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淺談文學審美鑑賞(網友來稿)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03W

蘇州市吳中區胥口中學 謝建剛

《課程標準》在第一部分的“課程的基本理念”中説道:“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的和諧發展。”在“7----9”年級的閲讀教學中説道:“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這充分説明,中學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學生文學審美鑑賞素質的培養,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審美鑑賞三者有機融合於語文教學過程中。

所謂文學鑑賞,是人們在閲讀文學作品、把握藝術形象的過程中,通過認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機能的活動而形成的審美過程。由於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過文學鑑賞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加深對大千世界的形象認識,而且可以淨化靈魂、陶冶情操,同時,還可以極大的提高審美能力。構成了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

語文教學中的文學審美鑑賞不同於一般的文學藝術鑑賞,它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徵。

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美啟真”,求知與求美和諧統一。

語文教學的知識傳授不應當脱離生動形象的各種文體、形象、畫面,不能抽象為幾個乾巴巴的“知識點”、“概念羣”。語文教學中的文學審美鑑賞具有直覺性的特徵。比如,在現實生活中,當一件美的事物出現在你眼前時,我們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讚歎:“啊,真美!”這種“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覺性的生動具體的體現。語文教材主要是藉助語言文字來構成人、事、景、物,反映社會生活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師生之間的語言交際進行的。因此,在文學鑑賞審美教學中首先重視語言的教學和教學的語言。

一方面,引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藉助語言文字,直接感受課文的美。

魯彥的《聽潮》膾炙人口,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好素材。作品展現了海潮漲落的風采,謳歌了大海的美,表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的情懷。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海在我們腳下沉吟着,詩人一般。那聲音彷彿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絃;像落花飄在水上。

這是海邊落潮景緻的絕唱。審美主體感知眼前海水漲落時的文字後,能夠立即從聲音、色彩和形態各個方面感受到落潮時的詩情畫意,雅靜而清麗、充滿柔情的優美境界,體會到其曲徑通幽,意境高遠的特徵。

特別是對於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詩,尤其要多用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來接受美和鑑賞美,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即神相遇,氣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審美境界。美學家朱光潛在談讀李白《經下邳汜橋懷張子房》一詩的體驗時寫道:“常常高聲朗讀。朗讀時心情是振奮的,彷彿滿腔熱血都沸騰起來了,特別讀到最後‘唯見碧流水’四句,調子就震顫起來,胸襟也開闊起來了,彷彿自己心中也有無限的豪情勝慨,大有低迴往復、依依不捨之意。”

如上《周總理,你在哪裏?》一文時,用沉凝、悲壯的語調有表情的朗讀,隨着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學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會在一起了,師生共同沉浸在緬懷周總理的情感海洋中,收到了以情動人的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教師講究語言的藝術,發揮語言的直觀作用,無論是導入新課,還是分析課文,無論是描摹,還是評價,儘量做到聲情並茂,感染學生。

例如在教《三峽》一文時,這樣講:三峽的風光是那麼壯麗美好,神奇多嬌,但當時三峽兩岸的勞動人民為什麼那麼愁苦哀怨呢?因為封建社會的三峽未經整治,水流急,河灘險,暗礁多,江灣雜,無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隻船隻與生命。雖當“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也要捨命冒險而下。千百年來,數不清的船工和灘工因勞累、飢餓而慘死在這三峽的航線上。那淒涼的猿鳴,總是很自然的引起人們對死者的追憶和對生者的擔憂,因而“猿鳴三聲淚沾裳”。這段生動形象,情理相生的教學語言使學生理解了三峽的昨天和今天,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其次,重視形象教學 ,把一個個的“知識點”、“概念羣”揉化在生動的形象中,鮮活的畫面中,讓學生在文學審美鑑賞中接受智育,才可能終生難忘。

例如,教學辛棄疾詞作《西江月》時對“明月別枝驚鵲,輕風半夜鳴蟬”這一名句,如果孤立的講“明月別枝”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這個知識點,學生可能一時記住了,印象卻不會很深。如果把這個整體畫面中的有關“動靜結合”美,“聲情並茂”美點出,再引導學生進入那月色皎潔、清風徐徐的優美境界,領略那江南夏夜的迷人與活力。這時,再細細吟詠“明月別枝”中“別”字的意韻,效果、印象會大不相同。

