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來源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55W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來源,歡迎閲覽。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來源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將“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耳熟能詳的話語,不僅僅侷限在口號上,而是落實到了具體的行動。如何開展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是目前討論和實踐的熱點。

目前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大多采取課題研究的方式,因此“篩選問題、確立課題”的環節,成了研究性學習起步階段的難點之一。依據筆者的實踐經驗,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若能從課文出發進行深入的發掘研究,一則有利於學生對於課文文本的理解,再則有利於從“薄書厚讀”中,擴大閲讀量,拓展聯想與延伸的能力。同時按照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從課文出發的研究,與學生的原有的知識儲備聯繫密切,學生能夠較快的聯繫已有的知識,較少對研究產生畏難的情緒。

一、課後練習轉化為課題

研究性課題源自課文最簡捷的方法是:將某些課後練習的問題化為課題,如《荷塘月色》的課後練習“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説説為什麼作者‘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一般的課堂教學是由教師介紹一下作者的寫作背景,然後學生總結出‘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反映了作者對嚴酷的社會不滿與苦悶彷徨的思想感情,這樣問題也得以解決了。但是假設我們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將這個問題化做一個小課題,多查閲一些資料,多問幾個為什麼,師生共同研究,答案就不可能這麼單一了。

課題確定了以後,首先通讀課文,對於這一問題進行一些假設:我們發現作者不寧靜的原因與“惦記江南”有關係、與“妻兒”可能也有關係、“白天”的煩惱等等。有了假設,還需要論據的論證,不然種種假設只能歸於臆測。第二步,學生們開始分工尋找資料,有的搬來了史書,找到了蔣介石“4·12”政變的史實;有的通過網絡找到了《朱自清文集》和《朱自清傳》的電子版,使得很多學生可以一同尋找散落在書信與各作品裏的作者思緒。在這些資料的幫助下,課題的小論文很快得以解決了。

附學生論文的提綱:

朱自清緣何不平靜

綜觀全文,可以看見依稀看見作者的思鄉之情“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朱自清祖籍江南紹興,生長於揚州,有一文《我是揚州人》為證。可是,這樣的一份思鄉之情似乎不能掩蓋作者內心的哀愁,結合那一時代所發生的事件和一些相關作品,對他的不平靜的心情作一如下的臆測:

解釋一:“五四”退潮以後,朱自清動搖了他最初建造“光明”的信念,產生了孤獨和彷徨,出現了他的第一次心理危機。(資料:朱自清《我們的七月》和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解釋二: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喧譁和騷動,使朱自清的靈魂為之震顫和瑟索,產生了性格與時代的矛盾。(資料:教參、朱自清《那裏走》、《一封信》)

解釋三:家境衰敗,生活的艱辛和多子的拖累,這一切給予朱自清太多的磨難和艱辛,追憶因而成為他解脱痛苦和煩惱的路徑。(資料:朱自清《兒女》、《給亡婦》、《〈梅花〉後記》;《朱自清傳》)

解釋四: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氣節觀約束與規範了朱自清的思想和行為:尋求人格的自潔和自尊。(資料:葉聖陶《朱佩弦先生》、李廣田《兒女》、許紀霖《朱自清與現代中國的民粹主義》)

二、對課文中的歷史人物進行研究

自古文史不分家,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既是文學作品也是歷史作品。在我們的語文教材裏,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更是比比皆是。有的是作為作為主人公出現在課文中,如選自《史記》裏的廉頗、藺相如、項羽、劉邦等;選自《戰國策》的鄒忌等這些是作為歷史的人物出現在教材中;有的已經成了藝術作品裏的主人公,典型的就是《三國演義》裏的人物了;有的僅僅是作為文章的一個點綴,或是引出文章的話題,或是論證文章的觀點。如《耳聞不如目見?》裏東漢才女蔡文姬和漢代大儒蔡邕都是“焦尾琴”的“陪襯”,“焦尾琴”的故事只是為了引出説明的內容“耳聞不一定如目見的科學道理”的;而八大山人和徐文長在《畫意綿綿》裏的出現,是為了説明天才藝術家的生活艱辛……同樣類型的例子不勝枚舉。

對於教材裏出現的著名人物,假如僅僅是做一個初步的瞭解,不免會放棄掉許多專題研究的課題。因此,我們暫且做了如下的探究:

1、對於沒有在課文裏詳細介紹的名人,可以從瞭解他着手,讀讀有關這些人物的專題介紹,然後考慮他的歷史意義。例如《耳聞不如目見?》裏出現的蔡文姬,她也和昭君一樣外嫁給匈奴;蔡文姬的父親蔡邕,一代大儒竟然會痛哭暴君董卓……在瞭解這些人物的歷史後,會產生一些問題,把這些問題留住,就能產生很好的課題《昭君隆嫁與文姬迫嫁的比較》、《蔡邕的悲劇》。

2、對於耳熟能詳的小説中的歷史人物,不妨比較歷史與小説,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例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從歷史、小説、現代人角度解讀曹操》,翁瑋同學列了如下的提綱:

(一)、歷史上的曹操不是一個只會打打殺殺的莽夫,而是以一個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建安文學的代表詩人出現的。

