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短歌行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27W

 

作者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第一高級中學

作者姓名:       劉   宏   鵬        

撰寫日期:     2009年5月21日      

一、教學設計的説明

    《短歌行》是新課標高中語文第二模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在這之前,學生按照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程,先後學習了《詩經》兩首、《離騷》和《孔雀東南飛》,已經從多個角度對中國古典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在這基礎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建安文學的代表作。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這節課應達到以下目標:

體現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是瞭解魏晉詩歌的基本特徵,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應的表現手法,從而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詩歌的能力。

體現在過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過誦讀、討論、賞析、點撥,領悟詩人在作品中表現的思想感情,引發聯想,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體現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是體會古典詩歌的意境美和節奏美,教育學生要自覺珍惜時間,要擁有寬廣的胸襟,樹立遠大的志向。

基於上述“三維目標”,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把握詩歌的主旨,揭示詩人的創作目的,從而更好地理解這首詩,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難點:針對學生在詩歌鑑賞方面表現手法掌握不好的現狀,我們把難點定在探究這首詩的表現手法上。

教學方法:①誦讀法: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

              ②討論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集體探究,得出答案

③點撥法:以點帶面,抓住關鍵詩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

三、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常山趙子龍於曹營幾十萬大軍中救出吳蜀後主劉禪,曹操在景山頂上看到趙雲無比威猛,於是感慨道:“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正是曹操的這句話我們看到了趙子龍單騎救主的義舉。這是小説中曹操愛惜人才的生動體現。今天,我們共同走進曹操的詩作,看看其內心深處是如何渴求賢士的,感受一下他作為政治家的抱負和情懷。

2、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橫掃黃河兩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對歷史的發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勛。 

可是長久以來人們對他譭譽參半。當年,汝南名士許劭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戲曲舞台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的形象,成為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

那麼我們後世人對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嗎?我看未必,作為後世人,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客觀地看待曹操這一歷史人物,承認他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肯定他的貢獻,把握人們對他的三個評價: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3、背景介紹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後率百萬揮師南下,飲馬長江,想一舉消滅東吳的孫權和蜀漢的劉備。赤壁大戰前夕,曹操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飲到夜半,忽然聽到烏鴉在悲鳴聲中向南飛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這首千古傳頌《短歌行》,盡抒了他的內心世界。

4、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學生自由讀。朗讀時,讓學生讀出四言詩的音律節奏,體會魏晉詩歌的基本特徵。(我認為朗讀是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在創造過程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由此,呈現出每個學生對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聽音頻朗讀後,找學生仿讀。

第三步:全體學生齊讀。目的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

説明:本過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放手讓學生讀,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古典詩歌語言文字的魅力。

5、鑑賞評價,把握感情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詩,我將該詩劃分為四個小節,再將學生劃分為四個小組。每小組一小節,讓學生動起來,展開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我適時地引導學生,目的是突破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問1、請每組同學找出他們最欣賞的詩句,並用最短的語言概括一下。

第三組同學答:我們認為最有特點的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一句。因為曹操把對賢才的渴望即一將難求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如果用最短的語言來概括的話,我們認為是“憂之至極”。

問2、很好,剛才第三組的同學回答的非常好,那麼同學們再討論一下,除了剛才第三組同學找到的曹操的“憂”外,還有哪些語句反映出曹操的“憂”了?

它們又展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第一組同學答:第一節詩中還有兩個“憂”字,通過這兩句詩,我們感受到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

問3、你們找的很準確,李白説過:“舉杯銷愁愁更愁。”,唐代詩人羅隱也説:“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那麼在這兩句詩中,你看到曹操意志的消沉了嗎?如果不是,那又展現了曹操怎樣的人生態度啊?

第二組同學搶答説:“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從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但聯繫曹操的一生,我們不難看出,曹操是積極進取的,看似及時行樂,實則把深沉的情感隱藏在酒中,這是借酒明志啊!也就是説,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問4、在第二節詩中,作者引用了《詩經》中的詩句,我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將《詩經》中的詩句信手拈來有什麼意圖呢?

第四組同學答:《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表達一個姑娘對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對賢才的渴求。姑娘對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態。借用得天衣無縫,準確生動。那青青的衣領,我悠悠的心,因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現在,美麗的鹿鳴叫着,悠閒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夠在一起歡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樂。作者寫得何等美麗啊! 言外之意是,人才啊,你們都到我這裏來吧!

