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有關《馬説》教案範文10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09W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馬説》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馬説》教案範文10篇

《馬説》教案 篇1

 一、作家研究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以詩為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為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説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並不等於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説把散文詩化,或者説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並不限於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説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裏。

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歎。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悲憤心情下,寫下了《馬説》。

 二、課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散文中,抒發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説》便是其中之一。“説”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説》通篇用的就是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

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説,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着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本文在結構上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後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説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並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於是作者緊接着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餘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於“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醃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羣羣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着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説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裏面不知有多少辛痠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涵則甚為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説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説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着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麼能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於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裏卻藴涵着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裏,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於是又接着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並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着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出了彷彿悲天憫人般的慨歎:“天下無馬!”意思説,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並非不想選拔人才,並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裏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歎,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後天人為的犯罪)尖鋭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鬱頓挫之致。古人説蹙萬里長江於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為作者起伏迴盪、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韓愈的《馬説》是一篇説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説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説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説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歎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歎的滋味和意境,儘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所抒發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一)知識積累

1.導入:

(屏幕顯示《伯樂識馬》的故事幻燈片)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説》,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2.作者及文體簡介:(屏幕顯示)。

3.檢查預習,下列字詞語會注音?

祗( ) 駢( ) 一石( ) 食馬者( ) 邪( )

(二)誦讀感知

1.聽讀——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朗讀提示:讀準節奏]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點撥疑難,積累字詞。

(1)用現代漢語解釋重點文言詞語。

[一詞多義]

故雖有名馬( )

雖有千里之能( )

一食( )

食馬者( )

食不飽( )

策之不以其道( )

執策而臨之( )

其真無馬邪( )

其真不知馬( )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馬者:食——

才美不外見: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

其真無馬邪:邪——

(2 )翻譯課文

(結合註釋疏通文義,獨自無法理解的標劃出來,最後進行課堂交流)

3.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意思,感知以下問題。(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2)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三)研讀賞析

(把握課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寫法。學生閲讀、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説“馬”嗎?那麼“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2.從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3.文章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評價

(學了這篇課文,有什麼認識?看看課後練習第三)

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繫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作業佈置:

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揭露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愚妄淺薄。

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伯樂 不常有 善於識別人才的人

千里馬 常有 人才

食馬者 不知馬 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馬説》教案 篇2

《馬説》教學教案設計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説》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 ,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繫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為切入點,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裏行間藴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採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提出討論題:為什麼韓愈會在文章中流露出這樣強烈的憤懣不平之情?提示學生;聯繫韓愈的生活經歷。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5、細讀第三段,體會“天下無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語氣。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積累提升

1、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解詞練習,教師提出:故、或、雖。以前在何處學習過?

3、背誦積累:

4、知識遷移:

⑴ 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為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⑵ 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於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後再聯繫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四、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無馬也邪 ──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託物言志

《馬説》教案 篇3

《馬説》是傳統名篇,同時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篇目之一。《馬説》是一篇寓言性雜文,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體現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託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治階級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將深刻的寓意體現在具體的形象中是這篇文章的顯著特點。

教材選入這篇文章,目的在於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學情分析

1、學生對文言文的閲讀,大多還停留在簡單的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的階段,而由“讀字音”——“讀文意”——“讀文情”的逐漸深入課文的朗讀方法,還沒有完全掌握。

2、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實詞,但對文言虛詞積累不夠。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

文言文閲讀能力。

2、反覆朗讀以至成誦,整體感知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馬説》教案 篇4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

《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跟《馬説》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説》(即《雜説一》)。文章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説,闡明賢臣離不開聖君任用,聖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説》的姊妹篇。

二、關於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馬説》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文中重要詞句的意思。

2、瞭解“説”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敍。

3、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瞭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遭遇。

【教學建議】

1、教學指津:作為一篇文言文,教學時宜通過自主與交流相結合的方式疏通全文,落實重要詞句的意思,讓學生真正讀懂課文。作為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本文運用託物寓意的手法,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説,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處境,寄託了作者憤憤不平和窮愁潦倒之感,觀點鮮明,諷喻深刻。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寓意,發掘文章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關注現實,增強人文素養,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2、問題導航:

⑴ 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明確:“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寓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⑵ 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在封建社會,許多有識之士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作者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就託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不幸,來表現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

⑶ 説説古今中外“千里馬”巧遇“伯樂”盡顯才能、成就作為的故事。

提示:可以收集資料,課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學家、藝術家、體育明星等;還可以從學過的課文中、聽過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諸葛亮、陳伊玲的故事。旨在進一步明確伯樂的重要。

⑷ 這是一篇“説”,讀完後你認為它屬於哪一種文體?

