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3篇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2.33W

引導語:《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書筆記範文,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感謝你的閲讀與支持!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3篇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篇1

15歲的花季,每個正在成長中的少女的腦中充滿的都是各種奇妙的幻想。在她們不願向別人透露的心中不乏有情竇初開的悸動和遇見心上人的抨抨心跳,這是每個少女共有的祕密。中國京派小説代表人物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就描寫了一位15歲妙齡少女和她善良祖父的故事。

《邊城》這部小説共有4位主要人物。任性,嬌氣,孝順的翠翠;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苗族老船伕;豪爽,正直,與人搏鬥時敢於挺身而出,吃苦,出力時從不退縮的天保,儺送兄弟。這四個人的行為,感情便成了《邊城》的線索。《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土抒情的經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典之作,集中體現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這部小説的主要內容是:在風光秀麗的湘西峒水流域的一個小城市中,與世無爭的70歲擺渡老人和15歲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美麗純潔的翠翠在一次端午與船總的二兒子儺送邂逅,並對他一見鍾情。沒想到船總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翠翠。更嚴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這場競爭——團總將它作為虐人的陪嫁,正託人向順順放口風,要儺送作女婿!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伕竭力奔走,為翠翠的事操碎了心;另一方面,儺送兄弟也約好以唱山歌的方式來贏得翠翠的心。結果,天保不敵儺送,不幸敗北,又在一場意外中喪生。儺送和船總順順都誤以為是老船伕的錯。儺送被逼賭氣下行,老船伕因為不被人所理解,心力交瘁,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留下翠翠一人獨自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

《邊城》的結局是一個悲劇,末尾不禁令人傷感。回頭想想,在這裏面有很多構成悲劇的因素。從現實來講,碾坊和渡船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碾坊代表了一種實用的,功利的一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於心靈相互吸引的傳統古樸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生了衝突。在作品裏邊,事實上是以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之死,兩個人沒有最終結合,都跟現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衝突有着密切的關係。

在這部小説裏,人性之善展現的是十分充分的。就渡船老人來説,他的職責就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傳統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於自己的職責。他因為是食公家的糧祿,所以過渡人看他忠實,有時候給他一些錢物,而他一概極力退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得來的一些錢物,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超量去報答。老船伕身上的閃光點另人折服,人性的光輝不可泯滅!

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是《邊城》所強調的重點。沈從文先生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態,讚美了邊城人民淳良的心靈。

當我們步上這個已經有些渾濁的社會,表面的交際應對能力我們應完善具備,但離開各種需要應酬的場合之後,褪下偽裝的面具,用真實的一面面對佳人,朋友是必要的。在污濁的社會,讓自己的心靈出淤泥而不染,在偽裝的生存利殼下永遠保持着一顆善良的心,並不斷滋潤它,使它能一代代地遺傳下去,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人性的美必定要延續下去,這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揹負的責任。所以,作為祖國的下一代,我們一定要揹負起這個重任,人性的光輝不能滅,中國人民的光輝更不能滅!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殘忍社會,金錢,權利,慾望已漸漸控制了每個人,善良的一面漸漸被覆蓋,行屍走肉已不足為奇,真正的淳樸的人們卻被排擠。從現在開始,自我反思吧!悟出自我,找出人性的光輝!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篇2

我過去不喜歡《邊城》,現在依舊不喜歡。

忘記最早知道這本書的確切年紀,大概總不會晚於高中。

生平買的第一本書是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在小學。抱着寶貝書,好像收藏家抱着珍貴古玩,貼心窩兒放着,格外珍惜。後來就迷上了看書,初中算是主動有意識像猛禽出擊狩獵似的尋找各種可以閲讀的紙質讀物,雜誌也好,小説也好,一點也不挑食。

聽聞沈從文的大名也大抵是在那個階段。據説他給張兆和寫過許多情書,卻被張兆和告到了校長鬍適那邊。小道消息似乎比沈的文字更有魅力。

再來就是應試教育規定必須背的那些玩意,課本還節選了《邊城》的一部分。那是我第一次讀《邊城》,節選的部分如果記憶不刻意作怪的話,我記得是翠翠去鎮上看船,被儺送送回家,還有儺送和天保在崖上給翠翠唱情歌,翠翠説好像在夢裏採了一把虎耳草的部分。

很多人告訴我喜歡《邊城》,我也每每鄭重其事地説我不喜歡《邊城》。原因呢,那時也説不太清,僅僅看了幾章節選,就堂而皇之地告訴人家我不喜歡《邊城》是不是有點草率呢?現在我看完了《邊城》,我依舊還是那個態度,我不喜歡《邊城》。

