和迴盪在山間如竹雀叫聲一般的儺送的歌聲;我彷彿能感受到滿眼碧綠,流水潺潺的愜意與悠閒。這是一個美麗而難以尋得的世界。

邊城讀書心得8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我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我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感情杯具能夠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能夠結合在一齊,培育出美麗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此刻誰會放棄自我的感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我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感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感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感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明白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我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後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終回來了嗎?她們倆最終在一齊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感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應當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感情杯具和人性的杯具。

邊城讀書心得9

今天閒來無事做,就把沈從文的邊城看了一遍。想起以前看邊城的電影,好像還依稀記得點翠翠的樣子。

這個故事裏無處不在透漏着茶峒這個小山城的淳樸與親切。人們思想單純,但是又有老一輩和晚一輩們的思想代溝,也許真是這些代溝才讓故事有了真實感和讓人遺憾的結局。老船伕的“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走法。”不知道是個好點子還是是一個壞了很多事的餿主意。天保儺送都不要碾坊要渡船,翠翠就是不説出口她喜歡的是大佬還是二老,兄弟二人一起去為翠翠唱一晚的歌,天保的意外死亡,老船伕的過分關心婚事,順順父子對老船伕的冷淡。這些好似沒有説出口的誤會,也其實是現實中每個人都會做的。看小説時覺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是現實中誰都可以是那些當局者迷。

那個茶峒那個時代的人,人人都會感恩都會用自己的方式接納這個世界給予的。雖然結果是讓人遺憾和無限聯想的,但過程卻是那麼的美好感人。

翠翠在一天天長大,爺爺為他的孫女忙活直到離世,儺送得不到翠翠的理會,但是他們都知道嗎?其實翠翠瞭解一切,翠翠美在心裏,但她不敢説,翠翠難受在心裏,她也不敢説。

邊城讀書心得10

對於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説的温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以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我生長於作品中所寫到的那類小鄉城,我的祖父,父親以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就我所接觸的世界一面,來敍述他們的愛憎與哀樂,即或這枝筆如何笨拙,或尚不至於離題太遠。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其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但因此一來,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為一種無益之業了。

照目前風氣説來,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及大多數讀者,對於這種作品是極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給人中國不需要這類作品,後者“太擔心落伍”,目前也不願意讀這類作品。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麼?一個有點理性的人,也許就永遠無法明白,但多數人誰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話想説:“我這本書不是為這種多數人而寫的”。()唸了三五本關於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問題的洋裝書籍,或同時還念過一大堆古典與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們生活的經驗,卻常常不許可他們在“博學”之外,還知道一點點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因此這個作品即或與某種文學理論相符合,批評家便加以各種讚美,這種批評其實仍然不免成為作者的侮辱。他們既並不想明白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便無法説明這個作品的得失,——這本書不是為他們而寫的。至於文藝愛好者呢,他們或是大學生,或是中學生,分佈於國內人口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誠實天真的把一部分極可寶貴的時間,來閲讀國內新近出版的文學書籍。他們為一些理論家,批評家,聰明出版家,以及習慣於説謊造謠的文壇消息家,通力協作造成一種習氣所控制所支配,他們的生活,同時又實在與這個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遠了。他們不需要這種作品,這本書也就並不希望得到他們。理論家有各國出版物中的文學理論可以參證,不愁無話可説:批評家有他們欠了點兒小恩小怨的作家與作品,夠他們去譭譽一世。大多數的讀者,不問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讀。正因為關心讀者大眾,不是便有許多人,據説為讀者大眾,永遠如陀螺在那裏轉變嗎?這本書的出版,即或並不為領導多數的理論家與批評家所棄,被領導的多數讀者又並不完全放棄它,但本書作者,卻早已存心把這個“多數”放棄了。

我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置身於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説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在那個社會裏生活,而且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他們真知道當前農村是什麼,想知道過去農村是什麼,他們必也願意從這本書上同時還知道點世界一小角隅的農村與軍人。我所寫到的世界,即或在他們全然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他們的寬容,他們向一本書去求取安慰與知識的熱忱,卻一定使他們能夠把這本書很從容讀下去的。我並不即此而止,還預備給他們一種對照的機會,將在另外一個作品裏,來提到二十年來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衝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來的質樸,勤儉,和平,正直的型範以後,成了一個什麼樣子的新東西。他們受橫徵暴斂以及鴉片煙的毒害,變成了如何窮困與懶惰!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裏很寂寞的從事與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邊城讀書心得11

短篇小説《邊城》,是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j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j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書心得12

