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淺談班主任怎麼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16W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淺談班主任怎麼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淺談班主任怎麼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淺談班主任怎麼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篇1

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有較大的權威性,是一名與學生"親密接觸"的師長,是學科知識的傳播者,還負有協調各科任老師商討本班教育教學工作、互通情況、協調各科課業負擔的責任。對班集體和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着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通過談心、輔導、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所以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擔者,也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席執行者。

一、班主任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於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師的心理處於健康正常狀態,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因為個體心理只有處於正常健康狀態才易於順應社會,與社會保持一致,接受社會的各種要求包括道德規範,形成良好的品德。從另一個角度看,個體如果處於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往往傾向於接受主流的社會規範價值觀相悖的觀念,對不良規範失去抵抗力從而形成不良品德。因此,班主任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如果忽視了每個受教育個體的心理狀態,尤其忽視了對不平衡心理狀態的疏導,不能使之處於樂於順應主流規範的常態。學生往往出現各種消極情緒,如發呆、走神、沉默甚至牴觸。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甚至有意識的心理訓練,才易培養良好的品德。

(二)有利於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

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從家庭方面看,家長的經濟地位、生活態度、思想傾向、文化教養、人際關係乃至家庭氛圍都對孩子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對獨生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質享受上百般遷就;在學習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們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鍛鍊,而後者又使他們面臨壓力,這樣的管教模式會使青少年無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面對生活壓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養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祖輩疼愛第三代,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於照顧太多,使之能力得不到發展,在自主、自立、承挫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明顯不足;從社會因素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獨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在孩子們中也開始流行起來,孩子生日講排場,家長對孩子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將艱苦樸素等優良作風拋之腦後;從學生心理因素分析,新時期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相對以前有所提高,受新思想影響較大,自我表現欲過強,希望得到周圍人羣的肯定,往往會採取一些極端的形式表現自己。如有些學生希望老師注意他,讓老師看到他的能幹,故意在課堂上講話、吵鬧、搞一些惡作劇等。

從學校方面看,在呼喚素質教育同時,毋庸置疑,相當多的學校還是抱着考分這個飯碗不放。學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數上,分數競爭激烈,學生對自我價值認識不足,自信心缺乏,難以發揮內在潛力,常處於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狀態下。在班級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象經營家庭,關心子女一樣體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動用心育的原則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培養;運用心理輸導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消費、交際、危機等方面的引導,既能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緩解學校教育的壓力。在這樣的班集體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覺,容易形成上進的、有凝聚力的班集體。

二、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一個真正的老師不應只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且應該成為學生的保健醫生,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為育人的藝術家。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作為班主任,應以人文主義的思想進行班級管理,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如果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為人處事通情達理、性格開朗、學識淵博……,那麼,學生一定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教師的人文關懷下,道德生命健康成長。

1、尊重是前提。

教育首先從瞭解學生、尊重學生開始,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作為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儘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常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學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我們老師不尊重他,他也感覺不到自尊,教育過程中要堅持正面教育引導,儘量不要當眾批評。實踐表明,只有從尊重出發,學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我們在接手一個新班級時,首先要摸清班情,瞭解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特長能力等,然後聆聽學生心聲,尊重學生的意見,實行民主的管理方法,使學生在班級管理中,充分享受到人的尊嚴。尊重學生的選擇,對學生在業餘愛好和理想追求上的多元選擇,教師應在尊重的基礎上加以適度而恰當的引導;尊重學生的差異,意味着作為班主任不僅要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差異,而且還要把這些差異看成是豐富的資源,在因材施教和班級管理中加以充分利用,儘可能創造一個適應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教育空間,使學生在班級中有歸屬感。

