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寂寞》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01W

《 寂 寞》教案

                                           孫俊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抓住文眼及重要語句,理解作者的觀點的能力。

2. 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和思辨能力,對事物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學生對自然、對人生的思考習慣及思辨能力。

2. 理解文本通過對大自然的審美情感的抒發而表達的認識,學會抓住文眼及重要語句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過程和方法

1. 親近自然,貼近、聯繫生活,獨立思考與判斷。

2. 交流探究,認識自然與人的關係。

3. 研究性學習,在比較思辨中進一步培養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現在隨着經濟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都追求自然的人居環境,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在美國,真正的富人不是居住在城市,而是住在鄉村有山有水的地方,甚至將別墅建在山林間。在中國,正如大家所見的,山間水邊的居住理念也已流行了起來。可是,如果讓你遠離親戚朋友,遠離現代化的生活條件,獨自一人,長久地生活在湖泊流水畔、深山老林中,你願意不願意?

學生討論

   (多數不願意)

為什麼?

(因為那裏的生活條件太艱苦,更重要的是,只有我一人,太孤獨寂寞了)

解説:   

但是有一個人,他卻遠離塵俗,孤身一人,在深林間、湖水旁,獨立地生活了兩年又多一點時間。在這湖濱的山林裏,他“觀察着,傾聽着,感受着,沉思着,並且夢想着”。他的這些沉思夢想都裝入了他寫的一本書--《瓦爾登湖》。他就是美國作家亨利 戴維 梭羅先生 。1985年在《美國遺產》雜誌上列了“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位居榜首。在現代文明的逼迫之下,人們離純樸恬靜的大自然已經越來越遠,一些古樸得令人神往的原始生活已經褪化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是嘈雜、焦灼、浮躁和不安;人畢竟又是自然之子,崇尚自然、嚮往自然之心難泯,這或許是人們持久不斷地喜歡《瓦爾登湖》的理由吧。如今,瓦爾登湖已經成為梭羅追隨者們的聖土。

[幻燈片投影]

《瓦爾登湖》譯者徐遲的評價:

“《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裏去。我要告訴你的是,在你的心靜下來以後,你就會思考一些什麼。在你思考一些什麼問題時,你才有可能和這位享利戴維梭羅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則。” 

請同學們靜靜的地閲讀從《瓦爾登湖》節選來的一章文字----《寂寞》。在靜靜的閲讀中,你會感受到什麼?你會思考什麼?

賞析文本,推進新課

   一.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我們讀完了《寂寞》一文。作者于山林湖水間沉思着些什麼?大家先集中研讀第3、4、5段。那些話讓你感受最深?請結合具體語句,談談你的感受。可先小組內部探究,再全班討論。

 解説

1. 第三段中“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侶,即使是對於憤世嫉俗的可憐人和最最憂悒的人也一樣。只要生活在大自然之間而還有五官的話,便不可能有很陰鬱的憂慮。”大自然的事物就是人的伴侶,它可以消除人的憂鬱、煩惱、痛苦。我們常常在憂鬱、煩惱、痛苦之時到大自然看一看山水,聽一聽風聲雨聲,這些情緒就會消散的無影無蹤。

2. 梭羅説,“當這些思想佔據我的時候,温和的雨絲下來,我突然感覺到能跟大自然做伴侶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就在這滴滴答答的雨聲中,我屋子周圍的每一個……思潮壓下去了”,“每一枝小小松針都富於同情心……我的朋友”。作者偶爾感到寂寞,卻很快感到了大自然的甜蜜、友愛、富於同情心,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因而再也不會寂寞了。“我明顯地感到這裏存在着我的同類”,作者引大自然的事物為自己的“同類”,並暗示“那最接近於我的血統”,説明作者已經把自己完全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個分子了。我與自然同體,就不會感到寂寞。

3. 第四段中“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更加接近”這句話簡直就是名言警句。人與人的距離不在於空間,而在於心靈。古詩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可以説就是同一個意思。

4. 第五段中説:“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等等,寫了一連串的自然界事物的寂寞,來襯托説明“我”的不寂寞。

二.梭羅所説的“寂寞”究竟有幾層意思,請討論分析。

    (學生討論)

實際上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孤身一人,沒有伴侶。就是平常所説的寂寞,從這個角度上看,梭羅把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作為伴侶,人是大自然的最普通的一員,並不具有高於其他生靈的特權,因而並不寂寞。

第二層,是説大自然的“寂寞”是一種“寂靜”,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梭羅能夠自由地沉思,盡情地享受精神的愉悦。因為他已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其實這種認識,作者在文中有明確的語言點明。

請看第1段開始,作者是這樣説的---“這是一個愉快的傍晚…………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請看第7段,作者是這樣説的----“太陽,風雨,夏天,冬天,----大自然………這多麼的歡樂!”“難道我不該與土地息息相通嗎?………青菜的泥土嗎?”

這兩處前後呼應,正是本文的“文眼”。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梭羅沉思的結果:人要融於自然,尊重自然,感恩自然。

拓展比較,突破難點

1.由梭羅的遠離塵世,隱居山林,同學們是否會聯想起我國古代的一位大詩人呢?

(陶淵明)

2.我們已學過《桃花源記》。在這篇文章中,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遠離主流社會、和諧自然、其樂融融的桃源世界。那是陶淵明心中的一個理想世界。現在,我們再來欣賞他的另一首詩:《飲酒》。

[幻燈片投影]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説,梭羅的對自然的情感和在大自然中的思考,都與陶淵明近似。結合《桃花源記》與《飲酒》詩文所藴含的思想,結合你所瞭解的陶淵明,談談你的看法。梭羅,可以説是“美國的陶淵明”嗎?

(學生討論)

結論:有不同也有相同。

相同點:1.陶淵明和梭羅的思想是一致的,兩人都喜愛大自然,都願意遠離塵世,與自然為鄰。

2.兩人都隱居避世,融入大自然當中,而對自然有着深沉的思考。陶淵明在《飲酒》詩中説:“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裏的“真意”,應該就是梭羅的“與自然融為一體”,是“寧靜”而快樂的。

不同點:1. 陶淵明是迴歸園田,他有一首詩名就叫《歸園田居》,他沒有真正離開塵世,只是回到了鄉村。而梭羅卻是真正隱居在遠離現代生活的林間水濱,並感受到那裏的“寂寞”。

2.兩人在自然之中深沉思考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陶淵明面對自然的美景,他感到了悠閒,感到了愜意,所以他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真正的隱居避世。而梭羅住在瓦爾登湖,也可以算是“隱居”,卻不能説是“避世”。

[課堂小結]

   在“人與自然”這一向度“像山一樣思考”模塊中,三個學習任務是“欣賞自然”“感悟自然”和“沉思自然”。我們今天學習的《寂寞》的主要任務是----“沉思自然”。

   確實,我們在欣賞自然、感悟自然的同時,應該更多的思考:我與自然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我能為自然的和諧做些什麼?感受大自然的恩澤,負起對大自然的責任我們義不容辭。

[板書設計]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