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8.71K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裏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讀關於愛心的神奇故事,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但內涵比較深,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讀為本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的教學思想。

一、自主識字,輕鬆識記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教學中。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進行識字教學。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展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1、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教學中我利用自讀,讀通難讀的長句子,感情朗讀來推進教學。而且每次讀的要求不一樣,層次也不一樣。

2、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感情朗讀,教於讀書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中我讓學生再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畫出學生最感動的語句,並思考是什麼讓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動。然後讓學生再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我根據學生的立足之出,指導學生感情朗讀,並讓學生在各種讀的方式下,總結出如何將課文讀得又感情,如何去體會課文所藴涵得情感。讓學生在感情朗讀得同時習得讀書得方法。

我會用汲取本節課總結的經驗和教訓,用於以後的課改之路上。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海倫 凱勒》這篇文章生動地記敍了海倫一歲半的時候,遭受了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極大不幸以後,在沙利文、薩勒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刻苦地學習的故事,表現了她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以及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以情感人是本文最大的特點。作者的敍寫滿懷深情,能引導讀者“披文入情”,緣情悟神。選材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是本文的又一特色。課文詳寫了海倫摸盲文、拼寫單詞,完全靠觸覺學習説話的艱難歷程,略寫了海倫一歲半時遭受的不幸和大學畢業後將她全部的愛傾注在殘疾人身上的事蹟,突出了重點,更好地表現了海倫對生活的熱愛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一、強化情感體驗。

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多,必須力透文字張力,引導學生領悟文字內涵,讀懂悟透文本,把學生置身於濃濃的情感氛圍之中,營造烈烈的語文味道。“從此,小海倫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她面對着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聲‘媽媽’,也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讓學生説説讀了這段話,此刻你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情感?為什麼?通過兩個問題,讓學生整體感悟,引導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想象並走近海倫的內心世界,獲得真真切切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步入一個學習語文的狀態中。

二、適度展開想象。

充分利用文字空間,拓展文字的張力。讓學生緊密結合文本,展開豐富的想象,走近海倫的內心世界。“海倫猛然醒悟,原來‘水’就是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啊!她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開始。”引導思考海倫此刻心中會想些什麼?文中這樣的空間還有好多。

三、反覆朗讀感悟。

文中寫海倫學盲文“她不分晝夜,像一塊乾燥的海綿吮吸着知識的甘霖。她拼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她是這樣的如飢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寫海倫學説話“為使我的夥伴——即使是最親密的夥伴——能聽懂我的話,我夜以繼日地努力,反覆高聲朗讀某些詞語獲句子,有時甚至要讀幾個小時,直到自己覺得讀對了為止。我每天堅持練習,練習,練習……”這兩個重點段落先採用整體感悟,給了你什麼感受?為什麼?然後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反覆讀,讀中悟,悟中讀,能讀好,就説明讀懂了。

四、展開多維對話。

語文教學要關注人文精神,本課是絕好的例文。引導學生開展多維對話,讓人文教育“雁去無痕”。學完課文,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你最想對海倫説什麼?想起了什麼名言?

五、課內延伸課外。

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出文本,閲讀與之相關的背景材料,把積極的學習狀態,渴求知識的心境帶到課外,拓展學生的視眼,明亮學生的心靈。教完這篇文章,我向學生推薦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自傳》,開展“走近海倫”的讀書活動。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春筍》第二自然段教學片段:

1、教師範讀第2自然段,邊演示雨後春筍生長的動畫,讓學生初步感知雨後春筍生長的特點。

2、出示句子“春筍裹着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讓學生展開想象,生自由第四自然段,説説讀懂了什麼。

3、模仿該句子説説春天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小草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花兒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4、順承説話練習形成的語境氣憤,讓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齊讀第二自然段。

5、會春筍的喜愛之情,把第2 自然段讀給好朋友聽。

6、請學生推薦讀得好的朋友為師生做朗讀表演。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以上教學設計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實際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揚學生靈性服務。具體表現為:

1、感知個性化。

設計的第一步,意在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實踐感知課文內容。但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所以在設計中教師不設定統一的感知目標,而是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後交流,知道什麼説什麼,瞭解多少説多少。這樣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交流互補,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變到質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呆板的讀文章説意思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增強做學習主人翁的意識。

2、思維個性化。

本段教學設計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先讓學生欣賞雨後春筍生長的景象,通過具體形象的景觀打開學生思維的閥門。再讓學生看動畫説説雨後春筍生長的特點“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接着放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用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説説春天裏的小草、花兒等有什麼變化,讓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渠道理解春天的美麗

