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語文《聲聲慢》的教案範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6.9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聲聲慢》的教案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聲聲慢》的教案範文

語文《聲聲慢》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李清照生平,聯繫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詞中情感的表現手法: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借敍抒情)結合,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3、比較閲讀,感受婉約派的藝術風格,提高分析鑑賞能力。

重點難點

1、作者沉重複雜的“愁”

2、作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清照語言的獨特魅力;

3、比較鑑賞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以《如夢令》導入

1、誦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遊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閒適的心情。)

2、誦讀《聲聲慢》。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哪裏直接傳達出來了?(“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3、作者兩首詞表達的情感怎麼會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寫《聲聲慢》時怎會有如此濃重的愁呢?聯繫其生平運用知人論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傑出的女詞人。父親李格非很有學問,母親王氏知書能文,文學氣氛濃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逃,重新立國,史稱南宋。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着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夫妻二人被迫逃離山東青州故鄉,倉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後,(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趙明誠奉詔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後,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難民一樣,漂泊在杭州、紹興、台州、温州、金華一帶,始終無安身之所,過着動盪無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後在顛沛流離中死於杭州。

前期悠閒的少女和少婦生活使她前期的詞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聲聲慢》屬於哪個時期的作品?(後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理想破滅後的失望交織而成的愁苦,“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朗讀,初步感受。

1、生齊讀。

2、聽錄音朗讀。

(三)全詞賞析

1.作者怎樣傳達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確:直接抒情:“悽悽慘慘慼戚”、“怎一個愁字了得”

間接抒情:

①借敍抒情:“尋尋覓覓”、“守着窗兒”;

②借景抒情:上闋有淡酒、急風、過雁,下闋有黃花、梧桐、細雨。

2、“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託,就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麼。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説,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着“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

開頭三句,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淒涼心境,為全詞打下了哀婉淒涼的情感基調。

3、緊接着詞人寫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天氣。“乍暖還寒時侯,最難將息。”本應説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裏不説環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

4、這愁苦如何排遣?結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結果愁更濃重。)

明確:

(1)本應説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説,卻言淡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

風之急可見身之冷、心之悽,例“風急天高猿嘯哀”。

酒之淡更顯愁之濃重:借酒消愁儘管愁更愁,但最起碼有醉時的片刻解脱,而酒不管怎麼喝卻片刻都壓不了悲愁,是酒太淡還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瞭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問:為何説是“淡酒”?——並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先讓生思考回答一些關於酒表示愁情的詩句。

後師明確:最初飲酒是樂事,要與神靈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邊飲酒一邊做遊戲這在宮廷宴會誰最常見。

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戰爭,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這種憂是時光流逝而未建功立業的苦痛。最終這種“憂”也不能排解“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高峯期,酒的消耗與詩的產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説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國之恨)

得出結論:酒是“愁”的象徵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離愁)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柳永《雨霖鈴》;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離愁)

明確:

①“晚來風急”承前“乍暖還寒”,秋天的晚上與白天温差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較多,且夜晚更顯悽苦,襯托愁苦的濃重。

②“曉來風急”,古人有晨起喝扶頭酒的習俗。下闋的“獨自怎生得黑”、“到黃昏”與之照應,白天尚且無法排遣愁苦,更何況是悽苦的漫漫長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來的夜晚,也許第二天又是如此,“曉”使愁苦煎熬的時間顯得很長,可見其濃重。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確:“雁”點明秋,象徵離愁。例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似曾相識”如何理解?

明確:

①勾起思鄉之愁、亡國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羣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老師明確:秋天大雁由北向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所以覺得大雁舊時相識,並且在一剪梅當中寫過:“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尚且能按時南來北往,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託,無處可傳,內心已是永遠的絕望。)

詩人哀慼之際,南飛的大雁橫空而過,她抬眼望去,多麼像在溪亭近旁,繡水江邊時常見的那隻呀?北來的鴻雁啊,家國可曾無恙?溪亭可免於戰火?耦花還那樣嬌豔嗎?可南飛的雁羣卻頭也不回地飛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獨自徘徊傷心。

問:為什麼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因為“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傷心的由來。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然而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羣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得出結論:過雁象徵離愁。

下闋:由遠及近,轉入對自己庭院內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5、緊承上闋仰望天空,下闋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作者俯視地上黃花)(老師明確:黃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黃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更是愁上加愁。)“滿地黃花”: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誰堪摘”?

明確:

(1)“有誰堪與共摘”:當年也曾與丈夫“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而今“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摘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你看,它們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6、“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過雁,不想摘地上黃花,只好孤孤單單地靠着窗兒,怎樣才能捱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麼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悽清的苦況藴含於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細雨”?

(1)梧桐葉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雨絲象徵愁絲。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

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悽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老師明確:梧桐細雨象徵着哀傷、愁絲。這裏運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極為簡省的語言來勾勒事物,抒發情感。)

窗前的梧桐樹又飄下了幾片枯葉,沉沉的夜幕裏,偏巧這時又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難道上天也在憂愁哭泣嗎?“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聲,對於傷心的我來説,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彷彿敲在我那顆破碎的心上。

8、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悽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悲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説“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後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讀全詞。

語文《聲聲慢》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養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

知識和技能:

1、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鑑賞的經驗。

2、瞭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朗讀中品味語言美,體會藝術表現力,掌握藝術手法。

重點:鑑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藴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難點: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鑑賞的經驗,掌握藝術手法。

教學設想:

首先,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採用語言勾勒或者圖片展示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創作背景,知人賞詞,從而走進詞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導學生自己動腦鑑賞本詞,培養自己獨特、細膩的情感及審美體驗。通過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語言美,欣賞明暢錯落和諧的韻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通過“詞的風格流派的分類”來導入新課。——明確: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

二、新課學習:

1、作家作品簡介。——明確:時代背景,突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悲慘命運。

2、學生朗讀,疏通詞意。

3、疏通詞意,把握詞眼。——明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品味語言,賞析詞作。

(1)詞中直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明確:○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2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從人物描寫的角度感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意藴。

——明確:

尋尋覓覓————→動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環境——→寂寞冷清

悽悽慘慘慼戚——→心理——→淒涼慘淡

感情基調:哀婉、淒涼、愁苦

追問:聯繫所學詩文,説説疊字(詞)有何修辭作用?

