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聲聲慢》教案合集六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98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聲聲慢》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聲聲慢》教案合集六篇

《聲聲慢》教案 篇1

【教學重難點】學習目標2、3。

【學法指導】自主學習(誦讀研讀賞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師點撥

【課時安排】1課時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年),南宋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人(今屬山東濟南人)。父親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於書畫金苦石的蒐集整理。靖康之變,北方淪陷,丈夫輾轉下江南,後趙明誠病死,她過着悲苦孤獨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無兒無女,孑身一人,始終居無定所,飽嘗了顛沛之苦,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後在杭州悽然死去,確切死期竟無人知曉,足見清照晚年之孤獨淒涼。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三個短語來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華中經喪亂晚年淒涼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她的創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南渡前:描寫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閒愁、離愁--清麗婉轉。

南渡後:反映戰亂痛苦生活,感時傷懷,懷舊思鄉,表現思夫、思國、思鄉濃愁、哀愁--沉鬱淒涼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詞》《李清照集校注》輯本傳世。

【寫作背景】

這是李清照晚年詞作,詞人描寫在殘秋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充分展示她所處的冷清悲涼的環境氣氛及其飽經家破國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內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情)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分組品讀】

提示:1、抓住詞中抒情性的句子來品讀

2、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來品讀

3、抓住詞中描繪的畫面來品讀

4、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品讀

5、可對比前期的作品來讀

【聽讀思考】

1.請用一個字概括本文的內容---------------------------------------------

2.詞中哪一句最能表現詞人的心緒?---------------------------------------------

《聲聲慢》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理解詞上下闕的含義

2.理解李清照在詞中的表達出的“愁”

教學重點

李清照此詞表現出來的藝術風格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賞析、誦讀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背景導讀】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靖康之難以後,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裏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裏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淒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詞賞析】

一、作者簡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史書記載説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婚後,他們過着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但作為一個才華出眾、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的態度,所以儘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這種惆悵是來自社會對女子的壓抑還是由於她對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實現,就不得而知。只是這種惆悵常常出現她前期的詞中,與温馨、喜悦相互交織。她的兩首《如夢令》似乎正好反映出這種複雜的情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一首表現了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的性格,後一首則流露了她對年華變遷的悵惘,似乎青春也在這暮春的風雨中被摧殘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之情的感受,屬於詞的傳統題材。但過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來寫這一類詞,往往隔着一層。而李清照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以女性特有的筆法來組織,因而別有一番風味,如: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頭,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醉花陰》

但其後不久,時代的鉅變打破了李清照閒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這初,趙明誠任江寧知府,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於建炎二年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後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筆調回憶了她與趙明誠烹茶賭勝、賞玩金石的歡樂,敍述了南渡後輾轉流離、坎坷不盡的經歷,抒發心中鬱積的哀慟。由於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鬱,如今的情懷正如《武陵春》中所寫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李清照居金華時。久經飄泊,獨在異鄉,儘管春日雙溪風光綺麗,但在她的眼中,卻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中沒有正面描寫民族災難的場景,也沒有直接呼喚英雄主義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個人遭遇,在她心靈深處刻下抹不去的傷痕。她的詞中這樣寫道: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

我們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閒愁”,而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後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字往往表現得非常沉痛乃至淒厲。

二、全詞賞析

開篇的“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託,就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麼。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種心情,有點近似姜愛的所謂“人間別久不成悲”。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説,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着“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開頭王句,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淒涼心境。

緊接着寫詞人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乍暖”兩句,本應説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裏不説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接下來,本應説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説,卻言談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雁過也”三句,將上文含情未説之事略加點明。正是此時,一羣徵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彙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過片直承上文。仰望則天空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卻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搞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孤孤單單地靠着窗兒,怎樣才能捱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麼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悽清的苦況藴含於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緊接着,梧桐葉落,秋色愁人,細雨靡靡,更添愁緒。這裏將淒涼的景色與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詞的意境更為深遠。

最後一句,總括上文,是説在“愁”之外另有一層深意:“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放開一步,開拓出一種含蓄的境界,讓人想象,發人深思。詞人滿紙嗚咽,筆筆寫愁,難道除了“愁”外,還有什麼難以言傳的心事?這明明是提醒人們,這裏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這結尾,能調動讀者的思想活動,從而擴大並深化了主題,大有“迴腸九疊後,猶有剩迴腸”的藝術效果。

