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46W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瞭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 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説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 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説:“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 詩歌鑑賞品味

1、 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2、 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詩歌情感內涵,品味詩歌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

2在理解應用中,複習象徵、疊詞、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

3掌握對寫這一表現手法。

教學重難點:

多元體會詩歌淺顯語言背後深刻的情感內涵。

課時:

一課時

一:導入

一段悠揚的音樂把我們帶入了今天新課的學習。好,一個小競賽,猜一猜這首歌是哪位影視人物的代表曲目?這正是來自江南水鄉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採蓮曲》。的確,採蓮與江南的女子有着不解之緣,採蓮女輕巧的小船蕩起了荷塘中多少歡樂的漣漪,而那皓腕下的紅花又寄託了多少江南女子繾綣的情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恰恰與採蓮有關,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涉江採芙蓉。

二、整體感知

(一)初讀,讀準讀順

1自主讀詩。

2單人朗讀,評點指正,在此基礎上全班齊讀。

3整體梳理,解決重點字詞問題。

4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出之前朗讀出現的問題,指導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進行朗讀,全班再次齊讀。

(二)再讀,整體把握

1本詩的情感從整體上來講主要有哪些?

憂愁、孤寂、苦悶思念(題眼)

2做這種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達出來,使這首一無艱深之語,二無冷僻之詞的短詩感人至深,流傳千古呢。要解決這一問題啊,我們就有必要深入文本,從藝術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潛藏的感情了。

三、析讀,逐句賞析。

1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1)詩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通過哪個舉動引發的?

涉江採芙蓉

(2)為什麼所採之花定為芙蓉,且以芳草蘭澤渲染之?

鑽戒象徵永恆,白紗象徵純潔,我們的主人公以蓮為信物寄託情思,所以蓮花在此象徵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蓮花的高潔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潔。

2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1)那麼,這樣高潔美麗的蓮花,作者送出去了嗎?為什麼呢?

所思在遠道。

(2)這種急轉直下的心理活動,作者是用什麼句式表達的呢?

設問,問答兩體。“所思在遠道”是不是對“採之慾遺誰?”的回答呢?自問自答,自言自語,你能從中捕捉到什麼信息?

自問自答,自言自語,可見境況孤冷;而孤冷的境況又曲折表達了什麼情感呢?

生:對遠方親人的思念。

3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1)此時遊子不覺回望故鄉,那麼他看到思念的故鄉,思念的親人了嗎?

沒有,他看到的是,長路漫漫無邊無際。

(2)這句詩前半句敍事,後半句寫景,無一字言愁而愁在其中,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疊詞:內容重複,音韻悠長,使路的形象在長度和寬度上無限延伸。

4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1)此句是作者的情感在前面層層鋪墊渲染之後的直接抒發,那麼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情感?

悲傷惆悵

真情堅守

社會批判(此處知人論世)

(2)那麼研討至此,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它看似平白直率的語言背後,原來還隱藏着這麼多曲折的故事,下面讓我們帶着自己的解讀再一次誦讀全詩,讀出你們的情感和感悟。

四、合作探究——對寫手法

1學生討論,並説明理由,並從各自理解的角度闡述詩句。

2明確

採蓮者應為女子。第一,採蓮主要是女子從事的活動,所以才有了安小主那首江南典型的採蓮曲,第二:遊子之求宦多在京師,是在洛陽一帶,又怎麼可能去“涉”南方之“江”採摘莢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着“夫容”,而這明是女子思夫口吻。

還顧者應為男子。因為“舊鄉”即故鄉,還顧説明此人不在故鄉,而漂泊在外,而為功名羈旅漂泊的定是遊子無疑。

3指出問題所在,詩歌中出現了兩位主人公,而抒情主體只能有一個。從而引出對寫手法。

4定義介紹

5結合本詩詩句,具體分析。

6表達效果分析

7拓展探究——找出下列詩句中應用了對寫手法的部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杜甫《月夜》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説着遠行人。

——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五、小結——深衷淺貌言淺意深

1那至此,這首詩我們就分析完了,現在你是否能理解前人對《古詩十九首》語言藝術的高度評價了嗎?它的語言雖然不及漢賦華美,不及律詩工整,但是其明白如話,自然古樸的語言背後,卻運用了、設問、疊詞、借景抒情、對寫等多種表現方式,使詩人的深情看似單純,實則九曲迴腸,跌宕起伏,形成了《古詩十九首》“深衷淺貌”的藝術魅力。你讀懂了嗎?

