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的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62W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的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學的反思

語文教學的反思1

閲讀教學中我們欣喜的看到,課堂活起來了,個性突出來了,創新多起來了,這是新課標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觀的體現。

一、 閲讀教學要追求“個性”和“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新”的熱情,讓學生把課文中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劃下來,藉助學生對重點詞句的理解生成自主見解。

二、讀書要學會“品”。

教學要少講多讀,讓學生在“品讀”中“體味”,呼喚回歸閲讀權。

首先是熟讀課文。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於老師要求學生再品讀課文。在細細“品讀”讀出“味”之後,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課文讀出“美味”來。

語文教學的反思2

今天,我完成了《釀》的教學。這節課學生回答問題非常積極,效果極好。課後,我認真的總結了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1、課前佈置學生進行了預習。課前我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劉鼕鼕心情變化的語句,並做好批註。讓學生充分感受劉東東心情變化的原因,感悟劉東東真誠地幫助老師糾正錯誤和語文老師坦誠地正視錯誤、接受意見地品格,從而受到教育,懂得做人要坦誠,對人要真誠的道理。。

2、課堂上穿插了作文教學。通過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描寫東東心理變化、動作的句子,讓學生體會到了寫作中對人物進行細節的描寫,更能體現人物的品質。

3、結尾進行了拓展延伸。結尾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想象一下,東東如何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奶奶?通過對人物的語言、神態等的描寫把這個場面表達出來。學生經過課堂上的練習,答案真是百花齊放。 “東東飛快的跑回家……”“東東手舞足蹈的告訴奶奶……”

以上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願能與大家共享。

語文教學的反思3

成功之處:在口語交際時,我創設情境,激起學生説話的興趣。在交際過程中,學生調動了平時的生活積累和閲讀積累,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豐富了交際的內容,學生有話想説,有話可説,想交際,也樂於交際。習作安排在口語交際後,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明確習作要求,並示範引路,學生就會覺得有話可説,有話可寫。“多元評價”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好辦法,通過評價、比較,學生能發現在以自己及他人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學生就能揚長避短,取百家之長,不斷提高自己的習作能力。雖然三年級的學生現在做得不是很好,但是,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關鍵。

存在問題:作文是心靈的宣泄,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學生在小組間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同學之間可以達到互補的效果。可是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在評議環節表現得不夠熱情,氣氛有點沉悶。平時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積累一些素材,積累一些好詞佳句,只有這樣,學生就不會再視寫作為難事,無話説可以變成有話説,不會寫可以變成會寫,用詞幹巴可以變成行文流暢,千篇一律可以變成百花齊放。

改進措施:加強評價,激發孩子們寫作慾望。評價方法如:第一,比一比作文題目。在班裏讀自己的題目,看誰的題目最新穎。評出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5個題目,給作文加分。學生們為能得到加分,想盡辦法,給自促進己作文起一個新穎的題目。每次作文題目五花八門,為創新的作文起了個好頭。第二,比一比誰的作文最讓你欽佩。一個吸引人的開頭,一個讓人回味的結尾,一個用得恰到好處的詞語,一個巧妙的構思等等,都可以成為大家學習的東西。可以由別人介紹,也可以由自己推薦。誰的作文中新東西越多,得到大家的讚揚也就越多。

語文教學的反思4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説,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

語文教學的反思5

反思教學中的教

北師大附中程翔老師習慣於每上完一節課就會一遍遍的重温教案備課,揣度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一堂課即使準備的再好,也會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語文教師的好課堂就是在不斷打磨中煉成的。

所以説語文教師都應該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該發揚的發揚該摒棄的摒棄。唯有如此,才能根據自己的反思重新調整以後的教學設計制定更為出色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反思教學中的學

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互動式教學應成為素質教育的常態,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語文教師不過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基於此,語文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惑。

那麼教師需要改變原來的身份,真正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中心,而是學生的服務者,是學生的參謀。學生的學困難是什麼,什麼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師的撥雲見霧,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反思的。只有準確的瞭解學生的真是需要,語文教師才能有目的的積累自己的課前準備素材,使自己的教學準備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反思教學的亮點

所謂教學亮點,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點睛之處。筆者曾經有過這樣的課堂,初三語文《醉翁亭記》,曾經要求學生背誦全文。不想有學生突然提出想讓老師也背誦其中一段,筆者當即聲音並茂地將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學生的熱烈掌聲。

筆者趁熱打鐵又將王勃的《<滕王閣>序》也背誦一遍,看着學生目瞪口呆的樣子,筆者因勢勸諭學生學習古人的文章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因為有些文章確實是千古華章,經常頌之,既能提高語感又能陶冶情操,實為一舉兩得。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給學生一個提示,每節課都應有每節課的出彩之處,只要教師能及時抓住這些畫龍點睛之處並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呢。

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對即對錯即錯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語文知識至今都存在學術爭議,所以即使有教學上的瑕疵也不難發現。