明確:議論文。

【資料鏈接】

1、背景資料:

⑴ 韓愈,字退之,河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和詩人。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其文論證嚴密,氣勢磅礴;其詩力求新奇,摒棄陳言。今存散文380餘篇,詩400餘首。

韓愈其人有傑出的才華,可他的政途卻多坎坷: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感歎;貞元19年(公元803年)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徵徭役、租税,被貶為陽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卒於824年,57歲病逝。這篇《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 ~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鬱,離開長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説》的思想基礎。

⑵ 古文中的“説”歸屬説理散文,是議論文之一體,有時稱雜説。接近今之雜文、札記、隨筆之類,或抒一時感觸,或述一得之見,或託物寓意、體物言志。

2、多元解讀:

⑴ 借寫千里馬的不幸遭遇,來反映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現象,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

⑵ 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3、搜索百家:

《新唐書列傳》《師説》《晚春》

【拓展訓練】

一、積累應用

1、給加粗字注音:

駢( )死於槽( )櫪( )之間,不以千里稱( )也。

一食( )或盡粟( )一石( )。食( )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學家______________。體裁是_________。

3、先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閲讀理解

㈠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4、結合語境,解釋加粗詞語。

⑴ 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⑵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呼籲人們要重視人才,人才也要敢於毛遂自薦。

B、凡屬千里馬,都不願意淺薄地表現自己,因此人們也就很難認識到它們的才華。

C、有伯樂才有千里馬。然而世上是沒有真正能識馬的伯樂,因此千里馬被埋沒也就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了。

D、“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後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沒,被扼殺。

7、結合課文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千里馬”,你怎樣避免“懷才不遇”的厄運?

㈡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此文被譽為《馬説》的姊妹篇),完成練習。

龍説(雜説一)

韓愈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8、結合語境,解釋加粗詞語的意思。

雲固弗靈於龍也 茫洋窮乎玄間

然龍弗得雲 其所憑依

9、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 雲亦靈怪矣哉!

⑵ 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

10、本文與《馬説》為同期作品,以______喻聖君,以_________喻賢臣,闡明瞭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馬説》教案 篇6

一、導入

( “伯樂相馬”的成語,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 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 ”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 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韓愈當然不是在僅替馬鳴不平,他寫這篇文章旨在抒發自己的感情,伯樂指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結合作者的當時背景,指封建統治者,而且應 該是指能夠識別賞用人才的所謂明君。

(2)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説,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 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説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 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 ”(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策 2.之

①策之不以 其道 (用鞭子打)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指馬)

②執策臨之 (馬鞭子) ②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 在主謂之間)

3.其

① 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它。馬)

②其真無馬邪? (句中語氣詞 )

③其真不知馬也。 (其實)

4.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 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歎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 者懷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壯 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2.閲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 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馬説》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

2.翻譯並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試着分析文章的結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字詞 翻譯課文 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説:“您聽説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脱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説》,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後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教師提示:

然後(在這以後)有千里馬 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祇(只)辱(辱沒)於(在)奴隸人之手,駢(一併)死於槽櫪之間 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 食(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這)馬也 才美不外見(表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麼)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 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 執策(馬鞭)而臨之 其(難道)真無馬邪 其(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並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a.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

a.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顯著特點?説説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採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a.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説》。“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説》。

b.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c.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閲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b.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閲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a.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e.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説一説。

(小組討論)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本文的着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過層層論述,最後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以視為總綱,旨在強調伯樂對於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後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説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敍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並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裏,韓愈的願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繫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裏,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侷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鬆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説》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於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讚歎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馬説》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學習託物言志的構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

2.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馬説》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通讀課文,翻譯課文,

第2、課時:理解課文大意,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古代封建社會,埋沒人材現象非常嚴重,很多人才常哀歎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人材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呢? 今天我就來一起學習這篇《馬説》。相信同學們會從中會找到答案。

一、解題

“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寫法靈活自由。可敍述,可描寫,可説明,也可議論,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二、介紹作者及背景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聽讀課文

(一).注意讀準字音

(二).注意劃分節奏

(三).注意語氣語調

四.學生朗讀,要求:

(一).讀準字音(先正音釋詞,再自由朗讀)

(二).讀懂句意(先逐節翻譯,再抽讀評議)

(三).讀出語氣(找出相關語句,學生齊讀)

1、千里馬的命運(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痛惜之情

2、千里馬的遭遇(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慨詰問

3、食馬者的言行(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諷刺嘲笑

五.作業

(一).翻譯全文

(二).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及翻譯

二.合作討論:

(一).概括每節大意並思考:

(二).文章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三).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四). 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明確:比喻人才。

伯樂指的是什麼? 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五)..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 ?

