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時間的腳印》教案設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59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時間的腳印》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間的腳印》教案設計

《時間的腳印》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明確説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説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説明的層次。

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3、掌握説明順序。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説明的層次。

2、掌握説明順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麼,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

二、識記字詞

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海枯石爛(kū)

粗糙(cāo)、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們大聲齊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打開書63頁。《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起來看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

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屏幕顯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麼,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看我們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

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得同學讀第六自然段。讀得好極了。

本段點明瞭物質時刻都在運動着這一普遍規律。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麼?

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這是總起段。

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看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邊讀邊討論並用筆勾畫出其中的重要環節。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學生複述、點擊,顯示流程圖)

這是一幅沉積巖的圖片,巖石像書頁一樣平卧着,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是為了説明什麼?

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

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

3、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並閲讀22到29自然段,然後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

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説明方法:舉例子)

③巖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

④巖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⑤巖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學生總結,屏幕顯示)

小結:普普通通的巖石上,竟有着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可以説,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

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瞭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教師朗讀最後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

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

總結: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後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繫、逐層進行説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四、品味説明語言

1、説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説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説明。

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

(大屏幕顯示。插入説明方法:列數字)

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大屏幕顯示)

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説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請你找出文中的擬人句,並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的句式説話。(屏幕顯示,適時點評)

五、拓展遷移訓練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説,

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巖石還可以比作什麼?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

六、結束語

大家説出的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七、作業

1、找出本文的過渡段並簡要説明其作用。

2、根據你對巖石的瞭解,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篇短文。

初中語文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的説明文,每個單元都有各自的教學重點。

第一單元讓學生重點掌握説明特徵以及説明文準確、簡明的語言特點。

第二單元讓學生重點掌握常用的説明方法。

第三單元要求學生了解科技説明文的特點,並重點掌握説明順序。

第三單元的説明文,與本冊前兩個單元所選文章有所不同。前兩個單元的説明對象比較具體,比較熟悉,而本單元的説明對象比較抽象,比較陌生,這就決定了本單元的説明順序一般都採用邏輯順序。而邏輯順序對剛接觸説明文的初二學生來説較難理解和把握。所以,如何讓學生把握説明順序成為教學重點和難點之一。

本文介紹的知識相對來説比較深奧,又因為它的讀者主要是青少年和非專業人士,為增加閲讀興趣,在準確、嚴密的前提下,作者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既有理趣又有情趣。所以,品味説明語言也成為本文的教學重點。

想讓學生把握説明順序,就要理清文章的內容和層次。

巖石從毀滅到新生的過程較難把握,在讓學生閲讀、討論的基礎上,我採用了圖示法,這樣,學生對巖石的生成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然後,用更為直觀的圖片加以印證説明,進而讓學生明白:巖石從毀滅到新生的過程就是記錄時間的過程。理清了文章的內容,説明順序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擴展遷移訓練,是本課的亮點之一。讓學生仿寫比喻句的活動,既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為配合教學內容而設計的課件,條理清楚,容量較大。考慮到學生對教材不夠熟悉,我充分利用了學生入場到上課的這段時間,播放了部分課文錄音,讓學生儘快瞭解學習的內容。後半部分插入的音樂,為課堂營造了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

本次講課,使我明白,説明文教學並不全是枯燥無味,只要善於摸索、善於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説明文教學也同樣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這對日後的'語文教學將有極大的幫助!

本課最大的遺憾是,對科學精神的滲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擴大視野,提高自身素質將成為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時間的腳印》教案設計 篇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弄清本文的説明層次。

2、找出本文的説明方法。

3、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

(二)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2、教引學生善於觀察自然現象並從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廣泛閲讀科普讀物的熱潮。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本文的説明層次。

(2)本文的語言特色。

(3)本文寫法特點。

難點:本文説明的層次。

解決辦法:寓教於樂。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通過學生的讀、説、寫多項練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啟發學生走向自然,去探尋記錄時間留痕的自然現象,並從中發現規律。

課堂教學中分學習小組研討問題,看哪組思維活躍,知識積累充足答題準確率高。根據各小組的表現選出優勝組,給予表揚鼓勵。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能解釋一下什麼是時間嗎?你能談一下自己對時間的感受嗎?的確,時間不是可看可觸的物質,但它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過去、現在、未來構成的連綿系統。它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那你們注意觀察過自然界昭示我們時間流逝的現象嗎?不錯,樹木的年輪、四季的輪迴可你們知道時間是怎樣在巖石上打下烙印的嗎?