如果能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錄下來,並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以作將來改正之之用。同時不斷地積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究其根源就會發現自己學習上的薄弱環節,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塊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體教學水平。

語文教學的反思6

參加語教學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記得曾經的老師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師的只有上好,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於是我認真閲讀眾多的語專業報刊雜誌,吮吸知識的營養;努力回憶從小學到大學期間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師長們的教學方法,尋求可資借鑑的教法;不厭其煩地翻閲大學中學過的《教材教法》本,獲得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經過努力,漸漸地形成了自己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要明確,講授內容要準確,教學組織要嚴密,教學方法應靈活。在日常的語教學工作中,我努力以此衡量、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為。

也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吸收了語教學領域中不少新的理論、觀念。

主要有:

1、教學過程不只是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2、教學中不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把學生視為灌輸知識的容器。

3、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語能力,發展智力,並要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4、教學不但要研究教法,還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等。

隨着教學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素質教育思想的確立,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就愈愈感到自己所謂的好標準還有好多不足,明顯地感到自己的觀念總是難跟上時代社會發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語教學,歸納起,我的語教學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堂。

如果學生在堂上受到啟發後對某一內容形成了興趣,後能夠繼續進行主動地有目的地學習,那麼,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從“學會”上升到“會學”、“善學”。我心裏明白,超越堂對學生是多麼重要,但我沒有這樣做,也不敢這樣做。我只知道利用好堂40分鐘,讓學生學好本上的知識。希望學生對中國古代、現代學名著充滿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的學修養,那該多好。可是我不敢這樣做,在很多人的眼中,這些名著是“難書”,他們會不答應,學生哪有功夫看這種“難書”!所以,學了之後,我幾乎就停滯不前了。我現在的語,除了帶領學生在本中“游泳”之外,外最多佈置一點讀讀、背背、抄抄的作業,不能也不敢讓學生去廣闊的外海洋中遨遊、馳騁。所以,學生們剛升入初一的時候,看看他們寫的記敍,眼睛一亮,小學生的作水平相當不錯嘛!可是,一年過去了,他們記人敍事的水平和剛入初一時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本。

教師在教好訴基礎上,超越本,收集本以外的材料,補充、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語教師説也是多麼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運用“嫁接術”移花接木的手法,可還得挖空心思説好話,違心地説它中心突出,構思獨特,因為我不敢超越本。

三、不敢超越“教參”。

《教學參考書》本是隻供教師參考用的,可是現在眾多試卷的命題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參”,閲卷人也是依教參畫葫蘆,離開了教參的説法就不給或扣分,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也只是照“教參”宣科。我剛畢業經驗不足所以許多東西我自認為我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透,不會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個“擦邊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訴學生,也不敢引導學生去細加品味,只能把“參考書”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學生“參考”了。不少,在分析段落層次時,時時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參”的説法存在着差異,但自己最終不敢否定“教參”、超越“教參”,要麼原原本本地把“教參”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麼只能簽名稀裏糊塗,矇混過關,讓學生去自由理解。

總之,我在語教學中,不敢超越堂,不敢超越本,不敢超越“教參”。

我希望我的同行們不要存在類似我這樣的困惑,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一定要學會超越。只有學會超越,才能發展自我;只有學會超越,才能使學生髮展;只有學會超越,教育事業才能大踏步前進。

我的語教學往往只重視內容的分析,對學生訓練的各類語練習題也偏重內容的把握。這種呆板的教學與讓學生主動學習相違背的。

語,承載着人類明的精華,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廣闊的視野,構成了該學科獨特的人氣息與強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這麼想,語在他們的眼睛裏究竟是什麼樣的?被世人稱為“誤盡天下蒼生”的語教學也隨着歷史的車輪,一次又一次地不斷進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對學科體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為了滿足學習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語教學專家所言的一樣,以往的語教學對人的關注是比較疏忽的,缺乏對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感受、學習過程、接受知識的年齡心理特徵、學習情感的關注。是學體本位的程,教學目標的確定大多是按照語學科本身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根據接受者的心理髮展需求。我們的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也大多是從成人的角度、從教學的角度考慮問題、制定方案,而忘記了我們所從事的對象——學生的需求。換一種思路:在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可以聽聽主角——孩子的聲音,我們是否可以從孩子的視角反觀我們的語教學。

對於我説,永遠是不斷向同行學習,學習,再學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語文教學的反思7

課文一開始,我以“釀”字為中心,請學生們質疑課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當這些問題解決後,我緊接着又提出了問題,請學生們思考。如果此時能設計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你們還想知道什麼?”這樣學生會更有興趣去閲讀文本,並且積極思考,促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切實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題位置。再繼續引導,“這麼多的問題,你認為先解決哪個問題比較合適呢?”這個問題幫助學生理清閲讀的思路,給予學習方法的指導,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動“學問”的地位,為學生走向主體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潛移默化的誘導。這樣,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信任,同時也增強了學習的主人翁意識,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自主性。

不足的是:課堂討論過多,造成課堂紀律過於活躍,浪費了一點時間整頓紀律。感覺引入不夠有趣,還不能很好的把學生對課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真是受益匪淺。我們教師在犯錯誤時更應該敢於正視錯誤,主動承認錯誤,並誠心接受別人的意見。真誠並認真的對待每一件事,是我們年輕人應該做到的。我會認真反思每一節課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上,能做得更好!