(六).反映怎樣的'社會現實?抒發作者怎樣的思考感情?

三、鏈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馬”你打算怎樣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寫出幾個含有“馬”字的成語或諺語歇後語

(三)寫出幾句含有“馬”字的的詩句

四.教學小結

(一)歸納課文。

中心思想:本文圍繞着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歎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二)歸納寫作特點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説馬,通篇喻人。託物言志,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着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説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於沒有千里馬。再以餵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後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説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覆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五.課外作業

思考和練習(見作業紙)

( 郭立桂)

初二年級作業紙

學科 語文 課題 《馬説》

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一.給加列字注音

伯樂 2.辱 3.駢 4.櫪 5.一食 6.食馬者 7無馬邪

二.找出文中四個通假字解釋

1.___通____: 2.___通___: 3.___通___: 4.____通_____:

三.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1.奴隸人 2.與常馬等 3駢死

4.槽櫪 5.一食或盡粟 6. 不以千里稱也

四.填空

1.《馬説》的作者是____,又稱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學家,他與_______一起倡導古文運動。

2.文中表現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伯樂”比喻________-,“千里馬”比喻_____________.“食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説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這句話朗讀停頓的劃分是準確的.

B.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裏反問句與推測語氣連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對統治者愚昧無知的無情嘲諷.

C.《馬説》中的“説”在這裏表敍述,本文敍説了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D.本文選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韓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六.選擇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正確意思。

1.一食或盡粟一石 ( )

食之不能盡其材 ( )

A.吃的東西 B.同“飼”,喂 C.吃 D.供養

2.有千里之能 ( )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夠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執策而臨之 ( )

A.竹製的馬鞭子 B.策問 C.驅使,鞭策 D.計策,計謀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點詞的意義。

不以千里稱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雖有千里之能 ( )

執策而臨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馬也 ( )

其真無馬邪 ( )

八.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九.問答:

1 本文“託物寓意”,借議論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怎樣的一種不合理現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一説法,啟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馬”你將怎樣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馬説》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馬説》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23課的自讀課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論説文,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形象的寫出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揭示了伯樂不識馬的根本原因。與其説是寫千里馬的遭遇,不如説是寫人才的遭遇,表達作者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對封建統治者進行了無情的控訴。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初中文言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能疏通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大意的目的。我設置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自主翻譯,感知課文大意。

2,反覆誦讀、培養語感,能熟讀成誦。

3,會記筆記積累詞彙,瞭解文體把握託物寓意寫法。

4,感受千里馬的遭遇,深刻理解課文含義。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彙,熟練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掌握託物寓意寫法,理解伯樂千里馬所象徵的含義。

學情分析:

農村中學的初二學生雖然接觸了文言文,但基礎薄弱,還沒有學會積累文言字詞的習慣,很難順利的翻譯一篇文言文。所以,繼續加強文言字詞的基礎教學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因為文言字詞是讀懂讀通文言文的基礎之基礎。鑑於此,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方法。

1,文本賞讀法:學生誦讀,教師範讀,通過文本解讀文意。

2,問題探究法:教師引導,學生體悟,通過文意理解內涵。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第一節是自主學習課,學生提前預習為主;第二節是合作探究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完成。

教學過程:

導入以設置懸念激發興趣切入,問一個適合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吊起學生的胃口,驅動學生髮自內心的學習。都説21世紀,是競爭人才的世紀。那麼請問什麼是人才?如何成為人才?這些都是我們同學需要思考的問題,為自己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做準備。為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就讓我們懷着虔誠的心,打開課本向韓愈索解吧!

接下來,我將發揮班班通的優勢,運用多媒體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預習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訴學生文明接下來要幹什麼怎麼幹?這節省了時間,更是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

任務1:尋找《伯樂相馬》、《毛遂自薦》等或者與人才悲慘遭遇有關的故事。一方面運用故事熱身,貼近文本,為深度理解文本內涵做鋪墊;一方面是讓學生積累人文知識,活躍思維,充實大腦,激發興趣。

任務2:展示預習提示,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怎樣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識點,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效果。

★瞭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説這種文體。

★你認為文中有哪些字的讀音需要掌握?

★朗讀中哪些句子的節奏需要注意?並説處例句。(演示文稿)

★你認為文中哪些詞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積累了哪些一詞多義的詞?並説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積累了哪些通假字?並説處例句。(演示文稿)

★你認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譯需要注意?