2、愛心是關鍵。法國教育藝術家羅曼羅蘭説過:“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是的,教師的陽光就是熱愛學生的心。有了愛心才會對學生多讚揚、多激勵,少訓斥、無譏笑,才會使學生處在自由、民主、開放的環境中,才會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智力,健全學生的人格。如果,我們每一個班主任在工作中都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童言無忌”,保護學生的“異想天開”,理解學生的“盲目過錯”,讓每個學生在教師面前都能暢所欲言,敢於展示,那麼就會真正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係。

3、寬容是保證。斯賓塞在《快樂教育》裏説:“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須做一些教育的準備,要點鑽研,要點機智,要點寬容,還需要自我剋制的耐心。”的確,教育是愛的藝術,寬容是愛的體現。當學生偶爾犯錯時,我們應用發自內心的寬容取代嚴厲的訓斥。這樣,當我們給學生以寬容時,學生的心中便會燃起希望的火花、寬容的力量,將在期待與尊重中,成為兒童成長的內驅力,一種實實在在的屬於激勵成長的力量。我想,這樣的教育才屬於理想中的主體性德育,才能讓學生在心靈的震撼中成長。

(二)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積極的心育環境。

營造積極的心育環境。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以特色學校的特色為特徵,這種環境是人文化和自然化的有機結合。健康的心理教育模式要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一方面要進入教學的主渠道——課堂,為學生營造課堂教學的良好心理氣氛。我校在本學期搞的五小活動———“進門讀書、見人問好、如樓輕聲、低頭揀物、集結有序”,如果在教室、走廊裏貼上一些生動活潑的圖片和條幅,愛衞生、講文明、樹新風等名人佳句,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習慣。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室裏的黑板報,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性,在每期的黑板報都留下一個板塊開闢一個欄目——“心靈繹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可以用幾句簡短的話寫下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智慧的火花在這小小的板塊中閃現。另一方面班主任要整合學校、家庭、社會服務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與家庭、社會聯手,為學生營造一個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系統、大氛圍的心理健康教育,畢竟學生的很多的心理問題源於家庭和社會,單靠學校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夠的。

活動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班主任要見縫插針,用一切時機組織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種活動,使學生純真的心靈在活動的搖籃中受到陶冶,使心理更健康地發展。

1、故事法。單憑空洞的説教對小學生來講太枯燥乏味,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而講故事寓教於樂可以説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對學生進行自律、耐挫教育時,可講述英雄人物的故事,舉行故事會,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還可以請先進人物來做報告,真實生動的例子都會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打下深刻的烙印,激發他們主動培養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質。

2、遊戲法。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時可採用遊戲法,可結合所學課文做遊戲,教師可精心設計合作式遊戲項目,通過遊戲讓學生明白,合羣、合作、交往的重要性,克服妒忌、自傲、孤獨心理。可設想小朋友野外探險,遇到危險,只有一個出口,必須在極短時間內離開,怎麼辦?都去爭搶先出去行不行?讓學生參與遊戲,找到出路,學會鎮靜,與同伴合作,共同獲取成功。

3、表演法。小學生的表現欲很強,教師應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們提供廣泛參與表現自己的機會。如:我校在大語文周、英語周組織的演講、課本劇等,要求每班至少十人以上的參與者,這對學生進行自理教育是很好的素材,學生自己編排小話劇、課本劇培養了學生的自理能力,將孩子在家的表現搬到小舞台上,讓學生自己評判對與錯,找出問題,明確學習的目標。

4、行為指導法。行為指導是心理諮詢矯正中較為常用的方法。針對目前小學生基本是獨生子女,大多較自私,缺少愛心,心理承受能力低,禁不住半點的委屈等特點,班主任可設計相應的行為指導課。

(三)創造環境,多樣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教育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主要有賴於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境的狀況。老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1、娛樂法。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然而有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給孩子增加了許多的心理負擔,有的教師也推波助瀾,在學生面前總是板着面孔,從不露一絲笑容,使課堂裏“瀰漫着防衞型氣氛”,致使孩子們小小年紀心理負擔加重,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不高。聰明的教師要學會讓學生放鬆,使學生的心境進入愉悦狀態,以淡化直至去掉不良的情緒。在課間休息時可讓學生聽聽音樂,看動畫,講講笑話,這些都有助於緩和神經緊張,使學生變得樂觀、積極。

