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語文教育呼喚語文素質的迴歸(網友來稿)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94W

李成滿

語文教育呼喚語文素質的迴歸(網友來稿)

模擬檢測幾個同學的卷子沒有判分,是因為字寫得太潦草,難以辨認,有的字根本就認不出來。臨近高考,如果在寫字上不作一些懲戒的話,有些孩子在高考的時候就會因技術的問題而丟分,所以不嚴格要求是不行的。那麼我在想,高三的學生是否還要做像寫字這樣的基礎練習?學生在高中語文課上究竟學些什麼?初中小學語文課上究竟要培養學生怎樣的語文學養?這裏有一個語文觀的問題。

按理説,學生在上學時就已具備了學習語文的能力,因為是母語,學起來有一個基本的環境。但去看一下我們的中學生,絕大多數學生不會寫字或寫不好字,不知道漢字的基本筆勢,不瞭解漢字的基本結構,把字寫得沒了體。這還是次要的,還不認真寫,沒學會爬就想跑,龍飛鳳舞,難以辨認。這反映的是一個什麼問題呢?我認為是一個學養問題。認不準字,寫不好字,説不上掌握了語文這門“工具”,不能理解字的基本間架結構,就不能理解字意,就不能進一步去理解句子,就不能理解篇章,當然就不能理解文意了。如果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基本能力,那麼在將來獨立進行終生學習就有很大困難了。如果一個人不能獨立地進行學習,就談不上充實自己,更新觀念,當然就談不上進步和發展了。這樣推下去的結果是十分可怕的。

傳統的語文教育思想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基本理念,即讀寫吟誦,其中讀是第一要着。學生在蒙學階段首要任務就是識字習字。第二是誦讀,讀《三字經》、《百家姓》、《今古賢文》、《千字文》等,然後才是《五經》《四書》、諸子散文,同時習理悟道。習文則是在讀的基礎上的對對子(又稱“課對”),寫應景詩,寫八股文,幾年下來,這語文的底子就鋪就了。這裏的關鍵是,傳統的語文教育思想體現的是一個基礎,這個基礎不是為了應付一時,雖然也有功利的成分,但終究學生能夠終生受用。再看現在的學生,在幼兒園時就要應付所謂的考試,所以這時候他們要學習“文化課”,到了小學,至少每學期要進行一次統考,因為教育主管部門要根據成績給老師評定教學成績,然後再掛上考核、晉升、評模、評優,如此以來,教師就沒有精力顧及到學生的基礎了,所能做的大概就是沒完沒了地機械地所謂文化課訓練,有時為了應付意外,還要找出一些千奇百怪的所謂的複習資料給學生做,聽説某三年級的語文複習資料上讓學生給“究竟”找反義詞。至於説寫字啊朗讀啊,統統見鬼去吧!上了中學以後,學生更是被沉重的課業負擔壓得出氣也難,教師也被中考、高考的任務壓得找不到北,還到哪兒去落實讀讀寫寫這樣被人們認為是小兒科的基礎訓練呢?

這樣以來好像是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但實際上不是這麼簡單。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簡單浮躁、目光短淺等等思想作風,已經深深地影響到了教育(我不敢説教育是“淨土”),有些東西總有些變調,讓人感到總不是那回事。教育是一個長效的系統工程,有它自己的規律,它要求學校根據這個規律用科學的理念和方法去組織並影響學生,根據社會歷史的需要把一個自然的人培養成一個有知識有能力有創新意識有教養又有學養的、能服務於社會的人。但現在總有一些非教育的因素在干預並影響着學校的教育,它使學校不能按照自己的規律或思路來安排工作,有時候不得不違心地去作一些場面上的應付,當然也影響到了教師的工作,因為他們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這樣説有一點虛,那我們還是回到語文教學上來。教育部2003年頒佈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詮釋了語文教育的本質,即培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學養,着眼於人的終生學習,它要求教師不僅僅是指導學生習得知識,更要重視學生的道德和人格的養成。這種理念的內核,就是貫穿於中國思想和教育發展史數千年的人文關懷。而一個人的道德和人格的養成,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從藴涵着傳統道德精神的文學作品中習得,而儒家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正體現了“人本”這一語文教育的價值觀。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積累的過程,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1)打好文字基礎,練好基本功;(2)大量閲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打好文學基礎,體驗人文精神;(3)培養良好的讀書意識和思維品質,用生活的眼光去看作品並用文學的眼光去感悟生活;(4)在讀書中承傳民族厚德,陶冶思想情操。