3、朗讀個性化。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色彩的。本設計不從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揚頓挫的齊整的朗讀效果,而是引領學生看動畫,述情景,談體會,説感受,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與體驗,使學生由心底迸發出對春筍和春天的喜愛之情,再將情感自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在這一設計中朗讀不再是機械的錄放,而是學生個人情感的宣泄。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本學期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個學期,是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一個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個關鍵的學期。學生由小學的語文學習到適應初中語文學習的要求,要經歷大的跨度。初一年級識字不是教學的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有困難;閲讀應該是學習的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因此,本學期我在注重加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基礎上,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倡導學生多讀書勤練筆作為教學的'重點。現就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一、培養濃厚的閲讀興趣和良好的閲讀習慣。

從第一堂語文課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樹立"。

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要勤於閲讀,善於讀書、讀生活,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我要求學生堅持閲讀《讀者》等,文章內容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同時堅持寫讀書筆記,每篇讀書筆記包括三部分內容"故事概括",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讓學生自主摘抄,擴大學生的詞彙語句積累量;"點亮心燈",談自己的閲讀感悟。又教給學生圈點批註閲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素養會有所提高。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二、培養學生勤練筆的習慣。

我變週記為練筆,變自定題目自主去寫為規定選題系列寫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並記錄身邊一個細節或場景,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可長可短,然後試着寫成繪聲繪色的文章。每週的練筆都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賞析,由於是寫身邊所熟悉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很多孩子逐漸能寫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的落實,培養良好的語感。

文言文知識量大,需要大量記誦,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想學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本學期在文言文、詩歌的教學上,着重注意了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和朗讀背誦培養語感兩個方面。文言文的翻譯必須放到課堂完成,課下進行鞏固。

誦讀的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體現,課堂上經常在指定的時間內進行背誦競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以前開課,總喜歡“挑”,挑語言優美的文章,挑自身有感覺的文章,挑容易掌握的文章,感覺唯有如此,心裏才塌實。現在開課呢,也不自覺地“挑”,但挑的規範大不相同,挑符合教學進度的,挑自身不敢上的,哈,有點自我折磨的嫌疑。確實,挑了《玲玲的畫》一課,回想這一路的備課歷程,真是猶如煉獄。

《玲玲的畫》一課,文章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簡單,同學一讀便明瞭。那如何讓語文課充溢濃濃的語文味呢?文章的語言訓練點挖在何處呢?我怎麼才幹站在語文這塊基石上,讓同學明白“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呢?在多次試教、修改後,最終將目光聚焦於生字詞語,通過動作演示、換詞理解等手段活化語言,抓住關鍵句“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再現情景,在感悟、朗讀中,理解所藴涵的深刻道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收穫,亦有遺憾。

收穫之一:目標定位準,使教學有了明確的方向。

根據二年級閲讀教學的目標,字詞教學是重中之重。教學中,我抓住“端詳、糟”等重點詞語,分三步落實。首先是初讀層面,重點落實字音,結合字形初步接觸字義,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段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其次是細讀感悟中,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意思。最後,練寫字詞,留足時間讓小朋友書寫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導謄寫句子,不光要注意寫準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謄寫。就這樣,緊緊咬住字詞不放鬆。目標定位的準確,使這節課朝着語文的方向前進着。

收穫之二:手段語文化,使語文課更像語文課。

無論是生字詞語的教學,還是文章重點句的學習,都運用了語文的手段來習得語言,內化語言。“叭”字與“趴”相比較教學,根據觀察字形,結合動作演示,同學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子旁的“叭”表示聲音,足字旁的“趴”表示動作。又對本課中表示聲音的另一個詞進行了拓展,使同學瞭解,很多表示聲音的詞有口子旁。父親的話多麼富有哲理,既是教學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我通過再造情景想象説話,體驗玲玲心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加以提升,其中反覆強調爸爸的話。整節課,書聲琅琅。最後,通過記者採訪,轉述語言,獲得人文內涵。