(二)、人們讀《三國演義》後,對曹操常有“愛之慾其生,恨之慾其死”之感。曹操的人物性格並不是簡單的奸詐,雖詐,卻是有謀略,有計劃,有分寸。

(三)、不同時代的人解讀曹操自會帶上他所屬時代和階級的烙印。現代人,尤其是管理者和有志於成為管理者的人,對於曹操的領導藝術和用人策略非常偏好。

結尾:亂世造英雄,漢末動盪的社會創造了曹操。同樣,傑出的曹操也創造了漢魏的歷史;而《三國演義》的廣為傳播,又使得曹操有了民間的煙火氣……遙想唐朝,那時推崇“建安風骨”人們心中的曹操應該是一個“清俊”“脱透”的文武兼備的高大形象;《三國演義》盛行的明清時期,曹操是“奸”的代表;現代人心目中的曹操是有着“文韜武略”的優秀管理領導者,那麼,將來的人又會如何解讀曹操呢?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二冊》,遊國恩《中國文學史-第一冊》、朱憶源《變臉高手-曹操的爭霸學》。

3、對於課文中詳細介紹的歷史人物,可以從這些人物創造的歷史事件着手,多角度的進行選題。此方法在實施上,一定要先鑽研弄懂課文,再閲讀課外資料;還要注意思考它對於現實生活的意義。以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

第一種方法,從課文中的事例出發,進行直接的闡發議論,然後上升到一定高度進行研究,如《論藺相如的出使策略》、《小議將相合歡》;第二種方法,聯繫課外材料進行思考,如《相如斥秦與荊苛刺秦的比較》;第三種方法,聯繫現實社會來思考,如《“認錯”為利國》、《外交談判的智與勇》

總之對於人物的`研究,從師生的共同實踐來看,“進行比較”是相對容易入門研究的角度,在比較中體會和認識人物的意義,研究的成果也在比較中誕生了。

三、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深入探究

其實對於課文內容的深入探究,一直是我們語文課的“主旋律”。我們有不少優秀的教師非常善於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深入討論和理解課文,往往能達到“於細微處見精神”的境界。假設,我們把這些提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課前預習就是針對全文或者課文的某一部分進行提問,上課將這些問題列出來。學生根據這些問題一則進行解疑,也就是我們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二則,完全可以根據這些問題,師生共同尋找期間的內在規律,組合成文也是一篇不錯的課題小論文。

這裏以魯迅的《藥》為例。日前聆聽了浦東建平中學馬彪老師的一堂關於《藥》的課,課後特級教師金志浩和陳仲樑先生分別進行了評課,受益匪淺。課前學生遞交給老師145個問題,經過選擇,圍繞着茶館議“瘋”的場景,馬彪老師列出了以下九個問題:

1、為什麼把議“藥”放在茶館?

2、為什麼茶客要説夏喻瘋了?

3、夏喻捱打了,為什麼還要説阿義可憐?

4、阿義為什麼説夏喻瘋了,還要恍然大悟地説?

5、為什麼茶客選擇駝背、花白?

6、為什麼20多歲的人不用黑頭髮借代?

7、還有誰説夏喻瘋了?

8、駝背五少爺為什麼最後説“瘋了”?

9、康大叔為什麼連説8個包好?康大叔屬於哪一個階層的?

這些問題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回到自己的課堂,我將題目列在黑板上請同學們思考,並且撰寫小文章,要求文章能夠回答其中5個以上的問題。結果學生寫出了《茶館眾生相》、《誰瘋了?誰病了?》等小論文。雖然這些小論文與前面所列舉的論文相比,引用的資料比較少,但是它培養了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研究性學習的小專題的研究方法之一。

四、由研究的課題引申出新的課題

分析“朱自清緣何不平靜”的小課題完成了,可是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同學們已經對查詢的資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漸漸又引申出了其它的新課題。

在查找朱自清的生平過程中,有的學生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散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這一時期是我國現代散文的發端期,在“五四”浪潮的影響下,不少文章在思想上具有獨到的見解,有些文章熱血澎湃,有着召喚和鼓舞的作用。年輕的學子讀它們不僅僅只把它當作珍貴的文獻,有時心靈也會受到激盪,所以有的學生列出了“走近‘五四’時期的散文”這一個課題。

在廣泛閲讀《朱自清文集》收集“朱自清緣何不平靜”的論據時,有的學生喜歡上了朱自清的散文,列出了“朱自清散文賞析”的課題。顯然這個課題的題目過大,足以寫一本厚厚的書。事實上,學生的研究只可能侷限在某幾篇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者某一類的作品,這樣就與整一個課題的題目極不相稱。因此,建議先對朱自清的散文進行分類,分類可以按照時間的順序也可以按照藝術特色來劃分,再確定感興趣那一類作為課題進行研究。經過分類、比較後學生們陸續定出了“平淡中見絢爛--讀朱自清散文”、“淡筆掩不住濃情--小議朱自清的敍事性散文”“朱自清與餘秋雨的遊記散文比較”等課題。

對於已經研究過的課題,我們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再研究,對佔有的資料換一個角度進行整理、分析,挖掘出內涵,尋找新的外延,確定新的課題。在課題確定的過程中需要考慮課題涉及的一些因素,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變量,一般而言常量與變量越是清晰,課題越是明瞭,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文章的切入口要小,要善於以小見大。比較一下“朱自清散文賞析”、“平淡中見絢爛--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地位”、“淡筆掩不住深情--小議朱自清的敍事性散文”等課題,“朱自清散文”、“朱自清的敍事性散文”就是常量,“思想內容與藝術地位”就是一個變量。常量確定了研究的範圍,是一個不變的量;而變量,具有多個值的概念。因此,在研究資料共享的情況下,對於同一問題,即常量確定的情況下,可從不同的角度研究,確定每一個研究的不同變量。

總之,教材提供了很多可值得研究的小課題,我們的實踐目前為止尚未涉足文章學即語言學、文字學的範疇。相信各位老師與同學,能夠結合自己的長處尋找到更多的方法,期待你我一同共享研究性學習帶給你我研究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