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除法》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5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除法》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除法》教學設計

《除法》教學設計1

第一課時:買文具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情景,探索並掌握除法是整十數除法的算法。能正確應用進行計算,並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重點難點:掌握除法是整十數除法的算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前段時間,我班進行了班徽設計大賽,老師將對這些同學進行獎勵,現在班幹部來到了文具超市:鋼筆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個,書包30元一個。班費共80元,請你幫幫他們想想,可以買多少個文具盒呢?

二、建立模型。

1、學生根據情境圖的要求,先口答:可能買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組內説出自己的想法,再獨立列式計算。

2、學生彙報自己的解答方法,並説出理由。老師特別請列豎式的同學來板書,當小老師講解,如果學生能向他發問更好,如果沒有,老師問:“4”為什麼寫在個位上?

如果班費有140元,又可以買幾個鉛筆盒呢?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3、生獨立完成“試一試”,啟發學生想一想,會發現什麼規律。怎樣商?

4、老師點出商的末尾“0”的問題。

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怎樣確定商?

5、舉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引導學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後再進行計算。

三、知識應用及拓展。

1.你覺得為什麼商的個位要補“0”?

讓學生明白,通常具體情景,把算式轉化成可以簡便的算式,進行簡便運算。

2.完成“練一練”

注意一些特例。可以適當擴充。

第4題:先讓學生説説根據三個條件,可以求什麼問題,幫助學生搞清楚三者之間的關係。

最後小結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路程、時間與速度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情景,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能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重點難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並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出示兩輛汽車進行拉力賽的情境,學生猜哪輛車會取勝呢?接着出示條件:我2時行駛了120千米,

我3時行駛了210千米。

到底哪輛車跑得快呢?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討論,如何解答?

二、建立模型。

1、學生根據情境討論,要判斷誰跑得快,就是求什麼?引出速度的概念,推導出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

2、回到上課開始時的競猜活動結果,由學生得出,看誰跑得快不快,就是看他的速度:

120÷2=60(千米/時),210÷3=70(千米/時)。着重介紹速度單位的寫法。

得出結論:速度=路程÷時間

3、學生試着表述速度、路程、時間三者之間的關係?

4、舉出一些實際的例子。引導學生關注速度。

三、知識應用及拓展。

1.利用課本“試一試”幫助學生理解路程、速度、時間三者之間的關係。

2.完成“試一試”第2題説出速度、路程、時間三者的表示。

3、完成“練一練”

第3題:在運算過程中讓學生獨立發現規律,並讓學生記住一些特例。可以適當擴充。

第5題:先讓學生説説根據條件,可以提出並能解決什麼問題,幫助學生搞清楚三者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用“

”在圖上做標記時,要學生討論,説説你為什麼畫在這個位置上?

《除法》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經歷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過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除法算式中個部分的名稱。

2、培養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情感,並進一步學習與同學合作交流。

3、讓學生體會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認識除號,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點:

能根據具體情況,列出除法算式,並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在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情景引入。

1、複習題:

(1)8塊餅乾,每4塊放一盤,可以放x盤。

(2)9只兔子,平均裝在3只籠子裏,每隻籠子裝幾隻兔。

你想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在桌面上擺學具。)

3、小結:剛才我們用學具代替實物來分一分,可以每幾個一份來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幾份來分一分,不管怎樣分,每份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2、談話:

秋高氣爽,正是秋遊的好時節,今天我們一起到梅花山公園去遊玩,好嗎?

那我們去售票處買票吧。

今天我們來得可真巧,公園正在搞園慶活動呢,誰來讀一讀公告欄裏的信息?(請學生讀一讀)

你想免費乘坐觀光纜車嗎?

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乘觀光纜車吧,看看我們能發現哪些數學問題。

二、結合平均分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1、教學例題:

(1)提出問題:出示例題主體圖。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先請學生説説: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再點擊出示: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要坐()輛。)

(2)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你知道要坐幾輛纜車嗎?你是怎樣想到的?