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同學的需求的關注。出現在課堂上,同學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置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 看來,只有真正把同學裝在心中,處處以同學的需求動身,語文課才幹更加充溢語文味。努力吧!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麻雀》一課主要寫在打獵回來的路上,“我”的獵狗看見一隻從樹上摔下來的小麻雀準備要吃掉它時,老麻雀不顧一切地從樹上飛了下來,老麻雀的勇氣嚇退了獵狗,小麻雀因此得救。課文重點描寫了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時的樣子和落地時的神態及懂作,表現了老麻雀的奮不顧身和不畏折服,使我們體會到了老麻雀的愛子之情。這種愛的力量既嚇退了獵狗,又感動了獵人,也深深的打動了讀者。

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也為了調動學生的情緒,做到師生相融,人文統一。我在教學中主要做到:

一、藉助動畫理解比喻句。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突然,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了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

作者為什麼把老麻雀飛下來的樣子比喻成一塊石頭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我充分發揮了現在信息技術的作用從網上下載的一組動畫,讓學生直觀而又形象體會到“像一塊石頭似的”這個比喻在文中的作用,説明老麻雀飛下來時用力之猛,速度之快,感受到老麻雀救子心切。

二、採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突破教學難點。

在理解重點語句“她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在理解這句話時,我提出“如果老麻雀能不能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不飛下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經過辯論體會到老麻雀的愛子之情,從而突破難點加深理解。

三、在理解重點語句的基礎上採用了多種形式及大量的朗讀,使學生能夠入情入境。

通過多種手段使學生對文中的語句理解透了,就能體會到作者表達的情感,讀出來自然就有滋有味,充滿感情。所以學生積極踴躍的課堂表現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教學中我也基本採用了以讀代講的形式,讓學生充分朗讀,通過朗讀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讀寫結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課後我留了這樣一個作業:藉助課文內容聯繫實際談一談父母對自己的愛,寫一篇短文。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有了深刻體會,寫出的文章也很流暢,很感人。

在今後的教學中,老師不僅要加強學生朗讀和語言訓練,還要採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們還要注意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比如我們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在書中尋找樂趣,在書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如果在講《麻雀》這課前,能讓學生多看一些或向他們介紹一些有關這方面的書籍或類似的故事,學生在理解上可能會更容易些,感觸會更深些,這樣對我們學習課文會有很大幫助,同時也增加了閲讀量,開闊了眼界。所以學習語文不能侷限於課本的知識。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想飛的烏龜》是北師大版第一冊第十四單元以“夢想”為題的課文,本節課我是在第一課時識字,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次教學在指導思想上,注重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探究、創新的精神。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學生的情感交流,創設問題情景,不斷引導加強語言積累和邏輯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本節課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過“提出問題、自讀解答、合作交流”等形式,始終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訓練滲透在各個環節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及創新精神。穿插“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等環節,讓學生注意聯繫生活實際,體驗烏龜一起做夢、懇求、高興、沮喪,從而能夠進行有感情朗讀。總之,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給學生帶來了無究的樂趣。

我感到課堂中較成功的環節有:1、課伊始,通過多媒體畫憶舊引新,讓學生與烏龜進行對話,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情緒,產生新的知識點,激起強烈的求知慾。學生憑着對課文的感悟,結合生活經驗,爭先恐後提出了許多富有童趣、體現愛心的問題,大大拓展了思維,豐富了學習內涵。2、我在課堂中注意營造探究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問題,課堂學習師生雙方都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嘗試合作學到知識的樂趣。3、我創設生活問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傷心”的情感,不僅為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打下基礎,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學生解答後的問題,表演再現課文情境,再次將學生引進烏龜的內心世界,跟烏龜一起開心。這樣不僅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薰陶,而且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通過將學生提出一系列開放式的問題貫穿在教學之中,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答案,給予讚賞,致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然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課堂上學生的情緒一被調動起來,都爭着要發言,不能很好地聽別人講話;課堂活躍的同時,我發現還有部分學生不能進行獨立思考,往往順着一個同學的發言來説。此外,我還發現現在的孩子都比較不能吃苦,看到困難就想逃避,雖然在這方面我有進行引導,但我想這更應該拓延到生活實踐當中。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上學期,執教第十冊《晏子使楚》,有一片段印象深刻。

在深入閲讀課文後,對主人公晏子作總結、評價。學生都説得頭頭是道:能言善辯,才思敏捷;熱愛國家,不辱使命……這時,有一學生在下面低聲説:“其實楚王也很不錯啊,我就佩服他。”

大多數同學認為他故意裝作與眾不同,耍酷,班幹部和部分好學生紛紛責備他,一些調皮的學生暗中喝倒彩,等着看好戲。這時,我若裝作沒聽見,就顯得教師不能迴應,無法反駁,無論對這名學生或其他同學都喪失了教育意義。於是我想:好吧,就與你理論理論。

我説:“同學們都説楚王奸詐,仗勢欺人,你卻為他説話。那你説他好在哪裏?”