三、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課外閲讀李清照的詞,體現其藝術風格

《聲聲慢》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婉約派詞融情入景、疊字抒情的特點。

2.感受詞人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體味融情入景、疊字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詩詞意象,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主要內容:

瞭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瞭解創作動機;理解婉約派詞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寫法;學會通過分析歌詞意象來揣摩詞人情感的方法。

一.導入:

前天我們學習了宋詞中一首婉約派的作品,題目叫——《蝶戀花》,作者是北宋詞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約派的代表人物還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們來學習柳永的《雨霖鈴》和李清照的《聲聲慢》,體會婉約詞的融情入境的特點,纏綿悽切的基調。

二.先了解兩個詞人的生平和詞作的背景,以理解創作的動因。

1.柳永,原名三變,排行第七,世稱柳七。 他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批了四個字説:“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這種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即開封),蘇州,杭州等都市過着一種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創制了大量適合於歌唱的慢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雨霖鈴》,唐時舊曲,這支曲本來就是寄託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2.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親是當時禮部員外郎,同時也是一位學者兼散文家,母親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長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

李清照十八歲嫁給了當時宰相之子趙明誠,這是一個喜愛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婦倆常常在一起詩詞唱和,過着美滿和諧的生活,

我們學過她的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就是表現了她年輕時無憂無慮,無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後不久,金兵入侵,北宋滅亡,李清照舉家南逃,開始顛沛流離。先是父母雙亡,第二年趙明誠去世,再後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鬱。這我們在初中學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已有所瞭解。

《聲聲慢》就創作於這個時期。此時詞人正飄泊江南,流落無依,形影相弔。

三.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

提示:1、注意朗讀時的重起輕落,語調舒緩。

2、注意通過準確的停頓、拖音傳達出詞人哀婉悲慼之情。

四.找出兩首詞的詞眼,説説這兩首詞分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愫。

……

《雨霖鈴》: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教師解説:《雨霖鈴》以一個冷落的秋景作為背景,表達了人間難以割捨的離情。上闋寫了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的朋友在都門外長亭分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下闋寫詞人想象離別後孤獨寂寞的清冷之情。《聲聲慢》寫的是無法言説的“愁”,也是通過描寫清冷的秋景來渲染愁情的,表現詞人因國破、家忘、夫死而隻身流落江湖的孤苦無依。

五.尋找歸納婉約詞中典型意象,理解它們在表達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一)《雨霖鈴》

1.找出主要意象:

寒蟬、長亭、晚、驟雨初歇 長亭 蘭舟 淚眼 煙波 暮靄 楚天 楊柳 曉風 殘月

2.説説這些意象給你什麼樣的聯想

……

纏綿緋惻,悲苦淒冷,難捨難分……

3.哪些意象我們在以前的詩歌裏面學到過?

(1)長亭

長亭:(看註解)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使古人送別的地方。

明確:古人常在長亭送別,此處用長亭,既交代了地點,又暗寓離愁別緒。

(2)蘭舟

蘭舟:“看註解”相傳魯班曾經刻木蘭樹做小船,後來“蘭舟”變成了船的美稱。

明確:本詞中“蘭舟”其實指的是“駕船的人”,即船伕,它在表達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來應該上船出發的時候了,船伕催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在作者聽來卻是聲聲催心,讓兩人肝腸寸斷。一個“催”字傳神地寫出了兩人不忍分離,卻又不得不分離的情景,把離別的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3)淚眼

淚,是中國古典詩詞中“送別詩”一類的重要意象,絕大多數別離者都難免淚下沾巾。

如:王實甫《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蘇軾《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明確:淚眼,也就成了離別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語“揮淚而別”。

(4)清秋

清秋:本身就是萬物調令,肅殺蕭條的季節,在這樣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體驗下,清秋意象就積澱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劇性的心理記憶。

如: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明確:“冷落的清秋”與上文“寒蟬”呼應,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

(5)楊柳 殘月

1.楊柳:古人便有折柳贈別之俗。柳成為寄別之物,自漢代始。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長,用它送友意味着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着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意,

中國古典詩詞中“柳”意象在表贈別的詩歌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

例如:《詩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送別》“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殘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蘇軾:《水調歌頭》: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明確:面對楊柳、殘月,作者不禁黯然神傷。