怎麼做,這是一個人們常説常舊的問題,是因為人們談論的只是一個現象,或者只是關注問題的現象。這裏要解決的問題本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變教育觀念,充分尊重“人”這個主體,真正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情緒情感的認同體驗,把素質教育和人格養成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不是隻滿足於解題技巧。《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語文課程的功能時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是對語文課程豐富內涵全方位的揭示和定位,標誌着語文課程的一種新的理想境界。正是作為素質教育時代之象徵的“語文素養”,才構成了學生個體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也可以夯實他們學好其他課程的大文化根基。新課程標準因其注重學生個體可持續和諧發展而使語文課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突出了它在個體從自然存在向社會存在的轉化過程中所具有的奠基作用。正因此,學校要建立起長效的語文學習機制,形成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立足於以人為本,着眼於人的素養和學養,把眼光放在人的終身學習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開好必修課、選修課和校本課程。而做到這一點除了學校要有科學的明確的育人目的外,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科學的教育政策,把語文教育放在人的綜合素質教育大系統中至關重要的位置上。教育質量的考察不僅是終端,更重要的是過程的監控。

第二,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變換角色。傳統的語文教學是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課堂上教師不講似乎對不起學生,就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於是就有了滿堂灌,學生沒有思考的餘地,這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相悖的,與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也是相悖的。《語文課程標準》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精神貫穿始終,即指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積極地學習。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語文課程必須……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民主、科學、平等、教學相長的教學平台,把學生的學習真正變成一種習得知識的過程。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根據後現代主義課程觀,語文課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而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語文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探索的過程,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一種平等的對話。因此,要破除語文教學中的“知識實用主義”觀念,強調非實用知識的教學和習得,注重其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促進學生良好人文素質的養成。

第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大語文觀,提高人文素養,而不是把語文素質教育只當成一種口號。這裏所説的語文觀不僅指學習語文的環境,主要是指語文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養成的作用。有人問一位中科院院士 :“你能成為院士,有些什麼個人因素 ?”他説:“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中國語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間接的作用”,這説明語文素養對一個人的發展有着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人文素養的最典型標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學體現出的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樣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歸結為對人本身的關懷。人文精神概括幷包容了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對人的發展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的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一種功利主義的狹隘的思想:學文科的不學理科,而學理科的又忽視文科的學習。讀書就只抱着課本,絕對或者很少涉及到課外的書籍,更嚴重的是忽視作品的美學價值和深刻內涵,單純地學習語法或所謂的基礎知識,單純地追求做題,因此導致了知識面狹窄,眼光短淺,口頭表達磕磕碰碰,寫作擬文胸無點墨。他們不能把語文學習同生活聯繫在一起,對生活現象視而不見,對自己身邊的親情友情視而不見,這就使一些學生變得孤僻、自私、狹隘、冷酷,惟我獨尊,不僅導致了了知識上的殘缺,而且導致了人格上的殘缺,並可能導致一個人發展能力的喪失。所以學習語文要把眼光引向社會,引向生活,重視廣泛地閲讀,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

第四,重視閲讀和寫作這些非智力因素,把語文學習和融物、益智、做人聯繫在一起。前面説過,語文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在於一朝一夕。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的誦讀,在此基礎上強調對作品的理解,這個過程貫穿了對生活的體驗和對倫理道德的認同和體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不是在課堂上通過老師的講解所能達到的,這是一個體悟的過程,是閲讀主體同閲讀文本之間的潛移默化的契合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精神和理念才得以提升,才能夠“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劉勰《文心雕龍》)讀得多了,心中有了千軍萬馬,有了體驗,自然有了思想,自然有了可説之理,也就具備了可辨之思。過去筆者曾在這方面作過一些探索,學生在讀了作品之後,就某一方面的收穫寫一些體驗、感受或鑑賞方面的文字,收到較好的效果。古人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在語文學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肯定了語文教育的傳統,肯定了語文教育在人的綜合素質中的重要作用,這一點應該引起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現在人們過多地看重語文教學改革的形式,認為語文教學形式上越花哨就越時髦,如果不用所謂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似乎這個教師就不合格。我不敢説這種説法過於功利,但起碼是有些偏激。在現在普遍浮躁的世風影響之下,樸實地影響了中國教育幾千年的傳統的語文教育思想顯得彌足珍貴,我們呼喚的應該是語文教育的迴歸。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