到了這步,他也不得不直抒己見了:“我覺得楚王還是比較講道理的。他雖然被晏子反擊、嘲笑了,丟了面子,但並沒有翻臉,還陪着笑,説明他很有氣度。最後,他還尊重晏子了,更看出他知錯就改,尊重人才,而不是打擊報復……”一番話説得還真有點道理,也帶動了另外幾個學生接着發言:“對,我覺得楚王其實也很聰明、厲害的,故意安排一個囚犯來嘲笑齊國人。”“楚王也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他也愛國的。”

我先肯定了學生的不同見解,又引導他們思考:楚王對晏子由蔑視到尊重,主要是晏子憑自己的機智通過鬥爭取得的;楚王想出用囚犯來嘲笑齊國人確實很有心計,但他的用意是壞的,所以不能與晏子的巧妙還擊相提並論。對於學生提出的楚王另外幾條優點,我沒有異議。學生為老師尊重他們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感到高興,也為自己的創造性的見解而頗感得意,更加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反思:

倡導生成的課堂教學,不能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隨着學生對文本閲讀、領悟的不斷深入,適時加以調整。

在本課中,那位學生也許是出於對他人眾口一詞的反感,也許是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大膽地為反面人物楚王説話,這種精神首先應該得以肯定和鼓勵。而且他能從文本中找出理由和依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顯示出他對文本作了深入的閲讀理解,且這種解讀是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能夠提出不同於常人的觀點,勇於創新,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和努力追求的。對這樣的生成,我們當然應把它視為珍貴的教學資源,納入教學內容,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流程。教師不僅應該具有這樣的意識,而且必須具有這樣的胸懷,當然還應該具有巧妙點撥、善加引領的教學藝術。

事實上,這樣的機智應變、靈活調整,不但沒有阻礙既定目標的達成,還深化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提升了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了師生的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精彩、靈動,成為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舞台。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樂於識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 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 , 力求實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 《動物樂園》一課,作為一節情境識字課,識字情境的創設,目的在於怎樣讓學生感受到動物的悠閒之 “ 樂 ” 和學生的學習之 “ 樂 ” ,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動物、保護自然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學中,寓教於樂,注意增強學生識字過程中的趣味性。充分利用播放動畫片《獅子王》、教學情境圖。讓孩子們去觀察,並運用已有經驗和生活素材發展語言,感受動物之樂。然後通過媒體課件,為學生帶來多種影視圖片,讓學生學得快樂。

二、尊重學生已有認識,探究規律,巧識漢字

學生對於母語的學習不是零起點。甚至有的學生在入學前關於動物名字的漢字就已經全都會認了。那麼教學本課生字的字音就已經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了,我把重點放在字形和字義上,如:帶有犭的字,鳥字邊的字。同時引導學生自理識字。猜字謎、換偏旁、加一加、換一換、數筆畫等識字方法。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發現漢字的構字規律,感受漢字所藴含的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的識字願望,也使識字教學變得生動高效,趣味興強。

三、關注積累,發展語言,拓展發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還關注學生的積累,開展豐富多彩的識字活動,創造充滿活力的識字氛圍。比如:在學 “ 虎 ” 這個字時,我讓學生介紹有關老虎的資料。幫助學生們積累有關虎及其它動物的成語,在和學生一起回憶本課所學生字,我自編了一首好認好記的兒歌,鞏固生字,發展語言,為學生提供一個復現生字的載體。同時,教師有目的、有規律、有重點的向學生進行拓展發散。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 、教材的把握上有些偏差:本節課容量大,只是把識字弄完了,沒有集中起來。反覆識字。

2 、沒有達到預定的目的。本節課學生的課前收集資料少,即使知道一些,學生不會彙報。

俗話説: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識字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 “ 動 ” 起來,自主發現規律 , 主動識字 , 樂於識字,感受漢字的趣味性和漢字所