同桌合作學習,全班交流。(相機出示各種方法,並請學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學除法算式。

談話:6個小朋友,每輛車坐2人的平均分,要坐3輛車。這樣的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除法。(板書:認識除法)

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要坐3輛,算式可以這樣寫:6÷2=3

“÷”這個符號是除號,寫除號時先寫一短橫,再在上下各點一個點。(請學生書空)

6÷2讀作:6除以2,連起來讀一讀6除以2等於3。(請學生跟讀)

6÷2=3這個除法算式中的“6”在這道題中表示什麼意思?“2”和“3”呢?6÷2=3這個除法算式這道題中表示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説一説。)

6表示6個小朋友;2表示沒車做2人;3表示要做三輛車

小結:把一些物體幾個一份、幾個一份地分,求分成幾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除號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試一試”。

(1)談話:下了纜車,我們一路行來就到了小熊之家。(點擊小熊之家)看,訓練有素的小熊們正在分12個蘋果呢!

(2)指導學生先看圖,你有什麼好辦法幫小熊解決問題?(先用學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圖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樣的算式?讀一讀算式,説一説算式中的數表示什麼意思?

12÷3=4

12表示12個蘋果;3表示分給3只小熊;4表示每隻分到4個

三、繼續教學除法的含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談話:離開小熊之家,我們就要前往兒童遊樂場了。(點擊兒童遊樂場)看,小朋友們在幹嘛?

1、教學例題。

(1)出示:6個小朋友植樹情景圖(6個小朋友平均分成3組,每組()人。)

(2)你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同桌討論、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最後把結果寫在括號裏。

(3)把6個人平均分成3組,求每組2人,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把6個人平均分成3組,每組2人,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3=2。

讀一讀這個算式並説説6÷3=2這個算式在這道題中表示什麼意思。

6表示6個小朋友;3表示平均分成3組;2表示每組2人

(4)介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6÷3=2這個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稱。

6叫被除數,3叫除數,2叫商。(閲讀完後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讀出算式並説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完成“試一試”

談話:愛勞動的小朋友老師都喜歡,下面老師要把8支鉛筆獎勵給最賣力的2位小朋友,沒人分的幾支?

(1)出示分鉛筆情景圖並出示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再與同桌相互交流。

8÷2=4

結合圖意説一説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8代表8支鉛筆;2代表2位小朋友;4代表沒人分到4支

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3、組織練習,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把複習題的兩道題目分別列出2個除法算式。

小結:把一些物體不管是每幾個一份得分,還是平均分成幾份來分,只要是平均分,我們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四、用除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實際問題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課總結:通過今天的遊覽,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

把一些物體不管是每幾個一份得分,還是平均分成幾份來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用什麼算式來表示?你還有哪些收穫?

六、佈置作業:完成數學補充習題與同步探究上的相關練習。

《除法》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單元學習的內容主要有:

三位數除以整十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速度、時間與路程的數量關係,探索商的運算規律以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本單元安排了七個情境活動:買文具(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路程、時間與速度(常見的數量關係),參觀苗圃(一次試商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國家體育場(體會萬、億的實際意義),秋遊(試商需要改商的除法),探索與發現(四)(探索商的變化規律),抗震救災(三步的混合運算)。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編寫突出題材的現實性,從學生的生活環境中選擇了一些典型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中掌握除法計算的基本方法。為鼓勵學生進行探索,不論是除法的計算,還是除法的運算規律以及解決簡單的問題,教材都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間。

通過本單元內容的學習,學生將理解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進行正確地計算;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係,並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經歷探索商的變化規律的過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並能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體會中括號運用在計算中的必要性,並能正確計算帶有中括號的三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單元教學目的:

1、結合實際情境,探索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筆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

2、在實際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並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億以內的大數,體會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

4、經歷探索商不變規律的過程,並能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5、會進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不超過三步)。

單元教學重點:

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鼓勵解決問題策略與算法的多樣化。

單元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1、在探索的過程中歸納計算的方法。

獨立探索、交流歸納、嘗試運用

如何進行試商?可以先交給學生討論,然後進行歸納。

2、在實例比較中歸納常見的數量關係

交流信息、比較快慢、歸納數量、發現關係

3、在解決問題中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讓學生自己設計購買的方案

4、在數據推理中發現商的變化規律。

數據推理是發現規律的重要方法。

5、在運算的過程中提高估計的意識。

每一道習題運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學生估計的意識。

課時分配:

第五單元共需13課時。課時分配如下:

買文具——2課時

路程、時間與速度——2課時

參觀苗圃——1課時。

秋遊——1課時

練習六——2課時

國家體育場——1課時

探索與發現(四)——2課時

抗震救災——1課時

練習七——1課時

《除法》教學設計4

一、教材簡析

本單元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教學除法,重點是讓學生在平均分的活動中,體會和了解除法的含義。全單元內容包括分一分和認識除法兩部分。第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第二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認識平均分的基礎上了解除法的含義。

除法的認識:認識平均分和認識除法的含義。

單元目標

1、讓學生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初步體會除法和乘法的聯繫,能正確讀、寫除法算式,知道出發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提出數學問題,並能夠根據數學問題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培養有條理的思考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在初步認識除法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參與具體、直觀的教學活動,體驗成功的樂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與同學合作學習、學會交流的態度。

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要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能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教學內容大致分成兩部分,第30~35頁教學平均分,第36~41頁教學有關除法運算的知識。

單元學情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教學除法,重點是讓學生在平均分的活動中,體會和了解除法的含義。全單元內容包括分一分和認識除法兩部分。第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第二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認識平均分的基礎上了解除法的含義。

單元教學難點

教學除法的含義。使學生分清:(1)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2)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分。不再稱為兩種方法。

單元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理解乘法、除法的關係。應用除法的含義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

學困生教學重難點突破

1、加強觀察和操作活動,為學生認識除法積累比較豐富的感性經驗。

2、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動,讓學生認識除法的含義。

3、重視學生的探索和交流,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繫。

課時安排

《分一分》3課時

《認識除法》1課時

《練習四》2課時

二、教學建議:

本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要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能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教學內容大致分成兩部分,第30~35頁教學平均分,第36~41頁教學有關除法運算的知識。教材在編寫上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過去的數學教材,把除法人為地分成兩類,即平均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強調這兩類之間的不同,卻無法把它們溝通,實質上削弱了除法的意義,造成了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況。新課程認為,這兩類問題都是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問題,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沒有必要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第二,除法意義是分階段逐漸理解的,首次教學除法,把理解其意義定位在它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一種運算。因此,認識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這是教材分兩部分編寫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識的教學與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例題教學除法的知識,都在現實的問題情境裏進行,練習題幾乎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實際問題。這樣編排,增強了計算教學的現實意義,也提高了計算教學的效率。

1.聯繫已有的知識經驗認識平均分。

在教學本單元前,每一個學生都有過分東西的經歷,但沒有研究分東西活動裏的數學內容。教材認為這種經歷是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只要從中提取數學內容,理解其本質屬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初步認識平均分。

第30頁上面的一道例題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問題,創設的活動情境是分6個桃,至於分成幾堆、每堆分幾個以及怎樣分都沒有規定,讓學生自主選擇確定。按自己的興趣與思考分這6個桃,會出現許多種結果。交流各人分的結果,會出現兩類情況:一類是把6個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個數有多有少;另一類是不管分成幾份,每份分得的個數同樣多。指向後一種情況引進平均分的概念,突出無論分的過程怎樣和結果分成幾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顯然,“每份分得同樣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內涵。

“試一試”鞏固初步認識的平均分。讓學生分8個桃,也是開放的問題,與例題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去分,至於分成幾份、每份幾個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動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麼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樣分,有助於操作和交流。

(2)聯繫平均分的操作,體會平均分。

第30頁下面的一道例題和第32頁的例題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學生開展分的活動,通過分的過程與結果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前一道例題中,樹上有8個桃,每隻小猴分2個桃,問題是可以分給幾隻小猴。解決這個問題首選的方法是實物操作,聯繫分桃的活動看教材裏的圖畫,體會每隻小猴分得桃的個數同樣多,這道題是把8個桃平均分。“試一試”通過分小棒,體會無論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數同樣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題指導學生在圖畫上用“圈一圈”的方式進行“每幾塊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動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樣多。在解答第3題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分的活動方式,用學具代替氣球或者在圖畫上做記號開展分的活動都可以。

後一道例題把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教材裏呈現的三種分的過程是比較典型的情況。一種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給每隻小猴1個桃,像這樣重複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種是直接分給每隻小猴4個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還有一種界於前兩種分法之間。無論哪種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為基礎: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樣多。至於分的過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與學生的數感、經驗以及性格特點有關,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區別。在被平均分的物體總數比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數比較多的時候,可以適當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幾步更能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每份分得同樣多。“想想做做”第1題在圖畫上用畫箭頭的方式平均分,就體現了這樣的意圖。

Tags:除法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