本句堪稱柳永詞的千古絕唱,特別為人們所愛賞,甚至有人拿這兩句詞來代表柳詞,原因在於這兩句中集中了許多觸動離愁的典型意象來表現他這次的愁懷。

(二)《聲聲慢》

1.請找出詩歌中的主要表現愁緒的意象

……

酒 雁 黃花

2.酒

酒:常言借酒消愁,特別是離人更愛飲酒。如: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

李白《月下獨酌》: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明確:常言道:借酒澆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卻不説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敵急風,實則非指酒淡,更指愁濃,濃到任何烈酒都化不開,可見其詞之含蓄婉約。

3.雁

雁:雁為候鳥,春日南飛,秋日北歸,古人早把它作為秋季一種有特徵性的意象,人們把雁與依戀故鄉聯繫起來,或寄寓對故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音信的盼望。如: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明確:於是“雁”就成了詩人用於寄寓離別傷情的典型意象。

4.黃花

黃花:菊花。菊花給人以幽靜清瘦之感,顏色比較樸素。中國古典詩詞中也經常提到“落花”這個意象,用它暗示着時光流逝,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如:

李煜《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還有像“梧桐 細雨”等,詩人運用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自己的國恨家仇,表達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六.小結。

婉約派詞表達情感含蓄委婉,喜歡用典型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雨霖鈴》和《聲聲慢》都是婉約派詞的代表作品。

以後接觸這些作品時,我們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來分析理解。

第二課時

主要內容:

背誦《雨霖鈴》和《聲聲慢》;學習《雨霖鈴》中“點染”法,理解《聲聲慢》中疊詞的作用;再聽名家朗誦《雨霖鈴》和《聲聲慢》,感悟詞人離別之苦和流離之苦。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我們昨天學習了兩首宋代婉約派詞,它們的題目和作者分別是:

……

《雨霖鈴》柳永 《聲聲慢》李清照

二.朗讀背誦《雨霖鈴》、《聲聲慢》

……

指名背誦。

三.理解《雨霖鈴》中“點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學批評家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柳永的詞善於運用“點染”的手法。所謂“點”,指的是點明情感的內涵;所謂“染”,指的是用景物來渲染烘托所點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中,先點明離別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警務渲染烘托。請你在《雨霖鈴》中再找出這樣的句子1-2句,體會這樣寫的作用和效果。

……

(1)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留戀處”是“點”,“蘭舟催發”是“染”。詞人先用“留戀處”來説離別,再用“蘭舟催發”來烘托離別的戀戀不捨。

(2)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傷別離”是“點”,“冷落清秋節”是“染”。詞人先説出離別之苦古來如此,接着用“冷落清秋節”來渲染自己的離別之苦已經超越了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醒何處”是“點”,説明離別之苦,再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來渲染這種離別,讓人更深切地體會詞人的這種愁苦之甚。

歸納:如此寫法,使得情與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與敍事相結合。

四.南宋文學批評家張瑞義在《貴耳集》中評價李清照的《聲聲慢》説:易安秋詞《聲聲慢》, 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後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結合這段評價,討論“聲聲慢”中疊字所包孕的情感內涵及其遞進層次,並聯系你所學過的古代詩文,説説疊字的修辭作用。

……

尋尋覓覓——反覆尋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種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這是尋覓不着的結果,這疊詞給人一種漸次濃重的感覺。“冷冷”時外部環境,而“清清”卻是內在感受。

悽悽慘慘慼戚——“悽悽”,是由冷清的環境凝聚在心而表現的,“慘慘”比“悽悽”心情更淒涼,而“慼慼”所表達的情感更甚,似乎已無法承受。這三個疊詞有淺入深,最終把人物內心深處的悲哀、孤獨、苦痛表現得淋漓盡致,道盡了流離顛沛之苦。

點點滴滴——“點點”是雨聲,而“滴滴”卻滴在詞人的心上。這個疊詞也是逐層推進,道盡了人世滄桑。

課外舉例: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運用疊詞法形象寫出了聲音的逼真和自然流暢,顯示了彈奏者高超的技藝。

(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蕭蕭,寫出了秋的肅殺氣氛;滾滾寫出了長江的浩蕩。

還有語氣詞的重疊,如: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噫籲嚱,危乎高哉,這些疊詞的運用或加重語氣,或加深情感,起到很好的表達作用。

五.小結。

《聲聲慢》教案 篇4

一、導入新課

二、解題

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詞人情感。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初步體會詞的意境。