如果時間允許,我還將這些知識點作為搶答題,讓同學們快速搶答,或者分組比賽,看哪一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電子文稿演示。這就是利用班班通網絡技術為語文學科重點內容的服務,高效的達成目標,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學會方法,培養了動手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為下一節課的深刻理解文本內涵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是第一節課的自主學習課,第二節課是合作探究課,將採用朗讀法和問題探究法,達成對課文的深刻理解。朗讀法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為熟讀成誦和深刻理解課文搭橋鋪路。問題探究法還是用班班通的展示準備好的演示文稿,學生快速瀏覽問題,然後儘可能多的留有時間充分思考問題。問題設置層層推進,步步緊逼,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邏輯演繹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樣示範,以有別於學生所熟悉的教輔資料,來組織教學,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讓學生陷入思維的泥沼欲罷不能。問題如下:

1,既然是議論文,那麼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點撥此問的目的也就是問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

2,當時的千里馬有什麼遭遇,或者説當時的社會現象是什麼?

3,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

4,由於食馬者不知馬,直接導致了馬的什麼後果?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傾向?

6,作者的結論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僅僅是寫千里馬嗎?他們分別象徵什麼?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合作探究中,我將慢慢引導,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東西來點撥來啟發,慢慢展示課件,用圖片,用聲音,用光電來複圓情景。既觸及學生自身的關於人才觀問題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最主要的是達成了對課文託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馬暗喻人才,伯樂象徵識別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和控訴。

《馬説》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2.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3整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整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整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一定聽説過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投影顯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首詩呼喚人才,呼喚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談到了作者的人才觀,它是唐代大作家韓愈的《馬説》。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關於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韓吏部”之稱。諡號“文”,所以又世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

韓愈三歲而孤,由嫂撫養,刻苦好學。及長,盡通六經百家之學。貞元八年進士,曾任汴州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監察御史等官。因關中大旱,上疏奏請減免徭役租賦,得罪權貴,被貶為陽山令。後又因上書諫阻迎佛骨,觸怒憲宗,幾乎被殺,乃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學上,他領導了著名的古文革新運動,反對浮豔華美的駢文,恢復散句單行、自由樸實的秦漢散文藝術,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散文無論説理、敍事、言情,均寫得生氣流動、雄奇奔放,被譽稱為“文起八代之衰”。

2.關於文體:

説,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説明議論,也可以記敍事物,但都是用來闡述作者對各種問題的見解。

本文是《雜説》第四篇,“馬説”是後人加的標題,“説”比“論”隨便,是一篇託物寓意的散文。

3.關於背景: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難以找到出路。通不過科舉考試就潦倒終身,即使考上了還要受到種種限制,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韓愈自身就經歷過這種遭遇,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

4.關於伯樂: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傷心流淚,並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仰頭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在感激伯樂體貼它啊。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

教師抽查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生字、通假字。

(2)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3)學生大聲讀課文,注意語調的變化。

(4)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翻譯課文。

(2)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資料內容如下:

①積累重點詞語。

相、駢、櫪、策、粟、邪

②掌握一詞多義。

③難句翻譯。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駢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參與學生討論,適時給予指導點撥。

四、合作研討,深層探究: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供學生研討。

(1)提問:伯樂和千里馬各指什麼?“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伯樂?

學生明確:“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識別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來説,應是先有馬,然後才有對馬的認識。然而對於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是常有的,可伯樂不常有,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被當作一般馬對待。所以,對千里馬來説,貴在發現有“馬”,貴在伯樂。

(2)品讀文章三個自然段最後一句的“也”字,看看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學生討論後明確:“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由各段的內容決定的。第一段主要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即“伯樂不常有”,而寫得有聲有色的卻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情形,即“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流露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最後用“不以千里稱”作結,“也”字流露出作者無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出發進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責任歸於“食馬者”的無知,然後步步緊逼,到段末再用反問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憤怒譴責的感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也”字凝聚着作者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真無馬”和“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無馬”一句用“邪”字輕輕帶過,而“不知馬”一句則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對“食馬者”的嘲諷之意。

(3)作者借伯樂和千里馬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文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幹。從這一見解出發,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字裏行間洋溢着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情感的把握,體會作者的懷才不遇之情。

學生推選一位同學讀課文,力求讀得鏗鏘悦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五、體驗與反思:

1.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特點。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課文的感受。

2.組織學生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此次討論意在引導學生聯繫當今的社會現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學生只要説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動輒評判,相信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多數學生是能夠明辨是非的。

六、課堂小結:

《馬説》是韓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顯著特點是文辭形象簡練,藴藉含蓄,讀起來迴環跌宕、格調鏗鏘,好像遊歷小巧的園林,有咫尺萬里之勢。特別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時代,要學會珍惜一切,努力磨練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為國家的棟樑,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

七、佈置作業:

運用以物喻人或託物寓意的手法,寫一個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