酉水清,渡船舊,白塔高高鼓聲重。

眸光黯,夜雨寒,獨守渡口終看透。

《邊城》中,沈從文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充滿了詩意的理想世界。

湘西江水繞城市而流,城邊一座座高高的吊腳樓。進城有石橋,讓人踏之慾踏。小城依江水而建,靠高山而成;也圍於水,築于山。依山傍水,恬靜優美。

高山鬱青蒼翠竹,朦朧玉粉處———有桃花人家。城中阡陌石板路,黃泥牆,瓦黑乎。

端午月夜初,兩人相識歸家路。年年復,少女懷情待端午,只因對含蓄朦朧的愛有所期待!大老讓路二老上,夜歌於高山之上。歌聲使少女沉淪,歌聲浮魂!大老遇水身亡,二老因愧而乘船踏行遠方;渡船户的渡船女深愛而不得郎。

白河綠水在你我之間緩緩流。你划着船往他方遠走,因愧疚於心,留下一個背影,她卻在渡河旁與渡船等候。因水而遇,順水而走,你何時回頭;光年流走,脱毛的老黃狗與她依舊未走。

一個千古不磨珠玉般的故事,一個如夢如煙,理想的詩意小鎮和以悲劇告終的愛情故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去奮鬥,對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勇敢拼搏,勇敢索取;不是自己的,我們可以去拼搏奮鬥,然後把其得到,而它也不會為你等待。

邊城讀書心得13

讀完邊城,我突然有種想去湘西看看的慾望,從前不知道什麼是牧歌式的小説,現在,還是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它很美,很美。

天空是格外寂寥,夜晚格外漫長。如果沒有她的罵他的笑,那個五月端陽便只是一個普通的暑天,淹沒在記憶裏再無他異。只是,一切不是了。

爺爺是個淳樸的人,他不多拿客人的錢,跑上去追客人,他兢兢業業從不讓客人不能渡船,五十年如一日。他的牽掛只有他的孫女翠翠,他也在最後一夜勸導翠翠“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堅定地活下去,讓人忍不住有種要落淚的淒涼。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兒,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山林中,是她真正自由的地方,翠翠的心中是渴望愛情的,她常看着結婚的新娘子,幻想着自己是新娘,當她想到端午,就閉上眼睛,她期待浪漫的愛情。

兄弟倆註定着要將此生所愛一分為二。天保兄,我知道把心愛之物讓給他人時的痛苦,所以無法想象將心愛之人拱手時的心痛。無法想象更不願嘗試,但天保卻不得不去面對。我相信天保愛她。因為他不曾説沒有她便不能活。不然,在失去哥哥後,她是不是會自責的認為“沒有她便不能活,但為了我他寧可不活”?那樣弟弟的服罪感是不是會更重?

悽美的苦難總是促不及防,為什麼兄弟倆要離去?為什麼爺爺這麼快就告別故鄉?為什麼最後只剩下翠翠一人孤獨的守望?

牧歌式的小説往往就如中國水墨畫,《邊城》裏沒有華麗的背景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但它卻可以讓人想很多。它把一段愛情的變得平淡卻不清淡。總有些東西留下後是揮之不去的。邊城那裏有一段感情未能盡善盡美,這世上又有多少人或事能不留遺憾?

讀罷邊城,真有種想要淚流滿面的衝動了。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説: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讀書心得14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藍碧藍,澄明如練的天空,羣山環抱的民風淳樸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孫女。“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羣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氲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在江邊,久久不肯散去……

《邊城》就是以這樣清新的場景在我眼前展開,在淡淡的敍述中帶我走進一個吟着憂傷牧謠的童話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一直長到了15歲,儼然如活潑的小獸。明淨的眸子裏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15歲時的端午節,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漣漪,她生活的平靜被打破了。她依然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裏藏了一個祕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能説的祕密。古樸的青瓦,飛轉上揚的閣角,檐下有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了一條界線,從此與他無關,或與他有關。

兩情相悦的人卻最終都沒有説出口,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儺送則被父親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現了轉折,而後是兄弟倆相約唱情歌,可老船伕誤以為是天保打動了翠翠,孰知那天保生來不擅唱歌,是儺送一人在唱,再後來天保為成全弟弟出船送貨不幸身亡,儺送傷心欲絕離家出走,而爺爺也因操勞過度,懷着遺憾去世了,只剩翠翠獨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的儺送……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這篇小説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而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調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邊城讀書心得15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

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

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

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

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

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

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

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

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Tags:邊城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