(3)這首詞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體分析

(一)導入思考: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這是一首悼亡詩,主旨是哪一句?明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反問句式,意味綿長,感慨深沉,一唱三歎,發人共鳴。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選取了哪些物象來表現“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談談個人看法。明確:淡酒/急風――借酒澆愁,而大風砭骨,意緒全無,愁雲更濃重北雁――丈夫故去,錦書不再,雁叫聲聲心欲碎“愁”〈黃花――花開花落,無人共摘,難堪徹骨孤獨梧桐/細雨――化用,以聲襯情,頓挫悽絕㈢名句欣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明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起首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緻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鉅痛後的愁苦之情。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注如訴的音韻效果,如徐虹亭語:“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為,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丟失等一連串的打擊後,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鬱悶,為了排解這一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尋啊覓啊,想尋些什麼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麼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説“人悲物亦悲”,在一個悲傷淒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尋覓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是“悽悽慘慘慼戚”,它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使其由這清冷之景更生一種淒涼、慘淡和悲慼之情。這就為全詞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一種悽慘愁苦的氛圍中。

五、小結課文

綜觀全詞,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語言、鋪敍的手法寫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較含蓄曲折,心中極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這一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説破,只是極力烘托渲染,層層推進,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悽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儘管沒有寫一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覺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這比直寫痛哭和淚水漣漣更為深刻、悽酸,也更能感染人。

《聲聲慢》教案 篇5

教學重難點

1、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讓學生初步掌握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

一、導入

秋天是一個令人感傷的季節,許多詩人或詞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動人詩篇,然而*令人動人的便是那“見月傷心,聽風落淚”的多愁善感之作。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女子的代名詞,或許也只有女子才能擁有這樣細膩的情懷。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位將“愁情”寫絕了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聲聲慢》。(板書:標題和作者)

對於李清照這位女詞人,我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吧!初中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她的一首小令《如夢令》,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這首詞。(全班背誦: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盡興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從這首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活潑開朗的少女,那麼如此活潑開朗的少女為什麼會成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詞人呢?這便與她的生活經歷有着密切的聯繫。那麼有那位同學能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位女詞人呢?(引入作者簡介)

二、作者簡介

(讓學生回顧舊知識,對作者作個簡要的介紹,然後教師進行明確。)

[明確]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詞風清麗柔媚;

後期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詞風哀怨悽苦。

三、朗誦,初步感知詞人的愁情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晚年的作品,這時的李清照已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國之恨,所以在朗讀這首詞的時候,我們應該以一種哀傷、悽婉、緩慢、低沉的語氣來誦讀。

1、生齊讀

2、師範讀

讓學生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這首詞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我們可以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也就是課本註釋7來思考這個問題)

明確:內心難以排遣的愁緒(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3、生個人自由朗讀,並給出自讀提示

(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來品讀,抓住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來品讀,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品讀)

四、詩歌賞析

1、提問: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知,詞人是愁緒滿懷的,似乎要被愁所淹沒,就如她在《武陵春》中所寫到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那麼是什麼觸動了她的愁緒,讓她愁緒難耐呢?(這時我們就必須抓住詩歌中的一些重要的意象進行賞析)

2、間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並讓學生從其他詩歌中去再次體會這種情感。

①詳析“酒”意象(“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酒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也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我們來回顧一下以前學過的詩歌中有哪些是含酒的詩句呢?

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於是飲酒樂甚,扣弦而歌之”。

2)“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人們開心的時候會喝酒,憂愁的時候也會喝酒,於是酒在文學中便擁有了兩層含義,一是喜,一是悲。

現在我們回到今天學習的這首詞上來,在詞人的眼裏酒是喜的還是悲的呢?詞人是怎麼來描述酒的?

問:為何説是“淡酒”?——並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酒是愁的象徵。

②略析“秋風”意象

詞人喝酒不僅僅是為了消愁,也是為了抵禦晚秋淒涼的冷風。秋風會給我們一種什麼感覺呢?(秋風起,秋葉便會飄落),那麼此時的秋風給我們一種什麼感覺呢?(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風會渲染一種愁情。

③詳析“過雁”。“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問:為什麼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明確:

1)雁到秋天,由北向南飛,詞人亦四北方人,到南方來避難,所以是“舊時相識”,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只能客居江南,這便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2)古有“雁足傳書”之説,此刻她的相思之情將要寄託給何人呢?於是心中的那份亡夫之痛油然而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象徵離愁。

④略析“黃花”意象。

凋零枯萎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顏和孤苦飄零的晚境,此時的詞人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此時,詞人的感情已漸漸融入到了落花之中。此處黃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