2配樂,帶着對這首詩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作業佈置:試着詩歌改寫為一篇800字左右的記敍文,要求符合原詩情感基調,有一定的細節描寫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鑑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2.瞭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這三首詩。

二、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鑑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鑑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薰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如果字詞過關了,對詩歌的淺層次的鑑賞比較容易辦到,但深層次的鑑賞恐非易事。希望能夠通過這三首詩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較深層次的鑑賞。

解決辦法

1.疏通詩句,誦讀涵詠。

2.從知人論世和語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進入意境。

3.領會意藴,汲取精神營養。

【學生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讓學生誦讀第一、二首詩,並嘗試着從表達技巧上進行鑑賞。

2.第二課時,讓學生結合陶淵明的生平,從情感深處與《歸園田居》產生共鳴。

【課時安排】2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學習並鑑賞《涉江採芙蓉》、《短歌行》。

二、整體感知

《涉江採芙蓉》寫的是遊子採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採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裏多有表現。它寄託了什麼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並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這首詩流露出對於生命短促的濃濃感傷,不過詩人並沒有陷在消沉的情緒中不能自拔,而在對統一天下大業的追求中獲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無常,這是漢樂府濤歌裏常見的主題,可見當時這個問題縈繞在人們的心中,揮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發出人們的思考:人應該怎樣活着?對此,漢樂府詩歌裏更多的是主張及時行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西門行》)將這種主張發揮到了極致。也有勸導人們努力進取的。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曹操的《短歌行》這首詩,前半部分的情調和漢樂府詩歌相近,後半部分古雅雄渾,氣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風貌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鑑賞《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敍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説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麼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後兩句也並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後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2.學習鑑賞《短歌行》

理解和欣賞這首詩,可能有兩個難點:一是對詩中引用的《詩經》裏詩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對詩中情緒斷續、起伏、變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兩句、“呦呦鹿鳴”四句出自《詩經》,學生對照課文註釋理解它們的主要意思即可。至於如何把握這首詩中情緒的斷續、起伏、變化,我們可以從人的情緒在某個時候變化無端、不必強尋線索的角度來理解,也可以從它原本是配樂的,首先要和音樂旋律相應和的角度來理解。從這首詩本身來看,它創作於宴饗賓客時。起首“對酒當歌”,可見這是一場盛大的筵席。然而,樂極悲來,詩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歎。“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漢樂府《薤上露》有關聯:“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至“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兩句,詩人借酒澆愁的形象讓讀者體會到他的情緒低落到極點;接下來“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轉到對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詩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隨後“明明如月……不可斷絕”卻又回到“憂”上來,似乎是天上皎潔清冷的月亮又無端觸發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舊恩”接續前面的對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後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實景,體察人才的心理,表達希望能夠延攬人才、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的雄心壯志。從以上簡要分析來看,詩人由人生無常帶來的深沉憂思和他要招攬賢才、統一天下的壯志豪情相混雜,情緒或低落或高昂,到詩歌的結尾處,才讓讀者體會到詩人已用對理想、對事業的不懈追求驅散了此前縈繞在心頭的憂思愁緒。讀整首詩,讓人由衷讚歎曹操的心胸肝膽。寫憂思,自然隨意,反反覆覆,將它寫得無處不在,難以排解,讓人產生共鳴;寫壯志,頭角崢嶸,完全是豪傑氣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結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何等有氣魄!