藴含的文化。熱愛語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語言文字帶來的快樂。通過教師的教,不僅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做人的基礎,更使他們成為樂於學習,主動學習,願意與他人合作學習的成功的學習者。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重點研究識字教學的策略,尋找符合我班學生的識字方法,讓學生自主識字。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基礎。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有專家這樣界定教學反思:老師的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認知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教師為了成功地實現教育目標,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及支持這些教學活動的觀念、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自我調節性的思考,教學反思的作用。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全國特級教師袁容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成功經驗總結出:教學成功=教學過程+反思。更有學者提出二十一世紀教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反思教學對教師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反思教學有利於教師從感性認識遞升到理性認識,由“一般型”教師成長為“骨幹型”教師,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的作用》。反思教學中的“反思”,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使現有教學活動中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重要條件,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才能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教學活動中的種種本質特徵,成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學實踐者,成為最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沒有對自己教學經驗的繼承和對教學教訓的吸取,對教學的認識只能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其教學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一般型”教師層面,不能成長為“骨幹型”教師。

二、教學反思有利於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由“經驗型”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教師。反思教學中的“反思”,就是教師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育活動中的各種現象,包括教師自身的行為,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教學活動、教學行為日趨優化的教學反芻,是教師融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的教學研究活動。通過教學反思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積極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徑,從而衝破“經驗型”的束縛,成長為一名教學研究者。

三、反思教學有利於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由“教書型”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教師由教學新手到骨幹教師,再到專家型教師,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學反思起着重要的作用。通過反思教學,能使教學更理性、更自覺,教學過程更優化,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點,儘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

四、反思教學有利於教師提升理論水平和拓展知識層面,由“學科型”教師成長為“學者型”教師。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學實踐者,一定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掌握科學理論的人。而反思性學習,是教師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的創造性學習,經過理論的重構和重建,積累大量的知識,從而達到解決問題、創造新知的目的。

總之,教師的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過程,通過反思教學能使教師不斷成長,成為出色的專家型、學者型教師。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動物樂園》是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知道用“大於、小於、等於”來描述數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號意識。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以“動物樂園”為情境的主題圖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在主題圖中選比較的對象進行比較,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後,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在教學中要注意記住“>”、“<”對孩子來説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觸到了,在腦海中已有一個初步的表象,只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概念,更沒有符號意識。因此這節課中利用各種形式,把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很快掌握比較方法以及建立數學符號意識。

要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就必須先樹立符號意識,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於數學教學的始終。在一年級“認數”單元,教材十分注意加強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在認識了1—5以後,教學幾和第幾的認識,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體會一個數可以用來表示物體的個數,也可以用來表示物體排列的順序。教材還十分重視幫助學生建立數的大小概念,把握數的大小關係。在教學“=”“>”“<”

的認識時,例題提供了童話場景“動物樂園”,從不同動物只數的比較中,抽象出數的大小關係。比較兩種物體數量的多與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對應、數形結合。通過一一對應的排列讓學生明確它們的只數,以此建立“同樣多”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抽象出“4=4”,認識並理解“=”的含義,使學生知道,當兩個物體個數“同樣多”時,可以用“=”來表示。接着引導學生比較運動會上松鼠和小熊的只數,通過一一對應的排列,使學生明確松鼠只數比小熊多,小熊只數比松鼠少,從而建立“多”“少”的概念,並以此為基礎還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抽象出“5>3”和“3<5”,認識理解“>”“<”的含義,學會用“>”“<”表示兩數之間的關係。

由此可見,符號意識的培養需要堅實的經驗為基礎,在教學中應促進學生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學習符號化的多種途徑,允許個性化地表示符號;逐步體會用數、形將實際問題“符號化”的優越性,感受符號在理解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價值。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閲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於朗讀在低中高三個學段中分別作了這樣的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正力顯了新課程提倡的各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應該成為小語閲讀教學的主旋律。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地盡情表達情感説。我在《中華少年》這課時設計是根據本文是詩歌的特點設計以感情朗讀為學習方式,運用多種的朗讀方法,引導學生讀出樂趣。

一、配樂的朗讀是有意義的

在教學《中華少年》一課時,配上和諧的音樂和生動的畫面進行聲情並茂範讀,學生自然而然就進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圍之中。在朗讀教學中,運用情境創設法,將學生引入情境,藉助朗讀,去想像,去體會,去理解,去表達,使朗讀達到了語言與語境的融合,情感與情理的結合,體會與表達的結合,情思與情趣的一體。

二、趣味的朗讀是生動的

趣味的朗讀方式是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徵的,有分角色讀、加上動作讀、配樂讀、配音讀其中的分角色朗讀是我們平時在課堂中運用的比較多的,自己尋找朗讀的夥伴,對於學生來説既是練習又是提高。老師還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創造性地安排朗讀的方式,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朗讀的方式,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朗讀。