(一)明確目標

1、理解本文説明的科學常識。

2、理解本文的説明層次。

3、學習探究自然奧祕的規律性知識。

(二)整體感知

1、本文共31個自然段,連同寫在前面的四句詩,我們請32個同學(或32人次)來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勾畫出生字詞,勾畫出不懂的科學術語或原理,勾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語句或語段。

2、朗讀後教師按學習小組評價朗讀的水平,然後要求大家默讀,默讀的過程中仍思考朗讀時思考的問題,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學藉助字詞典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後解釋詞語。

腐蝕(shí):①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②人在壞的思想、行為、環境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變質墮落。(本文用①義項)

《時間的腳印》教案設計 篇3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説明的層次、説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

學習説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

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係難以把握

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説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説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操作:

一、導入:

①請同學們一起説,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是——《時間的腳印》(板書)

②時間有腳印,可見這個標題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擬人。根據預習,我們知道時間的腳印,實際上是指——時間的記錄,將石頭對時間的記錄説成是時間的腳印,可見標題還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好!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15分鐘)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着問題,快速的默讀。

頤搶此俁粒?黃鸞餼鋈?鑫侍猓?

1、跳讀:貼標題。

我這裏有五個小標題,“時間漫談”、“石頭的毀滅與新生”、“石頭上的故事”、“讀懂記錄,造福人類”。它們分別可以歸納一些段落的內容,請將它們寫到這些段落的開頭,作為小標題。

如:1—5段講了生活中的時間與大自然中的時間,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貼上小標題“時間漫談”。大家照着將其它的標題貼上去。

2、尋讀,説過渡。

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説説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怎麼説?這樣説:“……”是過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是過渡段,它表明下面將要介紹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3、掃讀,講故事。

這篇文章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錶”,述説着遠古的故事。請你掃讀課文三、四部分,講述一個巖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礫巖中包含着從前的鵝卵石,這説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

三、組織説讀活動(25分鐘)

1、介紹方法:本文作者運用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方法,將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探尋你認為值得借鑑的寫法,並用“好在……因為……”的句式説話,向全班同學彙報你的發現。

2、教師示例:如:好在“課文開頭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因為“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對未知事物的説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層次清晰”。

3、學生活動:(分小組活動)

4、集體交流:(學生述説,老師即興點評)

四、學生積累(5分鐘)

1、摘抄雅詞:二字雅詞、四字雅詞

2、摘抄美句: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

3、抄背小詩:

附: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跳讀:貼標題

尋讀,説過渡

掃讀,講故事

《時間的腳印》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訓練默讀文章和概括課文要點的能力。

2、瞭解本文借用詩歌增強説明效果的特點,掌握運用擬人、打比方等形象説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説明的層次。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意義,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5、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掌握運用擬人、打比方等形象説明事物的方法。

2、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説明的層次。

3、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重要意義。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自讀一質疑一釋疑一練習。

2、自讀課文一討論問題。

媒體設計

可用投影儀展示介紹巖石構造知識的一些畫面,還可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巖石從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直觀生動的感受。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讀設計

從古至今,關於時間的話題很多。孔子面對滔滔東流的河水感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馬克思強調“時間就是能力等等發展的地盤”;齊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閒過”;莎士比亞告誡人們“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培根認為“時間是衡量事業的標準”;梅森指出“不守時間就是沒有道德”。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在各行各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針對“時間”發表過自己獨特的見解。毫無疑問,這些見解都帶有濃厚的個人主觀色彩。而從客觀上探索“時間”的話題並不多見,至於“在地球上還沒有出現人的時候,或者在人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時候,到哪裏去找尋時間的蹤跡呢”這樣的話題,更是聞所未聞。這堂課,就請闊世龍先生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板書“時間的腳印”。

(解説:從中外名人談時間的話題開始,引出如何尋找人類史前“時間的蹤跡”這個課文所要説明的核心問題,進而導入新課,顯得自然,既可增強學生的時間意識,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激發閲讀熱情。)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説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祕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時間的腳印》,是從高土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其擬人化手法的運用,形象地説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着時間的蹤影,以引起人們的探究慾望和閲讀興趣。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l)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①掌握下列詞語,注意加點的字的讀音。

腐蝕()渾()濁山麓()粗糙)龜裂海枯)石爛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與括號內的字的區別,防止誤讀、誤寫。砂(沙)旅(族)撣(撣、蟬、嬋)拂(佛)礫(棟、躒、礫)炎(嚴)熱光滑(華)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讀音和用法。藏cang隱藏zang寶藏殼ke貝殼qiao地殼重zhong重新zhomg重壓龜gui烏龜jun龜裂(解説:這一步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使用工具書,獨立思考並解答,確有疑難,教師點撥解疑。此舉意在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等學習能力。)