二“以美引善”,求善與求美和諧統一。

語文教學的思想性、教育性歷來為人們重視,它要藉助優秀作品陶冶年輕一代的情感,塑造他們美的心靈,完善他們美的人格,並進一步認識社會,瞭解人生。但在實際的“文以載道”、“文以傳道”的教育過程中,往往呈現僵化、片面化的現象。學生可以出口成章的背誦孔孟佳篇,但對於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人格魅力或許會不屑一顧;他們無不知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濡子牛”的詩句,但魯迅先生根植於中國大地,熱愛苦難的中華民族,也

有普通人向美向善的剛正不阿的精神品質很難化為他們的動力;他們會從眾多的選擇答案中準確無誤的判斷出《背影》的主題思想,但對於每天得到的最深最真摯的父母之愛,卻那樣習以為常,甚至認為是羈絆和樊籠……避免這一現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語文教學中的“美善”統一。即把諄諄告誡的作品主題思想有機融化到循循善誘的藝術鑑賞分析中,通過藝術美的薰陶去實施“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

楊朔的《荔枝蜜》是散文鑑賞的名篇,一句“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偉大的”的名言,藴藏着“奉獻”與“索取”的`思考,“平凡”與“偉大”的辨證關係。如何讓學生深入感受這一道理,平面的、機械的傳授顯然令青少年生厭,而通過對散文意境美的描繪,尤其是引導學生沿着作者匠心獨運的抒情線索:“厭蜂----好奇觀蜂----歎蜂----敬蜂”,去領略其中的情感跌宕、藝術節奏,這個哲理就會在美的氛圍中提升、凸現,在青少年無邪的心靈中涵養孕育,留下“美善結合”的深刻印象。

當然,文學作品中的美好善良的東西更多的是隱含於作品的深層之中的,這就需要教師對作品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將那點點滴滴的“善”如春風般滲入學生心田。

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寫父親為“我”買橘子時,用“蹣跚”一詞來描寫他的體態,教學中如果僅從語義的角度進行教學,那麼學生對“蹣跚”就永遠停留在“走路搖擺不定的樣子”這樣淺層次的理解上。實際在這裏作者用這樣一個詞不僅寫出了老境頹唐半生慘淡的父親對兒子厚重的愛,也表現了兒子對父親一生坎坷、困頓的憐憫及未能盡孝敬之責的愧疚:父親蹣跚的背影遠去了,去得沉重,去得拖沓,而在那蹣跚的背影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揮之不去的蒼涼和悲切啊!這種情感是內在的複雜的,並非每個初讀的人都能感悟出來,因而離不開循循善誘和啟發。

三“以美怡情”,在愉悦中求美。

語文教學應該是所有教學活動中最生動、最形象也最富於激情的。實踐證明,中學生對語文課的“文學鑑賞型”教法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偏愛抒情文學作品。這樣,給語文教學中的鑑賞美育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潛力。語文鑑賞離不開師生雙方的情感投入、交流、共鳴。所以,上課時留心營造一種愉悦動人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己在教學內容的文學鑑賞愉悦中去求知、求美、求善,從而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鑑賞素質。

例如,特級教師於漪在教《春》一課時,首先組織學生齊誦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個黃鸝鳴翠柳”等詩篇,並且飽含深情地講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讚美春天的導語。一開場就奠定了激情的基調,馬上把學生帶入了欣賞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圍中,收到了極佳的效果。

優美的曲調能創造愉悦的氛圍,能把學生帶進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文章的情感創造條件。

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要求體會詩人“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愛國激情,精心

挑選古箏曲。該曲首先優美抒情,節奏舒緩,繼而鏗鏘有力,情緒激昂,如高山流水,一瀉千里,與詩的意境十分相當。學生也邊讀邊聽,情緒隨樂曲而變化,彷彿置身於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詩人陸游一起馳騁沙場,為國效力。摯熱、深沉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竟慷慨激昂的吟詠“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總之,“以美啟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是語文教學得天獨厚的“文本優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當仁不讓的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鑑賞素質,努力完成素質教育中的“審美教育”任務。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