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課堂角色的理性迴歸(網友來稿)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7.73K

朱國雲

課堂角色的理性迴歸(網友來稿)

長期以來,教師學生面前一直是權威,且容知識權威、管理權威和評價權威於一體,教師成了課堂的操縱者、教材的解説者、知識的灌輸者和評價的壟斷者, 他們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宰者。“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和目標,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幫助者和合作者,並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毋庸置疑,新課程將打破傳統的教師權威格局,師生的課堂角色必須重新定位,如何定位?筆者以為,在課堂上師生應“同為主客體”,這該是新課程下師生課堂角色的理性迴歸。

首先,師生同為主體。

教師和學生作為活生生的人,在維護人的權利、尊嚴、人格方面是平等的,這是共性。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羣體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每一個個體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師與生、師與師、生與生之間既有羣體主體性,又有個體主體性,羣體主體與個體主體是平等共生的關係,是課堂上對話、交流、合作、探究等教學活動的共同體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相傾聽與應答的過程。”①尤其是學生,他們對未知世界始終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在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學習方法的同時,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此時,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看客或聽眾,而和教師一起成為共同的主體。按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教科書,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留下了充分的創造空間,在教學對話中,師生都為教學活動所吸引,共同創設教學交往的情景,師生平等參與、真誠合作,積極創造共同成長的精神氛圍。在新課程中,師生的情感體驗和信息反饋、知識的不斷更新和發展,都在師生同為主體的共生關係中得以實現。  

其次,師生同為客體。

教師和學生作為不同的個體,都有個性,他們在心理、文化、思維、情感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特點。人的多元智力分析理論表明,語言智慧善説話,空間智慧善圖畫,數理智慧善解題,音樂智慧善歌唱,……這些個性優勢在課堂上呈現之後,作為他人學習的對象,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自然就都成為了一種教學資源,他們都是課堂學習的共同客體。

新課改強調師生間應建立一種新型的互動關係,重視師生間的互相傾聽。

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新課程則要求教師更多地傾聽學生,在學生學習交流中,通過傾聽學生,教師則易辨別學生所具有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認識上的疑惑;通過傾聽學生,教師可伺機決定自己何時、怎樣表達對學程的關注並作出有益決策;通過傾聽學生,也可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在這知識交流、心靈溝通的傾聽中,傾聽者――教師,“示聽者”――學生同時成為課堂教學的客體。

第三,教師同為主客體。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在和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自身素養也會不斷提高,這就能取得教學相長的雙重效果。學生在課堂中的社會化過程必然要受到教師的極大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源自教師的課堂角色。而教師作為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的正式權威,其社會角色的一個主要範疇便是課堂角色。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施教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其神聖使命,是喚醒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新課程關注學生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鼓勵學生多元解讀,關注學生個性發展。而這一切必須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此時,教師必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

學生的學習是有對象、有內容的,教師作為學生的示教者,則是一種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的客體。同時,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轉換觀念,轉換角色,從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轉化為和學生並肩的共同探究者。因此,講台不再僅屬於教師,它更是學生展示的舞台,如果教師再去維護他那所謂的“絕對權威”,註定只能被時代所淘汰,所以做一個謙虛的傾聽者,教師在課堂上也能從學生身上得到新的啟發和收穫,並不斷完善自我,在教學相長中成為客體。

第四,學生同為主客體。

心理學家林崇德説過:“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必然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新課程強調課堂學習應注重學生的發現、研究和探索,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自主地發現規律、尋找方法、探究思路、解決問題。通過自己的思索、探究、實踐和感知,把人類的文明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精神積澱,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從而培養自己在自主學習中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教師決不可越俎代庖,替學生讀書、明理、尋規律。再者,新課程較之過去的教學大綱,減少了許多知識點,這就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留出了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課堂正是幫助學生確立自信尊嚴,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極好途徑,在這種課堂學習活動中,作為身心、智能、思想、文化等都處於發展中的學生,他們始終是教學活動中的求教者,自然表現為學習認知的主體性。

而作為受教者,他們又表現為教學對象的客體性,他們中的個體(含小組)在課堂學習中的示範性表現,如:學生進行探究、發現和體驗的主動性,蒐集、分析、處理和傳遞有效信息的方法,課堂質疑的意識等,對於其他學生來説又成為一種教學資源――客體。

總之,面對新課程,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應只重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變,我們更應該認識到這實質上是在改造人,不僅改造學生,也改造我們教師,只有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理性迴歸,課堂教學才能高掛起新課程的風帆,在快樂的海洋中自由航行。

①(李政淘《傾聽着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

(注:此文已在《語文教學與研究》雜誌公開發表)

〔作者簡介〕

朱國雲,男,1986年畢業於南通師院中文系,後就讀於南師大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班;先後主持了省“九.五”教科研重點項目的子課題:“班集體建設與學生個性發展”的課題實驗,省“十五”規劃立項的子課題:“語文雙五自協同教學”的實驗;指導學生髮表文章20多篇,自己撰寫的論文有30多篇在市級以上報刊雜誌發表或得獎,主編或參編了《中考佳作》《學生獲獎徵文集錦》《語文快速解題》等書,出版了個人專著――《花季集》;曾多次開設省市級開課,受到記市級三等功的表彰。所帶班級先後被評為校文明班、“江蘇省先進集體”、“全國優秀班集體”;個人被評為校德育帶頭人、崇川區骨幹教師、“南通市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 “全國班集體建設優秀班主任”。

通信地址:江蘇省南通市虹橋二中

Post:226005

Tel:0513-85070583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