2、主題班會。主題班會也是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經常採用的教學形式。這一活動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集體性,即通過集體活動來教育每一個人。主題班會的'形式豐富多彩,教師應不拘一格,根據班級實際情況採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進行。如對學生進行自理教育時可舉行“我是小主人”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樂學、會學教育時,可舉行“競賽式”、“趣味答題”主題班會;進行自信、上進等心理健康教育時可舉行“演講式”主題班會;進行成長教育時可舉行“燭光生日”主題班會等等。

3、親近大自然,接觸社會生活法。學校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和郊遊是集體活動,不能替代學生個體的社會活動,家庭教育要鼓勵孩子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放學後讓孩子在開放的空間盡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讓孩子在藍天下草地上,曬太陽,弄一身泥,親近大自然。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為他人服務的行為與愛心,體驗不同的學校角色、家庭角色、社會角色,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完善人格。

三、班主任承擔心理健康教育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班主任要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心理導師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離心理正常狀態從而導致不適應行為或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如上所述,青少年學習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離開心理問題。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對學生的問題缺乏預見和對症下藥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把自己看成一個引導者而非學生的對立面,對於暴露出的問題不是忙着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過看本質,懂得遵循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心理輸導。把自己當作學生的心理導師,是班主任承擔心理健教的必要條件,也是班主任師德提高的必經途徑,因為要做到這種角色轉換,就要求班主任站在一個比學生高的位置。只有悦納學生,才能教會學生悦納自己,只有不斷鍛鍊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悦納學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標。

(二)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知識亟待提高。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現代化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衝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職業的牲殊性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於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三)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

據調查,目前中小學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的程度還是不高,尤其很少學過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因此,教師要通過家訪,家長會等方式,讓家長了解青少年心理髮展規律,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家長了解對學生教育既要鼓勵,也可以批評,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要善於動用心理戰術,以心育心,以人為本。努力使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真正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班主任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師。

淺談班主任怎麼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篇2

隨着社會的發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參與。但對於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來説,班主任在這方面具有極大優勢,因為班主任接一個班至少三年,大部分班主任一帶就是六年,這就為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條件;在時間與空間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再加上班主任本身負責班級管理,在學生面前具有較大的權威性,學生對班主任的認同感和親和力都比較好。班主任要管理好班集體,就必須首先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因而班主任怎樣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依據我以往的教學經驗,簡單談一點我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班主任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影響學生。

中小學班主任的角色,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負有特定責任,並具有無可替代的教育優勢。其中班主任有一個特殊角色就是:班主任是全體學生的榜樣、導師、參謀、朋友和夥伴。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師生關係的好壞,對於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標的確定、身心健康的發展都具有深遠影響。那麼班主任要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員,就必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以下幾方面:

1、班主任要尊重學生。

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小學生善於模仿教師,尤其是喜歡模仿班主任,因而班主任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着學生的行為。作為班主任我們不能隨意地辱罵學生,甚至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讓他們明白:你尊重了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同時班主任還要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對待學生的勞動成果我們要誠心接受。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有一個“差生”好不容易把作業寫完了,興高采烈地把作業交給我,我一看他書寫比較潦草,還寫錯了一個字,我大發脾氣,把他狠狠地批評一頓,隨之撕掉作業,説:“重寫!”那一刻那個孩子臉上的笑容全無,垂頭喪氣地走到座位重新寫起作業,可是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一連寫了兩次都沒寫好,而且一次比一次差,都讓我狠狠地撕掉作業,後來那個學生的作業竟然交不上來了。於是我想這問題究竟出在哪了?他為什麼越寫越差呢?想着想着,想到了一句話:人在心情愉悦時,才能做好一件事。原來是我打擊了他的積極情緒,在這樣的情緒下他怎能認真完成作業呢?從那以後我吸取了教訓,再遇到這類問題,我再也不打擊學生了,不管學生作業完成怎麼樣,都是他們的勞動所得,我都會誠心接受並鼓勵學生,讓他們得到自信,產生積極情緒,信心百倍地做好每一件事。