問5、第四組的同學回答得太好了,同學們掌聲鼓勵!有這樣一則材料:曹操平定北方後,幾次下《求賢令》,打破了當時以德行和家世作為用人標準的慣例,任人為賢,網羅四方名士,而具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更是濟濟一堂。這樣大“喜”的局面,曹操還“憂”什麼呢?我們能不能分析一下,他“憂”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三組同學答:一“憂”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 在我們對“憂“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對賢才難得的渴望,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那麼我們可以這樣概括:曹操“憂”的就是賢才難求,功業未就,人生苦短。

問6、同學們還有哪些詩句沒有理解,可以提一下?

第二組同學問:我們沒有想透作者為什麼引用這幾句詩?又為什麼把它放在文章的結尾?

師答:好,這個問題同學們問的非常好,因為這四句詩很有探討價值。“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作者引用前人成句,意在表示希望儘可能多地接納人才。也可以説,在這裏曹操向賢才們表達了誠心和自己的廣闊胸襟,這句話等於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證: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請放心我一定不會“才”滿為患,快來投奔我吧,讓我們一起來幹大事吧! 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裏使用了《韓詩外傳》裏的典故,相傳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裏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勵。但不管哪種,結果都是“天下歸心”。曹操最終的夢想是要一統天下,萬民歸心,這就等於為天下賢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動的宏偉藍圖。 

問7、同學們體會到這四句詩運用了是什麼手法了嗎?

學生甲:是化用典故。詩句都有出處啊!

問8、好的,除此之外,還運用了其他的手法嗎?

師背誦:《關雎》一詩的前四句,讓同學們對比感受。

學生乙:是比興的手法。

總之,重點和難點的解決完全是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質疑發問,教者點撥後,自主生成的。實際上,就是學生“悟”出來的。

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從思想內容到藝術特色,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概括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6、強化理解,遷移訓練

⑴顯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詩,試比較二者在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此練習的目的是通過比較強化學生對這節課的理解,其次結合練習題,深入理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説明:<<觀滄海>>一詩中的“碣石”景觀就在葫蘆島市綏中縣。)

⑵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看到了曹操的寬廣的胸襟,遠大的志向以及對人才的渴望,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同學們體會到曹操的這些情感後,有什麼觸動呢?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我們的目的就是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準備好了嗎?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

7、作業佈置

①背誦〈〈短歌行〉〉

②評價曹操

8、板書説明:鑑賞過程中的黑體字是板書的內容。“賢才難求”,“功業未就”,“人生苦短”分別寫進“憂”字的左側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寫進“憂”字的右側的“橫”之中,“藝術”寫在“思想”的上面的“豎”之中,“憂”的“撇”之中寫上“比興”二字,“憂”的“捺”之中寫上“用典”二字,“憂”的那一“點”

裏寫上“悟”字。這樣在黑板上顯示出來的便是大寫的“憂”字,“憂”字裏麪包含了這節課所有的內容。

四、教學反思

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時,我們很難説學生在一節課中到底學到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節語文課,應解決好“兩個關係”,即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1、教師與學生是處在課堂這個特定環境下兩個既相互聯繫又相互獨立的個體。相互聯繫,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動--教學活動的主體,有其共同的目的。整個教學活動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及學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鐘的教學任務。相互獨立是指教師和學生分別是獨立的個體,思維、習慣、能力、個性、素質都存在其獨特性。如何把這些方面統一起來,並且趨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在一節語文課上,相對而言,知識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靈活性。通過這些知識,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節課最終應達到的目的。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一環節,必不可少的是教師的引導作用。另外,創造性應貫穿其始終。教師應在知識相對固定的情況下,靈活地並有針對性地調動學生,發揮其最大的潛力。學生思維的擴展有助於進一步形成分析、理解、歸納、概括的能力。當然,這一關係與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是統一在一起的。

就我這節課而言,我認為學生基本上在我的調動下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既有的教學思路下,我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最閃光的地方就是對曹操“憂”的含義的理解。因為這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橫向的和曹操<<觀滄海>>一詩的對比,是對知識遷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學形式上,思維的張力還不夠,形式還不夠靈活。

經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語文課應關注生活。遠離了鮮活的生活世界,語文課就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作為一位教師,我應適時地加強自身業務的學習,努力提高業務素質,以適應學生對知識要求日益提高的現實。

 

劉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