語文教學的反思8

教學目標

1、在口語交際中,引導學生回顧和總結在課文中學到的觀察方法和觀察習慣,使學生能合理地表達出觀圖後想到的內容及感受,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傾聽、表達、交流的能力。

2、通過習作,學會對某一事物進行連續的觀察和記錄,培養樂於觀察和表達的習慣,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3、在我的發現中進一步掌握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養成留心觀察、勤于思考和樂於表達的習慣;積累花卉諺語,豐富學生的語言。通過學習《胸有成竹》進一步體會留心觀察的重要性。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有句俗話説得好,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獲得更多的樂趣。想體驗一下嗎?

二、探究觀察方法

1、看大屏幕(花瓶圖),用我看到了練習説一説。

2、小組比賽,看誰發現的快,發現得多,然後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發現。

3、共同回顧前面的幾篇課文,再深入體會學過的觀察方法,感受細心觀察的重要性。

三、運用方法,用心體驗

1、運用已總結的方法,觀察另兩幅圖,説一説自己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並由圖想到了什麼內容。

2、大家都説一説自己觀察後的感受。

3、自由説一説自己平時細心觀察過的事物。

4、介紹自己觀察後的收穫和體會,並相互交流經驗。

四、再看圖片,昇華感悟

一張小小的圖片,在我們留心觀察中,變得豐富多彩,相信此時你一定會有許多話要説。可以説説本節課感受、自己瞭解的和觀察有關的中外名人故事或自己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進行觀察的打算。

五、總結

只要我們在今後的生活中,繼續處處留心觀察,你就會發現世間萬物的眾多奧妙!

第二課時(習作指導)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同學們,上節口語交際課我們共同體驗了留心觀察的妙趣,受益匪淺。本次習作,就與觀察息息相關。

二、明確習作要求,指導習作。

1、自讀本次習作提示,説説本次習作的要求。

2、拓寬學生寫作思路

本次習作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3、口頭作文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每雙眼睛裏都有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同學們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認真觀察過周圍的事物嗎?現在就請你把自己獨特的發現告訴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説説自己的發現:

最近你觀察過什麼事物?是在哪裏觀察的?怎麼觀察的?

觀察的時候你發現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觀察對象的哪些地方讓你感覺到有趣?

(2)引導全班學生相互交流和啟發,老師做適當的點評。

(3)老師指點觀察日記的寫法和格式。

(4)題目可用《觀察日記X則》,也可自擬。

三、獨立寫作

學生凝思試寫,自讀自改

四、總結佈置作業

第三課時(習作講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可謂是家喻户曉,可你們知道嗎,該書的作者曹雪芹對自己的作品批閲十載,增刪五次,也就是説,優秀的文章均是經過數次修改而成的,本節課我們就要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評改。

二、回顧要求,組內評改

1、回顧本次習作要求.

2、細讀自己的習作,改正文中的錯別字,還要把不通順的句子修改過來。

3、小組內交流,評改,評選組內優秀習作和進步大的同學習作。

三、評價典型習作

1、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習作,由學生自己在班上朗讀,並説一説自己這樣寫的理由。。

2、明確評改要求:

(1)找出別人作品中的錯別字和不通順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後寫出自己的評改意見。

3、師生共同評價並提出修改意見。

四、自我修改

借鑑意見、修改自己的習作,並重新謄抄一份。

五、佳作欣賞

六、總結

同學們,只要我們繼續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周圍的事物在發生着點點滴滴的變化,這點點滴滴信手拈來,就能成為一篇好文章。

第四課時(發現積累)

教學過程:

一、學習我的發現

1、讀句子、談體會

(1)出示我的發現中的幾句話。

(2)細讀選取的三個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周圍事物的。

(3)指兩名同學讀對話部分,並説一説小林和小東發現了什麼。

2、找句子、學方法

(1)從學過的課文中找類似的語句,並體會留心觀察的重要性。

(2)説説自己平日積累的類似的句子,讓大家品評。

二、學習日積月累

1、熟讀背誦花名歌謠

(1)自己試讀,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可。

(2)看看有幾種花,有什麼特點?找出12種花名並寫一寫。

(3)朗讀歌謠,開展背誦比賽。

2、自編歌謠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仿寫幾句歌謠。

2).朗誦自編歌謠,大家品評修改。

三、學習成語故事

1、朗讀短文,理解故事內容,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

2、提出問題,討論交流

胸有成竹是什麼意思?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與可畫的竹子生動傳神?

文與可的筆下為什麼能出現一杆杆生動傳神的竹子?