(2)內容與形式總理。

在通讀全文,整體思考的基礎上,理清本文説明的層次。

全文共30個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題記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詩《時間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紹巖石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體説明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又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5、6段)總説巖石由被破壞到重新生成的過程。

第二層(第7—16段)分説巖石遭破壞被分解為泥沙的過程(即“石爛”的過程)。

第三層(第17—28段)分説泥沙形成巖石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應開頭,説明辨別巖石中留下的“時間的腳印”之難,意義之重大。

(解説:設計上述內容,意在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調動全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學習重點。)

2課堂訓練。

1)在下列句子的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①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着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着它,嚴寒的霜雪_着它,風、着它,雨__着它……

②狂風__來了,洪水__來了,冰河_來了……

③而在讀懂以後,_使我們增加了知識,還非常有助於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

(2)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段落,説説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

(解説:以上課堂訓練(1)的目的是通過完成填空練習使學生體會本文説明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訓練(2)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在結構文章中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3、課堂小結。

(解説: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學生在研習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對好的現象進行表揚、給予鼓勵,對不良現象要逐一指出,並要求改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目的。)

四、佈置作業

1、認真閲讀課文,體會其生動有趣的語言。

2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試舉例説明。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情況

二、具體研習課文

1、課文在説明巖石可以記錄

時間後,接着寫了一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這樣寫是否偏離了主旨?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訂正: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説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裏每一釐米厚的巖層便代表着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解説:這是課後練習中的一道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而且能用簡潔的語言表達。)

2、從文中不難看出“時間的腳印”是在巖石生成過程中留下的,那麼,作者為什麼又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説明巖石被破壞而逐漸成為泥沙的過程呢?會不會喧賓奪主從而對説明對象有所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明確:作者用大量篇幅説明巖石被破壞而漸成泥沙的過程,是為下文説明巖石生成打基礎作鋪墊的,沒有“老”的巖石不斷地被破壞,就沒有“新”的巖石不斷地生成,這是物質運動規律的體現。因此,這些內容不僅不會喧賓奪主,而且會使人們對説明對象的瞭解更具體、更全面。

(解説:這是本文的難點之一,設計此題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瞭解物質運動的規律,從而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之二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巖石在生成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留下“時間的腳印”的?請結合課文回答。

學生快速測覽課文後回答,教師明確:巖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積物不斷積累達到一定量時自身產生重壓,有一些物質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裏,使泥沙膠結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時,像書面一樣平卧着,一層層地疊加在一起,每一層巖石都凝固了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我們根據這些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在巖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測出該巖石形成的時間以及同一巖層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

(解説:這是文章的又一難點,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4、結合課文談談“尋找時間的腳印”有何意義。

討論後明確:“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着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或“不僅使我們增加了知識,而且還非常有助於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

(解説: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之一,意在提高學生對地質科學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

三、欣賞品味

作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從形式到內容再到語言表達等方面儘量靠近讀者,使讀者願意讀、喜歡讀。首先,從形式上看,擬人化的題目,別具一格的題記和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內容生動具體的正文,相互映襯,渾然一體。尤其是選擇高土其的《時間伯伯》一詩作題記,既照應了題目,又開啟了下文,還形象地暗示了時間每走過一個時代都會留下蹤跡,無論人類有史以來,還是史前無人之時。其次,從內容上看,説明具體、全面。如説到山野裏的巖石可以記錄時間時,順便提及北京故宮的“銅壺滴漏”。介紹巖石生成過程中如何留下時間的蹤跡,卻先交代巖石的毀壞、分解過程等,不斷開闊讀者視野,使人獲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敍述中大量地運用擬人化的寫法,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着從各方面來的‘攻擊”’。把“巖石”的被動和無奈表現得令人同情。“狂風吹來了,洪水衝來了,冰河爬來了”的排比、擬人手法加上極富特點的動詞的巧妙運用,把‘“狂風’”“洪水”“冰河”來的情狀表現得惟妙惟肖。文中類似的句子隨處可見,值得細細品味。

四、課堂總結

1、總結兩節課的教學內容。

2、總結學生的學習表現。

3、總結學習方法。

(解説:課堂總結便於學生對課文h容的整體把握,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用已有的學習方法指導今後的學習。)五、佈置作業學完這篇課文,你是否對巖石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試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首小詩或散文,抒發一下你的感受。

板書設計

(解説:本設計直觀、形象地反映了巖石造破壞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膠結成巖石的過程,便於學生把握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