這樣就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評價讀是必要的

評價讀可以是師生間的評價,也可以是生生間的評價。學生愛挑別人的毛病。教師對這種現象加以引導,對別人的朗讀要先提出優點、值得學習的地方再指出要改進的地方。如讓學生評評老師讀得怎樣,哪個詞讀得好,為生生評作鋪墊。通過評價,有利於掌握朗讀的技巧與方法。這時,再加上賽讀、挑戰讀,學生就更來勁了,學生的好勝心理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紛紛要向班裏最好的同學挑戰,也感受到了朗讀有趣。

讓學生人人都讀,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説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讀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北京》一課敍述了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課文從天安門廣場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築,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橋的特點以及主要名勝古蹟和公園介紹了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給人留下的深刻影響。從教材內容看,本文有三大特點:

1、結構嚴謹:

課文共5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最後一段是全文的總結,抒發了讚美和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間2、3、4三段按照方位順序來介紹對北京的景物展開了具體的描寫。全文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2、選擇精煉:

課文選取了三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這是北京的象徵;二是街道和立交橋,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三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和公園。通過以上三處景物的描寫,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風貌。

本課課文語言簡潔、淺顯、易懂,字裏行間洋溢着對首都北京的讚美之情和熱愛之情。

由於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要學生通過閲讀課文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是有一定難度的。由此,可以確定本課的難點為: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並能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築物。

⑴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我以2008年的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現在你對北京有多少了解呢?指名讓學生説説對北京的瞭解:

生:北京是我國的首都。

生:我和父母去過北京,北京的長城爬起來很辛苦的。

生:北京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我很想去北京。

……

學生説了很多,有介紹的,有很多的同學都表示很想去北京。於是我因勢利導:既然大家這麼想去北京,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北京參觀參觀。你準備怎麼去呢?

生:我們可以乘飛機去。

師:就按照你的想法,來我們現在正在飛機上了,航空小姐要為你介紹北京了。小耳朵豎起來,聽清楚了。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通過我們乘飛機去北京的的模擬情境,學生們的興趣被激發,完全沉浸在課文中,彷彿我們真的在去北京的路上了,活躍課堂氣氛,使整堂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⑵初步瞭解,感知全文:

師:聽了航空小姐的介紹,你最想去北京的什麼地方?

生:我很想去看看北京的天安們。

生:我想去以前皇帝待過的皇宮看看。

生:我想去看看大街和立交橋。

……

語文教學反思_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這一課的教學,在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第二課時我主要通過精讀比較,想象評議來組織教學,從而突破重點難點,明白課文所藴含的深刻道理。下面我就具體談談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及課後的一些反思:

教學設計時,我緊扣三組對比,以此為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感受前後的巨大變化,並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繫,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藴涵的道理。

(一)森林變化的前後對比

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豐富的表象可以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在導入暢談之後,我利用課本插圖,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説一説: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麼樣的呢?再讓學生帶着興趣讀第一小節,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接着問“如果讓你把這樣美麗的森林畫下來,你會畫哪些呢?”學生的熱情被調動起來,積極地投入想象:葱綠的樹木,清澈的小河,吃草的鹿羣,在枝頭歌唱的小鳥,明媚的陽光……凱巴伯森林就是這樣在孩子們的腦海裏生機勃勃起來。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在想象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自然引出下面的教學。

(二)鹿羣變化的前後對比

這部分教學活動,我按“數字比較,想象探究”的設想展開。通過對比朗讀、引導學生比較一、三小節鹿羣數量及生存的狀態,想象變化的情景,體會災難的嚴重。我請學生圈出文中關於鹿的變化的數字,想象並交流數字背後的故事:森林裏一片枯黃,樹木都剩下光禿禿的枝條,再也見不到小鳥們的身影,聽不到小鳥們的歌聲了。河水又髒又臭甚至乾涸,鹿羣無精打采,餓死的餓死,病倒的病倒……由此學生對鹿羣的變化一目瞭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森林的死氣沉沉和災難的嚴重性。

(三)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説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藴含的道理:人類要保護生態平衡,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介於學生對“生態平衡”這一專業術語的理解有難度,我想到利用課外擴展,讓學生蒐集有關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在班上進行交流,比如“人類大量捕殺青蛙,使田間的害蟲越來越多,影響農作物生長。”“人類濫砍亂伐樹木,引發沙塵暴,使鳥類無處生存。”等等,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更加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平衡,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