⑤詳析“雨”、“梧桐”意象。

正是因為沒有了那樣的閒情雅緻,於是詞人只好獨自守在窗邊,消磨這無趣又悲涼的歲月。此時天空中下起了雨,滴在了院中那枯黃的梧桐上。梧桐葉落,細雨霏霏,細雨灑落在梧桐上,這既是梧桐在落淚,不也是詞人的心頭在滴淚嗎?這裏將淒涼的景色與詞人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令人心碎。

3、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明確:詞的一開頭就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悽清悲涼的氛圍。(感情基調:哀婉淒涼)

此處連用十四個疊字,不僅由外(部的動作和環境)到內(心悲慼的心境)、由淺到深、層次鮮明地寫出了詞人不能擺脱失落感和孤獨感的一種心理過程,而且在音律和旋律上形成了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感受。

4、略析“乍暖還寒時候,*難將息”

此句寫氣温驟變的感受:點明節令——秋天。秋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冷。在這樣的天氣里人也睡不好,*難調理休息。並非天氣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五、課堂小結

讓學生帶着感情朗讀這首詞,品味李清照別樣的愁情。

六、能力遷移

讓學生根據這節課所學到的方法,賞析《一剪梅》,體會詞人前後期不同的愁情。

《聲聲慢》教案 篇6

一、説教材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瞭解詞人的人生際遇,把握詞人前後詞風的差異。

2、品味疊詞的妙用。

3、理解詞中的意象,體會其情感,準確把握“愁”之內涵。

由於這首詞裏包含了大量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詞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來抒發愁情,但是我們的學生對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準確的,有的甚至根本沒有接觸過,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理解詞中的意象,體會其情感,準確把握“愁”之內涵。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本節課內容比較多,信息量比較大,如果像平常一樣一支粉筆,那一節課的時間根本不夠。所以,我準備採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快速演示的特點,能節約很多的課堂時間。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幫助,我採用講授法和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學法上,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思考、回憶、合作一起來鑑賞這首詞,通過自主探究得出結論。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環節展開。

1、導入新課。

學生們學過李清照的《醉花陰》,課前我就播放《醉花陰》的歌曲,讓學生在美妙的歌聲中進入本課教學。同時通過聽覺讓學生體會《醉花陰》和《聲聲慢》抒發的感情的差別,這樣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風格。

2、如何入愁

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體會詞人的情感並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詞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調。由此引出對前三句的分析:詞人通過動作、環境、感受入愁。接着分析這三句“疊字”的妙處。

3、緣愁選景

學生們明確了詞人“如何入愁”,便引導學生分析詞人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愁情。學生們通過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意象。

下面我引導學生回憶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詩詞中出現,讓他們背出這些詩句,我再來補充。然後引導學生分析在學過的詩句裏,這些意象大體上都表達什麼感情,這樣學生很自然的就能從“特殊”推出“一般”,得出這些意象在本詞中表現的感情。

例如“酒”這個意象,學生們能背出“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都門帳飲無緒”(柳永)、“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等詩句,所有詩詞句裏,“酒”都表現了“愁”。很自然的,學生得出結論:在這首詞裏,李清照通過“酒”這個意象來表達愁情。

像梧桐這個意象,學生們學過的詩詞中很少出現,我在列舉一些例句時比較詳細的解釋詩句內涵,否則學生們可能不能理解。

當所有的意象分析結束,每一個意象都指向“愁”字,學生們很自然得出“無一字寫愁,卻處處惹愁”的結論。

4.、分析“為何生愁”

這一點一定要結合李清照的經歷來談,所以我排了一個“李清照大事年表”,將她從“結婚”到“離世”的經歷一一列舉,學生很直觀的就得出了“愁”的源頭----“亡國之痛”“喪夫之哀”“淪落之苦”“鄉土之思”。

5、結語

我用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詩“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輸千古是著書。”和樑衡李清照傳記《亂世中的美神》來總結評價李清照。

課後,學生們集體朗誦這首詞,播放《聲聲慢》歌曲,在樂曲聲中向這位亂世中的美神致敬!

四、説板書設計

多媒體課雖然不用動多少粉筆,但很多演示的部分其實也就是板書。在板書設計上,我充分利用了課件的優勢,讓板書出現有時間的先後、空間的層次,既有繪畫美又有形式美,既扣住了教學內容,又有利於學生引導學生思考,把握教學的思路,有利於解決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