2、班主任不可有私心。

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績好的學生都受班主任的青睞,經常表揚他們,即使他們有時犯一點小錯誤,班主任也會和藹地對待他們。相反那些成績差的學生只要犯錯誤班主任就會大發雷霆,讓這些所謂的“差生”感受到老師嫌棄他們,根本就不喜歡他們,慢慢地就會和班主任在心理上產生距離而疏遠老師,長久下去他們還會聽班主任的話嗎?班主任對他們的教育就會適得其反。因此我們班主任萬萬不能因為某某學生成績好而偏心偏愛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決定。

3、班主任要講誠信。

“誠信”這詞不只是適用於商品社會,也是班主任要做到的。有些班主任在向家長彙報學生情況時,會無意地把情況誇大或縮小;應承了學生某些事情,過後又不認帳;有時在學生面前承諾一些事情,過後卻沒有兑現……這些微小的事都會讓學生覺得,班主任都可撒謊,我們怎麼不可以呢?班主任想讓學生相信,班主任就得講誠信,在給家長彙報學生情況時一定要實事求是;向學生承諾的事情再苦再難也要兑現。讓學生知道你是個講信用的老師,學生也會學你做一個有誠信的人。

因此班主任在教學與管理中,要把自己的品行、情感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學生,用自身美好的心理素質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在學習、生活上要做到處處關心愛護學生,讓學生懂得關心幫助別人,與人為善,知恩圖報。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有利於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二、班主任要加強交流,瞭解學生,對症下藥。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説:“如果教育家要從各方面培育人,那麼他首先要在各方面瞭解學生。學生是教師培育的對象,班主任要想更好地體現自己的勞動成果,班主任就得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就要多接近學生、瞭解學生,多聽一聽來自童心世界的呼聲,和學生交朋友,加強心理溝通。

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學生難以向班主任白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每一個班主任要經常深人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瞭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學中佈置《我想對老師説》的題目,或讓學生寫小紙條,偷偷地夾在老師的書裏等,使一些較內向的學生或有”難言之隱“的學生通過書面形式與老師交流思想。老師則應該對此做好保密工作,並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區分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個別幫助。另外,與學生談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現、掌握某些同學的不健康心理,再”對症下藥“,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使個別談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學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煩悶向老師傾訴。當一些學生在學習上遇有困難,家庭生活受挫折時,他們心情苦悶,情緒失衡時,班主任要及時幫助他們,安慰他們,開展談心活動,並以誠懇的態度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説,讓他們把心裏的積鬱情緒渲泄出來,擺脱不良情緒的困擾。

三、班主任要指導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僅僅靠班主任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從小到大,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裏,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有意和無意、有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影響着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密切的血緣關係,使得父母的喜怒哀樂強烈地感染着孩子。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如果父母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靜。因而學生的心理健康受父母的影響極大。但由於有的家長沒有正確的健康標準,較注重身體的健康,不太關心心理健康;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走向了兩個極端,要麼對子女要求過高、動輒打罵,要麼對子女不聞不問、任其發展。家人的這兩種態度可能會導致學生心理走向兩個極端:要求高的子女心理常處於恐懼狀態,性格內向;要求低的子女心理則過於散漫,缺乏進取心。

班主任是家庭教育的指導者,就要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佔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總之,只有搞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班主任工作雖然繁瑣又勞累,但為了孩子,班主任必須潛心鑽研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知識,科學有序地運用到班級管理中,使班級成為一個和諧的班集體。讓學生身心愉悦地去學習、去生活,培養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