(範例引導)

——明確:韻律美;增強情感。

(3)“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淪陷 悲 故園荒廢難回

愁之二:夫妻永別 悲 美滿姻緣難全

愁之三:形影相弔 悲 漫漫餘生難度

(4)間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5)在這些間接寫愁的詞句中,選擇典型意象,聯繫所學詩文,説説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抒發心中的哀愁的?

——明確:酒、雁、黃花。窗、梧桐細雨等。

追問一:“酒”有何意藴?

——引導:結論:酒是“愁”的象徵。

深化:為何説是“淡酒”?

——引導:並非酒淡,而是愁濃。

追問二:“雁”有何象徵意義?

——引導:結論:“雁”是離愁的象徵,是親友音訊的象徵。

深化:為什麼作者看到“雁”會傷心?

——明確:因為“雁”是“舊時相識”,也是從北方來到南方。再者“雁”是傳遞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時看到曾為她和丈夫傳遞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舊而收信的丈夫卻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

追問三:“黃花”有沒有寓意呢?

——引導:黃花喻憔悴的容顏, 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問四:結合詞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兒”?

——引導:白日如夜,那長夜就更難熬。這就傳遞出詞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問五:“梧桐細雨”的象徵意義?

——引導:梧桐細雨是淒涼哀傷的象徵。

(6)小結。

5、再讀全詞,把握主旨。

——明確: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是和着血淚寫下的千古絕唱。

6、感受藝術特色。

——明確:首先,疊字的運用。全詞首句即連下十四個疊字,質樸清新,自然流暢,卻準確地反映出詞人的孤單與悽清、沉痛與心酸、憂鬱與愁悶,表達了詞人所處的環境和心理狀態。

其次是借景聲情,寓情於景。將自己傷感,悽苦的愁緒融入到了對淡酒、飛雁、黃花、細雨等這些蕭瑟慘淡的意象的描寫之中。用哀景引發愁,在哀景中藴蓄愁,以哀景來烘托愁。充分表現出詞人傑出的藝術才華。

三、總結:

瞭解時代背景(知人論世)

把握“詞眼”

意象

品味語言

意境

領悟主旨

感受藝術特色

四、作業:

1、依據賞析《聲聲慢》的步驟,賞析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拓展)舉例比較分析“婉約派”和“豪放派”詞的不同特點。

語文《聲聲慢》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有感情的誦讀詞作。方法和過程目標

2、尋找詩眼,解讀意象,把握情景關係,掌握鑑賞詩詞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3、知人論世,探尋詞人苦悶、複雜的精神世界,準確把握“愁”之內涵。 教學重點

4、知人論世結合此人生平及詞作背景理解作品

5、分析詞人如何以意象傳愁

教學難點

體會詞人“一般愁字別樣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一、 導入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樣的一位奇女子,她憑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獨步詞壇,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卻心細如塵;她一生坎坷,卻經意執着。她用七十年短暫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千萬代流傳的嫵媚和悽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讀她的名篇《聲聲慢》。

二、 初讀、初味詞情

1、 指名學生朗讀

2、 同學點評

3、 教師點評,指導誦讀

4、 學生有情感的誦讀

三、研讀、品味詞語

(方法一):尋找“詩眼”

思考:詞中瀰漫的是什麼情感?(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明確:“愁”——“詞眼”

(方法二):解讀意象

思考:作者在詞中選取了哪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這些意象分別有何特殊意義?提示:可以通過這樣的句式來回答問題:

我選賞的是“ ”(詞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詩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內涵)。

請先獨立思考,有困難可以互相討論。五分鐘後,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設計意圖:用已知接通未知。通過明確的學習指導,通過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掌握賞析詩詞的方法。展示階段,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提升。)

意象探究

a、淡酒

b、秋風

c、過雁

d、黃花

e、梧桐細雨

(方法三):情景關係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方法四)知人論世

出示幻燈片: 李清照大事記

1103年: 新婚燕爾幸福日,金石書畫共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滅北宋,金石書畫化灰塵。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時值中年有遺孀。

1131年: 卜居會稽逢盜賊,重病纏身欲喪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張汝舟,倉促離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無子嗣,悲苦離世人不知。

思考:結合作者經歷分析愁之內涵

明確:亡國之恨,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四、美讀,融入情感

五、分析詩歌的藝術手法和語言特色

六、師生共同歸結鑑賞詩詞的方法

1、知人論世

2、找詞眼、悟主旨

3、賞析意象

4、聯想想象

5、緣景明情

七、小結

“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為一個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為一個詩人,她又何其偉大。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苦難不停地擦試着李清照的藝術靈魂,這些經歷像重物一樣壓在她生命的彈簧上,但它們不能壓垮李清照,相反,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這樣評價李清照:

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古是著書。

最後,讓我們齊聲背誦《聲聲慢》,在誦讀聲中向李清照堅韌、孤傲的靈魂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