你能結合生活實際説説胸有成竹的意思嗎?

3、讓學生説一説這個故事揭示的道理。

4、讀寫結合

(1)結合自己的理解,練習運用這個成語。

(2)小組內説説其他成語故事

語文教學的反思9

初為人師,感悟良多。歎今天學生之不易,整天泡在書山題海里,面對的是家長,老師,社會殷切的期望,同窗學友之間激烈的競爭,難怪今天很多人都抱怨學生負擔越來越重,減負,減負,越減越多。學習科目越來越多,作業也多,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學生能不累嗎?學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明顯下降了。這些能怪誰呢?基本的科學知識是不可不授的,關鍵是要向有限的45分鐘的課堂要效益,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被老師牽着鼻子走。在實習期間大家明顯的感覺到我們老師帶着很高的期待視野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專心聽講,吃透所講內容,然而結果並非如人所願,學生厭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所講的內容缺乏興趣,老師的辛勤勞動沒有好的收效。是什麼原因呢?是老師知識上不過硬嗎?非也。教師的教學都是圍繞教學大綱展開,教學的內容都相差不遠。那為什麼有的班級的學生感到學習很輕鬆愉快,而有的班級的學生感到學習是一中負擔,索然無味呢?關鍵是情趣的問題。教師必須通過情趣的吸引,感化學生,觸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輕鬆。何樂而不為。

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我們知道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單獨的強調某一方面而孤立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應該明白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不能脱離學生而唱獨角戲,搞滿堂灌。還得注意學生的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為學生的學而教,一切為學生服務。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開拓者。首先需要的是教師的引導。沒有老師的引導,就比較盲目,沒有方向。怎樣引導呢,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思維轉呢?我認為這即是一個方法技巧上的問題,也是一個知識上的問題。

因此,在情趣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這裏重在導上。而非主體上的作用。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鬆,愉快。帶着興趣來學。

拿語文老師來説,怎樣發揮老師在情趣教學中的導向作用呢?我認為教師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下工夫。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詩歌緣情而發”,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緻的分析。當然,還要求教師有細膩的情感,用心去讀文章,去讀作者,進而讀人生,讀社會。對教材能心領神會與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進入到情景中去。如同莊周化蝶,孰蝶孰我,難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能出能進。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的備課。除了在思想感情上尋找情感因素外,就教學內容來講,還有很多,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説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當然也不是對所有的知識都面面俱到,但是對一些生僻字,學生易錯的字詞是非常用的。

這樣雖然沒有情,但有趣在。就教學內容將還有很多,這就要有一個發現的眼光。就要多動腦,有廣博的專業知識。

在教學方法上,也可以應用情趣教學。特別是研討型的課題,師生共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當然要有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不可高高在上,要認真地聽取學生的發言,給予積極的肯定,鼓勵學生髮言。不可因為不同的見解而固執己見,語氣生硬,譏笑學生,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進而對教師產生反感抵制的情緒。而應該拉進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覺得有親切感,親和力。敢於發言。教師授課的語氣不能是平鋪直敍的,而要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聲情並茂,以情感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然講授的語氣是隨教學的內容而變化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對教學內容和學生要問的問題有所準備,精心的備課。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引導,例如在研討性的學習中,可以精心地設計問題,做到一題多解,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中可以提出了這樣幾個研討型的題目。1、劉蘭芝究竟為何離開焦家?2、劉蘭芝起初為何沒有答應嫁給太守兒子?3、劉蘭芝殉情的真正原因?結果學生答案很多,課堂氣氛很活躍,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參與意識很強。同時,對於提問也要講究技巧。有時唯一的答案有多種提問的方式,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打開學生思維的靈活度。對於較難一點的問題,教師也不要為提問而提問,方式單一。可以給出學生答題的技巧,做出指導,循循善誘,降低問題的難度,不至於令學生摸不着邊際,乾脆放棄思考,把問題留給老師,這樣老師就容易處於一種被動的境地,課堂的氣氛當然活躍不起來了。除此之外,對學生的思維如何打開呢?要善於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創造情景,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重在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不可事事包辦,有些是代替不來的。有些課文可以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體驗。記得上高中時語文老師讓學生組織演《雷雨》,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手段上,可以採用多種教學工具,給學生形象化的感官效果。如教學錄音磁帶,多媒體,投影儀來激發學生的趣味。

總之,只要老師能夠積極的引導,精心的組織,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提高了。情趣教學應該大力的提倡,既為老師解決了學生不配合老師導致教學氛圍低沉的困惑,學生學起來也輕鬆,愉快,而不需在課外花很大的精力來學習。

語文教學的反思10

《泉水》是一篇非常優美的課文,講述了泉水一路上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故事。在學習課文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泉水給人類帶來的好處,我設計了發揮想象的一個環節:讓學生想一想“丁冬,丁冬”泉水還會流到哪裏呢?一路上他還會看到什麼,為大家做些什麼?然後仿照課文寫兩段。