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的1、3兩問。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瞭解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經歷、真正理解《歸園田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瞭解詩歌鑑賞的一般步驟。

二、整體感知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少年時代由於家庭和儒家的影響,對統治階級抱着幻想,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處的時代都是對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軍閥所熱衷的是爭權奪利,他們既不想整頓政治,也無意收復失地。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這種客觀現實對陶淵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變化有着深刻的影響。

陶淵明直到29歲才出仕,以後十多年裏,他幾次做官,都不過是祭酒、參軍等職,不僅濟世的抱負無由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和“違己交病”。在老莊思想和隱逸風氣盛行的影響下,陶淵明早年就有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思想,當他仕途不得志時,便懷戀這種生活,所以,這十多年裏他一直“一心處兩端”,行動上也是仕隱無常。39歲時,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變化,他説:“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就是説本應該是憂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給了。就在這一年他親自參加了勞動。此後,因為“耕植不足以自給”,又一度為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歎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上了歸隱的道路。

《歸園田居》共5首,約作於從彭澤棄官歸隱的第一年,時年42歲。課文是第一首。《歸園田居》寫他擺脱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現了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閒適愉悦的心境。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朗讀詩歌,疏通詩句。

補充註釋

(1)塵網:塵世的羅網,指仕途。意謂仕途有如羅網一樣,使人不得自由。

(2)故淵:魚兒原來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羅:排列。

(5)塵雜:塵俗雜事,主要指過去官場的案牘和應酬一類的瑣事。

(6)虛室:虛空閒靜的居室,比喻沒有人事滋擾明淨洞澈的心境。

2.簡析詩歌的內容結構。

第一層:表作者個性思想,渴望歸田。

第二層:繪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園生活。

第三層:寫田園樂之因。

3.結合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經歷,理解本詩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陶淵明的志趣與性格、社會的黑暗污濁,終於使他同統治階級上層社會完全決裂,回到田園中來。詩歌開篇兩句寫出了作者愛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統領全篇。接着以比喻、對偶的手法,生動地展示了自己為官13年的“羈鳥”“池魚”的仕途生活,表現了對仕途的厭惡,對自由田園生活的強烈渴望。第二層作者由近及遠着力描繪了田園風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簡淡的筆墨,勾畫出自己居所的'樸素美好;曖曖以下四句,視線轉向遠處,使整個畫面顯出悠邈、虛淡、靜穆、平和的韻味。作者正是以此作為污濁喧囂的官場——“樊籠”——的對立面,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和人生觀念,結末“復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詩中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斥為“塵網”,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羈鳥”、“池魚”,把退處田園説成是衝出“樊籠”重返“自然”,表現了他對醜惡社會的鄙視。在這裏,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當然,陶淵明的歸田,是在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之後,採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這時儒家的“獨善其身”的思想佔了主導的地位。從他放棄了實現濟蒼生的理想來説,具有一定的消極性,但從他堅持高尚的志趣,決不和統治階級同流合污來説,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4.領悟陶詩平淡質樸語言中所藴含的濃郁詩意。

陶淵明的詩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他的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於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而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讀來十分親切,還富有意境。《歸園田居》中,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所有這些還構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這種特點的形成與詩人的創作方法密切相關。詩人寫作田園詩,目的並不在於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和表現這種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創作時,並不是隨意攝取田園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攝取到詩中來,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極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潛移默化,使人感到親切,又感到崇高。蘇軾説:“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所謂“奇趣”正是從意境中產生的。由於他的詩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渾然一體。這在藝術上又與漢魏詩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不謀而合。

總結、擴展

通過兩個詩歌單元的學習,詩歌鑑賞應該在我們頭腦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讀者閲讀詩歌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詩句的媒介,獲得對詩歌塑造的意境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享受從而領會詩歌的主旨。詩歌鑑賞是一項較複雜的思維過程,本無固定順序,為了幫助同學們較快地形成初步鑑賞詩歌的能力,暫分三個步驟:誦讀、涵詠——解題(知人論世)——釋句披文——人境(進入意境)——會意(領會主旨)——評價(評定優劣高下)。希望學生們能循着這步驟,鑑賞《歸園田居》的其他四首詩及《其他古詩背誦篇章》中的詩歌,逐步形成鑑賞詩歌的能力。

佈置作業

1.很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2.鑑賞《歸園田居·其二》,體會陶詩平淡自然的風格。

附:板書設計

愛田園—個性、思想

陶淵明—《歸園田居》 田園美—虛淡、靜穆 超俗不羈的品質

平和、淳樸 閒適愉悦的心境

Tags:教學 涉江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