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短新聞兩篇(人教版必修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68W

【教學目標】

1.複習新聞知識。

2.瞭解特寫消息與一般消息的異同。

3.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4.體會本文標題的新穎

【教學重難點】

1.瞭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具】幻燈片、視頻(香港迴歸紀錄片)

一、新課導入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家國情懷”都是每一個民族的精神主線。香港迴歸對於中華民族來説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舉國歡騰。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大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據瞭解,在有關香港迴歸的新聞報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聞作品,曾經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

今天,我們就讓這篇著名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二、課文講解

(一)複習新聞知識

1.什麼是新聞?

新聞,也叫消息,是對新近發生的有社會意義並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

2.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麼?

五個“W”和一個“H”即:

①when:何時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①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時效性

④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⑤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構

①標題(正標、副標題):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

②導語:導語是新聞的第一句話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簡介生動的文字,寫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鮮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題思想。

③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後,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對導語作具體全面的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從而寫出導語所概括的內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結尾: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尾需得向亮、有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

(二)感悟:播放香港迴歸視頻

(三)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明確: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2. 文中寫了三次降旗,各有什麼意義?

明確:文章雖短,但文中卻寫了三次降旗。第一次寫降旗是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來,這標誌今後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島每一天的降旗,平時這時候的降旗很平常,但這一次降旗意義非常大,因為這面旗幟的降下,標誌着被英國統治了156年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第三次降旗是寫7月1日子夜時分的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刻,這次降旗,標誌着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治結束了,也標誌着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3.《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現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於一個現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於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

4.為什麼説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經佔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後一塊殖民地,於1997年脱離英國的統治,迴歸祖國,可以説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教學目標】

1.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藴含其中的寫法。

2.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3.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教學重難點】

1.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2.讓學生能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具】幻燈片、視頻(辛德勒的名單)

一、新課導入

我們上節課剛剛學完《別了,“不列顛尼亞”》,它在選材方面特別新穎,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在當時的美國也引起極大轟動,還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文章。

二、奧斯維辛集中營介紹

奧斯維辛集中營,壁壘森嚴,四周電網密佈,內設哨所看台、絞刑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屍爐,由第一集中營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組成,用於消滅歐洲的猶太人,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行地,是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約有4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此經受嚴刑拷打,慘遭殺戮。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犯下滔天大罪的歷史見證。

奧斯維辛是波蘭南部一個只有4萬多居民的小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蘭斯在這裏設立了它最大的集中營,這個小鎮因此聞名於世。當年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管理局控制的地區面積40平方千米,包括3個集中營:奧斯維辛主營、布熱金卡營、莫諾維策營。莫諾維策營又包括40個小集中營,分佈在波蘭南部整個西里西亞地區。1940年到1944年,奧斯維辛集中營成為希特勒的殺人中心,大約有400萬人在這裏慘遭殺害。許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餘的則被有計劃地殘殺。

三、課文講解

1.看了視頻和課文以後,你們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有什麼印象?

明確:可怕、慘絕人寰、恐怖

2.作者又沒有直接寫集中營是如何殘害“犯人”的?你是如何體會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確:作者沒有直接描寫納粹刑罰的殘酷。它的“可怕”是通過作者和參觀者的感受表現出來的。

3.在文中找出參觀者表情變化的句子,討論這些變化説明了什麼?

明確:①“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

②“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③“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④“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⑤“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⑥“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説員説:‘夠了’。”

人們感情的變化,從側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髮指。

4.文章説“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新聞呢?請從文章中找出答案。

明確:“今天,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裏之後,如果不説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裏遇難的人們。”

5.作者想告訴人們什麼呢?

明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可怕、恐怖以及法西斯的暴行。

6.作者是通過什麼方式告訴人們的?

明確:一開始,作者就通過震撼人心的議論寫出了布熱金卡這個地方充滿恐怖、陰森、慘絕人寰。接下來,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資料,介紹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可怕的歷史。後面的部分,作者隨着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試驗室、紀念牆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這些地方多麼陰森恐怖,而是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以此來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7.二戰後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説“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卻成了新聞史上的名作,這是為什麼?

明確:《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着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字裏行間灌注着個人的情感,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怒,字字句句敲打着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四、總結

歷史不斷髮展,歲月可以沖淡一切,但有些東西卻是永遠無法忘記的,也是不能忘記的。雖然二戰早已經過去,但“奧斯維辛”仍舊在默默地提醒着人們:忘卻過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們要以史為鑑,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