一開始我擔心學生想象不出來,還特意準備了幾個範例,但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令我刮目相看,雖然一開始學生舉手的並不多,第一個孩子起來回答説:“泉水可能會流到田野裏,”“你真會想象,再想想它流到那裏會做些什麼?能不能用書上的格式説一説?“説得真好,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小詩人”“你真會思考…..我毫不吝嗇地把鼓勵的話語送給學生,即使學生説得不好,我也會對他説:“能勇敢地把手舉起來回答問題,你就是最棒的。”在我的激勵引導下,學生的積極性慢慢地被激發出來,打開了想象的大門,點燃了創造思維的火花。孩子們都爭先恐後的把手舉起來,説得越來越好。有的孩子説:“泉水流到奶牛牧場,奶牛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説:“喝吧!喝吧!喝足了,你們能擠出又甜又香的牛奶。”有的孩子説:“泉水流到小河裏,幾個孩子脱下衣服。跳進河裏洗澡。泉水説:“洗吧洗吧,我的水很清很清,正好可以當你們嬉戲的舞台。”有的孩子説:“泉水流到花園裏,花兒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説:“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飽了你們能開出更鮮豔的花朵。”……課堂上,孩子們創造思維的火花已經完全被點燃了,成了名副其實的小作家。

請大家不要吝嗇對孩子讚美的話語,因為讚美有神奇的功效,它能使不自信的孩子產生自信心,它能讓不快樂的孩子變得心情愉悦,它能點燃孩子創造思維的火花。

語文教學的反思11

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例如:在“想一想,填一填”中,孩子們一開始受到原有知識的思維定勢,答案千篇一律,在教學中,我給孩子時間先回憶、體會對四季的感受並説一説,學生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思維一下子開闊了,紛紛説出了自己的體會,有了“熱氣騰騰的夏天,百花齊放的春天……”有的孩子説:“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而且秋天天氣涼爽可以有很多活動,所以我要説‘多姿多彩的秋天’。”

可見,這樣拓寬了孩子的思維空間,並且在無形中幫助孩子累積詞彙,為寫作打好基礎。進入二年級下學期,對學生進行詞句的訓練就更為重要了。本單元在句方面的訓練主要是比喻句式“______像________。” 對於比喻句,學生在學習《賀年片》一課中就充分地接觸過了。在進行此句式的訓練時,我先讓學生們由小組長組織讀例句,並在小組內説説,然後再進行彙報。在巡視中我發現有一小部分學生雖然用上了“_________像_________。”的句式,但他們所説的並非比喻句,如一個學生説“我像我爸爸。”就不是比喻句。在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們再讀讀例句“白色的賀年卡像潔白的鴿子”,讓他們説説這句話把什麼比作什麼。學生們漸漸有了感覺,有的説“彎彎的月亮像小船”,有的説“剛出生的小貓像一團毛球”……我還讓孩子們在班級裏比一比,看誰説得多説得好,孩子們的興趣就更高昂了。本單元語文天地中的仿照例子寫一寫還出現了一個句式,“_________送________________給_________。”與比喻句式“_________像_______。”相比,這個句式較為簡單,學生很快就能説出“太陽公公送給我温暖的陽光”,“樹林送給動物們一個綠色的家園”等好句。孩子們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了功效,小組成員互補互助,學習更為積極主動,學習方法更加自由多樣,對學習語文的樂趣也更濃厚。

插圖入手,理解語言文字,展開想象的翅膀。本單元的主題是“歲月”,語文天地中的《四個願望》講述的是隨着四季的變更,主人公米佳在日記中記下了他的四個美好的願望,這篇文章不僅體現了單元主題,也進一步揭示了寫日記的作用和意義。《四個願望》是本單元的一篇自讀文章,行文優美,詞彙豐富,如文中用了“綠茵茵的草地、五彩繽紛的蝴蝶”等詞藻,學生讀後,既受到語言文字美的薰陶,又積累了大量的詞彙。學生們在小組中合作學習,邊看插圖邊學文,他們在瞭解課文內容後也紛紛抒發了自己的美好願望,如長大以後到鄉下一望無際的果園中種蘋果樹,將來當一名科學家到太空中尋找美麗的星球……孩子們通過自身的情感實踐體會了米佳為何會有這四個願望。不僅如此,還從文中感受到了寫日記的樂趣,在合作探究中也激發了自身豐富的想象力,並且有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初步的規劃。在《語文天地》中照例出現了一篇古詩《回鄉偶書》,要求學生讀一讀,背一背。這首古詩把對歲月流逝的感歎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孩子們由於年紀尚小,還不能體會年華老去的無奈,所以我從插圖入手,儘量用充滿童趣的語言。