我承認這部小説相當完美,像手工藝匠人經久打磨出來的藝術品,細節豐滿,人物立體,情節也完整,可是因為所用的材質我並不鐘意的緣故,所以到底是不愛的。我討厭那些人物彎彎曲曲的性格,缺少些北方人的直爽。你若説那是邊城人民特有的地方性格,我也不好辯駁什麼。倘若遇見這樣的人呢,我肯定會刻意保持距離,不願多麼交心。

要我説,整個《邊城》的`悲劇完全是人物性格引起的。翠翠喜歡儺送偏偏不説,羞答答的;老頭子也是怪,非對天保説,車路馬路任你選;儺送喜歡翠翠卻不去問翠翠的心意,而和自家兄弟一起去崖上唱歌,最後鬧成了一場天大誤會,葬送了天保,也在翠翠和自己之間劃了一道天塹。

除了天保明言自己喜歡翠翠以外還有什麼人是乾脆的?老頭子雖然愛翠翠,但他在這一悲劇上要負一半責任,在和儺送發生誤會前後幾乎沒有一次明確地説出自己的想法,每次都七拐八繞,讓人摸不清究竟。

我尤其不喜歡翠翠小女人的作態,喜歡就是喜歡,你不好意思告訴意中人,哪怕告訴親近的爺爺,也不至於讓老頭子去和天保説走什麼車路馬路。老頭子之所以對天保説這句話,也是因為對翠翠的心意那時還不了然。倘若翠翠一早就讓爺爺清楚,可能老頭子就會果斷地拒絕天保,也不會有後來兩兄弟鬥歌發生,天保也不至於下茨灘喪命。

你説翠翠這樣是因為中國傳統女子都是這樣,一定要含蓄委婉,即使喜歡也不能説出來,一定要讓男人來先對自己表達,這樣才算矜持,才算得體合乎禮節,我也就呵呵。那我倒讓你去算算中國古典戲劇和生活中多少女子為愛私奔呢?我就欣賞卓文君,為了愛和司馬相如私奔,敢當壚賣酒,在司馬相如移情別戀時,也敢以一首《白頭吟》申飭。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人,你為什麼不敢主動表達你的情感呢?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何必讓別人去揣度你的心意呢?如果説翠翠的個性是時代使然,是環境使然,那我也因為唾棄這時代和環境的畸形,而一併不喜歡這部小説。

我喜歡童話,童話中的世界全是純粹的善和純粹的惡,善與惡對比分明,善永遠會打敗惡,所以王子和公主一定白頭偕老。可《邊城》算什麼呢?沈從文將他純粹的美的幻想都熔鑄在這部小説裏了——一個沒有惡人的純粹的烏托邦的世界。小説中的人全是守望相助,全是捨己為人,老頭撐渡船不肯要船錢,為渡客提供煙絲;順順對老頭子也好,送東西;儺送和天保也是好人,人格上簡直完美無缺。可《邊城》能當作童話來看嗎?《邊城》並不是童話啊,這是一部烏托邦的小説。哪怕是烏托邦中刻畫的人也總得是個複雜的人性吧,有善的同時也應該有人之所以為人的自私、狹隘等等脾性吧。這在《邊城》中一概沒有。

但我承認除了我不喜歡的部分以外,《邊城》在藝術性上幾乎無可指摘,裏面的風俗人情,乃至一些生活環境的描寫都很真實,讀的時候,就好像這個四川和湖南交界的臨水邊城真的存在於眼前似的。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篇3

潺潺的流水清澈見底,如一條潔白的圍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纏繞着,聲聲鳥鳴,淳樸粗獷的山歌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蔚藍的天空,構成了這美麗的茶峒,孕育了樸實善良的茶峒人······

《邊城》能夠説是一本淨化我們靈魂的書,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裏我們早被城市的喧囂所吞沒,為自我繁忙的學業而奔波。虛偽,欺騙,功名利祿是這個黑暗社會的主色調,此時就需要一本書來幫忙我們找回人性的美麗與淳樸,找到靈魂深處那已經少的可憐的分別已久的寧靜。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而如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迅速擴大,讓《邊城》中美麗的景色早已不復存在。樹木被伐,圍湖造田,霧霾天氣,噪音不斷,垃圾成堆……這一切都説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傷痕累累,而此刻的人們又十分嚮往空氣清新,寧靜安適的鄉村,可惜這一完美的願望早已被工廠的滾滾濃煙所吞噬。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日,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但當我翻開《邊城》時,沈從文用筆墨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與和平。“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這一系列的描述都讓我們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讀完《邊城》我彷彿感到有一陣微風拂過我的臉頰,吹去我一臉的泥濘與疲憊,期望這和風繼續吹拂,為更多的人帶走塵世的污濁,洗刷他們的靈魂,讓這世界再多一些純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