語文教學的反思12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ai ei ui 。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複韻母,所以我先請出a o e i u ü這6個老朋友,然後引出複韻母ai,ei,ui。在教學三個複韻母是我都是找個讀音差不多的字來引入的,比如ai從姐弟比高矮來引出。 隨後讓學説説,看着ai你發現了什麼?從而引出ai是由a和i組成的,a在前,i在後,帶出ai的發音方法,是先發a的音再快速的向i的音滑動,中間不斷氣,接着再用各種方法讓學生讀,以加深鞏固。隨後,我出示了水杯圖,引出ei,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自己編兒歌記住ei的發音,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ui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接電話的環節,從而引出ui的音,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在玩中鞏固了知識。

這堂課教學層次性強,比如學標調方法時,先是讓學生猜一猜ai ei ui的帽子應該戴在誰的頭上,然後引出疑問:真的是這樣的嗎?從而自然地引出標調歌,在學生熟讀標調歌的情況下,讓學生再次猜一猜這三個複韻母的帽子應該戴在誰的頭上,最後出示正確的四聲,這樣學生有了親自體驗就不容易忘記。

還有指導學生書寫時,我是這樣教學的: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單韻母的書寫,而複韻母則是由兩個單韻母組成的。在指導書寫時,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在黑板上扮演,而其他的學生當評委來説一説他們寫得好不好,效果十分的不錯,在這裏要讓學生明確複韻母是一個整體,所以在寫得時候,兩個單韻母要寫得靠緊一些。

為了鞏固這三個複韻母的拼讀,我設計了看圖片拼讀音節的環節。學生有了圖片的.幫助,能夠很快的拼出音節,而且在看圖説話這個內容上,學生也表現得可圈可點。但是,隨後拋出的“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否也聽到過含有這些複韻母的詞語”時,學生的回答十分的不理想,事後,我想了一下,這個問題有點難度,而且目標不是十分的明確,如果在學習四聲的時候,提出説説生活中你是否聽過帶有這些發音的詞語呢?我想學生應該更容易接受一些吧!

通過這次拼音教學實踐活動,我深感教師應該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去關注學生,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感受,選擇他們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我們只有變革陳舊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才能達到新的課程標準制定的目標。

語文教學的反思13

在教學漢語拼音a.o.e這節課時,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教師借課件創設了一個童話世界“拼音王國”,而a.o.e則成了“拼音娃娃”這樣的角色,學生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童話中的娃娃,一下子就溶入了拼音課堂,興致勃勃地跟着情境中的“小鳥”認真地學着發“a.o.e的準確讀音。在學習a.o.e的字形時,學生自編順口溜,自主意識得到老師的尊重,思維活躍。學生的主動性被調動,積極開動腦筋。最後,教師以獨特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自己用橡皮泥捏、擺字母形體。學生興趣盎然,非常投入,字母的形狀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在教學聲調的讀法時,教師為了突破學習聲調的難點——第二聲和第三聲,使用的方法是根據“五音標記法”,並配以手勢來表示調形和調值。

我運用了體態教學用形象化的手段,把拼音中的“五音標記法”量化出來。整個操作過程,學生的熱情高漲,這種教學方法注重了“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詞語”,這也印證了斯賓塞認為的“語言雖然是表達思想的工具,但也時常阻礙思想,而動作在表現意義情感上是極其有力的”。教學中運用操作活動可以彌補詞語表達的不足,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還可以增強教學效果。採用“動的方法”,通過大腦、五官、手腳、身軀的活動,刺激神經,引發學習慾望,從而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抽象概括的學習能力。所以,採用“動的方法”,讓學生反覆實踐,能提高學習興趣,獲得知識,發展智能。

我們可以把上面的教學案例形象地概括為“純記憶、加感知、抓本質”這三個階段。因此可以得出,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從“跟讀”走向“活動”,讓“動作”和“姿勢”成為替代言語表達的一種有效而經濟的輔助手段,完全符合“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是今後拼音教學發展的方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因此,在教學中,結合一年級學生年幼好動,難以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喜愛遊戲特徵。這一堂複習課,擺脱了單調重複的練習方式,教師儘量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做到教學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收集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逐步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是學習,着重給予了賞識性的評價。

語文教學的反思14

閲讀學認為:閲讀教學的直接目標是培養閲讀能力,間接目標是發展思維能力,潛在目標是陶冶思想情操。閲讀學把“閲讀能力結構”視為學術焦點和教學綱要,認為閲讀智能是閲讀能力的主幹結構,閲讀知識是閲讀能力的基礎結構,閲讀情志是閲讀能力的動力結構。新課標“總目標”的第7項,對閲讀教學的表述為5句話,突出了“自讀能力”,特別是“良好語感”的培養,體現了閲讀智能、閲讀知識、閲讀情志的多元目標,強調了多種閲讀方法的綜合運用。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有這樣的課堂設計:首先選取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先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或是讓學生感悟文章的優美,而最後的一個環節裏常常會不失時機地將“讀”引到“寫”,即所謂“讀寫結合”。要求學生模仿文中的片斷或課文的某種寫法,自己也完成一篇類似的作文,有的要求當堂完成,有的會佈置成課後練筆作業。對於這樣的課堂設計,我們大多數的教師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這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教者能通過課文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技巧,通過一堂課讓學生有所得,這似乎不應該有什麼非議。但我們再深入地思考一下,這樣的教學設計其實傳達了教者這樣一個教學目的:通過指導學生閲讀、分析課文,幫助學生學會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或特色,並能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去。也就是説,儘管表面上看,這是一堂新課文的閲讀課,其實卻是寫作技巧的學習、指導課,最終還是把閲讀放在了寫作附屬的位置,讓人覺得“讀”是為了“寫”。而類似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比比皆是。所以表面上看,在語文教學中,一個學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閲讀課,但事實上,解決的問題是否是學生在閲讀中本身存在的問題呢,是否閲讀課真正“閲讀”了呢?

這不由得又讓我想提出下面這些問題:是不是每篇課文學生都會摹寫了,每種技巧都學到了,學生的作文關就過了,就能寫出“言為心聲”的優秀習作了呢?是不是讀了就會寫,講到閲讀就一定要和寫結合起來呢?是不是僅僅一堂課的對某篇課文的閲讀就能把這位作家寫這篇文章的寫作技巧領會了呢,我們追求的是形似還是神似?即使我們暫不去討論這些問題的是與非,那麼這些現象是否存在呢?我只想説,在我們的教學中,是否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現象較嚴重呢?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閲讀就應還它本來應有的重要的地位呢?從某種意義上説,閲讀不但不能成為寫作的附庸,反而應有着比寫作更重要的地位。在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寫作水平,但卻應有着過硬的閲讀能力。不會閲讀的人,不但無法勝任任何工作,甚至連起碼的生活都會有問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我們也常常對閲讀教學進行反思,但大多停留在閲讀技巧、閲讀數量這些表層現象上。那麼,我們的閲讀教學應該是怎樣的呢?

我認為首先我們要明白,閲讀課我們該教給學生什麼

既然閲讀不僅僅為了寫,那麼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如何把握閲讀教學的方向呢?這就要從社會對閲讀的要求出發進行研究。傳統的閲讀教學從文章學的目的出發,教讀一篇文章是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現方法、語言特色;從語文知識出發,是為了弄清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然而現代社會,閲讀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獲取信息和知識,發展智力,充實精神。因此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就告訴我們,“讀”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義。不學會讀,我們如何在信息量急劇膨脹的信息時代去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沒有閲讀,從古至今一切科學的論斷、經典的美文、精闢的思想如何被我們吸收併發揚光大?不重視讀的教學,一切該具備的閲讀能力又如何被學生掌握?

那麼閲讀課又該如何體現出閲讀的特點呢?新課程標準明確地向我們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的雙邊活動應緊緊圍繞文本的閲讀與理解來展開,不可脱離文本的閲讀來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閲讀材料。新課程標準還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具體來講就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些能力絕不是一、兩節語文課的教學就能實現的。這種閲讀要求事實上已經是對學生進行綜合文學素養的培養,絕不是簡單的只要讀懂就行了。

另一方面閲讀是一種心智過程,這種過程是一種智力技能的體現,所以還要求能準確而迅速地從書面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閲讀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閲讀,就必須對閲讀者閲讀的速度、方法,選擇、篩選閲讀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閲讀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等綜合能力都提出相當高的要求。這些訓練也只能貫穿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顯然,以上所講的內容應該是閲讀課要教給學生的最基本的內容。閲讀課不但不是“寫作”的附屬物,它的意義比寫作更深遠。更重要的是,這些閲讀技能的掌握它關係到閲讀者個人的可持續性發展潛能,關係到閲讀者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前景。作為語文教育者,我們責無旁貸要讓我們的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的閲讀能力。

其次,我們要克服閲讀教學中的功利主義思想

要克服閲讀教學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對閲讀課優劣的評價有個明確的指導思想。閲讀課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各種閲讀的方法,培養靈活運用各種閲讀方法的能力,達到學會閲讀、學會分析、學會鑑賞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能深入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閲讀他人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增加對生活感受的積累。

因此,要讓閲讀教育迴歸其本位,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施閲讀教學。把課程標準中對閲讀的要求逐項落實到位。

至於在閲讀與感受的基礎上,能否把自己的體會講出來,能否進一步學會作者的藝術手法、表現手段。北大的王富仁教授對這個問題,曾發表過這樣的看法:感受和表達並不是一回事。學習文學作品,只要求學生理解他們現在能理解的東西,理解的東西不能馬上表達出來,也是很正常的。學生的學習,是為他們的整個人

生做準備,不需要也不可能現在都表達出來。他們現在的感受即使很朦朧,隨着人生體驗的豐富,將來逐漸會變得清晰起來。學生一旦有了觸發點,你要他不表達也不可能。語文可能上到這種程度,就是成功了。

所以,閲讀對一個學生的影響並不是立竿見影能體現出來的,他會隨着學生閲讀的增加、人生閲歷的豐富在適當的時候凸現出來。

第三,把新課標對閲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學生語文水平不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閲讀太少。呂叔湘先生曾將閲讀教學存在的問題總結為“少、慢、差、費”,即閲讀數量太少,閲讀速度太慢,閲讀效率太差,閲讀時間太浪費。作為一名學生,在12年的語文學習後,仍不能自主選擇閲讀,沒有一定的閲讀速度,達不到一定的閲讀數目和積累,不能不説是語文教學的一大缺憾。而新課標對閲讀教學有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特別把多讀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藴。

然而,僅僅靠課本及課堂上的閲讀就想要想實現閲讀能力的提高,也是不現實的。為了加強閲讀,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背誦篇數和課外閲讀量,並增加了閲讀推薦篇目。語文課程標準更強調了要重視閲讀,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閲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對閲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並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

語文課程標準為閲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它將課內與課外的閲讀統一了起來,不再把閲讀範圍縮小在課本所侷限的文章內。然而這些課內外的閲讀任務與目標又非僅僅幾堂語文課所能完成的,這就為我們語文的閲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不僅閲讀教學上的理念要更新,方法與手段也要相應的調整。

要讓語文課程標準的閲讀要求與閲讀量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在教學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們要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宂長而瑣碎的分析,以教給方法和培養能力為主,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理解、感悟,將多餘的課時用於指導課外閲讀。每週我們可以抽出一節課,把學生帶入閲覽室上閲讀課,指導學生自由選擇閲讀,學會為自己選擇的研究課題查找相應的資料、積累資料,學習寫摘記、做卡片,學習篩選信息等。在閲讀的基礎上,儘量培養閲讀的反饋能力,學會小組交流,訓練把讀的內容用精煉的語言複述並儘可能的談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在寒暑假,可以把名著分階段佈置給學生回去有計劃、有目的的閲讀;在閲讀前,老師可作一些相應的關於這些名著的講座,教給學生評價、鑑賞的方法,讀後可以開展書評、讀後感交流活動,增強學生閲讀的興趣,提高閲讀的水平。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運用課本的配套材料,如《自讀課本》、《古詩文誦讀》,將這些該讀與該背的也落實到每一學期甚至每一天,真正體現每天都有閲讀,每天都有積累,從而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這樣,學生最終能在老師有步驟有計劃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閲讀的量,也提高了閲讀的質。

這樣的閲讀,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不養成對老師的依賴。大量的有指導的閲讀,並且是精品的閲讀,必能提高學生綜合的文學素養。所以閲讀教學能否落到實處,決定了一個學生基本的語文水平。

第四,要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和閲讀心理

良好的閲讀習慣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沒有良好的閲讀習慣就談不上自覺學習,更談不上閲讀能力的提高。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彙集人類文明的寶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閲讀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在這裏他們可以自在地漫遊童話王國,參觀未來世界,可以隨時與偉人見面和英雄交談……從而喚起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醜惡的憎恨,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插上理想的翅膀,獲取奮鬥的力量。而在學校裏閲讀能力強,能説會道的學生,大多也是有良好的閲讀習慣,愛看書,多看書,看各種各樣的書的學生。良好閲讀心理的培養也是提高閲讀能力的一個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對學生閲讀能力進行檢查,會發現一些平時閲讀水平不差,但測試時卻反常的學生,這些學生大都有虎頭蛇尾或六神無主的不良心理表現。前者是一看題目難度不大,自以為穩操勝券,急忙中答錯了答案;後者一看題目繁難,便處處小心謹慎,生怕出了亂子,結果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平時的功夫全無蹤影,弄得腦子一片空白。這兩種情景,前者男生居多,後者女生居多。要治好這類不良的閲讀心理,要不斷採用暗示或激勵手段,強化與提高他們的良好閲讀心理,在平時教學中應多教育學生不要患得患失,為名利所累,成天想着自己能否考上大學。要樹立起足夠的自信心,任何時候都要有“我能行”的信念。在平時的閲讀訓練中則要嚴格要求,讓學生做到一絲不苟。儘可能地避免各種失誤,在不斷的成功面前,學生才可能樹立起必勝的信念,才能調整出適應學生自己的最佳閲讀心理。盧森堡曾談過:“不管如何,你們仍然要平靜和愉快”,這也説明我們在培養學生閲讀能力中要時刻注意讓學生控制好自己的閲讀心理。

閲讀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學習與不斷付出的過程。只要在語文教學中有足夠的重視,在注意培養閲讀興趣和能力的同時又注意培養良好閲讀習慣和克服不良閲讀心理,才能較好的完成新課標對閲讀教學的要求。

語文教學的反思15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忽略字詞基礎。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缺乏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

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説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説啥就説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説”,“無根據地説”,“任意地説”,“編造着説”,“不負責任地説”,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閲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積累。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要適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閲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閲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 應該注重“探究”的“深度”和“廣度”適度“開放”,該教師講的,必須講透徹。但實際上在探究過程中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臵,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閲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閲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閲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閲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閲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